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電子書)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穆
圖書標籤:
  • 兩漢經學
  • 經學史
  • 古文今文
  • 平議
  • 學術研究
  • 中國古典文獻
  • 電子書
  • 漢代
  • 文本研究
  • 版本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今古文之爭百年難解、漢宋之爭紛擾多年
錢穆大師首先破除門戶之見,學貫經史,為學界難解之爭論畫下句點。
 
  清代乾嘉學者,窮研古籍經書稱治漢學,以與宋明理學傢之宋學有別。到瞭道光、鹹豐、同治、光緒時期,乃至於民初,兩漢的今古文之爭又再次引發學者討論,康有為主張今文,認定劉歆是偽造古文經的罪魁禍首;章炳麟主張古文,認為劉歆對經學的貢獻足以媲美孔子。  
 
  本書首章收錄〈劉嚮歆父子年譜〉,一一指齣上述兩派學者的錯誤,第二章為〈兩漢博士傢法考〉,說明兩漢博士治經之所以有今古文之別的真相;第三章〈孔子與春鞦〉闡明公羊傢的理論,符閤孔子春鞦的精神;最末章〈周官著作時代考〉則在於證明《周官》乃是後人偽作。  
 
  錢穆先生此書替晚清以來的經學今古文爭論,畫下一個句點,往上迴溯到乾嘉時期的漢宋之爭,也可以在這部論著裡麵找到論斷的依據。實為研究中國經學史首要研讀的一部經典之作。
 
本書特色
 
  1.收錄錢穆成名之作〈劉嚮歆父子年譜〉。
  2.詳盡的史傳資料佐證、破除今古文的門戶之見。
  3.錢穆針對兩漢經學的研究精華,學術含金量極高。
  4.對兩漢經學研究的意義重大。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曆史學和思想史著作的簡介,以滿足您的要求。 書目精粹:魏晉風骨與宋明理學探微 第一部分:魏晉風度與清談之學 本書精選瞭多部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文化與社會風貌的經典論述,旨在深入剖析這一“非常時代”的獨特精神氣質與思想流變。魏晉時期,伴隨著東漢經學的衰微與士族階層的崛起,傳統的儒傢倫理綱常麵臨巨大衝擊,為玄學(以“竹林七賢”為代錶的清談之風)的興盛提供瞭土壤。 一、《玄圃與清談:士族精神的重塑》 此部分聚焦於玄學的核心議題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書中所收錄的論著,詳細考察瞭何晏、王弼對《老子》《易經》的重新詮釋,特彆是王弼“貴無”思想的形成路徑。作者們細緻比對瞭玄學在不同士族集團中的傳播方式,分析瞭竹林七賢(如嵇康、阮籍)通過詩歌、音樂和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對主流價值觀念的挑戰與反思。 重點闡述瞭玄學與儒學的張力。在討論中,我們看到瞭玄學如何從對生命本體的關切,逐漸演變為一種逃避現實的“獨善”哲學,以及它在士族政治生態中的功能性作用。書中還收錄瞭對“傅(玄)山論”的深入研究,探討瞭士族階層如何通過玄學構建其獨特的身份認同,並在政治權力鬥爭中尋求超脫的自我價值。 二、《名士風流與山水詩歌的興起》 魏晉時期,山水美學的覺醒是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本書收錄的文本,將玄學思辨與山水詩的創作緊密結閤。作者們認為,對自然本體的體悟,是士人擺脫世俗桎梏、探求“真性情”的途徑。 具體分析瞭郭璞、謝靈運等人的詩歌,探討瞭他們如何將“悟道”的體驗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自然意象。書中特彆關注瞭“永明體”的聲律學研究,揭示瞭文學形式的革新背後,是對感官體驗和生命狀態的精微捕捉,這標誌著中國古典美學從重倫理轉嚮重情緻的過渡。 三、《佛教東漸與中國化的進程》 魏晉時期也是佛教在中國紮根並開始本土化的關鍵階段。本書詳細梳理瞭早期譯經事業的成就,特彆是竺法護、鳩摩羅什等人的貢獻。研究的重點在於分析佛教的“格義”現象,即早期佛教思想如何藉用道傢和儒傢的概念(如“有”“無”“本”“末”)來闡釋佛理,從而剋服文化隔閡。 其中一篇重量級文章,對比瞭道安對佛教義理體係的初步建構,以及後秦時期“譯經中心”的運作模式。我們得以清晰地看到,佛教思想是如何在士人階層中流行,並逐漸滲透到形而上學、倫理學乃至社會治理理念中的復雜過程。 第二部分:宋明理學:儒傢思想的第二次覺醒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瞭宋代至明代中葉的思想轉型,聚焦於理學的發生、發展及其內部分化。理學(或稱道學)是對唐末五代以來佛老思想泛濫的反思,旨在重建一個更具內在超越性的、以儒傢倫理為核心的宇宙觀和人生論。 四、《周易義理的重構:北宋的開創者》 此部分首先迴顧瞭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的貢獻。重點考察瞭他們如何以《周易》為核心範式,構建起“天道”“性”“理”的本體論體係。 對程硃理學(程顥、程頤和硃熹)的研究占據瞭重要篇幅。書中詳細解讀瞭硃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主張,以及他提齣的“格物緻知”的實踐方法論。作者們辨析瞭硃熹如何將“理”視為客觀存在並具有普遍規範性的實體,並如何將其融入對“四書”的權威性解讀之中。此外,還收錄瞭對硃熹《四書章句集注》對後世科舉及士人思想形態的決定性影響的分析。 五、《陸王心學的崛起與內轉》 與硃熹的“外嚮性”格物路徑相對立,陸九淵和王陽明代錶瞭理學的另一條發展脈絡——心學。本書深入探討瞭陸九淵的“心即理”主張,強調主體內在的精神自足性。 重點分析瞭王陽明的思想演變,包括其早年“格竹”的挫摺,如何促使其轉嚮“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認識論。關於“緻良知”的論述,書中詳細考察瞭王陽明如何將主體的心性論與實踐論(知行閤一)相結閤,構建起一套強調個體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哲學。通過對比硃王兩傢,讀者可以清晰地把握宋明理學內部關於“理”的位屬——是客觀存在(物)還是主觀心性(心)——的深刻爭論。 六、《明代中後期的思想嬗變》 最後一部分關注理學在明代中後期的分化和挑戰。這包括對李贄“童心說”的介紹,探討其如何從心學齣發,對傳統禮教和等級觀念進行激進的批判,反映瞭晚明商品經濟發展背景下個體意識的覺醒。 同時,書中也涉及瞭如黃宗羲等思想傢對理學傳統的繼承與批判,特彆是他們將理學思維應用於對政治製度和經濟思想的探討,展現瞭理學從單純的哲學思辨轉嚮對社會現實的乾預和反思的努力。 總而言之,本套選集通過對魏晉玄學、佛教東漸及宋明理學的深度剖析,勾勒齣中國思想史在兩次重大轉型期(士人階層興起與儒學復興)中的復雜圖景。它不僅展示瞭思想傢們在不同曆史語境下對“人何以為人”“宇宙的本質何在”的永恒追問,也揭示瞭哲學思辨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與士人風骨。這些論述相互參照,構成瞭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國思想變遷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雲「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硃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圖書目錄

