香料罐兒 (電子書)

香料罐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念萱
图书标签:
  • 香料
  • 烹饪
  • 美食
  • 食谱
  • 厨房
  • 调味
  • 电子书
  • 生活
  • 家庭
  • 饮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廚房的小精靈,不在冰箱,也不在米缸,他們就藏在五顏六色的香料罐子裡!

  大、小茴香差別在哪?
  荳蔻、肉豆蔻傻傻分不清!黃、綠芥末原來毫無關係!?
  乾燥香料除了入菜外,還可以製作甜點?新鮮香草種植觀賞外,還可裝飾擺盤?

  曾經走訪土耳其、尼泊爾、印度、地中海等多國,「廚房女巫」陳念萱對香料源流史如數家珍,結合市集中尋得的香料以及當令食材,信手拈來,就能變出一道道口齒留香、天馬行空的美妙食物!

  輯一「我的香料罐」,細數多種香料,打破中西藩籬,神來之筆香料食單:荳蔻煮茶葉蛋,鼠尾草點綴燉鴨梨,芥末混含羞草蛋、丁香烤蘋果……。

  輯二「香料故事」,蒔蘿、鼠尾草、荳蔻分別代表女孩、少女、輕熟女,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難題,且看香料料理如何深入靈魂,解讀/毒內心的淤傷。

  { 女巫料理5大原則 }
  原則一,學習放下食譜──擅用你的狗鼻子聞聞嗅嗅
  原則二,靠想像力探險──廚房是個謎樣神奇的樂園
  原則三,手邊有啥用啥──香料是葷素食材的好朋友
  原則四,你會吃就會做──無需貴夫人一鍋筷就上手
  原則五,忘掉一切原則──張三丰說的,做菜也一樣

  { 香料大剖析,交錯變化創意香料佳餚 }
  【荳蔻】
  荳蔻(Cardamom,又稱草荳蔻或小荳蔻)和肉豆蔻(Nutmeg)與肉豆蔻皮(Mace),揮發性油脂味道強烈,是肉豆蔻。經常在歐美超市買到的Nutmeg,氣味芬芳宜人,其實是被誤認為肉豆蔻的Cardamom,乃小荳蔻是也。
  ● 陳氏獨門茶葉蛋:肉骨茶包+紅茶+荳蔻+雞蛋
  在冰庫角落發現肉骨茶包,便拿來與印度帶回的大量荳蔻,豪邁地下鍋,再加點鹽與冰糖,另外泡上普通紅茶,大火燒滾後,放入燙熟敲裂的雞蛋,轉微火慢熬一整天,隔夜放涼。

  【丁香】
  有壯陽催情、麻醉止痛、暖胃、除口臭、驅蟲殺菌功能的丁香(Clove),是精油裡的極品。雖不受中式菜餚的青睞,於中藥應用與牙醫止痛劑上,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 丁香烤蘋果:就,蘋果→烤它→灑丁香,沒了。
  去掉蘋果核,然後分別塞入核桃、葡萄乾、蜂蜜與丁香、肉桂粉,再放入烤箱,大約是兩百度上下,烤一小時左右。

  【芥末】
  黃芥末與綠芥末皆源自中國,周朝便已廣為食用,前者為芥菜的種籽,後者為又稱山葵的山萮菜根,或類似蘿蔔的辣根。
  ●古靈精怪含羞草蛋:蛋黃+綜合堅果+芝麻香油+……綠芥末!?
  偶而遇到果醬短缺時,謹慎地使用綠芥末,想像那嗆辣與柔膩的蛋黃,應該會產生奇妙的平衡,而這之間需要潤滑劑的磨合,因此,鮮少使用的芝麻香油便用上了,與蛋黃混合後,裝填回切半的蛋白裡,插幾粒枸杞與松子。

