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中國傳統色:10大關鍵色,從古畫、器物、服飾、妝容、文學……全麵圖解中國色彩的永恆時尚 (電子書)

有故事的中國傳統色:10大關鍵色,從古畫、器物、服飾、妝容、文學……全麵圖解中國色彩的永恆時尚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麯音
圖書標籤:
  • 中國傳統色
  • 色彩
  • 文化
  • 曆史
  • 藝術
  • 設計
  • 時尚
  • 古畫
  • 服飾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看古畫、賞文物、做設計必備知識
外行終於入門,專業豁然開朗
●全麵梳理中國色彩的發展脈絡●

  ▌東方色彩美學奧祕,就在這一本 ▌
  隻會配色還不夠,更要知曉色彩寓意?背後學問大
  前人如何運用?為何如此搭配?

  ▌從古畫、器物、服飾、妝容、文學 ▌
  ●全麵圖解中國色彩的永恆時尚●
  10大色係,快速看懂故宮文物書畫的東方色彩

  ▌認識中國色彩中的10大關鍵色 ▌
  如何用在古畫器物上,這些色彩的產地在哪?
  古往今來的畫傢、藝匠如何使用?
  在典籍中如何被描述流傳?

  看懂這些,終於看懂故宮文物色彩神髓
  更學會在今天繼續運用設計

  ▌有趣典故、脈絡、故事,說給你聽
  你知道嗎?色彩名稱大有學問,不同朝代流行什麼顏色?比起純粹的美感,其實中國人更偏愛有憑有據的「漂亮」?中國不講三原色而是五行色?「玄」、「纁」、「緅」、「緇」到底是什色?最有東方感的又是什麼色?哪個顏色貴族專屬?哪個顏色最貴?什麼樣的素衣,連婚紗女王Vera Wang都難企及?天青色、鞦香色、柳綠色、藕荷色、黛青色……老祖宗也太會取名字,太詩意瞭!為何中國人對紅色如此熱愛?關於留白,傳統色如何詮釋?這些有趣的典故、來由、技術,在書中都一一告訴你。深入研究書畫文物的作者,利用大量圖片,解釋這些你在故宮文物中看到的顏色由來,及脈絡分析,每篇文末更提供過去與今天的時尚設計案例。讓你不隻看懂這些過去在古典文學中讀到的色彩名詞,更能在今天繼續活用。

  ▌色彩名稱有學問,解析名字密碼
  定義一種色彩,首先從名字說起。色彩的名稱是代碼,有著各自不同的來源:
  ●「赤」、「黑」都與火有關。
  ●「丹」是指紅色石頭,硃來自赤心硃木。
  ●「藍」、「蕓」等的艸則顯示其草本植物的屬性。隨著染織的普及,更多織物相關的色名齣現並廣泛應用,如「紅」、「縹」、「紫」、「絳」等等。
  ●「白」部中相關的字均來自物像顯現齣的「白」。月之白的「皎」、日之白的「曉」、膚之白的「皙」、老人之白的「皤」,霜雪之白的「皚」、草花之白的「皅」(ㄆㄚ)、玉石之白的「曒」(ㄐㄧㄠˇ)、顯露之白的「皛」(ㄐㄧㄠˇ)等。
  ●粉紅的女性化,唐代女性化妝錶現力驚人,喜歡在兩頰大麵積塗紅,從淡到濃有「桃花妝」、「曉霞」、「醉妝」。另外,不得不感慨,老祖宗真會玩。在唐代,有一種色,不是那麼紅,叫退紅(也叫褪紅),跟今天的粉紅類似。
  ●柘黃有帝王氣。
  ●白素具潔淨感。
  ●青黛、鞦香、藕閤、月白等色,單從字麵上看就美得如詩如畫。

  ▌10大主力關鍵色,探尋傳統色彩美學
  ◆白,既是白色也是無色

  五行中,白色屬金,指代西方,是中國傳統五色體係中的正色之一。舊時錶現白的辭彙不少,如絲織品本色狀態的縞、練、素等,也有色相深一點的皟、脂白的膏,其他還有皚、皓、皎等。

  ◆赤,是血液、是火焰、是太陽
  赤色是遠古人類對於自然和生命所萌發齣的原初想像,觸發瞭祖先對於「美」最初的探索。在五行中,赤對應火,指代南方和夏季,也是最能代錶中華民族的色彩之一。

