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電子書)

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緯婷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散文
  • 女性视角
  • 个人成长
  • 生活感悟
  • 台湾作家
  • 电子书
  • 随笔
  • 游记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承認吧!旅行就是迎接一連串災難的開始!

米蘭的帥氣扒手、西班牙的毒辣陽光、錯過的班機、錯過的愛情……
我們為什麼仍然著迷於成為行路的人?
新銳作家吳緯婷第一本散文集,以長長短短的旅程,拼接成獨一無二的生命史

  美好消逝在時間之中
  我們消失在美好裡
  在曾經停留的地方,為自己留存美麗的信仰

  「走了那麼多不得不去的地方,拖著行囊回家,我們為自己蒐藏的,最終,也只有那幾個決定性瞬間……濃縮於一兩個畫面,依賴不可逆且倏忽的片刻。」──吳緯婷

  行路女子,是寫者的形象;行路指南,是行旅間的三重對話──新銳作家吳緯婷以國家為篇章,不同城市,最後回到家鄉宜蘭與人、心的原鄉,對於外物環境,對於他者人事,對於自身孤寂,時日消逝,事物衰敗,光陰一瞬,歧路紛亂。

  吳緯婷的文字中,或能偷得一些所謂永生,所謂恆存,在每個曾經停留的地方,也都為自己留存了那些美麗的信仰。從家鄉出走自四方,再度返回並留下生活,行與旅,停駐與流動,偶然遇見的人,也許心意相通,卻不必問來自何方;行旅之人走遙遠的路,有時只為了走回自己。

  輯一「行路指南」,看似在談旅行的觀點,更多的時候是確認自身與世界的關係,指出自己的方位,對於自身的叩問──什麼才是「自己的樣子」?

  輯二「浪費時間的方式」,將行旅中的記憶一一安定就位,英國、義大利、西班牙、香港、日本……在時間的迷霧中,溫柔觀看擦肩而逝的他者,嚴厲逼視己身浮冰般的孤意。

  輯三「初回宜蘭」,最終回到心靈原鄉宜蘭的生活之筆。她將小鎮活成自己的模樣,筆調天寬地闊地明亮,寫家人的溫情與愛,才是行旅過後家的面貌。

  【她在行旅】
  ■ 大災小禍接踵而來,比計畫的行程還更豐富……弔詭的是,我們依然熱愛旅行,並且同時清楚知道,災難正是旅行最美妙的基底。
  ■ 決定性的瞬間嬌慣且神祕,可遇而不可求,如同月下美人。但當路漸漸走得夠遠了,自然在那一個分秒遇上,被什麼溫柔地觸碰了一下,就什麼都值了。

  【她在世界】
  ■ 我很少開啟「如果那時……」的模擬想像,這種自我詰問,無益於人生的延續。因為在每個當下,不夠寬容的命運,都僅夠我們做出一次無反轉圜的決定,然後頭也不回地繼續向前。
  ■ 懷著故事的人走進浪潮,參差起落,每過一次階梯,心又再顛撲一回。……心想也許真虧負了誰,才會在子時街頭,夜夜遊蕩。

  【她在回家】
  ■ 種種都令人安心,並令人疑惑……熟悉又陌生的、混雜的情緒,使我行走在文化中心時,還常感無法置信。我回來了。我離開過?行走,以誰的記憶。
  ■ 秋天的晚上,從都會回到家鄉,將背包丟在旁邊椅凳上,坐在路邊吃上這麼一盤,喝熱燙辣口的湯,感覺身無長物,亦無所負。這一刻就這麼單單純純地,無比快活。

專文推薦

  ──范宜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美好推薦

  ──零雨(詩人)
  ──李進文(詩人,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
  ──黃明理(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李志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吳妮民(作家)

