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 (電子書)

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瑞剋‧艾瑞剋森
圖書標籤:
  • 路德
  • 宗教改革
  • 精神分析
  • 曆史
  • 青年路德
  • 心理學
  • 基督教
  • 德國曆史
  • 文化史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精神分析與發展心理學巨匠艾瑞剋‧艾瑞剋森,
開創心理、歷史與傳記研究新局之經典名著!

  艾瑞剋森因提齣「認定危機」(identity crisis)與「心理社會發展論」名響於世,這本《青年路德》是他的奠基之作,也是「心理傳記」的早期典範。艾瑞剋森用自己開創的理論重新解析十六世紀掀起宗教革命的馬丁‧路德,刻畫瞭一個苦惱於自己「該是什麼樣的人」而瀕於崩潰的青年,如何一步步被心理危機推嚮世人眼中的偉大。

  一五一七年,三十四歲的路德公開反對教廷販賣贖罪券,開啟驚天動地的宗教改革。在艾瑞剋森眼裡,這是路德「自我認定危機」的跨越,這個跨越撼動歷史,引領眾人渡過時代集體的危機。這說明瞭,心理學研究無法將個人與所處的社會、時代切割,而這本書,也可謂跨越史學與心理學的開創性钜作。

  一如路德對天主教會的叛逆,撰寫本書時的艾瑞剋森也正在脫離自己齣身的正統精神分析,嚮世人展現他所開創的心理學新視野。傳者透過詮釋傳主自我確立(identity)的過程,同時邁嚮自身另一次專業生涯的確立,彼此生命交疊,頗有令人玩味的深意。

名人推薦

  洪瑞斌/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係副教授
  高榮禧/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係副教授
  翁開誠/輔仁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係教授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係助理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列)

  這纔是有深度、有厚度卻又細膩的心理學作品。艾瑞剋森以長期心理治療纍積齣對人溫厚感通的修養,傳釋齣看似瘋瞭的青年路德,承擔瞭多重個人的、傢庭的、宗教的、歷史的重擔,以緻於長期懸宕,但他一旦自我確定,不但化解瞭自己生命的危機,也成就瞭歷史性的偉大開創。──翁開誠/輔仁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艾瑞剋森的分析給瞭我們基本的理解,宗教本質上與心理之間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但同時,心理與宗教之間構成的辯證性關係,卻也使得宗教存在著諸多我們不法解釋又不容否定的價值,這或許正是《青年路德》一書最為精彩之處。──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係教授

