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對人類文明發展做齣最有貢獻的裏程碑。它不但加速瞭人類知識的纍積和傳播,而且版畫與插圖的圖像紀錄複製技術相較於文字敘述所傳遞的訊息具有直觀、豐富和易於被理解的優勢。晉代大文學傢陶淵明,在其《讀山海經》詩中曾寫齣「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幾句詩文,來錶達他讀異書,以及瀏覽書中精美插圖的快意感受。如果再翻閱幾本較古老的目錄書,像《漢書‧藝文誌》、《隋書‧經籍誌》等,更可發現古代附圖的書籍非常豐富。中國古代的插圖版畫不但可以增加美觀,引發讀者讀書的興趣,而且可以藉生動的畫麵來錶現文字的意義,給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以前,書的流傳都依賴手抄,書中的插圖,也都是手繪的,一本書經過傳抄,書中的圖畫也要輾轉臨摹。可是寫字容易,繪事難工。而書中的精神所在,主要又在文字的內容。於是許多讀書人在抄書時,往往隻迻錄文字,而捨棄插圖。就這樣的書籍漸漸隻保存文字部分,而將插圖散亡瞭。這是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古書,隻有文字而沒有附圖的主要原因。
中國插圖版畫的歷史,從現存的最早遺跡說起,已經有一韆三百年的歷史。它不是平平淡淡的,而是波瀾起伏,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唐代以佛經經捲的扉頁畫為高峰,到瞭宋元,書籍插圖的版刻興盛起來瞭,還刻有一些專門的畫譜,成為這一時期版畫興盛的高峰。到瞭明代,由於各種因素的促成,版畫發展到瞭鼎盛時期,中國古代插圖版畫體麵的歷史,也集中在這個時期被反映齣來。各地版刻諸種流派形成,一種史無前例的新穎浮水印木刻,也在這個時代齣現瞭。這個高峰在歷史上為舉世所矚目。
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除以文字為主要對象外,也有以繪畫上版,雕鐫後再施印於紙張上,做為書中插圖或其他各種特殊用途,如年畫、裝飾畫等,這種手工木刻印刷的圖繪成品,前人有繪刻、繪圖、繡相、齣相等不同名稱,近人則統稱之為版畫。自唐迄今,我國版畫已有韆餘年的發展歷史,唐及五代是版畫的萌芽與成長時期,兩宋步履其後,繼續發展,為版畫的興盛時期,亦為版畫奠下良好的基礎。元、明時代,由於通俗文學的興起,附圖書刊大行其道,版畫呈現一片好景,不僅繪畫名傢參與製作,提升瞭繪畫的品質,同時版畫也從單色印刷,進入到套色、餖版、拱花等彩色印刷技巧的使用,作品琳瑯滿目又色彩繽紛,明代可稱為版畫史上的黃金時期,清季以後,版畫製作雖未曾止息,但無論是繪、刻、印等方麵,均不見突破明代既有的成就。綜觀古代版畫作品,量豐質高,既為國人藝術創作能力留下瞭有力的實物見證,也為古代歷史文獻及先民生活情況,提供瞭珍貴的參考資料。
在中國插圖版畫史上,流傳於民間的木版年畫可謂是版畫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瑰寶。自明代末年起至到清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中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傢傢戶戶逢年必掛必貼年畫,成為一種民間習俗。這種除舊迎新、接福納喜的習俗,寄託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錶現齣萬物祥和升息的狀態。
本書介紹瞭古代插圖版畫發展的歷程,並輔之多幅有代錶性的版畫,加以介紹,另闢一章專述年畫的源起與發展,以文釋圖,以圖證史,以使讀者對中國古代插圖版畫及其版畫史有所瞭解。書中如有錯誤或不妥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