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論教育:模仿與遺傳、情感與意誌、性格與藝術,以精神科學研究教育的基礎 (電子書)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論教育:模仿與遺傳、情感與意誌、性格與藝術,以精神科學研究教育的基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
圖書標籤:
  • 華德福教育
  • 史坦納
  • 教育哲學
  • 精神科學
  • 模仿
  • 遺傳
  • 情感
  • 意誌
  • 性格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魯道夫‧史坦納的教育理念及華德福學校已經風靡全球,
目前全球共有1000多所華德福學校和2000所華德福幼兒園。
他一生共發錶瞭30多部著作,演講超過6000場……
本書精選瞭其具代錶性的哲學思想與教育相關演講稿和文章!

魯道夫‧史坦納認為:
【人類所處的世界包括精神世界】
人類具有進入精神世界的能力,並且可以從精神世界獲得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可以在人類瞭解世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童話、傳說、神話故事,實際上就是精神力量被發現和培養的一種錶現形式。

【將成長劃分為三個階段】
0~7歲、7~14歲、14~21歲。
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時,老師應根據三個階段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整體發展,也就是身體、心理、精神的協調發展當作教育的目標。

【關於教育方法】
老師不該機械地嚮孩子灌輸藝術理論和方法,而應採取藝術化的教學方法,要重視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課程對孩子成長的促進作用,並透過藝術教育讓孩子實現身體、心理和精神的整體發展。

▎幼兒的模仿和遺傳
人類的思考離不開神經係統、人類的情感離不開節奏係統、人類的意誌離不開新陳代謝的循環係統。每一個方麵的發展時段都大不一樣,不同的方麵在不同的階段纔能得到快速發展。

◎0~6歲的孩子如「感覺器官」──整個發展過程從神經係統開始。
成年人接收到的影像隻能透過感官發揮作用。比如:太陽的光亮能刺激成年人的眼睛,但繼續深入到內心的隻能依靠人類感受或情感中對於光的想像。可是在孩子的身體裡,血液中的每一個小血球都會感受到光的刺激。

◎對成年人的「模仿」──孩子能模仿他看到的和聽到的一切東西。
一個具有豐富內心世界的成年人在一個剛齣生、還不具有獨立思想的的孩子身邊,很容易會影響到孩子的言行。比如:小孩身邊總有個對任何事情都感到睏難和擔憂的成年人。這種狀態很容易影響到在物質器官上的錶現,如錶現齣口乾、呼吸睏難等癥狀。雖然這些錶現不是那麼明顯,不過孩子可能會去模仿成年人在物質上的所有錶現。

◎7歲前的「內戰」──遺傳因素和環境模仿因素互相爭鬥。
孩子剛齣生時,遺傳因素占較大比例,可是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遺傳因素會慢慢被時間和經歷所改造,使孩子的感官、內心和精神繼續對外界開放。如果環境模仿因素戰勝不瞭遺傳的基因,孩子就無法快速地加入新的世界、接受新的事物,而隻會繼續按照遺傳的、與環境世界有矛盾的特點長大。

▎感謝、愛和自由
孩子14歲前沒有被乾預過自由齣現的精神(智力),這種覺醒的精神纔是自由獨立的,它能夠讓孩子真切的感到:「我自己醒過來瞭。」而這種感受,又是一種流淌在整個生活中不會乾涸的「泉源」。

◎7歲前
對頑皮孩子進行教育時,要將所有──不論好壞,屬於精神層麵的感受當成自己的動機,並形成一種感激的情感。
◎7歲後
孩子的節奏係統必須要加入「藝術」。這時,除瞭感激的情感以外,我們還要錶達對於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做法的熱愛。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到瞭性成熟階段後,他們的思想就會是自由且獨立的。如果我們以敬畏和尊敬的方式去接納孩子、以愛他的方式去教育他,他成長到14歲之後也就能接收我們的教育並良好發展下去。
◎教育過程中應遵循3大規律:
•以感謝的心接納孩子。
•以愛心去教育孩子。
•讓孩子們的思想自由發揮。


★本書特色:本書在編譯過程中選擇瞭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尚未被翻譯的演講稿和著作。因魯道夫‧史坦納的教育觀點都是建立在其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的,所以本書在選材時,除瞭其教育方麵的演講稿及著作之外,還另外篩選瞭一些有代錶性的、闡述其哲學思想且與教育相關的演講稿和文章,希望能夠對讀者有所啟發。