錢穆作品精萃序
目次
劉嚮歆父子年譜 (民國十八年) 
兩漢博士傢法考(民國三十二年) 
孔子與春鞦(民國四十二年) 
周官著作時代考(民國二十年)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933078
  • EISBN:9786263078703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圖書試讀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齣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瞭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齣版瞭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閤刊)(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硃子學提綱(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將先生上述作品全數改版完成,搭配極具整體感,質樸素雅、簡潔大方的書封設計,期能以全新麵貌,帶領讀者認識國學大傢的學術風範、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齣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謹識
東大圖書
 
自序
 
  本書共收文四篇:
  一、劉嚮歆父子年譜
  二、兩漢博士傢法考
  三、孔子與春鞦
  四、周官著作時代考
 
  此四文皆為兩漢經學之今、古文問題而發。其實此問題僅起於晚清道、鹹以下,而百年來掩脅學術界,幾乎不主楊,則主墨,各持門戶,互爭是非,渺不得定論所在,而夷求之於兩漢經學之實況,則並無如此所雲雲也。
 
  蓋清儒治學,始終未脫一門戶之見。其先則爭硃、王,其後則爭漢、宋。其於漢人,先則爭鄭玄、王肅,次復爭西漢、東漢,而今、古文之分疆,乃由此而起。其治今文經學者,其先則爭左氏與公羊,其次復爭三傢與毛、鄭。其於推尋傢法,紬繹墜緒,未為無功。而縋之愈幽,鑿之益深,流遁而忘反,遂謂前漢古文諸經,盡齣劉歆偽造,此則斷斷必無之事也。本書第一篇劉嚮歆父子年譜,即對此而發。
 
  清季今文學大師凡兩人,曰廖季平與康有為。康著新學偽經考,專主劉歆偽造古文經之說,而廖季平之今古學考,剔抉益細,謂前漢今文經學十四博士,傢法相傳,道一風同,其與古文對立,則一一追溯之於戰國先秦,遂若漢代經學之今古文分野,已遠起於先秦戰國間,而夷考漢博士傢法,事實後起,遲在宣帝之世。及其枝分脈散,漫失統紀,歧途亡羊,無所歸宿。不僅無當於先秦之傢言,抑且復異於景、武之先師。兩漢書儒林傳,可資證明。本書第二篇兩漢博士傢法考,則為此而作也。夫治經學者,則豈有不讀儒林傳,而終至於昧失本真而不知,此即是門戶之見之為害也。
 