  這本《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正是艾瑞剋森闡述自我認定概念及心理社會發展論的重要作品,有著基石般的作用;也是後世學者公認「心理傳記」研究的早期典範之作。──洪瑞斌/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係副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包含《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電子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旨在介紹另一本聚焦於不同主題的深度學術著作。 --- 《文藝復興晚期歐洲的知識轉型與人文主義的重塑:從經院哲學到新柏拉圖主義的範式轉換》 作者: 維剋多·霍夫曼 譯者: [此處填寫一個虛構的譯者姓名] 齣版社: [此處填寫一個虛構的學術齣版社名稱] 裝幀與版本: 精裝學術版,附有詳盡的拉丁文及希臘文原始文獻對照索引 ISBN: [此處填寫一個虛構的ISBN] 內容簡介 《文藝復興晚期歐洲的知識轉型與人文主義的重塑:從經院哲學到新柏拉圖主義的範式轉換》並非對特定曆史人物(如宗教改革傢)的心理或神學進行深入的微觀分析,而是一部宏大的知識史著作,專注於探討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歐洲思想界如何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這場轉型並非單一事件的結果,而是古典文本的重新發現、地理大發現帶來的知識衝擊,以及哲學權威的根本性更迭共同作用下的復雜産物。 本書摒棄瞭將文藝復興簡單視為“迴歸古典”的綫性敘事,而是著重考察瞭知識的“重塑”過程——即人文主義學者們如何積極地挪用、改造甚至顛覆瞭他們所繼承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結構和方法論。 第一部分:經院哲學的衰落與知識的碎片化 本部分詳細剖析瞭14世紀末托馬斯主義(Thomism)及奧卡姆主義(Nominalism)在大學內部的僵化傾嚮。作者利用檔案資料,展示瞭在巴黎、牛津和科隆等主要學府,對亞裏士多德邏輯和形而上學的僵化詮釋如何阻礙瞭新的經驗觀察和哲學探究。重點分析瞭“現代的”(Modistae)語言哲學與神學之間的緊張關係,揭示瞭在高度體係化的經院框架內,個體的創造性如何被壓抑。 霍夫曼教授認為,經院哲學的衰落並非因為其內在邏輯的徹底失敗,而是因為其應對外部世界復雜性的能力下降。隨著印刷術的普及和文本獲取的便利,學者們開始直接麵對柏拉圖、普羅提諾以及更早期的希臘思想傢,這使得原本作為中介和解釋者的經院權威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二部分:新柏拉圖主義的復興與“隱藏的哲學” 本書的中心論述圍繞著費齊諾(Marsilio Ficino)領導的佛羅倫薩學園(Platonic Academy)展開,但關注點並非停留在其宗教影響上,而是其方法論上的突破。作者深入考察瞭“神聖的(Divinus)”哲學的概念如何取代瞭經院哲學的“世俗的(Mundanus)”或“自然(Naturalis)”哲學的主導地位。 霍夫曼細緻地比對瞭翻譯文本中的細微差異,特彆是對普羅提諾《九章集》(Enneads)和僞狄奧尼修斯(Pseudo-Dionysius)著作的解讀。他強調,新柏拉圖主義的“閤一”(Henosis)概念,提供瞭一種超越經院二元對立(如信與知、恩典與自然)的綜閤性宇宙模型。這種模型鼓勵學者們在藝術、數學、自然哲學乃至政治理論中尋找“隱藏的和諧”(Arcana Harmonia),從而形成瞭一種全新的探究模式。 第三部分:人文主義的方法論革命:從辯論到修辭與詩意 本書著重分析瞭人文主義者如何係統性地挑戰瞭經院哲學的核心工具——思辨性的、形式化的邏輯辯論(Disputatio)。作者認為,人文主義者的勝利在於他們成功地將知識的權威從“邏輯的嚴密性”轉移到瞭“語言的優雅性與道德的感召力”上。 對文獻學的迴歸: 本部分展示瞭洛倫佐·瓦拉(Lorenzo Valla)等學者如何利用古典文獻學工具(如對詞源和語法的精準考證)來揭露中世紀文本的錯誤,從而重建“純淨的”知識源頭。這不僅僅是文本清理,更是對知識閤法性基礎的顛覆。 從“真理”到“美德”: 作者探討瞭“思辨生活”(Vita Contemplativa)與“行動生活”(Vita Activa)之間關係的變化。在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下,追求知識的目的不再僅僅是為瞭認識上帝的本質,而是為瞭通過對美的沉思來提升自身的道德完善(Moral Perfection),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城邦或君主。 第四部分:知識重塑在科學領域的投影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視角投嚮瞭正在萌芽的早期科學領域。作者論證,新柏拉圖主義對幾何學、比例和宇宙和諧的強調,為哥白尼、維薩裏等人的研究提供瞭必要的哲學溫床。當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在細節上受到質疑時,柏拉圖式的數學宇宙觀(如對完美幾何形狀的推崇)反而為結構性的替代方案提供瞭框架。這並非直接的科學實驗,而是對“何為可信知識”這一基本問題的哲學重構。 結論:範式的終結與現代性的開端 本書總結指齣,《文藝復興晚期歐洲的知識轉型》標誌著西方思想史上一個關鍵的斷裂點。經院哲學的失敗不是一場突發的信仰危機,而是一場長期的、由文本和方法論驅動的“智力革命”。這場革命為後來的科學革命和啓濛運動奠定瞭至關重要的認識論基礎,其核心在於對權威的質疑和對人本身認知能力的重新評估。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深度整閤: 將哲學史、文獻學、語言學與藝術史的成果融為一體,提供全麵視角。 詳盡的原始資料分析: 大量引用並解讀瞭拉丁文、希臘文的信件、手稿和早期印刷本,而非依賴二手研究。 清晰的方法論區分: 明確界定瞭“經院式的理解”與“人文主義的重構”在處理同一古典文本時的根本差異。 適閤讀者: 曆史學、哲學史、文藝復興研究、古典學及知識考古學等領域的學者、研究生及對西方思想史有深入興趣的專業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瑞剋‧艾瑞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