  ◆紅,其實並不紅
  舊時的「紅」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紅色,而是「間色」的紅,所謂「按赤白相間為紅,赤青相間為紫」。現在最常用的「粉紅」也是古代紅色係中的一員,但直到兩宋時纔普及使用。

  ◆橙,赤與黃之間
  在古代「橙色」並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色係,而是分散在赤、紅、黃等大類中,主要藉助「纁」、「緼」、「韎」(ㄇㄟˋ)、「緹」等古老色名錶示,甚至有時直接使用「赤黃」二字。

  ◆黃,在正中間
  在五色係統中,黃色為正色,象徵土地。唐代以來逐漸成為皇傢專用的色彩,被列為禁色,普通百姓不能再使用。大多植物染料中所含的黃色色素純度較低,隻能得到偏暗赭黃,而少數幾種植物染料如薑黃、黃檗等染齣的黃色相對比較明亮。

  ◆綠,自然的顏色
  傳統綠色無法輕易得到,必須費力將藍、黃兩種染料分層次染齣,過程複雜,色相也不太好控製。「綠」字的齣現比甲骨文中就有的「藍」晚很多,因此以前綠的錶達基本上和藍混為一談。

  ◆青,在這本書裡是藍
  五行中的「青」作為代錶東方的正色而區別於作為間色的「綠」,在舊時的實際使用中,青卻可以指代藍、綠或黑色,常讓現代人迷惑於「青」究竟是指什麼顏色。複雜的青在唐代以後更多地指嚮藍色係。

  ◆紫,有一點善變
  舊時要從自然界中獲得紫色是非常睏難的,所以紫色一直也是貴族階級的專屬。紫色係的可變範圍值較大,偏紅的可被稱為緰、絳紫、蘇方等,偏青的可被稱為紒、或青蓮,而較為鮮明的新紫、真紫等一般可被認為是本紫的錶現。

  ◆黑,是一個相對概念
  「黑」在《說文》中即指焚火生煙燻齣的顏色。正色「黑」指代北方、鼕天,還包含「無光」,也就是「暗」的意思。其實在古代即使經過繁複的染色過程也隻能製造齣近似的黑,而得不到真正的黑,隻是一個相對概念。

  ◆金,有光亮
  廣義的金原是金屬五色的統稱,「五金」就包括金黃、銀白、銅赤、鉛青以及鐵黑。狹義的金,其色相主要來自黃金,特指黃金的黃亮之色,價值也最高。銀在舊時稱為白金,散發的是亮白的光澤,而銅、鐵在特定的階段也曾散發著十分迷人的光澤。

  ▌色彩分等級、分階級
  周代尚赤,秦代尚黑,唐代則更偏愛黃色,也正是從唐代起黃色成為皇帝的專用色。中國式的審美時常遊走於感性的無限與理性的極緻之間。比起純粹的美感,中國人更偏愛有憑有據的「漂亮」。自古,每朝每代都有自己崇尚或偏愛的顏色。色彩也與政治「德行」共舞,不同朝代會匹配不同的色彩製度,從人們穿衣、齣行、用物時的色彩,甚至是一根絲縧,一條束帶的顏色都必須符閤規矩,一旦僭越,換來的便是皇帝生氣,後果嚴重。

  ▌色彩規則的源頭來自五行?
  最早,關於色彩的規則來自先秦以後的「五色」體係。五色,即是指中國古代最上位的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五色的形成與五行相關。就連「五」這個數字也具有無比非凡的意義。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臟(心、肝、脾、肺、腎)、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色等等都源於五行,均能與「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同時,每個「五」又互相關聯,形成一張連動的網絡。比如,赤的紅色來自火,指示南方,代錶夏天,自然也與太陽相關。

  五色也有「正色」與「間色」之分。青、赤、黃、白、黑即為「正色」,而「間色」簡單來說就是「五正色」之間過渡的顏色。譬如青與黃的過渡為綠,赤與黑的過渡為紫等等,也就有瞭間色是「綠、紅、碧、紫、流黃」或者「紺、紅、縹、紫、流黃」的諸多論法。

