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中國化佛教:初祖達摩開創,六祖慧能發揚,經典禪語、著名公案、高僧大德,從源流發展到思想理論,一本書讓你領悟「禪」學 (電子書)

禪宗,中國化佛教:初祖達摩開創,六祖慧能發揚,經典禪語、著名公案、高僧大德,從源流發展到思想理論,一本書讓你領悟「禪」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彥舒
图书标签:
  • 禪宗
  • 佛教
  • 中國佛教
  • 達摩
  • 慧能
  • 禪學
  • 公案
  • 經典
  • 哲學
  • 心靈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面壁而觀,終日默然……達摩真的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要我傳法,除非天降紅雪!聽過慧可立雪斷臂的傳說嗎?
•所謂呵佛罵祖,就是打破心中偶像崇拜,開發自心佛性?
•修行不必讀經,也無需出家,世俗活動照樣能如常進行?
 
語言生動有趣×篇章簡短精鍊×意思淺顯易懂
晦澀的禪宗教義理論轉化為通俗的知識──
本書將讓你深刻領悟「禪宗」這古老而神祕的精神文化遺產!
 
  ◎首先,什麼是禪?
  禪是佛教很重要且最基本的修行方法。禪學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其理論認為這種方法不受任何知識、邏輯、常理所束縛,是真正源於自我的,所以也最適合解決自我的問題。簡單而言,禪就是解決問題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方法。
 
  ◎再來,什麼是禪宗?
  禪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又稱宗門,它始於初祖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北魏時期菩提達摩東渡,幾經波折來到了嵩山,他將禪法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時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時稱「南能北秀」。
 
  ➤我覺得你必須懂點「坐禪」常識!
  ──參禪益處固然多,打坐不得要領易走火入魔
 
  [出氣和順]息就是呼吸,調息是修定的入門方法! 
  [裹膝周全]用毯子包裹膝蓋,可以防風寒入侵關節。
  [獨坐靜室]空氣要流通,冷熱要適中,光線要柔和!
  [盤腿結印]盤腿分單盤雙盤,雙手抄手結印放肚臍下。
  [搖身搓手]參禪打坐不是休息,要用心用力參究真理!
  [平胸直脊]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彎腰駝背。
  [寬衣解帶]牛仔褲NO、手錶NO、束縛身體的通通NO!
  [看心不分]看自己的心,讓心繫於話頭上,別讓心亡失。
 
  ▎誰說禪學無趣?「公案」明明超有趣!
  【趙州小便】──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信徒問趙州禪師:「請問禪師,參禪如何才能悟道呢?」趙州禪師被他一問,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說:「我要去小便了!」走了幾步又回頭說:「你看,小便這種小事要自己去,別人不能代替。」意思是:如何參禪悟道是你自己的事,怎麼來問我呢?
 
  【男女本相】──在平等的本性上,哪裡有男女的假相?
  一位比丘尼請教龍潭禪師:「如何修持下一輩子才能轉為大丈夫相?」龍潭:「你出家為尼已經多久了?」比丘尼:「出家多久與未來有什麼關係?我只是想知道將來是否有轉為男相的一天!」龍潭:「那你現在是什麼?」比丘尼:「我是女眾,難道禪師看不出來?」龍潭:「你是女眾,誰看得出你是女眾?」比丘尼於言下有省。
 
  【求人不如求己】──請問,他念自己的佛號是什麼意思?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兩人同遊杭州,來到天竺寺,蘇東坡看到寺內的觀音菩薩手裡拿著念珠,就問佛印說:「觀音菩薩既然是佛,為什麼還拿著念珠?」佛印說:「拿念珠也不過是為了念佛號。」東坡又問:「念什麼佛號?」佛印說:「也只是念觀世音菩薩的佛號。」東坡再問:「他為什麼要念自己的佛號?」佛印回答道:「因為求人不如求己啊!」
 
  【虛空眨眼】──虛空不要吾人眨眼,吾人又何必要虛空眨眼?
  在一次法會上,唐肅宗向南陽慧宗國師請示了很多問題,但禪師卻不看他一眼,肅宗很生氣的說:「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慧忠國師不正面回答,反而問道:「君王可曾看到虛空?」肅宗答:「看到了!」慧忠國師又問:「那麼請問虛空可曾對你眨過眼?」肅宗無言可對。
 