  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傢與精神分析學者,以「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與「自我認定危機」(identity crisis)等理論的提齣聞名於世。他並沒有大學學歷,但仍然以教授身分任教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柏剋萊加州大學、匹茲堡大學等校。

  艾瑞剋森師從安娜‧佛洛伊德而成為精神分析師,後移居美國發展其臨床與學術專業。他除瞭是兒童與青少年專傢,更將心理發展的視野擴及社會與歷史,著有《童年與社會》(Childhood and Society)、《青年路德》 (Young Man Luther)、《甘地的真理》(Gandhi's Truth)等精彩作品。

審訂者簡介

丁興祥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輔仁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專長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創造心理學、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質性心理學。

譯者簡介  

康綠島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著有《K. T. Li and the Taiwan Experience》(Tsing Hua,2006),與《與李國鼎口述歷史》(卓越,1993,2002)。譯有《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狠角捨,2011),《第八類接觸》(Technologies without Boundaries,時報,1992),與《音樂欣賞》(Music: A Design for Listening,全音,1976)

圖書目錄

【審訂者序】路德之為艾瑞剋森,艾瑞剋森之為路德 丁興祥
【導讀1】淺談艾瑞剋森其人其事與理論核心精神 洪瑞斌
【導讀2】品嘗心理與宗教間的辯證性關係 曾慶豹
關於馬丁‧路德 編輯部


第一章 個案與事件
第二章 唱詩班中的發狂
第三章 對誰服從?
第四章 全有或全無
第五章 第一颱彌撒與死巷
第六章 「真意」是什麼意思?
第七章 信仰與憤怒
第八章 結語

【附錄1】名詞對照
【附錄2】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101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0MB

圖書試讀

審訂者序

路德之為艾瑞剋森,艾瑞剋森之為路德


  歷史與脈絡之為閱讀視野

  這本《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可說是人格心理學傢艾瑞剋‧艾瑞剋森成名的心理傳記作品。艾瑞剋森在這本傳記中運用瞭他的「人生發展的階段論」,並以此「案例」說明瞭他所主張的「自我認定」危機 (identity crisis) ,傳主是宗教改革領袖馬丁 • 路德。書中艾瑞剋森特別看重路德「青年時期」的心理衝突,尤其是與「父親」的矛盾衝突,以及自己人生方嚮的選擇問題,當然,也涉及「那個時代」(中世紀)的宗教改革問題。瞭解一個人,不能隻看其「個人」,也必須同時考慮當時的社會及此人所身處的歷史與文化,「人」總是鑲嵌於特定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之中的。

  當然,閱讀這本《青年路德》,也不能隻看這本書,而不去瞭解寫這本書的「作者」(艾瑞剋森),以及他的「理論」(人生週期論)。

  有人說「理論」即是「自傳」。每個人格心理學傢提齣的理論及創見,多少都與他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關,尤其是「早年的生命經驗」。若要瞭解「理論」,就不能隻有抽離式的理解,不但要進一步進入理論傢的生命脈絡,進入到他書寫的原著文本(text),還要能考慮其身處的「時代」,體會他的睏境,並進一步與我們「自己」的生命及時代「對話」,如此一來,就比較能夠「具體地」瞭解一個「人」及其「理論」瞭。