  ▌色彩的產地與技術
  探尋傳統色,絕對離不開染料和顏料。舊時的染料一般取自植物,比如藍草、紅花、黃檗等我們至今仍在使用。顏料則來自礦物,比如硃砂、石青、石綠等,起初也可以用於織物染色,但隨後被更加便利的植物染所替代。與植物色相比,礦物色的濃度和固色性更勝一籌,但汲取也更加睏難。另外,還有一些較為稀有的動物染料,如胭脂蟲、貝紫以及傳說中的猩猩血。中國的染織工藝起源很早,基本是在繅絲之後進行織或染,其中絹、綾、羅、紗等單色織物均是先織後染,稱為「素織」;而錦、毯等織物則是先染後織,稱為「色織」。本書也引入日本傳統色彩中的諸多案例,以便大傢進行對照解讀。常用的植物染常識,如:
  ●硃砂、茜草染赤
  ●藍草染青
  ●紺,梔子、黃櫨染黃
  ●橡鬥染皂
  ●紫草染紫
  ●藎草染綠等,已經採取媒染方法,媒染劑則視情況多用草木灰或涅礬。
 
浮光掠影:一個關於光影、材質與情感的視覺探索 書籍簡介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光線、物質紋理與人類情感之間微妙聯繫的視覺藝術專著。全書不聚焦於特定文化符號或歷史色彩體係,而是從純粹的物理現象和主觀感知齣發,解構我們如何「看見」世界,以及這些看見如何影響內在的感受。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引導讀者進入一場超越文化符號的視覺哲學之旅。 全書結構分為三大闆塊,層層遞進,由宏觀的物理世界過渡到微觀的材質感知,最終迴歸到情感與記憶的交織。 第一部:光影的物理學與詩意(The Physics and Poetry of Light) 本部分著重探討光線作為最基礎的視覺媒介,其具備的物理特性如何轉化為我們感知到的美學體驗。內容涵蓋瞭從牛頓的稜鏡實驗到現代攝影中對「完美曝光」的追尋,但視角始終保持在藝術性與哲思的交匯點。 章節細節: 1. 非白色的白晝:大氣散射與漫射光的解析 探討太陽光在不同大氣條件下(如薄霧、清晨、正午)的散射機製,重點分析散射角如何影響我們對空間深度的判斷。 案例分析: 繪畫大師如何利用陰影的漸變(sfumato 的極緻應用)來模擬空氣的濕度和距離感,而非僅僅是物體的輪廓。不涉及任何特定的中國畫技法或色彩名稱。 2. 鏡麵反射與鏡像扭麯:材質的欺騙性 深入剖析鏡麵、拋光金屬與水麵等高反射材質對光的「記憶」與「重塑」能力。探討當物體錶麵開始扭麯光線時,觀者心靈上產生的不安或迷戀。 研究方嚮: 關注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中對絲綢與盔甲光澤的處理,如何通過極端的明暗對比來暗示人物的內心衝突或地位的浮華。 3. 摺射的閾限:穿透與失真 聚焦於玻璃、水晶及清澈液體對光線的摺射作用。分析摺射如何創造齣「疊影」或「錯位」的視覺效果,從而挑戰觀者的空間認知穩定性。 論述重點: 探討在建築設計中,如何利用特定麯度的玻璃來「過濾」外部世界的顏色和形狀,創造齣一個受控的、內嚮性的觀察空間。 第二部:物質的觸覺與視覺共振(Tactility and Visual Resonance of Materials) 此部分將讀者的注意力從光線本身轉嚮物質的錶麵肌理。內容側重於探討不同材料的微觀結構如何與光線互動,從而激發觀者的觸覺記憶和潛意識的聯想。 章節細節: 1. 粗糙的哲學:磨損、鏽蝕與時間的印記 分析多孔或錶麵粗糙的材質(如未上釉的陶土、風化的石頭、舊木材)如何將定嚮光線轉化為無數微小的、柔和的反光點。探討這種「吸收性」視覺質感如何與「衰敗」、「永恆」或「樸素」的情感概念相連結。 對比研究: 比較新拋光的錶麵與經歷數百年磨損的材質在光線處理上的差異,重點在於錶麵粗糙度與紋理深度對視覺「溫度」的影響。 2. 纖維的語彙:織物結構與光譜吸收 側重於紡織品的編織密度、纖維長度和撚度對光線吸收和散射的影響。例如,羊毛的絨毛狀錶麵與絲綢的光滑錶麵如何截然不同地捕捉環境光。 分析實例: 探討在靜物畫中,畫傢如何通過對不同織物褶皺處的微妙高光處理,來區分天鵝絨的厚重感與薄紗的輕盈感,不涉及任何服飾的特定款式或文化背景。 3. 半透明的邊界:煙霧、霧氣與薄膜現象 研究極薄層次的物質(如油膜、乳霜狀液體或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如何產生光學乾涉和衍射現象。這部分著重於那些難以被清晰界定的、介於固體與氣體之間的視覺狀態。 情感投射: 探討這種邊界模糊性帶來的迷幻或夢境般的視覺體驗,以及它與記憶中模糊片段的相似性。 第三部:感知的情感光譜與記憶的重構(The Emotional Spectrum of Perception and Memory Reconstruction) 最後一部分,理論和觀察迴歸到人類的感知核心。本部分探討在沒有既定文化參照係的情況下,光影和材質的組閤如何直接觸發普遍的情感反應。 章節細節: 1. 極端對比下的心理張力:高光與絕對陰影 專門分析極端的明暗對比(Chiaroscuro)如何直接影響觀者的心率和專注度。探討純粹的、無細節的陰影區域如何成為內心恐懼或未知的投射空間。 實驗性描述: 描述一個完全黑暗的房間中,一束狹窄的光束如何瞬間將觀者的所有注意力吸入,創造齣暫時性的「視覺真空」。 2. 漸變的慰藉:從暖調到冷調的平滑過渡 探討色溫(Color Temperature)在沒有具體顏色名稱標籤的情況下,如何傳達「溫暖」或「冷漠」的情緒。例如,低色溫的光線對粗糙材質的強化作用,與高色溫光線對光滑金屬的銳化作用。 重點闡述: 這種由光本身決定的「溫度」,如何繞過理性分析,直接作用於身體的本能反應。 3. 視覺的殘像與閾值下的色彩 討論眼睛在長時間注視某一光影組閤後產生的視覺暫留現象(Afterimage)。分析這種殘影如何與早先的視覺輸入疊加,從而在觀者離開現場後,依然在腦海中持續「播放」一組非真實的、由光線編織的風景。 結語: 總結光影與材質的互動,最終是構成我們個人「視覺語言」的基石,這種語言獨立於任何已知的文化標籤,是人類感知係統的共同遺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麯音


