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增訂版】 (電子書)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增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會承
图书标签:
  • 臺灣文化資產
  • 文化資產保存
  • 臺灣歷史
  • 文化史
  • 增訂版
  • 電子書
  • 臺灣研究
  • 歷史文化
  • 文化遺產
  • 資產保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完整論述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的寶典
  6個法制時期.11萬字.23則圖表詳實說明
 
  ▲作者花費四十餘年研究文化資產之心得總整理
  ▲以法制為基準,依編年史將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分為六個時期
  ▲大專院校相關系所學生、從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之學者專家的最佳參考書
  ▲文史工作者、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相關官員與文化行政人員的必備工具書

  做為「豐富人類精神及智慧無可取代的資源」的文化資產,隨著國際交流便捷及頻繁,已成為展示國家知識力量及文化深度、提升旅遊收益以及國際交流的重要平台。加上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之後,先進國家紛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包括文化資產在內的文化藝術,更成為產業升級或加值的重要根源之一。

  然而台灣近代四百多年來,經歷五個政權先後統治,各時期文化資產保存觀念、機制及成果不一,史料分布既廣且雜,亟需統整以利後效。《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的出版,正是以宏觀的歷史演變為主軸,立足台灣,放眼國際,透過客觀而詳實的史料重現台灣文資保存歷程的輪廓,既有助於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茁壯發展,又能滿足台灣社會現階段需求。

  法律為文化資產保存的基礎。有鑒於此,本書以法制為基準,將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區分為六個時期,以編年史的形式,詳實整理記錄。200多幅的圖片,加上十分詳盡的23種附表,讓這本通史性著作更為充實。