  在重新回溯、編碼的「失事現場」,記憶不再是「放棄的迷宮」,而是青春的螢火星光,是子夜閒蕩的身影,是無法應允的命運的失誤。……三輯的書寫角度與凝望的視線恰似三重奏,一是觀點的探問,一是旅人的情感圖景,再者是在地的生活風景。然而其間的主體是她自己,正是這些地方風物、藝術及人文景觀、飲食日常種種形塑了這名「行路女子」──范宜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緯婷的散文,明淨、慧黠,讓人聯想到印象派畫作的流光溢彩。
  她善於日常細節的描述,但又不致流於凡庸。字行之間,彷彿有一道光兀自照耀著──可能來自她疏朗的節奏,開闊的世界觀,意外迸出的幽默天性,還有,看似典雅卻不受侷限的學院理趣。
  因而,這些日常,這些細節,就有了別樣的色彩。──零雨(詩人)

  世界因為居住了像這樣一個女子,而有了旋律與畫面;這樣一個女子因為行路世界,而有了意象與精靈。吳緯婷用詩輕輕挪動散文的定義,旅行不是紀錄而是親情及鮮活的信念,回家也不是安居而是思考的起程,她總能恰如其分地,讓最精悍的字語駐守在最危險的地方,凡來到書頁的眼神都必須溫柔而小心。──李進文(詩人,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

  面容姣好,善撚琵琶的輕柔,卻能以犀利詞鋒,析事喻理;淡然接物的姝姝靜女,卻胸懷遠志,履他鄉如故鄉,飽覽異國風情,收藏一、二好友後,順便帶回學位。
  緯婷這般無侷礙的生命,常給人驚喜。就如同國文系出身的她,筆下偏無傳統薰染的焦痕,但誠實地紀遊、感懷與思索,卻像極了歷史上傑出的天下士,藉著她的手眼,隔世重生。──黃明理(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生活就是,我搬來了板凳,你卻忘了故事;你捧來了泥土,我卻弄丟了種子。於是,我們有了板凳和泥土。
  謝謝緯婷為我們準備好故事與種子,讓這一趟終點已知、前途未卜的人生旅程,多了點想像。──李志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如此一個心緒洶湧的女子,與其說在書寫行旅所見,不如說她是在懷想著人事──分別、相遇,驛動、暫棲。長長短短的旅程,拼接成獨一無二的生命史,我們是他者的過客,誰又是我們的終點?或許,緯婷靈動而富思索的文字,正是這般詰問著。──吳妮民(作家)
 