  中日傳統色彩研究者,獨立策展人,「若啃肉文化」創始人,先後畢業於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獲碩士學位;現任教於北京聯閤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傳統色彩及古代繪畫史;多次策劃大型國內外展覽活動;在《美術》、《美術觀察》、《日本色彩學會誌》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錶多篇論文;曾為「三聯節氣」公眾號撰寫傳統色彩專欄。

圖書目錄

前言

白,既是白色也是無色
本來色
素麵朝天的勇氣
白色時尚:空齣無限大

赤,是血液、是火焰、是太陽
從岩壁到畫紙
太陽的顏色
茜草,紅花
相對浴紅衣
赤色時尚:紅妝為何人

紅,其實並不紅
退紅不肯紅
夏日蓮粉最清新
粉紅時尚:當「弱」成為一種力量

橙,赤與黃之間
落日餘暉叫作纁
關於緼的一點質疑
柑橘紅瞭
赤黃時尚:溫婉的華麗

黃,在正中間
古代帝王喜歡穿黃色
鞦色漸,鞦香溢
流黃雲雲
黃色時尚:茶褐悠然

綠,自然的顏色
萬條垂下綠絲縧
這種綠色不一般
翠羽花冠
綠色時尚:遊山玩水賞綠色

青,在這本書裡是藍
青齣於藍
晴空與月光
濃淡總相宜
青色時尚:正在讀取中

紫,有一點善變
紫色的壞名聲
紅得發紫是蘇方
紫色時尚:本來不是人間色

黑,是一個相對概念
高級的黑色
黎民百姓的黑髮
遠山與眉毛
近墨者,黑?
黑色時尚:最黑的黑

金,有光亮
「破銅爛鐵」也發光
銀是不同質感的白
金色時尚:最耀眼的光芒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4861
  • EISBN:978626708487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4.4MB

圖書試讀

前言

  色彩無處不在,尋常卻又神祕。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種顏色,並大緻知道它們的名字,但似乎又對它們一無所知。直到西方物理學為我們提供瞭科學的解答,讓我們瞭解瞭光與色的關係,知曉瞭色彩存在的原理。但是,人們對於視覺中的五彩繽紛,仍有太多解答不瞭的未知之處。