  我在教「人格理論」課程時,常要學生閱讀人格心理學傢的「傳記」以及他的「原典」,然後纔進入他的「理論」,這樣纔能比較深入地「體會」其理論。三方對話或可形成一種「格式塔」(完形)的理解。

  孟子曾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孟子的論點重在「知人論世」,意即要瞭解一個人的「書」,也要瞭解這個人及他的時代。這種「知人論世」的讀法,可以是我們閱讀《青年路德》的方法,也是瞭解這本書的作者以及他的心理學理論的入口。

  我們常依賴二手的教科書背誦艾瑞剋森的「人生八段論」,其中第五階段所講的「危機」,是自我認定與角色混淆的概念。這種「簡化」式的理解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讀艾瑞剋森本人寫的原典,而這本《青年路德》便是他以一個中世紀的「案例」,用精神分析理論,去分析案主經歷「自我認定」的混淆、掙紮及最後決斷(認定)的過程。閱讀這本書,能對「自我認定」這個概念,有比較深入的理解。

  但在理解這本書時,如果不知艾瑞剋森的生平,以及他寫這本書時所麵臨的睏境,就不易理解他為何提齣「自我認定」的問題,以及他為何選擇「路德」。如果能進一步閱讀艾瑞剋森的傳記,進入作者「生命經驗」的脈絡中,便可能發現,原來「路德」的問題,也正是艾瑞剋森「自己」的問題,而他在寫這本書時,也正麵臨「認定」的問題(在身分上、在學術取嚮上)。這也就是他為何投注(資)瞭許多時間鑽研的緣由瞭。

  艾瑞剋森齣版《青年路德》是在一九五八年及一九六○年,也是美國社會麵臨青少年問題,尤其是「自我認定」問題相當嚴重時期。艾瑞剋森身為臨床醫生,也正在處理許多「青少年」生命不知何去何從的睏境。原先艾瑞剋森是在寫青少年的「認定」問題,後來纔擴展成為這一本書。如果「理論」不是從「真空」中冒齣,我們也得去瞭解這本書以及當時的「人」所處的時代脈絡(historical context),以及艾瑞剋森所處的社會及時代環境。知其「人」,讀其「書」(原典),識其「時」與「境」,對其間彼此相互作用的動態交疊關係進行較為「周全」的思考後,也許我們可以進入其「理論」及「生命」之堂奧瞭。

  心理傳記之為一種心理學

  傳記是一個人生命故事的敘述,心理傳記學(psychobiography)是以心理學的角度及知識,將人的生命事件及經驗連貫成有啟發性的故事。如果心理學目的是瞭解人的心理歷程及外在行為,而心理傳記是以敘事的視角來理解人的內在歷程及外顯行為,那麼,心理傳記學就不隻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心理學。艾瑞剋森身為心理學傢,在撰寫《青年路德》時,會受到他本人「理論」視框的影響,寫齣他眼中的路德,也會因而選擇路德生命中某些「特定」的事件加以詮釋。當然,心理傳記不能隻著重在「個體」內心的世界,也要關注身處的「外在」環境及其相互關連,因此也不能忘瞭身處的「時代」(歷史)脈絡,畢竟人是置身於處境之中的。綜閤這些考量脈絡,心理傳記的敘事是要審慎評估的。而艾瑞剋森強調「心理─社會」發展,便是在強調「個人內心」及「外在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甚至較重視「社會」層麵,也就是人所身處的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這也是他不同於佛洛伊德之處,他試圖與佛洛伊德有所區隔,而發齣「自己」的聲音。他在這本書特別著重青年時期的路德,依其人生發展理論,一個人在青少年階段所麵臨的危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未來人生方嚮在何方,他稱之為「自我認定」的危機(self-identity crisis)。這個「議題」也正是艾瑞剋森理論的重心,當然,這與他本人的生命經驗有密切關連。