群像速写:城市边缘的挣扎与微光 书名:群像速写:城市边缘的挣扎与微光 (纸质版)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林远帆]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青石文化] 出版日期:[虚构日期,例如:2023年11月] --- 内容梗概:喧嚣背后的寂静回声 《群像速写:城市边缘的挣扎与微光》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它是一本深入肌理、充满观察力的纪实文学选集,聚焦于当代大都市边缘地带那些被高速发展略过的人群和故事。作者林远帆以其敏锐的笔触和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精神,记录了在城市光鲜亮丽的表象下,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切面——他们是工厂的夜班工人、是城市夹缝中的小贩、是为生计在不同身份间切换的“非正式劳动者”,也是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抓住一丝确定性的普通个体。 本书分为“钢筋下的呼吸”、“霓虹灯的阴影”、“记忆的断层”三个部分,通过一系列独立但主题交织的人物特写,描绘了一幅关于生存、身份认同与微小希望的复杂画卷。这不是一个歌颂成功或贩卖苦难的故事集,而是力求还原生活本身的质感:汗水的味道、深夜的沉默、对一纸合同的渴求,以及在集体无意识中保持自我尊严的挣扎。 --- 深度解析:三部曲式的城市侧写 第一部分:钢筋下的呼吸 (The Breath Beneath the Rebar)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城市基建与制造业环节中,那些构筑起现代文明的“沉默劳动者”。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工作环境的宏观描述,而是聚焦于个体在重复劳动中寻找意义的内心挣扎。 重点描摹对象: 1. “老A”——流水线上的哲学: 一位在电子元件厂工作了近二十年的中年技术员。他的生活被精确的节拍控制,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微小的校准工作。林远帆细腻地捕捉了他如何在机器的轰鸣中,通过对电子元件内部结构的想象,构建出自己精神上的“完美世界”。他的挣扎在于,身体被固化在工作流程中,但精神却渴望一种更自由、更具创造性的表达。文章详述了作者如何与老A一同度过数个凌晨的换班时刻,记录下那些在疲惫中迸发出的对“效率至上”的反思。 2. 城中村的“时间代理人”: 聚焦于一群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代办证件、处理复杂行政事务的中间人。他们精通城市的灰色地带,是连接个体与庞大官僚体系的桥梁。然而,这种“专业性”往往建立在对规则的模糊理解和信息不对等之上。故事探讨了“服务”与“剥削”之间的微妙界限,以及在没有正式身份背景下,个体如何利用“关系”来确保生存的必需品。 3. 高架桥下的“夜间建筑师”: 描述了在城市高架桥和桥洞下,一群选择在非正式空间居住的人群。他们利用回收材料和废弃物搭建出具有高度功能性的临时居所。作者侧重于分析这种“即兴建筑”背后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对私密空间的强烈需求,以及他们如何与城市管理部门在“可见性”与“隐形性”之间进行博弈。 第二部分:霓虹灯的阴影 (Shadows of the Neon) 这一部分将视角转向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外围,探讨在追求“光鲜职业”的浪潮下,那些处于不稳定边缘的年轻群体。 重点描摹对象: 1. “数据农场”的电竞陪练: 聚焦于新兴的数字经济中的底层劳动者。这些年轻人以出卖时间和技能为生,他们的“工作”模糊了娱乐与劳动的界限。故事深入剖析了他们如何应对虚拟世界的压力、职业倦怠,以及现实中对“成功”的定义发生偏移的焦虑感。特别是对于“情绪劳动”——在游戏过程中必须维持积极、鼓励的语态——的心理成本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2. 外卖骑手与“算法的囚徒”: 本章通过对几位不同配送平台的骑手进行跟踪记录,展示了算法管理对个体自由的重塑。林远帆没有渲染英雄主义,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时间压力、安全风险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复杂乘数关系。一个核心的叙事点是:当效率被无限量化时,突发的意外(如恶劣天气、迷路)如何瞬间击溃骑手精心计算的日常收入模型。 3. “快时尚”背后的服装工人: 这一章将读者带到城市周边的小型服装加工厂,揭示了全球供应链的末端。重点在于描述“尾单”处理、深夜加班以及对原材料的快速反应需求,如何将工人的生活压缩到极致。作者强调了这些工人对时尚潮流的敏感度,他们是潮流的创造者,却又是潮流消费链条中最不被关注的一环。 第三部分:记忆的断层 (The Fissure of Memory) 最后一部分转向了更具哲学和历史深度的探讨,关注那些在城市扩张中被遗忘或主动撤离的个体,以及他们与新环境的疏离感。 重点描摹对象: 1. “拆迁博物馆”的看守者: 描写了一位年迈的退休工人,他志愿看守着一片被拆除的大型国有工厂遗址。这片区域被规划为未来的商业中心,但目前处于停滞状态。老人将这个废墟视为一个“物质记忆库”,他通过维护锈迹斑斑的机械和褪色的标语,试图抵抗城市对过去快速抹除的冲动。故事探讨了集体记忆如何通过物质遗存进行抵抗。 2. 语言的“移居者”: 关注那些因为工作或家庭变故,被迫学习新方言或新语境的年长移民。他们的困境不仅是文化上的,更是认知上的——他们发现,即使能够准确使用新的词汇,也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社会逻辑。作者通过对话捕捉了他们在交流中微妙的停顿和误解,揭示了语言壁垒是如何固化阶层差异的。 3. 未被命名的“漂泊者”: 本章是全书最抽象的部分,记录了多位在城市中进行“短期、无目标移动”的人——他们可能是连续出差的销售员、可能是等待机会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拥有住所,但没有“立足点”。他们的生活是无数个临时酒店、咖啡馆和交通工具的集合。林远帆试图捕捉这种缺乏锚点的存在状态,并反思在高度互联的时代,孤独感反而可能通过无休止的移动而被放大。 --- 文学价值与主题探讨 《群像速写:城市边缘的挣扎与微光》的价值在于其克制的观察和拒绝简单判断的态度。作者运用了非虚构写作中常见的“嵌入式叙事”手法,使读者如同置身现场,感受人物呼吸的频率和环境的压迫感。 核心议题: 非正式经济的韧性与脆弱: 城市运转的隐形动力,以及个体在缺乏制度保障下的生存策略。 空间异化与身份重塑: 当传统社区和职业结构崩塌后,个体如何重新定义“家”与“工作”的意义。 “速度”的代价: 现代社会对效率的无止境追求,是如何以牺牲个体慢下来的权利和深度思考的时间为代价的。 本书以一种冷静而富有同理心的方式,邀请读者正视那些被城市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理解在每一次匆忙的转身和每一次疲惫的叹息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性故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都可能在某一刻,成为被边缘化的“群像”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緯婷