本書特色
 
  本書講述了禪宗的基本概念與創建發展,還介紹了許多為禪宗做出貢獻的高僧大德、著名叢林清規的知識,同時還精選了歷代富含深刻寓意的禪宗公案,使讀者能夠更加快捷且深入地理解禪宗哲理,從而感悟到人生的智慧。
禅宗与中国化佛教:一部跨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禅”这一独特而深邃的佛教思想体系,追溯其在中国土地上萌芽、发展、直至成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完整历程。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宗派介绍,而是一部结合了历史考察、思想梳理和文化解读的综合性著作。 第一部分:源起——禅宗的中国化之路 这一部分将详尽剖析禅宗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刻融合的复杂过程。 一、 印度佛教的早期传播与本土化初探 首先,本书将回顾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伊始的状况,重点探讨早期译经时代(如鸠摩罗什时期)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我们将考察魏晋玄学对佛教思想的“格义”吸收,为禅宗的最终形成奠定思想温床。 二、 初祖达摩及其“壁观”的传承 重点聚焦于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我们将不拘泥于传说,而是以史为据,梳理关于达摩的可靠记载,解读他所带来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核心精神。详细阐述其所倡导的“面壁九年”的修行观,分析这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是如何突破传统印度佛教的繁复仪轨,与中国士人的精神需求产生强烈共鸣。 三、 慧可、僧璨、道信:从蛮荒到定型 本章将细致描摹禅宗自达摩下传至东山法门的过渡期。重点分析二祖慧可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力求确立禅宗的独立地位;三祖僧璨的“信心铭”中蕴含的超越性哲学;以及四祖道信在弘忍之前,如何通过“定慧双修”的理念,为禅宗在北方广开基业所做的努力。 第二部分:中兴与大放异彩——六祖慧能的革命 本书认为,禅宗的真正成熟与辉煌,在于其与中国本土文化实现了最彻底的融合,而这一转折点,无疑是六祖慧能的出现。 一、 慧能的时代背景与顿悟法门的创立 深入分析唐代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成熟,禅宗对“渐修”模式的突破需求。详细剖析慧能在黄梅法会中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体悟,以及“顿悟”法门的确立,如何极大地降低了修行的门槛,使其更具生命力。 二、 《六祖坛经》的思想体系构建 我们将跳出单纯的宗教文本解读,将其视为一部重要的中国哲学著作。系统梳理坛经中关于“自性”、“般若”、“无相布施”等核心概念,论证慧能是如何将印度佛教的“空性”理论,转化为具有强烈实践指导意义的中国式智慧。 三、 南宗与北宗的流变与分野 辨析神秀的“渐修”与慧能的“顿悟”在实践路径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导致了禅宗在唐代中后期发展出“南顿北渐”的格局。本书将展现,最终是南宗(特别是荷塘、临济等流派)如何凭借其更贴近生活的圆融智慧,占据了历史的主流地位。 第三部分:禅宗思想的理论深化与实践载体 禅宗的伟大在于其“言下领悟”,但这种领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修行方法之上。 一、 禅宗的核心哲学观:直指与超越 详述禅宗如何处理“有”与“无”、“真”与“俗”、“佛性”与“烦恼”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禅宗的“中道观”如何超越了传统的大小乘佛教的二元对立,形成一种极具张力的圆融世界观。 二、 语录与公案:非语言的教学艺术 重点解析禅宗特有的教学方式——“机锋”与“棒喝”。我们将精选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著名公案,并非简单复述故事,而是深入剖析公案背后的“当下一念”的机理,探讨为何这些看似荒谬的对话,却是指向终极真理的必要“拐杖”。 三、 中国化佛教的文化辐射 论述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探讨宋代理学家如何吸收禅宗的“心学”理念,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同时,分析禅宗在文学、艺术(如水墨画、书法)中的体现,展示禅宗如何渗透进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底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第四部分:高僧群像与禅宗的薪火相传 本章将通过一系列标志性高僧的生平和机缘,展现禅宗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面貌。 一、 临济宗的“截断”与黄龙派的“无事” 描绘临济义玄的凌厉作风,分析其“棒喝”背后的深层用意——如何在瞬间击碎学人的执着。同时,对比黄龙慧南一脉所强调的“无事”境界,展现禅宗内部的丰富多样性。 二、 曹洞宗的“只管打坐”与“五位君臣” 细致解读洞山良价所创的“五位君臣”的思辨模型,探讨曹洞宗如何通过精密的思维结构,引导行者在主体与客体、理事之间进行安立,达到“山河大地”与“本来自性”的合一。 三、 诸方化身:禅宗在历史中的具体实践 简述宗杲(大慧)、圜悟克勤等高僧,如何将禅宗理论应用于世俗生活,探讨禅宗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应对朝代更迭、僧侣管理等实际问题,保持其思想的生命力。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流畅的叙事结构,为所有对东方智慧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幅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禅宗发展全景图。通过此书,读者将得以领略“禅”这一独特的智慧如何在东方大地生根发芽,并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了千年中国的文化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彥舒
 