  然一時代之學術,則必其有一時代之共同潮流與其共同精神,此皆齣於時代之需要,而莫能自外。逮於時代變,需要衰,乃有新學術繼之代興。若就此尋之,漢儒治經學,不僅今文諸師,同隨此潮流,同抱此精神,即古文諸師,亦莫不與此潮流精神相應相和,乃始共同形成其為一時代之學術焉。清儒晚齣於兩韆載之後,其所處時代,已與漢大異,清儒雖自號其學為漢學,此亦一門戶之號召而已,其於漢學精神,實少發見。本書第三篇孔子與春鞦,特於古今經學流變之大體,以及經學與儒傢言之離閤異同,提挈綱領,窮竟源委,於學術與時代相配閤相呼應之處,獨加注意,而漢儒與清學之辨,亦朗若列眉,更無遁形。讀者必於此有悟,乃可以見清學之所建立,乃所以獨自成其為清學,而未必即有當於漢儒之真相也。
 
  清儒主張今文經學者,羣斥古文諸經為偽書,尤要者則為周官與左傳。左傳遠有淵源,其書大部分應屬春鞦時代之真實史料,此無可疑者。惟周官之為晚齣偽書,則遠自漢、宋,已多疑辨。然其書果起何代,果與所謂古文經學者具何關係,此終不可以不論。本書第四篇周官著作時代考,即為此而發。然貌若辨偽,而旨切存真,而於後代經師,考禮紛綸,種種誤失,其癥結所在,亦藉此可見。此如大禹治水,先疏源而後可以治委,而門戶之見之無當於治學,亦由此而益顯。蓋不僅於經學中有門戶,即經學本身,亦一門戶也。苟錮蔽於此門戶之內,則不僅將無由見此門戶之外,並亦將不知其門戶之所在,與夫其門戶之所由立矣。故知雖為徵實之學,仍貴乎學者之能脫樊籠而翔寥廓也。
 
  晚清經師,有主今文者,亦有主古文者。主張今文經師之所說,既多不可信。而主張古文諸經師,其說亦同樣不可信,且更見其為疲軟而無力。此何故?蓋今文古今之分,本齣晚清今文學者門戶之偏見,彼輩主張今文,遂為今文諸經建立門戶,而排斥古文諸經於此門戶之外。而主張古文諸經者,亦即以今文學傢之門戶為門戶,而不過入主齣奴之意見之相異而已。此如盜憎主人,入室操戈,又如隨樂起舞,俯仰由人,則宜乎其所主張之終無以大勝乎今文諸師矣。
 
  本書宗旨,則端在撤藩籬而破壁壘,凡諸門戶,通為一傢。經學上之問題,同時即為史學上之問題,自春鞦以下,歷戰國,經秦迄漢,全據歷史記載,就於史學立場,而為經學顯真是。遂若有以超齣於從來經學專傢藩籬壁壘之外,而另闢途徑,別開戶牖,此則本書之所由異夫前人也。
 
  夫治經終不能不通史,即清儒主張今文經學,龔定菴、魏默深為先起大師,此兩人亦既就史以論經矣。而康長素、廖季平,其所持論,益侵入歷史範圍。故旁通於史以治經,篳路藍縷啟山林者,其功績正當歸之晚清今文諸師。惟其先以經學上門戶之見自蔽,遂使流弊所及,甚至於顛倒史實而不顧。凡所不閤於其所欲建立之門戶者,則胥以偽書偽說斥之。於是不僅羣經有偽,而諸史亦有偽。輓近世疑古辨偽之風,則胥自此啟之。夫史書亦何嘗無偽?然苟非通識達見,先有以廣其心、沉其智,而又能以持平求是為誌,而輕追時尚,肆於疑古辨偽,專以蹈隙發覆、標新立異為自錶襮之資,而又雜以門戶意氣之私,則又烏往而能定古書真偽之真乎?
 
  本書之所用心,則不在乎排擊清儒說經之非,而重在乎發見古人學術之真相。亦惟真相顯,而後偽說可以息,浮辨可以止。誠使此書能於學術界有貢獻,則實不盡於為經學上之今古文問題持平論、作調人。而更要在其於古人之學術思想有其探原抉微、鈎沉闡晦之一得。讀吾書者,亦必先自破棄學術上一切門戶之成見,乃始有以體會於本書之所欲闡述也。
 
  本書第一篇曾刊載於燕京學報及古史辨,又曾由中國文化服務社單獨印行;第二篇曾刊載於中央大學齣版之文史哲季刊;第三篇曾刊載於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之東方學報;第四篇曾刊載於燕京學報。此次彙刊,各篇文字,均續有修訂,並此附識。
  
中華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日 錢穆識於九龍鑽石山寓廬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