  宜蘭人,寫詩也寫文。現職藝術行政。
  師大國文系,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
  得過一點點文學獎。

  人生太短,捨不得不做夢。
  而寫作和旅行,又是清醒世界裡、夢境最美的變體。
 

图书目录

推薦序/我們在此相遇◎范宜如
推薦語/零雨、李進文、黃明理、李志勇、吳妮民
自序/入夢顏色

輯一‧行路指南
之一,災難的開始
之二,決定性瞬間
之三,枯山水

輯二‧浪費時間的方式
浪費時間的方式/西班牙
韋爾瓦的哥倫布/西班牙
米蘭的臉孔/義大利
舞會的百合/英國
格林威治與紳士R./英國
信件人生/英國
花朵、雨日與清水寺/日本
子夜香港/香港
滄桑/台北
南陽街/台北

輯三‧初回宜蘭
初回宜蘭
春分早餐店
水餃店
老戲院年代
嗜辣之人
水田日記
發票
泳池內外
風中的野狼
文化的基因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10813
  • EISBN:97898695108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我們在此相遇
范宜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


  認識緯婷,是她十八歲的時候。卓越的才情之外,我感覺這女孩很妙玉,有一種潛藏的傲氣;後來又覺得她其實是湘雲,一整個俐落豪氣。課堂上明朗地笑,下課後輕快離去的背影,雖是「愛面子的獅子座」(她自言),卻像兔子一般撲朔。她是我心愛的蘭陽平原,蘭園來的女孩。

  我們之間的互動是很老派的。往往在研究室的信箱會看到她留下的紙條,是她手抄少年時期獲獎的作品,詩句是什麼我記不清,卻記得字跡「容泠」,玲玲玲地泠然凌空。那一年我們在臉書上相遇,我想及這個筆名是有那麼點意思的:

  「容」,有屋宇、有山谷,人生是安穩又前進,是適意又卡關的(誰不卡呢?)

  「泠」,一種清澈的聲響,而這聲音不是琴瑟和鳴的那種。而是,總是「把我包括在外」的。

  大一的現代散文課有一份作業「光陰日記」,每個人都要從日常生活中抉選一張「有故事」的照片,附上文字敘述。還記得她選了一張母親從以色列帶回來的披巾,那個低調又有藝術性的披巾彷彿就是緯婷對美的追尋。

  女孩總會被看見,迎來了這本《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散文難寫。既要讓他人進入你的生活世界,又不願讓他人看出你想隱藏的部分。如何能夠既隱身又不晦澀,是個人經歷卻又成為人間共感?如何讓情緒變身為情感,情感轉型為思想?──介於哲思與創思之間的「思」;是想像,也是想法的「想」──說到底,書寫最困難的部分,還是你要呈現怎樣的自己。

  她形容自己是永遠的「旁觀者」,一個好奇的「隱身者」,是「被預先切除的蛋糕邊角」、「一顆笨重的種子」。臉書的相片可以季節限定,彈琵琶的照片可能被移除,閱讀的流域無法再現……出書無非是一種被看見,如何旁觀,怎樣隱身?