  【酸豆】
  同樣叫酸豆,Tamarinds(羅望子)是熱帶地區的小販之寵,剝開來的果肉,氣息與龍眼乾相近,味略酸,因此別名叫酸豆;而Caper(老外破布子)則是地中海一帶的家宴必備,用醋與鹽醃製的酸豆,其實不是豆,而是刺山柑的花苞。
  ● 收藏家的秘密豆角醬:羅望子+香茅+南薑+檸檬葉+小紅蔥+……
  新加坡華僑收藏家洪光明先生熬的羅望子醬,層層香氣自由奔放!它跟香茅、南薑、檸檬葉、小紅蔥、蒜泥、紅洋蔥、橄欖油、芝麻油、泰式酸辣醬、豆瓣醬、辣椒醬、砂糖、椰奶、番茄泥、醬油與海鹽攪拌在一起……夠瘋狂吧!

  【花椒】
  又名山椒的花椒,大概是我認識的烹調用品中,唯一產自中國的香料,歐美超市標示花椒的英文(Chinese Pepper),叫花椒是「中國胡椒」。
  ● 自製神祕綜合香料:花椒粒+松子+核桃+杏仁+海鹽
  乾燥後的花椒,可以保存非常久,收藏適當,香氣持久,尤其是豔紅花椒粒,使用前才磨成粉末,新鮮如故。我通常會將松子、核桃、杏仁與花椒一起加點海鹽,放入磨豆機裡打成介於顆粒與粉末之間的大小,可拌飯或揉進麵糰,用剩的封裝冷凍,以備隨時取用。
尘封的记忆:一座古老城市的挽歌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鸿儒书局 出版年份: 2023年 装帧: 精装 页数: 580页 ISBN: 978-1-234567-89-0 --- 内容提要: 《尘封的记忆:一座古老城市的挽歌》并非市面上常见的历史叙事或文化旅游指南,它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破碎的碎片、模糊的低语和未竟的梦境拼凑而成的“记忆残骸集”。本书以一个已然消逝的、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神秘古城——“萨瑞斯”(Saris)为核心,通过多重视角和非线性叙事,试图重构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荣辱,以及最终归于沉寂的悲剧性命运。 全书的叙事结构极其复杂,它跳跃于公元前古老的部落传说、中世纪的商业鼎盛时期、帝国间的血腥冲突,乃至二十世纪初叶被遗弃的萧瑟景象之间。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单一的史料记载,而是运用了大量虚构的“私人物语”、“民间谚语”和“地下歌谣”来填充历史的空白。 第一部:砂砾下的根源 (The Roots Beneath the Sand) 开篇追溯了萨瑞斯的起源,聚焦于其早期作为一个重要河道交叉口的角色。这一部分着重描写了不同民族和信仰的首次碰撞与融合。文字充满了原始的张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萨瑞斯早期的建筑风格——那些用当地特有的红土和石英建造的低矮房屋,以及围绕着城市生命线——“寂静之河”展开的复杂灌溉系统。 重点关注的是城邦早期社会结构中潜藏的矛盾:作为贸易枢纽的繁荣背后,是贵族与底层工匠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书中通过几段令人不安的考古记录暗示,萨瑞斯的和平并非天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残酷的政治清洗之上。 第二部:黄金时代的幻象 (Illusions of the Golden Age) 此部分跨越了萨瑞斯最鼎盛的五个世纪。这座城市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丝绸、香料和知识交流的中心。作者用近乎炫技的笔法描绘了城中宏伟的“七圣殿”和充满异域情调的中央市场。这里的文字色彩斑斓,充斥着感官的盛宴:波斯地毯的香气、印度香料的辛辣、拜占庭精金的闪烁,以及来自北方的毛皮贸易带来的寒意。 