  隨著近些年對傳統手工藝的重新審視,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投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色彩,一波色彩的「懷舊」熱潮席捲而來。其實,每一個「舊」也曾是閃閃發亮的「新」,對「舊」的認識與迴溯同時也是對「新」的反思與展望。存在於「舊時」的文化,不僅包含瞭匠人精神、集體智慧,更關乎一個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

  原版書名《舊時色》,指的是中國傳統色彩。這些誕生於中華大地的色彩,在歷經數韆年生長、傳承與演變後,逐漸聚集形成一個體量龐大、結構繁複的傢族,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如同一個鮮活的生命體,有著自己的前世今生。

  一、色彩的名字從何而來

  定義一種色彩,首先得從名字說起。舊時的色彩原本附著在服飾、器物、裝飾、繪畫或建築中。然而在飽經風霜後,當年繽紛的色彩也隨時間變得黯淡。所以,舊時色的留存還需要其他的載體,漢字特殊的「象形」結構也成為一種特殊的色彩錶達方式。

  色彩的名稱是代碼,有著各自不同的來源,如「赤」、「黑」都與火有關,「丹」是指紅色石頭,「硃」來自赤心硃木,「藍」、「蕓」等的艸則顯示其草本植物的屬性。隨著染織的普及,更多織物相關的色名齣現並廣泛應用,如「紅」、「縹」、「紫」、「絳」等等。正因為漢字造字的特性,我們很容易找到這些色名誕生的由來。

  東漢的許慎在這方麵可謂貢獻卓越。他所編撰的《說文解字》算得上是最早的漢語字典,係統地展現瞭舊時色彩誕生及演變的過程。在許慎搜羅的二百多個顏色詞中,不僅有現今仍在使用的,還包括當時使用而後消失不見或解作別義的。這其中,許慎對顏色詞的記述重點顯然放在色彩的載體物上。比如,其中的「白」部中相關的字均來自物像顯現齣的「白」。月之白的「皎」、日之白的「曉」、膚之白的「皙」、老人之白的「皤」,霜雪之白的「皚」、草花之白的「皅」(ㄆㄚ)、玉石之白的「皦」(ㄐㄧㄠˇ)、顯露之白的「皛」(ㄐㄧㄠˇ)等。

  這樣的記述方法充分契閤「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舊時色正是初生於「物」,逐漸抽離纔最終轉化成為抽象形態的色彩。因此,我們在分析中國色彩時,不能將色彩的外觀與內麵割裂開來,否則便可能無法觸及這些色彩發生時最原初的部分瞭。

  二、色彩分等級

  中國式的審美,時常遊走於感性的無限與理性的極緻之間。比起純粹的美感,中國人更偏愛有憑有據的「漂亮」。自古,每朝每代都有自己崇尚或偏愛的顏色。一般認為,周代尚赤,秦代尚黑,唐代則更偏愛黃色,也正是從唐代起黃色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加之,色彩與政治「德行」的共舞,色彩用來對應等級的現象也變得順理成章。不同朝代會匹配不同的色彩製度,從人們穿衣、齣行、用物時的色彩,甚至是一根絲絛,一條束帶的顏色都必須符閤規矩,一旦僭越,換來的便是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最早,關於色彩的規則來自先秦以後的「五色」體係。五色,即是指中國古代最上位的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色的形成與五行相關。相傳,舜帝時初有瞭五行,後經夏、商、周三代的不斷完善,至孔子的時代,已是一個完善的邏輯體係貫穿於當時生活的各個層麵,就連「五」這個數字也具有無比非凡的意義。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臟(心、肝、脾、肺、腎)、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色等等都源於五行,均能與「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同時,每個「五」又互相關聯,形成一張連動的網絡。比如,赤的紅色來自火,指示南方,代錶夏天,自然也與太陽相關。

  然而,這五種顏色究竟為何能被選入「五色」?這一問題至今仍被廣泛討論,也並沒有一個最終的結論。但不難發現,其實「五色」與西方的色彩「三原色」相比隻不過多瞭黑、白。但如果將白算作色彩混閤的起點,黑作為色彩混閤的終點,中國的五色體係與西方的三原色可謂完美契閤。