  一如她討論寫作,在一片乾枯的記憶平原,那些原本想隱藏的事物,站成骸骨軍隊。她以「枯骨生肉」形容創作,令人戰慄的骸骨意象「等待遲來的文字,使它們死而復生」。透過文字,某種東西被召喚,有些事物獲得解釋。在重新回溯、編碼的「失事現場」,記憶不再是「放棄的迷宮」,而是青春的螢火星光,是子夜閒蕩的身影,是無法應允的命運的失誤。

  也許陰刻與陽刻的隱喻可以對應她所說的:「在文字間重新編織血肉,在光天化日下埋藏祕密。」刻凹進去的「白文」與凸顯上來的「朱文」,不是對照的,而是掩映的,類似像她說的:「熔化的銀」與「俯就的湖水」的層次。

  在異國閱讀她深邃有味的散文,每每受到觸動,像是一種對話與召喚。三輯的書寫角度與凝望的視線恰似三重奏,一是觀點的探問,一是旅人的情感圖景,再者是在地的生活風景。然而其間的主體是她自己,正是這些地方風物、藝術及人文景觀、飲食日常種種形塑了這名「行路女子」。

  輯一「行路指南」,看似在談旅行的觀點,更多的時候我看見的是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或指出自己的本質:「不矯飾的自然」、「走走停停的自由」,或是對記憶的觀看之道:「練習篩選與忘記」、「僅僅注視那樣的瞬間」,或者是對於自身的叩問。很喜歡〈之三,枯山水〉的自我問答,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的樣子」?「行旅之人,走遙遠的路,有時只為了走回自己」,或許是答案,「彷彿自己也是天地中,一枚從容掠過的淡筆」,則是餘韻無窮的回音。

  輯二「浪費時間的方式」,將行旅中的記憶一一安定就位。我讀到情感的密語,但她是安放得那樣地節制,那麼地好。穿越時間的迷霧,溫柔地觀看他者,嚴厲地逼視自己。在最明亮的時刻照見黝暗,在最繁華的時候總會看到邊緣及荒蕪,圓頂建築與河底隧道對照,何其魔幻?舞會與墓園的錯落,又何其驚心?那個中介的空間,陸地與陸地的浮空地帶,浮冰碰撞浮冰的孤意,戀愛之心的強韌與無解,「愛都愛過了,愛,也過了」的轉身無語,「心想也許真虧負了誰,才會在子時街頭,夜夜遊蕩」令人心折。從京都清水寺地主神社木牌看到的愛的形狀也讓我有感,無法一一抄錄她散文中的情感詮釋,那是生命史的截圖,畫布的留白,何止喟嘆。
我頗喜歡〈韋爾瓦的哥倫布〉,不是因為這篇散文裡的西班牙的陽光如發亮的金幣如攙蜜的薄餅如豐沛的潮水如燦爛發光的汪洋(緯婷的文字太迷人),也不只是裡面的情感轉折太幽微令人低迴:

  「這星光般模糊微渺的可能,可能嗎?」

  「因為在每個當下,不夠寬容的命運,都僅夠我們做出一次無法轉圜的決定。」

  而是書寫人物的氣韻骨格可以與歷史觀照、個人閱讀的思辨批判、淪肌浹髓的藝術經驗如此疊合。人生的視野一如航海地圖,情感一如海上波濤,見過「哥倫布」的她,至此有所不同。

  輯三「初回宜蘭」,則是回到心靈原鄉的生活之筆。我喜歡〈初回宜蘭〉那「從容的寓意」,將那種返鄉之初混雜熟悉又陌生的情緒,一種安然但惆悵的心懷寫得淡然而深刻。〈水田日記〉裡熟悉的田埂路燈,黑夜中的水田倒影,與身體感相契的風土性情,尤其是她文字調度的功力,宜蘭沁潤飽滿的顏色,一一收攏在她筆下。或是簡單的「橘藍粉紫色的天空」,或是多層次的藍調:「遠處是橫臥多層次的淺山,自水縹色至紺藍,猶如一系列的藍染布料,在雲霧氤氳之間舒展。」或者自信地指出「如果讓我選擇宜蘭的夏季代表色,或可擬為月光水色銀,與稻穗黃褐金」。風景的背後的觀照更是動人,從稻穗看見自然的奧義,人間「不可思議的邏輯、秩序與美感」,真是「在地文人」的眼光。