然而,繁荣的表象下,暗流涌动。这一部分通过虚构的“税务官日记”和“宫廷密信”揭示了权力对腐败的无限制滋养。萨瑞斯的学者们在赞美其文明的同时,也深陷于无休止的哲学争论与教派分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了一场被称为“裂痕之战”的内部分裂,这场战争并非军事冲突,而是对“真理”定义权的残酷争夺,最终导致了城市精神核心的断裂。 第三部:铁蹄与灰烬 (Iron Hooves and Ashes) 历史的转折点到来,本书进入了残酷的战争时期。萨瑞斯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了无数次征服者的目标。作者毫不避讳地描绘了围城战的恐怖与围城后的劫掠。不同于教科书的冷静叙述,这里的文字充满了幸存者的绝望和对时间无情的控诉。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最后一位守夜人”的描绘。这位身份模糊的人物,在城市被攻陷后,拒绝离开,他带着破碎的钟楼的钥匙,在废墟中孤独地守候着不存在的黎明。他的故事贯穿了后续章节,成为城市精神不灭的象征,尽管肉体已然消亡。 第四部:遗忘的低语 (Whispers of Oblivion) 城市在战火中失去了其政治和经济地位,逐渐被新的权力中心所取代。这一部分的情感基调变得极其低沉和内省。萨瑞斯的居民开始流散,或者屈服于外来的统治,城市本身开始经历一场缓慢的、不可逆转的“死亡”。 作者借用诗歌和民间传说,探讨了“遗忘”的本质。当一个名字不再被呼唤,当街道的布局被新的建筑覆盖,这座城市是否还存在?本书通过对几位不愿离开的“守墓人”的刻画,探讨了人类对故土的执念。他们不修缮房屋,不参与重建,只是默默地清理着祖先的墓碑,对抗着时间的侵蚀。 第五部:纪念碑与虚空 (Monuments and the Void) 尾声部分极其晦涩,几乎脱离了传统叙事。它聚焦于二十世纪初,当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带着现代的仪器重返这片废墟时,他们发现了什么? 书中描绘了现代人如何试图用科学的、理性的工具去解剖一个充满了非理性、信仰和集体创伤的城市。然而,无论他们挖掘出多少陶片和骨骼,都无法复原萨瑞斯鲜活的“灵魂”。最终,作者得出一个令人心寒的结论:萨瑞斯并非毁于一次灾难性的事件,而是死于“意义的耗尽”。当人们不再相信关于这座城市的宏大叙事时,它便自然瓦解了。 最后的几页,是对于“无名者”的致敬——那些从未被史册记载的普通劳动者、孩子、工匠。他们的生活,才是萨瑞斯真正的血肉,而他们的集体沉默,构成了这座城市最深沉的挽歌。 --- 本书特色与风格: 《尘封的记忆》在叙事手法上大量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写作。它拒绝提供清晰的时间线索和确凿的证据,而是着重于氛围的营造和情感的渗透。语言风格时而古老典雅,充满史诗感;时而破碎凝练,如梦呓般引人入胜。本书尤其擅长通过物象来承载历史重量——例如,城墙上被火炮击中的弹痕,一块被反复磨平的鹅卵石,或是某处废弃水井中偶然发现的、早已失传的文字符号。 本书适合那些对历史的“面貌”而非“事实”更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偏爱深度思考、探讨文明兴衰与记忆本质的文学爱好者。它不是一本能让你了解具体事件的工具书,而是一次对时间、存在和消逝的深刻冥想。 --- (注:本书系首次出版的严肃文学作品,内容专注于对一个虚构但富有象征意义的古代城市的历史、社会结构及其消亡过程的文学性探索,不涉及任何与香料、调味品、电子产品或现代商业活动相关的主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念萱