  艾瑞剋森筆下的青年路德,往往會與他臨床所麵對的「案例」以及自身的經驗,彼此參照對話。艾瑞剋森人生階段理論認為,人生是一個不斷追尋自我完成的歷程,不同的階段會不同的課題。這就如同孔子所言:「十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中的青年時期(十五至三十歲),尋求的也是自己的「安身立命」。青年期處於童年及成人之間,是個「不確定」的模糊交界區,因急切想要找到自身在「成人世界」的「位置」而焦慮。艾瑞剋森認為這是一個「危機」(關鍵時期),但也是一個「機會」。他在臨床個案中發現瞭這種狀況,希望找到治療方式,而發現藥方常常是找到一個「使命」(cause)。因此,他稱青少年的危機是一種「認定」危機。「認定」危機之產生,是由於每個青少年都必須在童年的殘留與對成年的憧憬中,創造自己的重心感與方嚮(central perspective and direction),以及一個行得通的「統一感」。他必須在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與別人對自己的判斷和期望之間,找到一個有意義的相同點。這是青年麵對的一個「關口」(a critical period),一種「再生」(second birth)。因為這種危機,青少年很容易¬患上神經疾病,或疾患因思想的不安而惡化。這在某些民族、階層、時代裡,錶現尤烈。

  艾瑞剋森的《青年路德》,敘述瞭青年路德所麵對的「自我身分之確定」的睏境。艾瑞剋森特別關注路德的生命中幾個關鍵事件:二十一歲時,進入修道院,二十三歲發生唱詩班中瘋狂事件,二十八歲的「塔中的啟示」,以及發狂事件後十年,在威登堡教堂釘上《九十五條論綱》。

  心理傳記學傢歐文‧亞歷山大(Irvin Alexender,2005)研究艾瑞剋森的心理傳記,特別強調在《青年路德》中,艾瑞剋森主要從兩個方嚮關注路德,一個是路德「發現瞭自己的聲音」,即他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來反抗無能的權威;另一個是「使它有意義」。對於「發現自己的聲音」,艾瑞剋森指的是「唱詩班中的發狂」事件。這件事的真實性仍有不少爭議,為什麼艾瑞剋森還要用它來做本書之引子呢?艾瑞剋森的解釋是:當我透過研究這許多種不同的事實與解釋,以從中為自己對路德認定危機的研究尋找方嚮時,我似乎聽見路德在憤怒與嘲笑中怒吼著:「我不是!」而這個「我不是」,好像是一個人在釋放長期的壓抑與憤怒。當然可用來解釋路德當時進入修道院之後,原有的「內心」衝突未能解決。

  這似乎也是可能是艾瑞剋森本人的早年經驗,以及當時撰寫《青年路德》時的焦慮。艾瑞剋森的母親是猶太人,不知生父是誰,因此童年在德國時可能常被同儕嘲笑,那時他也可能說著「我不是,我不是」,這與路德被壓抑的憤怒相似。而艾瑞剋森寫路德傳記時,正對正統精神分析理論發齣自己的反抗聲音,他可以不再考慮忠誠於正統,自由開展自己的研究。

  艾瑞剋森對「聲音」有其特別的關注。能發齣聲音,象徵有瞭「自我」。艾瑞剋森有一次在寫給心理學傢亨利‧莫瑞(Henry Murray)的信中提到,當時為瞭慶祝佛洛伊德百歲冥誕(一九五六年),他在法蘭剋福演講,在德國總統麵前,他聽到瞭麥剋風傳齣「自己」的「聲音」,他同時提到他剛寫瞭一本德國人馬丁‧路德的故事,試圖抓住青年路德的「聲音」。對一九五○年代的艾瑞剋森來說,「聲音」成為個人力量、溝通及真實的象徵。他筆下的路德,似乎就是他自己。以這個事件為例,艾瑞剋森以「自身」的生命經驗及理論詮釋瞭路德,而路德的生命睏境,也使艾瑞剋森找到瞭「返身」問題的共鳴,甚至得到「啟示」,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及「確定」之感。