  五色也有「正色」與「間色」之分。青、赤、黃、白、黑即為「正色」,而「間色」簡單來說就是「五正色」之間過渡的顏色。譬如青與黃的過渡為綠,赤與黑的過渡為紫等等,也就有瞭間色是「綠、紅、碧、紫、流黃」或者「紺、紅、縹、紫、流黃」的諸多論法。這裡我們先不去論證其閤理性,但可以確定的是,正色的存在較為穩定,而間色則是可以不斷變化的。

  不過,五正色觀念也隨著人們色彩感性的覺醒而逐漸弱化。甚至到瞭清代,以乾隆為首的皇帝更是對「五德」(古時陰陽傢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錶一德,按照五行相剋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週而復始。)嗤之以鼻。看似並沒有「正統」地位的間色,卻在不斷的裂變與更新中大大地豐富人們的視覺體驗,也使得唐宋以後的色彩數量劇增,各種「高級灰」開始邁入殿堂,大放異彩。這些新晉的流行色脫胎於等級,用之於大眾,也是本書探尋的主要對象。

  三、染料與顏料

  探尋舊時色彩,絕對離不開染料和顏料。舊時的染料一般取自植物,比如藍草、紅花、黃檗等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用植物染色的過程也可以稱為「染草」或「草木染」。《周禮》中就記載瞭掌管染草的官職,說明當時的染色已是植物染為主。顏料則來自礦物,比如硃砂、石青、石綠等,起初也可以用於織物染色,但隨後被更加便利的植物染所替代,基本隻作為繪畫或塗裝的顏料。與植物色相比,礦物色的濃度和固色性更勝一籌,但汲取也更加睏難。另外,還有一些較為稀有的動物染料,如胭脂蟲、貝紫以及傳說中的猩猩血。

  從《詩經》、《說文》等史料中的記述來看,最早先民常用硃砂、茜草染赤,藍草染青、紺,梔子、黃櫨染黃,橡鬥染皂,紫草染紫,藎草染綠等,已經採取瞭媒染的方法,媒染劑則視情況多用草木灰或涅礬。至唐代,染料的種類增加到三十餘種,大大擴展瞭色域的豐富程度。植物染主要用於織物及服飾。中國的染織工藝起源很早,基本是在繅絲之後進行織或染,其中絹、綾、羅、紗等單色織物均是先織後染,稱為「素織」;而錦、毯等織物則是先染後織,稱為「色織」。

  日本在這方麵的研究可謂成果豐厚。上村六郎、吉岡幸雄等先驅對中、日兩國的傳統染織色彩的細緻梳理與分析,為後學的我們提供瞭太多寶貴的素材及經驗。眾所周知,漢唐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生成影響深遠,七世紀以來,在中日頻繁的接觸性交流中,染料不斷地傳入日本,為其染織的發展提供瞭先決條件。雖然對中國織物色彩的藉鑒隻是其中一個細微動作,但這些色彩卻在受容與變遷中逐漸成為日本傳統色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我們反觀自身、探源傳統的絕佳例證。鑒於筆者的研究領域,本書也引入日本傳統色彩中的諸多案例,以便大傢進行對照解讀。

  當然,通用漢字的中、日在染織色彩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也十分類似。比如各類絲織物及其色名在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稱呼,常有同名異實或同實異名的情況,有些也不能確知到底為何。這是由於古人對織物色彩分類的標準和現代大有不同,用於織物的染料及色名時常含混不清,甚至還常有幾種色彩相互解釋的情況。指嚮性不明確,加之古代文人在寫作中對色彩名稱的濫用,造成更大的混淆,大傢在閱讀與分析中需要格外注意。

  四、舊時色與新風尚

  所謂風尚,是一段時間內流行的風氣和習慣。它們往往充滿變化、反映著一個時代的氣質。風尚中也包含時尚,這似乎與傳統的「舊」有所違背,但卻不影響其作為認識傳統文化的一個入口。把傳統文化寫成時尚,一直是筆者想要嘗試的一條道路。

  當然,時尚也分狹義和廣義,狹義的時尚可以理解為流行的裝扮,譬如化妝、服飾等。而根據德國社會學傢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形式社會學主要開創者)的觀點,社會學中的時尚概念則有更廣泛的定義,可以理解為一種源自階級分野的、符閤社會需要的產物。簡單來說,時尚並不是單純為瞭「美」而創造。我們會發現,其實許多所謂的時尚並不具備普世意義的美感,甚至還時常令人匪夷所思。所以,時尚的話語權其實隻被特定人群所掌控,即一小部分人創造的時尚為一大部分人挪用。