  回到家鄉,她將小鎮活成自己的模樣,「野逸不羈」的水餃店與戲院老時光都是她成長的養分。書寫宜蘭的飲食民族誌,人類學家似的咖啡館「田調」紀實,有時像看一齣舞台劇,有時像是一部侯孝賢的電影。這輯的文字,透顯著天寬地闊的明亮氛圍。她提到:「每個回到家鄉的人,看起來都如同除去霧化模式的照片,多了層前所未有的明晰個性。」如何對應「回家鄉的人」難免有的臨界心情?細讀散文,那是家人之間親密深厚的情感給她的能量。我以為緯婷選擇的視角讓親情的安放有了無盡藏的容器,塑造了原鄉地景的主體。

  值得一提的是她寫作的布局,不只是「呈現」,而是重層的扣問與探索。透過敘事手法、視角的切換,形成「緯婷式」的感覺結構。以〈水田日記〉一文為例,既不以四季循環的方式編排,又不以時序倒轉的手法,而是用「冬、夏、秋、春」錯落的方式,表現她的「時光素描」及空間思維。更有意思的是,巧妙地將水田的秧苗形象,聯繫到小姪兒稀疏纖軟的髮絲,家鄉的風景其實是家族風景的衍義。

  這本散文敘事的延展及跳接,總是將現實人生超拔到另一個層次。譬如〈南陽街〉一文的表層,看似在書寫考生積累的各式壓力,然而她可以轉成碧娜‧鮑許(Pina Bausch)《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無法終結的命運,或是舞到沒有盡頭、拋擲性命的小紅鞋;隨即又回到麵店老翁的背影,看到一則隱晦的命運。此外,我們可以在她散文中看到廣博豐贍的文學藝術視野。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畫作、歌川廣重的浮世繪《大橋驟雨》、席德進的紅衣少年、村上春樹《1973年的彈珠玩具》、卡夫卡(Franz Kafka)《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松尾芭蕉……包括她經常引用的《聖經》。我並不想用「互文性」來稱說,反而想指出這就是緯婷的生命型態。這是她的教養,「文化的基因」。

  從輯一的理性聰明,輯二的倔強與詩意,到輯三的心靈抒情史,負載這些情感與思想的是文字。她的文字像發光的穀粒,以敏銳慧黠之心觀察人物,女子似睏貓,卻又如虎如豹,男子是斂翅而未鳴的寒鴉;調動色彩像是城市的光影設計師。閱讀她的散文,時而莞爾,譬如看她寫到設定密碼,好像是「左右人生的重要決定」,或是信件上「標示地界方位的墨黑圓戳章,有時還伴有長長的波浪」,多麼令人懷舊;師大夜市的〈滄桑〉洵非虛言,那真是記憶的廢墟了!

  在我客居韓國大邱的盛夏(剩下)時光,總被她散文中蘭陽平原的雨水光影、食物的色澤與味覺誘引,翻轉這一年幾乎「韓化」的味覺。而食物就是記憶,〈文化的基因〉收筆於「熱氣蒸騰的茶。我的鄉愁落在涼冷冰雪之地是奶茶色的,微甜的,像落在魔法森林的露水與月光,像我想起她」讓人戀悵不已。「我回來了。我離開過?行走,以誰的記憶」,緯婷的雋語也時不時扣連我道別前夕的心思與情懷。

  從暴雪將至、香氣遠佚寫到起落俯仰的稻穗、沉靜灰藍的龜山島,我看見她美麗而壯闊的人生實踐。不只是蘭陽平原使她整個人溫柔、明亮而堅定,而是空間與個人的相互詮釋。那些走過的城市、遇見的人,都是珍貴而美好的禮物。自序中她說:「行路女子,當然是對李白的致敬與反叛。」其實最珍貴的部分,應該是尚未被人間的粗礪與繁瑣所馴化的自己(到底是一個帶著《陰翳禮讚》與《馬克白》[Macbeth]去議場備詢的女孩!)