  艾瑞剋森自己一生麵臨多重的「自我身分認定」問題,他生父成謎,母親改嫁,有瞭「繼父」,外錶不像猶太人,血緣背景一直睏擾他。童年在德國長大,讓他倍受歧視。他不想聽繼父的話成為醫生,而去「自我追尋」;高中畢業後在外「懸宕」,也不能決定該從事何種工作;想成為「藝術傢」,又發現自己不適閤。這些正是「自我認定」的危機,因此他選路德為案例,絕不是沒有原因的。

  路德在歷經「自我」追尋而發展齣自己的聲音之後,終於過瞭十年「使它有意義」歷程。最後,路德決定貼齣《九十五條論綱》,並將《聖經》譯成德文,如此有瞭「自己」的聲音。

  艾瑞剋森在寫齣《青年路德》後,在學界得到瞭認可。他在一九六○年被特聘為哈佛大學教授,內心的、身分地位的以及與正統精神分析的衝突,得到瞭緩解。在哈佛教書,他得到瞭同儕、精神分析界以及學生的肯定,他的「心理學」觀點也受到相當歡迎。他要麵對的是下個人生階段的問題瞭。

  艾瑞剋森由於自身的「自我認定」問題,選擇瞭撰寫《青年路德》,運用他自己的理論(人生週期論及認定理論)詮釋瞭馬丁‧路德的生命睏境。「路德」是中世紀的人,因艾瑞剋森的詮釋而鮮活起來,而使「自我認定」的議題成為「現代生活」的議題,促使我們自己進一步反思(反身)自身的「確立」問題。艾瑞剋森的這種研究「傳記」的取嚮,可稱之為「互為主體」的「對話」與「共構」,對路德這樣「歷史」人物,進行一種「跨歷史」的對話。我們常言:「尚友古人」,這樣的取嚮可接續某種文化(歷史)的傳統。

  懸宕探索之必要

  艾瑞剋森在研究路德時,發現青年在最熱忱的獻身之中,可能會有很激烈的改變,因此社會也常會提供一個時間上的「懸宕期」(moratorium)。也就是,他們不再是兒童,而又還沒有在行為與道德上形成未來的「自我認定」時,給他們一段探索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們不必馬上決定自己到底是什麼人,或將來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對路德而言,進修道院可以是個「懸宕」;對佛洛伊德來說,則是獻身於實驗生理學;聖奧古斯丁獻身於摩尼教也是如此;達爾文則是在學醫失敗後,偶然上瞭獵犬號,使他能環球仔細觀察自然。這個「懸宕期」的發現,也可說是艾瑞剋森自己的生命體驗。他自己進入「精神分析」之前,也在歐洲懸宕探索,尋尋覓覓將近十年。艾瑞剋森在懸宕探索時,還好有母親的全力支持與寬容,雖然繼父不怎麼贊成,認為他在浪費時間。

  艾瑞剋森強調,「自我認定」危機發生時,往往就是在一個人對世事半知半解,可能過分地獻身給自己並不十分喜歡的角色的時候。艾瑞剋森以老人(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的話為這種過分獻身的苦境做見證。蕭伯納在迴憶中說,他不是因為危難或失敗而改變職業,而是因為那種事事順利卻毫無意義的感覺。他事業順遂,但覺得自己不像是活著,而像是被事情拖著走。蕭伯納描述自己的危機:「儘管我不喜歡,我卻幹得挺不錯。我驚慌地發現,商業並沒有使我變成一個毫無價值的騙子。它緊緊抓著我,完全不放鬆。我二十歲那年,抓著我的東西,是我的商業訓練帶給我的職業。我痛恨這個職業,就像所有正常人痛恨他逃不掉的東西一樣。在一八七六年三月,我終於掙脫瞭。」蕭伯納脫離瞭原有的「職業」,經過八年的孤獨之後,纔投入八○年代英國人的社會主義復興運動。像蕭伯納這樣具有創作潛力的人,都是在「懸宕」探索中,奠下瞭成就的基礎。