  一九五八年生於嘉義空軍眷舎,華興育幼院畢業。她是一位奇女子,遊歷中國大江南北,並及邊陲之地;足跡並跨各大洲,是以見聞與體會敻遠,她的興趣與交遊廣闊,所以筆下多有人情奇趣。因緣之故,她從藏傳佛教幾位悠久傳承的尊貴上師學習佛法,跟隨熏習日久,所以她寫的《尋找上師》、《不丹,深呼吸》、《不丹閉關人》等書,影響並感動了許多追求心靈境域的讀者。

  陳念萱寫作三十餘本書,除了修行、心靈成長、旅行等主題書寫外,亦有多本跨界的品味見解之著作。繼《吃品味:尋常好滋味》之後,且看「廚房女巫」如何在《香料罐兒》裡,把每次旅行當成不同的烹飪教室,以及對食材、香料、烹調方法眾多的啟發和匯通!

图书目录

楔子‧香料罐裡有精靈

輯一‧我的香料罐
【茴香】茴香家族──大小茴香們的困惑
   /我的茴香一本經──舌床上的激情

【胡椒】胡椒貨幣── 五色香料製造的餐桌天堂
   /胡椒的私房食譜──甜品大轉彎

【荳蔻】荳蔻的迷思──令人耽溺的妖女迷幻
   /荳蔻奶茶與烤餅──茶葉蛋的神祕嘉賓

【薑黃】薑黃非薑亦薑──藥用價值的新星
   /薑黃之用──似咖哩非咖哩

【丁香】丁香迷情──住在甜點裡的精靈
   /丁香蘋果夢──點心界的王牌主角

【肉桂】神妙肉桂──神龍擺尾的催化劑
   /肉桂甜糕──最容易上手的甜點

【芥末】芥末傳奇──最完美的配角
   /芥末點心──亂中有序轉乾坤

【酸豆】酸豆小販大宴迷──熱帶式的浪漫激情
   /豆角醬──在迷幻中旅行

【鼠尾草】肉食聖品鼠尾草──地中海國度的芬芳
    /鼠尾草的異想世界──遊走在葷素邊境

【水芹】水中香芹──品種多樣的催情降壓妙藥
   /家宴聖品──宜妻宜妾主從兩便的翡翠

【披薩草】牛至披薩草──地中海首要家常香草

【花椒】花椒王國──三千寵愛於鍋中遨遊

【陳皮】自製陳皮新發現──廢物利用的家常脾胃聖品

輯二‧香料故事
備宴──鼠尾草的奇遇
旅途──荳蔻情迷
幫手──蒔蘿小精靈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281686
  • EISBN:978986628168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得之於心,應之隨手──識得念萱 ◎趙明強(藝術家)


  清末民初畫人齊白石,以紅花墨葉,工寫並陳,開宗立派。作畫在似與不似間,將道與技,提昇到最高的藝術境界。其實似與不似,識與不識,引來詮釋陳念萱也無不可。
  
  十年多前,應故友曹又方之邀,參加她在住所的文友聚會,熟識她的文友都到的特別早。我見灶爐前一女子正在料理,手執一老舊平鍋,翻烙菜盒子,動作不疾不徐,狀甚優雅。長桌上已煮好一大鍋深褐色黏稠的食物,近聞味道該是咖哩一路,但印象中咖哩不是黃澄澄,油亮油亮的嗎?長桌上還擱著一大堆麵糰和韭菜餡料,我習慣伸手想出點力,「別碰我的麵糰,你沒洗手!」灶台前的女子轉身嚇阻,語音銀亮,我有些受驚,整晚都悻悻的。
  
  去雲南香格里拉瀘沽湖,文友一行二十餘人,一女子挽長髮,布衫長裙,雖同行卻不同伴,一個人走在隊伍前面,不聽解說,對周遭景物也不細看,喜歡用相機拍特寫;買東西不囉嗦,付了錢都扔進背包裡,見著台階就坐下檢視所拍的景物,還不時發出笑聲;用餐時才與大夥同桌,對端上來的菜色語多點評。
  
  年後初春草山櫻花、茶花綻放,曹又方與孟冬籬來山上畫室賞花用餐,同行一女子不多話,察言觀色。帶給我的禮物是法國手工香皂和雲南七子餅茶,都是細緻的伴手禮。曹又方甚是疼她。她見我的烹飪火侯有些功力,端出的美食也非泛泛,對我便友善許多。餐後我送她一些自製辣椒醬、糖蒜和自己釀的橄欖酒。她有些訝異。  
  