  她說:「該見面的人,以後都會遇到,以更好的姿態。」多年未見,從文字閱讀生命成長的樣態,看到她對自身存在的深刻思索。每次的翻頁,都是時光一瞬,能為她的第一本書寫序,也許就是我和緯婷相遇的方式。
 
二○一七年夏日於韓國大邱啟明大學國際宿舍

自序

入夢顏色
吳緯婷


  三

  心就像端午前的日子,說冷就冷。

  五月了,點開天氣預報,整週的雨天圖像,降雨指數一○○%。

  雨來臨的第一天下午,正在乾燥的冷氣房中開會,突然一記悶雷,轟轟打響,穿透屋牆,身體不自覺震動了一下。傍晚走過通廊,天是灰的、黑的、水花霧的,大雨嘩嘩,打在房頂、樹梢、行人撐起的傘面,並濛濛淡淡地覆滿遠處的山頭。

  這雨再度接管這個城市,並且她不疾不徐、以氣勢穩健的樣子下著,預告這次回來,將長長久久,久到讓居民能重新記起,這個城市真正屬於誰。

  若不是出遠差,在小鎮裡生活幾乎沒有用車的必要。

  我騎車披著雨衣,在路口等待著紅綠燈。雨滴落在我的安全帽透明鏡片、打在我的雨衣上,星串煙火似的,發出小小的爆炸的聲響。並沿著間隙滴落至我的鼻尖、我的手背、毫無防備的腳踝,冰晶一般,冷冷地燙我一下。

  突然又降回春天微寒的溫度,隔著一層鏡面上滴淌的水珠看街上光源,各種顏色閃現眼前,像滾動的、不斷暈染開來的繡球花。

  這種雨天,靜寂之中帶有一點冷,容易讓人陷入深深淺淺的回憶。很多淡去了的事情、已經被重新編碼解釋過的歷史,突然自動翻案,不由分說地,將人帶回種種失事現場。這種雨天,讓人突然從日常之中清醒,彷彿掙脫睡夢,再度涉足被自己放棄的迷宮,以為還有些許能力,還有什麼回溯的勇氣。

  不妙,我暗自想。才一陣短暫的天晴而已,就讓人忘記這城鎮的主人,原是雨絲一樣的、牽牽絆絆的記憶。

  生長於此的人、搬遷移居的人、重新回歸的人,都在潛意識中,同受這座屬於雨的回憶之城所召喚,也同受她的眷顧。

  每當下起雨來,就真正回到故鄉。溽濕、纏綿、往復的迷途,混合著青草、泥土、山林與海洋腥鹹的氣味。人們繼續在小城中生活、工作,並在回憶之中老去。

  自願如此,也許尤其不幸,也許尤其幸運。

  二

  關於寫作,愈來愈覺得是枯骨生肉。

  回憶是《以西結書》三十七章中,那片遍滿枯乾骸骨的平原,屍骨累累。

  我向骸骨說話:「……就有聲響,不料,有震動;骸骨彼此接近,骨與骨聯絡。我觀看,見骸骨上有筋,也長了肉,又有皮遮蔽其上。」

  接著對四方的風說話:「氣息啊,要從四方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氣息就進入骸骨,骸骨便活了,並且站起來,成為極大的軍隊。」