  除了供文化教育行政人員、相關系所師生,以及文化工作者參考之用,本書亦有助於點醒國人疼惜這些得來不易的珍貴但脆弱的資產。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台湾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籍: --- 台湾史诗:从南岛之声到海洋文明的百年流转 一部宏大叙事,勾勒出台湾岛从史前曙光到当代多元面貌的深邃轨迹。 本书导言:时间的褶皱与岛屿的韧性 台湾,这块位于欧亚大陆板块边缘的岛屿,宛如一块被时间反复雕琢的玉石,承载着多元族群的迁徙、碰撞与融合。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节点,更是历史进程中无数复杂力量交织的场域。本书旨在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构建一部涵盖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的全景式台湾历史画卷。我们不寻求单一的叙事定论,而是致力于呈现历史的丰富层次感和内在的张力,让读者得以窥见这座岛屿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独特而坚韧的文明形态。 第一部:远古的回响与南岛的根基 本部分深入台湾岛的“前史”时期,探寻其作为南岛语族发源地之一的深远意义。 史前遗址的物证: 我们将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等重要考古发现,解读陶器纹饰、石器形制中蕴含的早期人类生活智慧与环境适应能力。这些遗迹不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理解台湾原住民文化谱系的起点。 南岛语族的迁徙与智慧: 重点剖析台湾原住民族群(包括高山族与平埔族群)的社会结构、土地观念、祭祀仪式与口传历史。他们的农耕、渔猎技术,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构成了台湾文化最原始也最纯净的底色。我们将详细考察赛德克族的“纹面传统”的社会意义,阿美族的丰年祭中的权力运作,以及布农族的“八部合音”如何体现其宇宙观。 第二部:异域的相遇与早期殖民的烙印 当大航海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台湾岛不再是史前史的孤岛。 荷兰与西班牙的角力(17世纪): 本章聚焦于荷治时期的热兰遮城与普罗民遮城,分析其在台湾建立的商业帝国模式。重点考察荷兰人对原住民的“教化”行动及其带来的土地制度改变,同时剖析西班牙人在北部的短暂影响,以及其与原住民之间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 明郑时期的“反清复明”叙事: 从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到郑氏王朝的建立,这一阶段是汉人政权在台湾的首次大规模构建。我们考察郑氏如何利用台湾作为反清的基地,以及他们带来的移民潮如何开始重塑岛上的社会经济版图。这一时期的军事建设、屯垦政策,为后来的清治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清治时期的社会重塑与内化 1683年施琅入台,台湾正式被纳入清朝版图。此后的两百余年,是汉文化深度渗透、并与本土力量磨合的关键时期。 移民的洪流与族群冲突: 详细梳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漳州、泉州移民的大规模涌入,探讨“罗汉脚”现象与开垦的艰辛。重点分析“闽客械斗”、“漳泉械斗”等血腥冲突的深层动因——往往是水源、土地、宗族势力的竞争,以及清廷“画界封山”政策的后果。 地方菁英的崛起与文教事业: 考察清代台湾的科举制度、书院的设立(如台南孔庙的地位),以及地方士绅(如林爽文、朱一贵事件后的士绅重组)如何通过文化资本积累社会影响力,并初步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汉文化表达。 第四部:近代化的冲击与“福尔摩沙”的转型 从晚清的自强运动到日本殖民的半个世纪,台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与身份认同的剧烈变动。 开港通商与政治变局(1860-1895): 分析《天津条约》后台湾被迫开放口岸(安平、淡水等)对地方经济结构的影响,茶、樟脑、蔗糖等出口产业的兴起,以及西方传教士与商人的活动如何使“福尔摩沙”开始进入全球视野。 日治时期的“殖民地现代化”工程: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将细致考察日本总督府在基础建设(铁路、港口、水利)、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皇民化”教育的实施)以及土地调查(地籍整理)等方面所做的巨大投入。同时,批判性地分析这些现代化的表象背后,隐藏的资源掠夺、政治高压以及对台湾主体文化的压制。我们将深入探讨“士绅的反抗”、“林献堂的现代化路线”以及“原住民的抵抗运动”等多元的应对策略。 第五部:战后重构与“中国化”的时代 1945年,台湾的历史进入新的篇章,政治光谱与认同危机成为主旋律。 接收与初期混乱(1945-1949): 考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初期的行政失当、经济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激化。详细分析“二二八事件”的起因、经过及其对台湾社会心理结构造成的长期创伤。 威权统治下的社会景观(1950s-1980s): 聚焦于戒严时期,分析“白色恐怖”对知识分子与社会运动的压制。探讨以“美援”为基础的经济起飞(加工出口区模式),以及在政治高压下,社会文化如何通过乡土文学、电影艺术、流行音乐等隐秘渠道寻求表达与释放。 第六部:民主转型与多元文化的蓬勃生长 随着政治解严与本土意识的觉醒,台湾社会进入了身份认同探索与文化复兴的活跃期。 从街头到议会: 梳理“党外运动”的酝酿与发展,分析“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等关键节点的意义,最终指向1990年代的政治革新与权力和平转移。 “台湾性”的文化建构: 考察后解严时代,台湾如何主动回溯和重塑自身文化。包括对本土语言(台语、客语、原住民语)的复振运动,美术、建筑领域中对“地方性”的强调,以及在文学、影视中对“台湾经验”的多元书写。本书将探讨“台湾意识”在当代如何面对全球化与两岸关系的复杂挑战,并持续演化。 结语:面向未来的岛屿叙事 本书试图揭示,台湾的历史并非一条单向的直线,而是多条河流交汇的复杂流域。它是一个关于生存、抵抗、适应与创新的故事。通过对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及文化表达的细致梳理,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台湾社会复杂性与独特魅力的坚实框架。这座岛屿的未来,正是在不断对话与和解中,持续书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會承

 
  學歷:逢甲大學建築系學士、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建築博士

  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曾任: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現為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總務長、教務長

  相關經歷:曾任行政院、內政部、文建會(文化部)、地方政府相關委員會委員,中研院台史所、教育部、國科會(科技部)、多所大學等相關委員會委員,台灣建築史學會理事、台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

  主要著作:
  ■《清末鹿港街鎮結構》
  ■《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s of the P'eng-hu Archipelago Taiwan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藝文資源調查作業手冊(傳統建築及傳統聚落)》
  ■〈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
  ■《澎湖望安島六聚落空間與形式之建構》
  ■〈澎湖社里的領域〉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及一○二二嘉義大地震)震災地區文化資產搶救》(系列報告主編)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2001-2011主編)
  ■《台灣建築語典》(2004-2007主編)
  ■《台灣建築史綱》(2022林會承、徐明福、傅朝卿合著)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 增訂版》(2023)