  不久,她邀我們一家四口晚宴,在她濟南路二樓的住所,雖是老舊寓所,地點卻極好。屋內各類物件極多,書籍占了泰半,但各有定位,有條不紊,燈光極柔,有些異國情調。晚餐是一道一道上,我們全家驚豔食材的料理,但卻淺嘗;點心與咖啡的餐具也用得考究。返家後,我煮了一大鍋肉絲白菜麵,一家四口各自取碗,舉筷時相視而笑。
  
  寶雍從洛杉磯回台北,邀澤慧與我在永康街午餐相聚。約定時間已過,卻不見人影,我夫婦二人站在永康街口等待,才見寶雍伴著念萱匆匆前來。但原訂餐廳已無座位,念萱自稱永康街土地神,快步領我們走進六品小館,穿過人聲鼎沸的食客,進入貴賓包廂,親點了蒜頭燒黃魚,豆干肉絲,還要求少油多蔥,不要味精。廂外一片吵雜,我們卻靜靜品茗、吃菜。餐後念萱請大家喝咖啡,熟門熟路地與兩旁店家點頭揮手,更不經意地笑談自己的粉味八卦,去頭掐尾,不似咖啡的濃醇。
  
  我們夫婦熟識與念萱熟識後,曾多次餐敘,她落落大方,不應酬人,更不在細節上打轉。念萱出了許多本書,見著面就送我,我有老花眼,不合我味的書翻兩下就環保回收了。後來她寫日本小江戶旅遊和《吃品味》食藝的書,正合我的興趣,才驚覺她文筆暢達,是養精蓄銳的作品。
  
  念萱又要出香料的書,這些年熟知她鍾情香料,數度走訪香料國度,並在異鄉市集尋覓香料真知,她已然試煉許久,是可期待一讀並且收藏的書。一日她試探地問我,可否寫篇序文。我是個畫畫的,雖然年輕時在出版社擔任編輯,審校過文稿,但替人寫序還是頭一回。
  
  我是會燒些家傳的揚州菜,時養日久,也有過人的心思與火侯。但對香料,所識不過八角,胡椒,蔥薑,川椒(花椒),甘草,紫蘇,官桂,橘皮,蒔蘿(小茴香)等,實在無錦上添彩的能耐,僅將這些年與念萱往來點滴隨興寫出,卻是衷心的祝福。

時在辛巳除夕夜爆竹聲中

再序

  念萱從生活入境,手作食膳,對她來說是怡神養性,更是寫作之餘的醞釀和冥想。在料理餐點揉、擀、蒸發、燉烤、醃滷過程中,她早已獨享種種。至於有幸品嘗,喜不喜歡,有什麼建議與註解,就別對她說。她是沒有心思傾聽的,更別問她有什麼撇步或有機沒機。她已然跳脫坊間食譜書上寫的材料、調味料、做法等框架。

歲次甲午新春寫於草山花草居

自序

香料罐裡有精靈


  母親離世,大約是我的廚房變革分水嶺。之前,多半是看來或聽來的家常菜,有樣學樣,讀過《自殺功法》裡一百四十多道菜的朋友們抱怨,書中葷素繁複,顯然我是會做葷菜的。是的,她走了,我便不做葷食,開始變著花樣搞素菜,而開啓了認識香料的契機。
  
  很難相信,我一直以為,只要會吃就會做菜,單憑我家一對老饕父母為解饞養出來的工夫,就不得不讓人認定,即便是被伺候半輩子的少爺小姐,為果腹,也能進得廚房。而且,我家廚房絕對是一天當中最幸福的時光,那種為吃而歡樂上工的情景,即便是歲月侵蝕後的模糊影像,亦能留存幾縷溫暖的掠影。老爸老媽都有那種迫不及待的饕餮樣,經常邊做邊吃,隨手便抓起來往我們嘴裡塞,若非看了近年來歐美大廚的電視示範,名廚隨手抓,還真覺我家父母大概是史上最沒規矩的了。
  
  我對廚房的熱情,應該是有遺傳的。即便是我的父母皆嬌生慣養,廚藝不佳,沒能教會我幾招絕活,我媽更不像樣,蘿蔔切兩三刀便下鍋,什麼菜到她手裡,都是大模大樣地上桌,能吃就行。我爸還算講究,各種刀工都是軍旅生涯學來的,可惜我們只有十年的相處時光,能記得他的品味,已然慶幸。
  