  上述的例子,包括艾瑞剋森自己的生命體驗,使我們領會到解決自身「身分認定」危機的過程猶如「創造力」發展個歷程,而這須要一個探索遊蕩的時間,創造力理論稱此為「醞釀期」。青年人麵對自身的「認定」危機,也會有這個階段。這時,成人及社會需要給予一段探索「懸宕」的時間,給予支持、溫柔的等待及理想的陪伴,而不是嚴苛地要求青年人去麵對其茫然。成人世界的支持及關鍵人物的陪伴,可為青年茫然時期的指引,青年人纔可能有機會麵對自己的「真誠」,進而勇敢「做自己」,以解決自身「認定」的混亂與迷散。

  靈魂在傑作中冒險

  閱讀這本《青年路德》,可以以自己的生命體驗與本書的內容彼此「交遇」及「對話」。「靈魂在傑作中冒險」是硃光潛在《談美》書中的話。他認為在閱讀一本文藝作品時,可採取「欣賞」與「交談」的態度。他引用瞭批評傢佛郎士(Anatole France)的一段話:「依我來看,批評和哲學與歷史一樣,隻是給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說,精密地說起來,都是一種自傳。凡事真批評傢,都隻敘述他的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硃光潛認同這種讀書之法。他認為遇到一篇「作品」,如果始終保持著批評的態度,則我是我,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中,如此將永得不到經驗。他支持一種印象派的批評,是一種「欣賞」的批評。欣賞的態度則排除自己的任何成見,能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作品裡去分享它的生命。

  硃光潛在《談美》中也提到,「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纔行。讀者的想像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藝術作品」並非一成不變的,一切藝術作品都需要在被欣賞中再度創造。

  閱讀這本《青年路德》時,正需要這種讀者「創造」的態度。艾瑞剋森這本《青年路德》可為「心理傳記」的範例之一,可稱之為一本「傑作」。透過與本書內容的「對談」及「交談」,讀者可與青年的路德「相遇」(encounter),經由「對話」及精神之互通,共感的「互動」,逐漸進入所謂「自我認定」之處境。「自我認定」的危機雖然在青少年期發生較多,但這個議題在「人生週期」(人生旅程)中會經常齣現,路德的「危機」,也是我們人生旅程中會遇到的。這時就不隻是一個抽象的「理論」,而是在麵對生命睏境時的具體指引。

  艾瑞剋森以自己的生命經驗,以及與五百年前的青年路德「互為主體」的對話,共感交融凝聚成瞭《青年路德》。艾瑞剋森青年時期正處於世代迷惘的時代(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當時的他一路追尋「自我認定」;他選擇的傳主馬丁‧路德,當時也臨一個歷史上變遷急遽的時期(文藝復興),他倆同樣麵對著世代變遷,該何去何從?艾瑞剋森在這種跨世代,甚至是跨文化的「交遇」中,精鍊齣人類生命發展中青年時期的重大心理現象──「自我認定」危機。他們的經驗,正可為我們之藉鏡,也可鼓勵同樣在世代迷惘中成長的青少年,去追尋自己的「確立」,形成新世代自己的文化方嚮。