图书目录

前言
導論

壹 法制建置前文化資產的記載
一、方志中文化資產的定位
二、方志中古蹟的條目及內容
三、民間的文化資產保存作為
四、小結

貳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時期
一、市區改正與保存事務浮現
二、「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在台公布施行
三、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指定保存及相關保存事蹟
四、小結

參 戰後初期的雜沓與重建
一、戰後前期的雜沓
二、60年代中期文化作戰與「古物保存法」修正
三、70年代晚期鄉土文化保存與「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函頒
四、小結

肆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版時期
一、法規與機制
二、主管機關的保存成果
三、相關單位的協力政策及作為
四、民間的保存活動與事蹟
五、小結

伍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版時期
一、法規與機制
二、行政機關的保存成果
三、保存事件
四、小結

陸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版時期
一、「文資法第3版」修正的概要
二、文化資產保存的執行與維護
三、保存事件
 
餘論
參考書目
表格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32057
  • EISBN:97862672321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0.2MB

图书试读

前言

  以國際視野、以台灣立場,來撰寫一本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大綱,以供文化教育行政人員、相關系所師生、以及文化工作者參考之用,是我近年來的計畫目標之一。大約從10年前開始,我利用手頭上的有限資料,接連發表了數篇先期研究成果;2008年底,透過既往的研究心得,開始嘗試建立完整的論述架構,以及進行部分章節的試寫工作;而於此同時,數種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斷代史或基礎研究成果先後問世,對於不同時期的相關資料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價值;加上自2001年以後,因編輯《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之需,而陸續蒐集整理「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後的相關史料,使得撰述條件漸趨成熟。2009年8月以後,學校核准我一年的教授休假,讓我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心無旁鶩的展開書寫工作。

  撰寫一本通史性的著作,原本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台灣近代400多年來,經歷過五個政權先後統治,各時期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機制及成果不一,加上史料分布既廣且雜;而近年來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環境處於急遽成長及變異的階段,尚未定型;以及於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活動蓬勃發展,猶未沉澱,總體成效一時之間尚難以客觀評估;上述的情況,增添了瞭解及撰述的複雜度及困難度。

  即使如此,有鑑於近年來,台灣多所公私立大學設立了專業系所、多座大型的公立博物館先後成立、數個中央部會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事務列為施政、督導、獎助或考試的單獨類別、以及每年發表或出版的文化資產保存相關專業或通俗的論著為數眾多等,使得文化資產保存具有獨立學門的雛形。為了有助於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茁壯發展、以及滿足台灣社會現階段的需求,也只能勉強為之,至於前述的不確定性,在本書中盡可能採取中性描述,而不添加過多的價值判斷。

  本書旨在以宏觀的歷史演變為主軸,透過客觀而詳實的史料來重現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的輪廓。書名「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中,「台灣」一詞,在清代及日本時代係指台灣島及澎湖,在戰後係指台灣島、澎湖、金門、馬祖及其周邊的小島;「文化資產保存」一詞,因國家及時代,而有所不同,這個名詞既重要又複雜,在導論中將詳細的說明;至於「史綱」一詞,在於表明本書的內容,主要描述有文字記載以來,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史發展的脈絡及概況,但是為了具有較佳的參考價值,因此將其細節部分列為附註、或整理成表格列於書後。此外,為了有助於讀者對於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有全面性的瞭解,將重要的歷時性史料整理成:表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大事紀年表、表2台灣文化資產法規增修年表、表3台灣文化資產保存事件年表、表4台灣歷年重要文化資產普查活動。

  文化資產保存涉及土地、構造物、名銜或物質權益,以及如導論所言,其價值是隱性而緩慢的,極易遭到破壞或遺棄,無法單憑道德性訴求,而需透過政府法制的建構,才能有效的推動保護工作,換言之,法律為文化資產保存的基礎。有鑑於此,本書以法制為基準,將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區分為以下的六個時期:(1) 法制建置前文化資產的記載、(2)「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時期、(3) 戰後初期的雜沓與重建、(4)「文資法第1 版」時期、(5)「文資法第2版」時期、(6)「文資法第3版」時期。在各法制時期中,大體上區分為以下的四個面向,依序分項介紹:法規與機制、主管機關的保存成果、相關單位的協力政策及作為、民間的保存活動與事蹟。