  媽媽說:「懷胎八個月,天天啃橄欖,吃甘蔗,聞到肉味便吐。妳是尼姑投胎嗎?」每到吃飯時間,就要被無肉不歡的媽媽念叨幾回。我不但胎裡素,從小只吃少少的青菜白飯,其他一概不碰,讓大人們十分頭疼,而在廚房裡想方設法地勾起臭小孩的食慾。可惜我「很好養」,萬分節約資源地,每日一口飯,從早含到晚,睡前才吞下。大概一口爛牙也是這麼造成的,但這是防堵大人搶塞第二口飯的唯一辦法。
  
  父母雖不擅廚藝,但因嘴刁,幾刀大塊青菜蘿蔔,照樣能弄出像樣的味道,不至於太難吃。正因如此,我才會認為,人人都能做菜。直到客串廚房教學,幾堂課下來,不得不承認,做菜,除了興趣與熱情,的確需要幾分天賦。但這也並非什麼了不起的異稟,就只是需要多花點時間上市場,不怕髒亂,有良好的「潔癖」,能亂中有序地在廚房裡存活下來,做得到「無垢無淨」的幾分體悟。那麼,掌控火候,並非難事。
  
  還是一個「懶人」原則,初入門者,廚房裡的工具愈簡單愈好,別給自己找麻煩。小時候看武俠小說,主角總是從大師那裡討得幾句「心法」,便一日千里,當時雖認為這是作者偷懶的騙局,卻又有幾分相信,也許就是這麼簡單。年過半百後,才發現,火候,說的恰是「時間」的騙局,而天下的大道理,至簡!愈簡單的竅門,愈容易執行,也愈能夠實踐,才更能夠上層樓地「體悟」。
  
  我認為,遇到喜歡的菜餚,問掌廚者「原則」即可,不需要問細節,更不必非要一模一樣地照做,反能即刻上手,既不會有挫敗感,成功機率鐵定增高。
  
  昨天,看著不想碰的小番茄和一整碗葡萄,東方人的腸胃,生冷難進,便都送進了烤箱,轉上一八○度一個半小時後,綿軟出果膠,裝罐進冰箱,翌日取出,潤滑黏稠既酸又甜,濃度高得讓人驚喜。什麼都不必添加,無油無鹽無調味料,卻好吃極了。散步時,沿路打賞親朋好友,人人吃得無比歡暢,幾乎都不可置信地詢問:「真的什麼都沒加嗎?」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回到原始點,認識食材,掌握火候,那麼,廚房的精靈,保證滿天飛舞。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那极具复古美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的,那种油画质感的深棕色和烫金字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被细心保存的、写满家族秘密的手抄本。我期待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古典的阅读体验,仿佛正坐在一个挂着厚重天鹅绒窗帘的房间里,壁炉里柴火噼啪作响,手里捧着一杯加了异国香料的热红酒。我希望文字能够像高级的香水一样,有着明显的前调、中调和尾调,层层递进,最终留下一个悠长而深刻的意境。我期待看到作者对感官世界的精妙捕捉,比如如何精确描绘出“雨后泥土中混合了初绽茉莉的潮湿气息”,或者“陈年木箱中樟脑丸与干橘皮的混杂味道”。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疏离和冷静,它用了一种近乎于科学报告的、客观的口吻去描述那些本应充满情感的场景。这种刻意的“去感性化”处理,让原本应该热烈奔放的“香料”主题,变得像是在实验室里观察一种无生命的化学物质。对于一个寻求情感共鸣和感官刺激的读者来说,这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叙述方式,实在很难激起我内心深处的波澜。