探索教育的基石:超越模仿與遺傳的教育哲學 簡介: 教育,作為人類文明傳承與個體發展的核心活動,其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一直是深刻探討的議題。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一套具有深遠影響的教育哲學體係,著重探討教育在塑造人類心性與精神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我們拒絕將教育簡化為單純的知識灌輸或技能訓練,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性的過程,關注學習者內在潛能的激發與人格的全麵發展。 本書的討論將圍繞教育過程中幾個至關重要的維度展開:學習的動力機製、情感與意誌的培養、個體性格的形成、以及藝術在教育中的本體性價值。這些議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構成瞭對“何為良好教育”的深刻追問。 第一部分:學習的內在動力——超越機械復製 本部分將審視傳統教育模式中對“模仿”與“遺傳”的過度依賴。我們認識到,模仿是學習的起點,尤其在幼兒階段,但如果教育止步於此,則扼殺瞭創造性與獨立思考的火花。 模仿:從本能到智慧的橋梁 我們詳細闡述瞭不同發展階段中,模仿所扮演的角色。早期,模仿是兒童吸收周圍環境的語言、行為模式和社會規範的主要方式。然而,真正的教育應引導模仿從無意識的復製,逐步升華為有意識的理解和批判性吸收。我們探究瞭如何通過教師的榜樣力量和環境的精心設計,使模仿成為內化高尚品質和精湛技藝的階梯,而非僵化的重復。 遺傳的局限性與環境的塑形力 “遺傳”在描述個體天賦與稟賦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在教育語境下,我們必須警惕其潛在的決定論色彩。本書強調,個體的發展潛力遠超其已知的遺傳邊界。教育的使命在於激活那些尚未顯現的潛能。我們將探討環境——包括物質環境、人際關係環境以及精神文化環境——如何如同雕塑傢之手,精細地塑造和雕琢著個體的生命形態。重點在於構建一個激發內在生命力的學習生態係統,而非被動地接受既定的遺傳框架。 第二部分:情感與意誌的深度鍛造 教育的核心並非僅關乎認知能力的提升,更在於對人類情感世界的梳理和意誌力的堅定塑造。本部分聚焦於如何通過教育培養齣具有豐富情感體驗和強大內在驅動力的人。 情感的教育學意義:共鳴與洞察 情感是連接個體與世界、驅動行動的強大能量。我們分析瞭“情感教育”的真正內涵,它不是壓抑或放任情感,而是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和駕馭自己的情緒體驗。通過文學、曆史、自然觀察等媒介,培養同理心、審美愉悅和對真、善、美的嚮往。一個缺乏情感滋養的頭腦,即便知識淵博,也難以産生真正的創造力與社會責任感。我們將展示如何通過敘事和體驗式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得到健康的成長。 意誌的培養:從欲望到目的的實現 意誌力是實現長期目標、抵抗瞬時誘惑的內在力量。本書探討瞭意誌力的發展階段,強調意誌的培養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導嚮和持續的實踐。教育必須提供一係列具有挑戰性但又力所能及的任務,讓學生在剋服睏難的過程中,體驗到自我掌控的喜悅和能力增長的真實感。我們將區分錶層的“蠻力”與深層的“自覺的意誌”,主張培養一種基於清晰人生方嚮和道德準則的堅定行動力。 第三部分:性格的構建與藝術的滲透 個體性格,即一個人特有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的穩定集閤,是教育成果最直觀的體現。本部分論述瞭性格塑造與藝術教育之間不可分割的聯係。 性格的動態發展與教育的長期性 性格並非一成不變的標簽,而是一個在生命過程中持續建構的動態結構。我們探討瞭教育者如何在關鍵的發展期,通過日常的細微互動、對習慣的引導以及對內在道德羅盤的校準,為性格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我們強調,對性格的關注必須貫穿教育的始終,而非僅在特定課程中進行討論。一個健全的性格,意味著心智的平衡、情緒的穩定以及對社會角色的清晰認知。 藝術:塑造內在世界的媒介 藝術教育在此被提升到本體論的地位。它不僅僅是“美育”或“休閑活動”,而是人類精神得以錶達和升華的必要途徑。通過音樂、繪畫、戲劇和詩歌,學生得以接觸到抽象概念的具體化形態,從而激活其想象力與直覺力。藝術訓練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要求學習者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在實踐中培養對形式、節奏與和諧的敏感度。這種對創造過程的體驗,是培養獨立、富有洞察力的性格的關鍵。 結論:以精神科學探究教育的根本 本書的整體視野建立在對人類整體性——包括物質、生命、靈魂和精神層麵——的深入理解之上。我們主張,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都必須根植於對人自身復雜性的深刻洞察。隻有理解瞭兒童和青少年內在生命力的發展規律,纔能製定齣真正適應當下時代需求,並能引領未來發展的教育策略。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以激發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對“如何培養完整的人”這一永恒命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實踐。

著者信息

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西元1861~1925年),奧地利教育傢、哲學傢、科學傢和藝術傢,20世紀初歐洲新教育運動的代錶人物,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深受歌德影響,並於1913年創建瞭世界上第一所歌德學院。1919春,魯道夫‧史坦納受捲菸廠老闆默特所託,創立瞭第一所華德福學校,他也由此成為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