  在內容方面,於1982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第1版」)公布施行後,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大體上採取中央集權制,因此以全國性的事務為主要的敘述對象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公布,將古蹟的主管機關改為各級政府,開啟了中央與地方分權負責之門;2005年「文資法第2版」施行後,進一步的改採中央與地方雙軌制,致使地方力量的崛起;2016年「文資法第3 版」施行後,文化資產類別增加成為14種,其中的大多數者均擁有中央與地方兩個層級,只有歷史建築與紀念建築二種由地方政府所自行負責;前述的三個時期中的主文部分仍以全國性的事務為主,但是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要法制,於適當小節中加以說明。其次,大約在199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文化意識興起,相關部會或機構的政策及計畫多將文化或文化資產保存列為工作內容的主題之一,以及做為遴選工作團隊的評估指標之一,對於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成果有相加相乘的功效,為了完整瞭解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總體面向,本書的內容涵蓋其他機關的相關作為,而不僅限於主管機關所推動的法定文化資產保存業務。

  為了書寫及閱讀上的方便,本文中的機關名稱以簡稱為主,以下為常見的簡稱及其全銜:文建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資中心(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傳藝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文資總處(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農委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在年代簡稱方面,其所指涉的意涵,類似如下:20年代(1920-1929)、60年代(1960-1969)、70年代(1970-1979)等。此外,少數的同義字之運用因時代或習慣不同而有所差異,如「蹟」或「跡」、「記念」或「紀念」、「岩」或「巖」等,本書以忠實呈現原始文件或法規的書寫方式為原則,而不加以統一。

  在蒐集整理史料及田調觀察之時,隨著手頭資料增多,越是發現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及內容的複雜性及豐富性,遠超乎預期之外,許多事務是我以往所不知、或僅片斷瞭解,撰述過程可說是邊學邊寫,在一時之間很難周全或圓滿;其次,筆者專長為建築史、聚落學及有形文化資產研究,對於無形文化資產及自然遺產的理解及接觸有限,在撰述時只能參考相關資料或就教於友人;上述的缺失,只能請讀者見諒。另外,本書所運用的資料以至2009年底為準,在此之後的資料,請參閱該年度的《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

  筆者在1977年因撰寫碩士論文之故,而介入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活動,30多年來,伴隨著鹿港老街保存運動、「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施行、九二一大地震、「文資法第2版」修正公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成立等一路走來,深刻感受到現今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成果,是許多學者專家、行政人員、文化工作者、大眾傳播記者、學校老師、甚至文化資產所有權人及地方鄉親辛勤付出、共同努力,一點一滴、集腋成裘而有,相當的不容易。本書的撰述,除了前述供作教學研究參考之外,同時也藉以對投注於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前輩及朋友們表達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有助於國人疼惜這些得來不易的珍貴但脆弱的資產。

  (本書「前言」,原書寫於2011年4月初版)
 
  2022 年增訂版的簡要說明

  本書初次出版(2011年4月)後,台灣文化資產的內容及作法產生明顯的改變;首先是2016年7月,於本書原版印行的5年多之後,國內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再次進行大規模的修正及公布,首度將文化資產的種類區分為「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資產」2大類,將其類別提高成為14種之多;2017年9月文化部展開了「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吸引許多地方政府投入其轄區內的文化保存及推廣計畫。除了上述的兩大事務之外,許多主管機關也分別展開以往僅略有接觸、但尚未周全推動的水下、石滬、眷村、鐵道、原住民族、文化路徑等與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有關的工作。

  有鑑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各縣市政府的相關主管機關,多仍積極的從事與其文化資產有關的保存及再利用工作,因而決定將原書出版之後所出現的相關事務彙整成為新的一章,也就是本增訂版的第六章,以方便讀者瞭解。除此之外,在原書中有部分地方或單位名稱的改變、其內容有所改變或略加修改調整、少數的缺漏字句,於本增訂版中一併加以增列或修正;在增修的部分,初步完成於2020年底,於2021年底進行編輯時,為了幫助讀者瞭解,增列2021年底前自然地景的地質公園的指定名單。