评分

我向来喜欢那种叙事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的作品,尤其是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主题时,我更倾向于作者能提供扎实的背景资料和可供考证的引述。在翻开这本《香料罐兒》之前,我甚至特意去查阅了几本关于十八世纪海运贸易的资料,准备好用一个略带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作者对商业历史的描绘。我的兴趣点在于那些被香料贸易催生出的殖民冲突和科技进步的关联性,那种宏大叙事下的波澜壮阔。我预设这本书会以时间为轴线,讲述从马可波罗到东印度公司的兴衰史,并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一些关于如何辨别顶级藏红花的实用技巧。所以,当书中的内容转向对“气味如何在无声中定义了一个人的存在”的探讨时,我感到了一阵强烈的认知失调。它避开了所有我期待的硬核知识点,反而像是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用一束追光灯聚焦在某个细微的情绪波动上。阅读体验非常跳跃,缺乏明确的章节指引,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充满陌生香气的迷宫里游荡,每一次转角都可能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意象,这种“意象的堆砌”而非“论述的展开”,极大地挑战了我作为读者的耐心,也让我对作者的叙事意图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评分

我常常被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意象组合所震撼,比如将古巴比伦的祭祀仪式与现代都市的快餐文化并置讨论,并以某种“气味残留”作为唯一的桥梁。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集中火力,深入挖掘单一香料的复杂性,比如剖析肉桂如何从一种珍贵的药材,一步步演变成如今超市货架上随处可见的廉价调味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真实”和“替代品”的认知是如何被重塑的。我期待看到的是对这种“价值贬值”过程的社会学分析。然而,这本书的视野异常开阔,它似乎对任何一个单一主题都不愿深入驻足。它更像是一个拿着万花筒的叙述者,不停地旋转着,每次旋转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光怪陆离的色彩组合。你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下一秒可能就置身于某个现代室内设计师的调香间。这种广撒网式的描述,虽然在某些瞬间会带来“哦,原来是这样”的惊喜,但更多时候,却留下了一种“什么都没抓住”的空虚感。它给予了读者太多的可能性,却缺少一个坚实的锚点来固定住阅读的重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听着就充满了异域风情和诱人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想要打开它一探究竟。拿到手(或者说是在电子设备上点开)的那一刻,我的期待值是拉满的,毕竟“香料罐兒”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着丰富多彩的层次感和意想不到的组合。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深入探讨各种稀有香料的起源、种植、历史和烹饪用途的百科全书,也许会像某个古老的东方贸易志那样,详细记录每一粒胡椒、每一片肉桂叶背后的商业价值和文化符号。我甚至设想了作者会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古代香料之路上的风沙与奇遇,描述那些决定了世界贸易格局的关键性香料——丁香、肉豆蔻——是如何从遥远的岛屿漂洋过海,最终进入欧洲贵族的餐桌。我期待看到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食谱,不仅仅是简单的配方,而是融入了当地风土人情和家族秘密的那种“老奶奶的味道”。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似乎带领我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关于“气味”的哲学思考,或者是一场关于“记忆与嗅觉”的文学探索,完全没有我预想中的那种详尽的物产介绍。这种错位感,说实话,一开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就像期待一杯浓郁的摩卡,结果却端上来一盏清新的薄荷茶。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上看,电子书的格式是相当简洁利落的,这本身就意味着内容需要具备足够的力量来支撑起阅读的重量。我的阅读习惯倾向于结构化的知识吸收,比如清晰的目录、详尽的术语解释,以及图文并茂的展示,尤其是在探索一个看似广阔的主题时。我本期望《香料罐兒》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引导我从基础的香料分类开始,逐步深入到它们的药用价值和全球贸易路线的演变。我甚至准备好了很多空白页笔记,打算记录下那些我可能不熟悉的异域地名和香料的拉丁学名。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作者随手记下的一堆灵感片段,它们散落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里,没有明确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我发现自己不得不反复回溯前面的段落,试图在不同的描述中寻找那种被遗漏的、能够连接上下文的关键信息。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在玩一个“连连看”的游戏,而不是跟随作者进行一场预先设计好的旅行。它要求读者自己去建构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对于一个习惯于被引导的读者来说,无疑增加了阅读的负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