  古代中國的皇帝按照自己的需求來規定和使用的色彩,大眾也會無理由地效仿,試圖以靠近話語的中心。比如:齊桓公「惡紫」的故事就是一個關於時尚的例證。所以,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部分傳統色彩,其實在當時都在時尚的前沿。如今,風尚的話語導嚮更為多元,流行色的普及與應用使得色彩在時尚中的位置更加清晰。而不論是曾經的風潮還是現在的流行,色彩始終從不同層麵、不斷地引領人們對於風尚的思考。

  本書每一章的最後一篇都以時尚為題,探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風尚。從化妝、美容、穿衣,到喝茶、郊遊、斷捨離等生活方式,這些本不在舊時色彩探討範疇之內的內容,卻永遠都離不開色彩。或者說,很多時候是色彩指引瞭它們的發生。雖然現在我們還不能作齣「舊時色」與「新風尚」之間確切關聯的定論,但與其盲目地崇拜傳統或追隨時尚,倒不如試著從時尚的角度觀看傳統,或許能從中獲得更多共鳴與啟示。

  五、為色彩畫像

  在色彩研究中,判定某種顏色的具體色相是一件極其睏難的事情。其實很早以前,各大研究機構就開始瞭以機器取樣等方法對傳統色彩進行檢測與分析,從而判斷這些色彩始於何時、齣自何種染料或顏料。然而,文獻中的「玄」、「纁」(ㄒㄩㄣ)、「緅」(ㄗㄡ)、「緇」等色到底是何模樣,我們仍然不得而知,要想一睹它們的真容,除非能練就穿越時空的本領。

  可能源於長期從事繪畫相關的工作,筆者對舊時色彩的視覺部分始終無法忽視,也逐漸找到一條以視覺為先導的研究路徑。所以,本人寫色彩某種程度上是在為色彩畫像。這樣的工作有時與藝術傢的創作十分類似,需要源源不斷注入想像力,賦予色彩靈魂,纔能獲得最鮮活的「色彩像」。比如粉紅的女性化,柘黃的帝王氣,白素的潔淨感等。還有舊時色中的青黛、鞦香、藕閤、月白等色,光是從字麵上看就已經美得如詩如畫,神祕的氣質和詩意的美感也成為瞭描繪它們的基調。

  但無論如何,定義一種色彩無法做到絕對的「像」。色彩的情感錶現是靠人的聯想得到的,色彩有時隻是大腦在解讀外部訊息的一種內在反應,每個人看到的色彩都不太一樣。所以,給色彩的畫像可能就有那麼點錶現主義的意思,雖有具體形象,卻沒有標準答案。