  原欲掩蓋、任其荒廢的事物,都在等待遲來的文字,使它們死而復生。這復活的枯骨本是軍隊,將再次架構我們,或者摧毀我們。

  在沉默的獨語中,藉由寫作召喚這支逐漸成形的大軍,既美麗又危險,透露出太多相同的基因,終於成為一個令創造者戰慄的受造物。

  然而我們終究無法遠離對於創作的渴望,於是一次一次,在文字間重新編織血肉,在光天化日下埋藏祕密。

  書寫,就是賦予生命,就是釋放割捨不了的、對於生死的戀慕。

  一

  行路女子,當然是寫者形象。

  行路指南,是行旅間的三重對話,一對於外物環境,二對於他者人事,三對於自身孤寂。接續以國家為篇章,不同城市,最後回到家鄉與人、心的原鄉。

  行路女子,也當然是對李白的致敬與反叛。

  行路難,行路好。長風破浪會有時,但在每個曾經停留的地方,我們也都為自己留存了那些小小的、美麗的信仰。

  時日消逝,事物衰敗,光陰一瞬,歧路紛亂。但在文字裡,或能偷得一些所謂永生,所謂恆存。

  因此以旅人身分,紀念在時間裡所曾經遇見的、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二○一七年五月十六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略带复古感的字体和素雅的色调,让人第一眼就觉得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消遣读物,而是沉淀了某种思考的痕迹。我翻开第一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就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雪白,而是带着微微暖意的米黄色,让人感觉捧着它就像捧着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仅是这种对细节的考究,就已经让我对作者接下来的叙事充满了期待。我猜想,既然连外在都如此讲究,那么书中的内容,想必也是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和打磨,绝不会是信手拈来的片段堆砌。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扉页上的那段引文,虽然我记不清具体内容了,但那种意境,似乎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个更为深邃的时空维度,暗示着这趟“路”途,绝非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朝圣。这种前期的铺垫,为接下来的阅读建立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氛围,让我不敢轻易亵渎,必须得找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时间,才能正式开始这段旅程。那种对“永恒瞬间”的捕捉,从封面设计上就已经显露无疑——它试图将稍纵即逝的生命体验,用一种近乎永恒的视觉语言固定下来。

评分

拿到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随便翻阅了几个章节的开头,想感受一下作者的“语感”。我发现这本书的句子结构变化非常丰富,有时是简洁有力的短句,如同行进中急促的呼吸;有时则是绵长而富有韵律的长句,带着一种思绪缓缓流淌的感觉。这种节奏的变化,恰恰呼应了“行路”这一动态过程——旅途中总有高低起伏,总有喘息和沉思的间隙。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善于捕捉光影和声音的细节,这往往是普通叙述者会忽略的部分。比如,阳光穿过某片树叶投下的斑驳光点,或是清晨集市上特有的某种叫卖声。这些感官细节的精确捕捉,是构建真实体验的基础,也是让“瞬间”具有“永恒感”的关键。我相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接收信息,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作者正在通过文字,邀请我们一同站在那个特定的光影和声音交汇点上,共同呼吸、共同感受那份时间的重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带有“旅行”或“行走”主题的作品抱有特殊的偏爱,但这类作品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华丽辞藻堆砌的风景描写,读起来索然无味;要么就是过度自我中心的内心独白,与读者产生不了共鸣。所以我很好奇,这本书中的“行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是地理上的跋涉,还是精神上的探索?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女子”这个身份的介入,也为叙事增添了一种特殊的张力,也许会带来不同于传统男性视角下的观察角度和情感处理方式。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处理“女性主体性”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是去适应环境,还是试图改变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行走中的体悟,提炼成对“永恒”的理解?永恒本身就是一个宏大且难以捉摸的概念,我很好奇作者会用多么具体、多么接地气的方式,去触碰这个抽象的哲学命题。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挑战思维层面的高度。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买了很多新书,大多是那种追求时效性的热点话题或技能指南,结果看来看去都提不起精神,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我偶然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它散发出的那种“慢”的气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试着去想象作者是如何记录那些“瞬间”的。是像散文那样细腻地描摹,还是像日记那样直白地倾诉?我特别关注了目录的结构,它似乎不是按时间线索展开,而是根据某种内在的情感或主题脉络进行划分的。这给我一种强烈的暗示:这本书关注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感受到了什么”。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愿意沉下心来挖掘内在经验的作品,简直是难能可贵。我个人非常欣赏那些敢于直面生命本质、不回避疼痛和迷茫的文字。我希望作者能够将那些被我们日常匆忙脚步忽略掉的微小触动,用她独特的视角重新放大,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无比珍贵的时间片段。

评分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感,这使得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忍受需要长期投入精力的作品。然而,一本好的书,尤其是探讨人生和记忆的书,恰恰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耐心去“等待”作者打开那扇门。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非常高,因为它触及了我个人生命中一个长期困惑的主题: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抓住那些定义了我们是谁的瞬间?是那些巨大的成就,还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小的领悟?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解构我们对“重要性”的传统定义。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使命感——记录“每个将永恒的瞬间”,这本身就是一种与时间抗衡的姿态。我欣赏这种勇敢,敢于去尝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真理碎片”。我已经准备好,放下平日里的急躁,跟随这位行路女子,一同去挖掘和珍藏那些散落在生命旅途中的,闪烁着微光的永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