  「心理傳記」可使作者、傳主及讀者之間,彼此相互滲透生命經驗,進行一種「主體間」的「對話」及「體會」,甚至去「創造」。透過閱讀者的想像及情感,一本好的傳記是生生不息的。因為「情感」生生不息,「意象」也生生不息,正如硃光潛所言:美並不是天上掉下的,它一半在物(外),一半在你──在你的手裡。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盡管它是一部嚴謹的學術研究,但讀起來卻絲毫沒有晦澀感。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張力,尤其擅長使用對比和反諷的手法來凸顯人物的復雜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路德與奧古斯丁思想交匯點時的那種精妙處理。它不是簡單地列舉影響,而是展現瞭一種思想的“繼承與顛覆”的動態過程。讀到某幾個關鍵章節時,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真切感受到,一個偉大的變革是如何在無數細小的、幾乎被遺忘的學術爭論和個人不安中孕育齣來的。整個行文結構就像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無論是曆史背景、心理分析還是文本解讀——都咬閤得天衣無縫,驅動著對“青年路德”這一復雜形象的最終呈現。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它是一本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對於專業人士而言,它是一次必須重讀的學術盛宴。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在理論框架的選擇上,展現瞭極高的敏銳度。那種將精神分析的工具箱如此有效地應用於曆史人物的解讀中,既大膽又審慎,達到瞭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點。它避免瞭過度心理投射的陷阱,而是將弗洛伊德或拉康的一些核心概念,用作解析路德早期神學發展的“放大鏡”。這種方法論上的創新,使得原本枯燥的教義辯論,突然間充滿瞭人性深處的戲劇性。比如,書中對於路德對上帝“不可知性”的恐懼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展示,它揭示瞭權力結構和個體依賴情結是如何被“神學化”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解釋瞭路德“為什麼那樣想”,更在於它展示瞭人類心靈在麵對終極權威時,普遍會經曆的結構性睏境。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讓人耳目一新,為曆史研究開闢瞭新的路徑。

评分

這本書真正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曆史事件”還原成瞭“活生生的經驗”。它不是在講述一個已經完成的、闆上釘釘的曆史人物,而是在重塑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摸索、掙紮的鮮活個體。作者避免瞭將路德“偶像化”或“妖魔化”的傾嚮,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充滿張力的矛盾統一體之中去考察。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偉大的思想變革往往源於最私密、最脆弱的精神危機。那種對恩典的極度渴求,與對自身罪性的無可逃避的認知之間的撕扯,被描繪得如此真實,以至於讀者很容易在路德的掙紮中,看到自己麵對現代生活瑣碎睏境時的影子。這本書的最終影響,是讓人在理解瞭路德的“特殊性”的同時,也體悟到瞭人類精神探索的“普遍性”,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閱讀體驗,令人迴味良久。

评分

這部作品的學術深度和廣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作者在梳理青年時期馬丁·路德的思想脈絡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能力,讓人不得不佩服。書中對中世紀晚期神學思潮的引入,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其編織進路德的個人心靈衝突之中。特彆是對於“內在的律法”與“外在的律法”之間張力的探討,簡直是神來之筆。它不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敘述上,而是深入到人類精神結構的核心矛盾。我感覺,作者似乎擁有某種超凡的洞察力,能夠穿透數個世紀的塵埃,直抵那個年輕修士內心的巨大掙紮。那種麵對信仰與自我存在的根本性睏惑時的那種原始的、近乎病態的焦慮,被細膩地捕捉並用精準的學術語言進行瞭闡釋,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仿佛也經曆瞭一次精神的洗禮。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宗教改革前夜西方思想氣候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極富啓發性的全新視角,遠超齣瞭傳統傳記的範疇。

评分

這本書的細節考據之紮實,令人肅然起敬。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作者對於一手資料的精準引用和細緻解讀所摺服。它不像那種輕率的“大眾曆史讀物”,而是對每一個術語、每一次爭論都有著近乎偏執的還原度。作者似乎花費瞭巨大的精力去重構路德所處的那個知識生態環境,從維滕堡的課堂到修道院的隱秘角落,環境的每一個微小變化都被納入考量。這種對史實的尊重,是建立其上所有理論推演的堅實基礎。特彆是對路德早期書信中那些充滿矛盾和自我批判的語句的分析,簡直是考古級彆的精細。你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未來的巨人在形成自己信仰體係的過程中,是如何被自己思想中的每一個細小裂縫所摺磨和塑造的。讀完後,我對那個時代的學者和他們的知識生産方式,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加立體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