  國內於2012年12月25日將以下的縣加以改變、或將縣及市合併為直轄市:台北縣→新北市、台中市及台中縣→台中市、台南市及台南縣→台南市、高雄市及高雄縣→高雄市;於2014年12月25日將以下的縣改變為直轄市:桃園縣→桃園市。由於縣市名稱及轄區的改變,上述的各縣市名稱,於本書第五章(含)以前,以縣市名稱為準,如台北縣、台中縣、台南縣、高雄縣、桃園縣等;於本書第六章以後,以直轄市的名稱為準,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桃園市等。此外,本書的照片,亦以拍照年代的地方名稱為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台湾文化资产保存历史的著作,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切入了台湾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构建的核心议题。我个人认为,作者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与严谨,非常令人佩服。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侧记,探讨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什么是“值得保存的”,以及这种“价值判断”是如何被政治、经济、社会力量所塑造和重塑的。书中对日治时期初期,现代西方保护观念是如何与传统信仰体系发生碰撞与融合的论述,尤其精彩。我读到关于战后初期,官方主导的大规模“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性、非物质文化如何被边缘化甚至牺牲的章节时,深感震撼。这种对历史进程中“失落”与“选择”的深刻反思,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批判力量。它迫使读者跳脱出对文化遗产的浪漫化想象,去直面其背后复杂的权力运作与意识形态角力。对于想深入理解台湾文化肌理的读者来说,这本著作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枯燥的行政法规变迁,转化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史诗。作者的笔法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微小细节,比如某次古建筑修缮决策背后的社区居民的抗议信件,或是某项传统技艺濒临时,地方耆老的无奈叹息。这种将“政策”与“人”连接起来的方式,让原本高高在上的“文化保存”议题,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人情味。例如,书中对战后“都市更新”浪潮中,如何权衡经济发展与历史街区保留的拉锯战的描写,简直可以媲美一部精彩的社会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述,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记录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中,维持这些技艺与生活方式的“生命力”。这让这本书的格局超越了纯粹的历史研究,具有了对当代社会文化实践的深刻洞察和温和的关怀。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探讨的深度上,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跨学科视野。作者似乎同时精通历史学、社会学,甚至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讨论具体保存案例时,他总能引经据典,将台湾本地的实践放置在东亚乃至全球的文化保护运动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例如,书中对战后早期“国家机器”如何介入传统民间信仰与祭祀空间的清理与重塑的论述,就明显借鉴了后殖民理论的一些观察角度,分析得鞭辟入里。这种广博的知识背景,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非常扎实,没有那种空泛的口号式赞美。每当涉及对某个特定文化资产(比如某个传统聚落或某种手工艺)的讨论时,作者总能精准地把握其社会生态的复杂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其物理形态。这种“全景式”的考察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厚度和层次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凝练且富有力量,但绝非晦涩难懂。它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同时,似乎也刻意在平衡叙事的流畅性。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些关键历史时刻时,会使用一些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像是为历史场景打上了一层清晰的滤镜,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捕捉到当时的时代氛围。与其说这是一本冷冰冰的保存史,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抵抗与记忆”的编年史。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台湾社会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时,如何努力抓住那些能定义“自我”的文化锚点。读到最后,我深感,文化资产的保存工作,与其说是对物的守护,不如说是对一个群体集体记忆和未来想象权的争取。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去思考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拥抱不可避免的变迁与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相当巧妙,它没有采用僵硬的章节划分,而是围绕着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来构建叙事逻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对于“身份政治”如何渗透到文化资产认定过程中的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官方或民间的“文化选择”实际上是某种政治立场的投射。书中对几个标志性古迹的保护与争议事件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谁的文化遗产?”这个核心问题的复杂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保存”或“拆除”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持续辩论。那种对不同派系——如技术官僚、地方精英、民间运动者——之间张力的细腻描摹,让人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历史的会议室和抗议现场,感受着每一项决定的重量。对于研究台湾社会运动史或者文化政策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