  一種色彩,在今天可能是一個色名或一個數值,一件物品或一種技術,一個故事或一段歷史,當然也可能僅齣自某種感性,但或許也可以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法。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齣現瞭幾百個色彩詞彙,如果我們從色彩的角度去發現它,定能尋到很多不一樣的情結吧。色彩知識並不是唯一,對色彩的感受其實更加關鍵。期盼大傢以色彩為媒去重識傳統,在生活中感悟色彩,在色彩中體味人生,或許就會為自己打開一扇門,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世界。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重塑瞭我對“傳統”二字的理解。我們習慣於將傳統與僵化、過時聯係在一起,但這本書卻有力地證明瞭中國傳統色彩體係的生命力、復雜性和永恒的時尚感。它不是在“復古”,而是在“激活”——它嚮我們展示瞭,在幾韆年的曆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圍繞著有限的天然資源,創造齣如此豐富、富有情感張力的視覺語言。這種對美的執著和對工藝的敬畏,是現代快消文化中常常缺失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這本書,我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去捕捉那些被現代審美忽略的微妙色彩層次,比如清晨窗簾上透過的光綫摺射齣的那種帶著微紅的灰,或者雨後街道上瀝青反射齣的那種深沉的墨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代色彩的書,它更像是一堂關於如何“有意識地去看世界”的哲學課,讓人學會從日常的平凡中,提煉齣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美學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口吻真是太獨特瞭,它完全拋棄瞭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腔調,轉而用一種非常親近、近乎“八卦”的講述方式,把那些深藏在曆史文物中的色彩故事娓娓道來。我常常在想,那些古代的匠人、宮廷的女子、文人墨客,他們在調配和使用這些顔料時,內心究竟抱持著怎樣一種心情?這本書就像一位風趣幽默的導遊,領著我穿梭於不同的曆史場景,通過對特定顔色(比如“靛青”或“絳紫”)的剖析,瞬間把我拉迴到瞭那個時代的生活切片中。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個顔色叫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顔色背後的社會等級、哲學意義,甚至是當時人們的審美傾嚮和情感錶達。比如,書中對某一時期女性妝容中特定胭脂色的描述,那種對微小色差的執著,簡直讓我對古人的細膩程度肅然起敬。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傳統美學的門檻,讓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文化符號,變得鮮活可感、充滿煙火氣,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仿佛能從那些斑駁的壁畫和褪色的絲綢中,窺見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方式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策劃的藝術展覽。封麵那種低飽和度的復古色調,就已經把我穩穩地吸住瞭,完全不是市麵上那種浮誇、鮮艷的色彩堆砌,而是透著一股沉靜而悠遠的曆史感。內頁的紙張質感也處理得非常到位,啞光處理讓那些復雜的色彩細節得以更溫柔地展現,即便是電子版的排版,也充滿瞭匠心,文字和圖片的留白拿捏得恰到好處,閱讀體驗極其舒適,完全沒有傳統教科書那種枯燥的壓迫感。我特彆喜歡它在不同章節之間切換視覺風格的處理,比如從講解青銅器上的礦物顔料時,那種厚重、略帶粗糲的網點效果,到描述宋代瓷器時,那種細膩到近乎透明的釉色過渡,每一個細節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媒介本身的質感。這種對“視覺呈現”本身的重視,讓我意識到,色彩不僅僅是眼睛看到的東西,更是一種可以被觸摸和感知到的文化載體。這本書成功地將學術的嚴謹性包裹在瞭一層極具審美的外衣之下,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中國傳統色彩的人,也會被這種高度精緻的視覺語言所吸引,願意主動深入探索下去。這絕不是一本隨便翻翻就能放下的書,它值得你為它留齣專門的時間,細細品味每一個精心構圖的頁麵。

评分

這本書對電子書載體的應用,處理得比我預想的要齣色得多,很多時候,電子書在展示色彩細節時會失真,但這本似乎剋服瞭不少技術上的難題。我最看重的是它互動性和檢索的便捷性,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遇到一個陌生的古代名詞或一個很想放大看的器物細節圖,直接點擊或縮放的操作體驗非常流暢。這種即時滿足感,是翻閱厚重實體書時難以比擬的。此外,電子版似乎還內置瞭一些輔助功能,比如可以快速切換不同色係的索引視圖,這對於需要快速參考特定顔色資料的設計師或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沒有流於簡單的PDF掃描,而是明顯針對電子閱讀的特性進行瞭優化,比如圖文混排時的響應速度和布局調整,都顯示齣製作者對數字閱讀體驗的認真考量。它充分利用瞭數字平颱的優勢,將原本可能分散在無數專業文獻中的信息,整閤在一個可以隨時隨地、輕便查閱的終端裏,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效率和靈活性。

评分

在內容深度上,這本書展現齣瞭令人驚訝的廣度和細緻,它真正做到瞭“全麵圖解”這個承諾,而不是蜻蜓點水。我尤其欣賞它跨學科的整閤能力,它沒有把自己局限在繪畫史或染織學這一個領域,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個色彩的立體網絡。從宏觀的建築彩繪到微觀的金屬器物銹蝕痕跡,再到文學作品中對特定色調的描摹,信息密度非常高,但組織得井井有條。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光影”與“色彩持久性”的探討,指齣不同的材料(如礦物顔料、植物染料)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物理變化,這提供瞭一種科學的視角來理解古代色彩的“不完美之美”。很多市麵上的書籍隻停留在對顔色名稱的羅列,而這本書則深入到瞭顔料的源頭、提煉工藝,甚至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偏好對色譜的影響。這種多維度、多層次的剖析,讓讀者建立起瞭一個完整且立體的中國色彩知識體係,不僅僅是積纍瞭知識點,更是培養瞭一種用曆史和文化去“閱讀”色彩的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