  一名熱情、好學、博覽群書的宗教學者,鑽研宗教經典及宗教文學二十餘年。他一直努力以最客觀、最貼近大眾心理的角度來詮釋宗教,並向大家分享他所了解的宗教經典,讓沒有宗教信仰或信仰不同的朋友也能讀得津津有味,並從中體悟到宗教文學裡那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李光欽
 
  專職作者。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源流及發展
第一節 基礎知識
第二節 創立及發展
第三節 傳播
第四節 宗派

第二章 思想理論
第一節 禪宗理論的演變
第二節 哲學理論
第三節 與其他思想

第三章 坐禪及修行
第一節 坐禪方法
第二節 修行方式

第四章 高僧大德
第一節 歷代祖師
第二節 古代禪宗高僧
第三節 近現代高僧
第四節 當代高僧

第五章 公案及禪話禪畫
第一節 著名公案
第二節 禪話禪畫

第六章 經典
第一節 經典禪語
第二節 經典著作

第七章 叢林清規
第一節 叢林清規
第二節 禪院概述

第八章 文化與生活
第一節 禪茶
第二節 禪畫
第三節 禪詩
第四節 禪與現代生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0795
  • EISBN:978626357125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图书试读

前言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禪宗起始於菩提達摩,盛行於六祖惠能,在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要流派,是漢傳佛教的代表象徵。
 
  它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思是透過我們自身的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和規律,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禪宗的這個「禪」字由梵文「禪那」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它是指透過精神的集中,再進入有層次的冥想過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但是,禪宗所謂的禪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領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其實,禪來自於生活,是長期生活累積的精神頓悟,帶有生命的本真,是不受知識約束的。
 
  禪宗相傳是印度菩提達摩所創立,下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此時禪宗得到了大力弘揚,便分成了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兩大流派,因此稱為「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以《楞伽經》的思想作為禪法的要旨,主張透過坐禪「息想」和「攝心」,摒棄人間一切情慾和對世界萬物所持有的生滅、有無、凡聖、前後等差別觀念,達到與「實相」或「真如」相契合的最高精神境界。北宗相傳數代後,漸漸走向了衰落。
 
  南宗由六祖惠能創立並弘傳的禪宗流派,因最初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與當時流傳於北方神秀一系的北宗相區別而得名。後來南宗逐漸取代了北宗地位,成為了中國禪宗的主流。因此,後世所說的禪宗,實際上主要指惠能所創立的南宗禪。
 
  南宗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代表作為《六祖壇經》。它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說。儘管要求實行禁慾主義,但並不嚴格。相反,因為它既不坐禪,又不苦行,也不念佛唸經,所以只不過追求一種更為高雅的生活方式而已,希望享受山水情趣和無拘無束的悠然自得生活,這恰恰是中國自古士大夫夢寐以求的生活境界,非常適宜中國社會而倍受推崇,因此傳承很廣,成為了禪宗的正統。
 
  禪宗如果按初祖菩提達摩乘船到中國弘法開始算起,到現在約一千五百年歷史,其間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到中國弘法開始,到六祖慧能大師大宏禪宗為止,這段時期稱為禪宗的開始,為早期的禪宗。
 
  從六祖慧能門下的洪州、石頭兩宗,發展成為五宗七派,這段時期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為晚唐到南宋初期。南宋初期的臨濟宗、大慧宗杲起倡立的話頭禪,以及曹洞宗宏智正覺倡立的默照禪,發展到明朝中晚期,為禪宗的成熟期,可稱為中期禪宗。
 
  從明朝中期淨土宗興起開始,這段時期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形成了三教合一。禪淨合一起源於禪理在世間得到了廣泛傳播後,禪理在世間已經被普遍地被接受了。由於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對世間涅槃的影響力大大降低了,只能以念佛坐禪為主要事情,禪宗就逐漸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了。這段時期稱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明朝晚期,直到清朝結束為止。
 
  在清末民初之際,有鑒於佛教的日漸衰落,虛雲大師開始中興禪宗。禪宗於是在江南一帶,特別是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帶開始流傳,並具有廣泛的影響。虛雲大師實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十分廣泛,至今仍然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以及文化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極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智慧。禪宗在世界上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鈴木大拙到歐美等國大力弘法,得到廣泛地歡迎,禪宗的影響力於是遍及世界各地,禪宗也得到了大力弘揚和發展。
 