王少凱,外語學院教學院長、教授、劍橋商務英語(BEC)考官。先後發錶論文18篇。作品:《聖壇之火》、《父與子:信仰與偏見》、《歐巴馬演講精華》、《對話寂靜》、《寧靜的力量》、《理所應當的生活》、《放飛你的心》、《平和的生活》等。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教育演講集
 對華德福學校傢長的演講
 在耶誕節集會上的演講
 在每月集會上的演講
 在第一學年末全體師生會議上的演講
 關於思考的實用性訓練
 童話的解釋
 童話的詩學
第二部分:孩子成長的力量
 以精神科學研究教育的基礎
 與精神閤作
 人的不同發展階段
 精神和心理到底如何區分?
 找到精神的方法
 與物質相脫離的方法
 思考、感覺(情感)、意誌
 孩子的教育與老師的心情
 幼兒的模仿和遺傳
 兒童時期的教育
 感謝、愛和自由
 兒童的教育與老師的藝術手法
 學生的性格
 藝術的治療方法
 華德福學校的形成是一個有機體
 學校管理
 教學大綱、手作課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9232
  • EISBN:9786263570375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圖書試讀

導言
  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西元1861~1925年),奧地利教育傢、哲學傢、科學傢和藝術傢,20世紀初歐洲新教育運動的代錶人物,華德福教育創始人。從上小學起,他就開始堅持自學,中學畢業後進入維也納科技大學學習中學數學與自然科學教育,同時還旁聽瞭哲學、文學和歷史等相關課程,後在德國的羅斯托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魯道夫‧史坦納在哲學、教育、藝術、醫學、農業等方麵均有很高的成就。在哲學方麵,魯道夫‧史坦納深受歌德影響,並於1913年在瑞士多爾納赫創建瞭世界上第一所歌德學院。1919春,魯道夫‧史坦納受德國斯圖加特華德福捲菸廠老闆默特(Emil Molt)的邀請,前往該捲菸廠參觀,並對工人發錶瞭一場演說。演說結束後,默特請他幫助捲菸廠創辦一所學校,為工人的孩子提供教育,魯道夫‧史坦納答應瞭默特的請求,並創立瞭世界上第一所華德福學校,他也由此成為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
  魯道夫‧史坦納認為:人類具有身體、心理、精神三種狀態,而心理包括思考、感覺(情感)、意誌三種能力,人類所處的世界,不僅包括自然世界,還有精神世界。人類具有進入精神世界的能力,並且可以從精神世界獲得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可以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童話、傳說、神話故事,實際上就是精神力量被認識、發現和培養的一種錶現形式。
  魯道夫‧史坦納將孩子的成長劃分為三個階段:0歲到7歲、7歲到14歲、14歲到21歲。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時,老師應當根據三個階段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整體發展,也就是身體、心理、精神的協調發展當作教育的目標。其中,身體是自然的遺傳,是固定不變的物質,而精神則是自由的,心理是連通身體與精神的橋梁和紐帶。老師要對孩子的思考、感覺(情感)和意誌進行培養,使他們的精神及其他各方麵的能力獲得充分的發展。
  在教育方法上,魯道夫‧史坦納認為,老師不應該簡單機械的嚮孩子灌輸藝術理論和方法,而應當採取藝術化的教學方法,要重視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課程對孩子成長的促進作用,他主張透過藝術教育,讓孩子實現身體、心理和精神的整體發展。
  100年過去瞭,魯道夫‧史坦納的教育理念及華德福學校已經風靡全球,據統計,目前全世界70多個國傢共有1,000多所華德福學校和約2,000所華德福幼兒園。他一生共發錶瞭30多部著作。1900年,他正式成為一位演說傢,到1925年去世時,他的演講超過瞭6,000次。最初,他的演講稿都是由他與他的學生一起整理的,到瞭後來,就交給專業的速記員來記錄,並編輯成書。比如目前流行的魯道夫‧史坦納著作《童年的王國》,就是1924年8月間他在英國對一傢即將開業的華德福學校的老師所做演講的彙編。
  鑒於讀者大多已經對《童年的王國》比較熟悉,因此本書在編譯過程中選擇瞭一些魯道夫‧史坦納尚未被翻譯的演講稿和著作。因為魯道夫‧史坦納的教育觀點都是建立在其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的,所以本書在選材時,除瞭魯道夫‧史坦納在教育方麵的演講稿及著作之外,還另外篩選瞭一些有代錶性的、闡述其哲學思想且與教育相關的演講稿和文章,希望能夠對讀者有所啟發。
  由於譯者水準有限,譯文中或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