  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發展,「禪」已經深深融入到中國人民的思想以及生活當中,並與思維、智慧、養生、健康、生活、科技等各個方面具有千絲萬縷的密切連繫。尤其是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越來越快,特別是人們精神壓力和生存競爭越來越大的情況之下,只有學禪、懂禪,明白禪的智慧和意境,才能夠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才能夠獲得人生的超越,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和諧與幸福。
 
  為此,我們特別編輯了本書,除了介紹禪宗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識和禪宗的創建發展之外,還介紹了許多為禪宗做出貢獻的高僧大德和一些著名叢林清規的知識,以及闡述禪宗文化的各個方面等,同時還精選了歷代許多富含深刻哲理寓意的禪宗公案,使我們讀者在了解禪宗的同時,能夠更加深刻、快捷地懂得禪宗的許多哲理,並從中感悟到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本書為了幫助讀者深入了解禪宗的內涵與精髓,於是將許多原本晦澀的禪宗教義理論轉化為了淺顯易懂的知識,並把禪與我們的思維、智慧、生活、健康、工作、學習、養生以及現代科技等知識密切連繫起來,進行簡單明白地闡述,集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啟迪性於一體,語言生動有趣,篇章簡短精鍊,意思淺顯易懂,能夠幫助我們認識禪宗、解讀禪理,能夠使我們對禪宗這一古老而神祕的精神文化遺產有一個深刻地感受和領悟。
 
  當然,本書只是一個入門性質的禪宗基本知識讀物,只是拋磚引玉罷了,如果要深入地研究禪宗,還得認真研讀禪宗原著典籍。在此編者只是想為禪宗的普及盡一份微薄之力,鑒於對禪宗的理解有限,所以在編著過程中,難免掛一漏萬,如有紕謬,還請專家指正,讓我們共同推動禪宗的發揚光大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广度令人惊叹,那种对史料的搜集和辨析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理论的书,更像是一部立体的“禅宗人物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一些重要公案的讲述方式,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先将故事的背景、人物的性格、当时的语境细致入微地铺陈开来,仿佛将读者置身于那个临济大师棒喝、赵州和尚吃茶的现场。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参话头”。比如对“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这三个阶段的描述,那种微妙的心境变化,被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捕捉到了,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文本的隔阂感。它成功地将历史人物的鲜活生命力,与抽象的佛理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

评分

我之所以向身边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关键在于它对“禅”在当代社会意义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禅宗仅仅描绘成一个遥远的、只属于古代高僧的历史遗迹,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精神内核与现代人生活困境的连接点。书中探讨了禅宗的“当下感”如何应对现代人的焦虑与信息过载问题,这个切入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无事”境界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是提倡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的喧嚣中找到一个宁静的支点。这种将古老智慧与当代需求相结合的努力,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被打开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宗派历史介绍,而是上升到了关乎个人生存状态哲学的层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许多细微之处有了新的观察角度,这是一种非常积极且富有建设性的阅读收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思想理论的阐述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特别是对“明心见性”这一核心概念的拆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上的概念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般若思想和唯识学基础,使得“见性”不再是一个飘渺的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顿悟”与“渐修”这对看似矛盾命题的平衡处理。不同于某些观点倾向于完全否定渐修的做法,作者展示了在禅宗的长期发展中,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以适应不同根器的修行者。书中列举的几个关于“心”的辩证分析案例,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我对禅宗哲学的精妙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甚至回去翻阅了我之前看过的几部经典,发现过去许多不解之处,如今豁然开朗,这得益于作者构建的那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提供了一把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功不可没,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我可以感受到出版团队在细节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例如,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禅宗术语,采用了非常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准确性,又提供了易于理解的白话注脚,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再者,全书的引用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规范且不干扰阅读流畅性,需要时可以轻松查阅,不需要时则不会感到被冗余信息打扰。相比于一些晦涩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语气间流露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力,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着你穿梭在错综复杂的禅宗历史长廊中,每一步都走得稳妥而有方向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禅”的本质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见解,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动辄用晦涩哲学名词堆砌的入门书,这里的文字像是清晨山间的薄雾,轻轻地、慢慢地将你引入一个需要用心体会的境界。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脉络时的那种克制,没有过多渲染传奇色彩,而是专注于思想的演变轨迹,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从菩提达摩渡海到弘忍大师传法这段关键时期的核心脉络。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早期禅宗“不立文字”主张的细致剖析,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文献中对这一概念的诠释差异,揭示了禅宗内部张力与自我调适的过程,这一点读来深感启发,远超我预期的深度。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禅师对坐,他只是温和地指出方向,将参悟的契机留给了读者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