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姿勢:當代中國詩歌批評,在詩歌藝術、詩歌美學上不懈追求 (電子書)

閱讀的姿勢:當代中國詩歌批評,在詩歌藝術、詩歌美學上不懈追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平
图书标签:
  • 当代诗歌
  • 中国诗歌
  • 诗歌批评
  • 诗歌美学
  • 诗歌艺术
  • 文学评论
  • 阅读方法
  • 文化研究
  • 电子书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詩人疏遠自己家園,詩人無視國計民生,詩人忽略百姓疾苦,不斷重複別人的同時也重複自己。這樣一種狀態的寫作,怎麼不可能走到邊緣?又怎麼能讓那些食人間煙火的百姓為我們的詩歌叫好,為我們的詩歌飽含淚水呢?

◤故鄉有永遠的春天

詩歌的閱讀與欣賞是一種能力。在我們詩壇,每一個人都很自戀,這似乎已經無可救藥。其實自戀沒有什麼不好,自戀也是一種自信,但是自戀到了自負,眼裡沒有了別人,就應該引起詩人的警惕了。我在很多場合都能聽見類似的不屑,誰誰誰的詩就不是詩,誰誰誰從來就沒有寫過一行詩,都是垃圾。我對此一直保持應有的溫和,保持對所有不一樣的詩歌的尊重,對不同範式的創作保持一種敬畏。「詩有別裁」,膏藥有自己的熬法,其實這是誰都懂得的道理。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把自己放低,要練就一雙慧眼,看到別人的長處與優勢。我相信只有這樣,詩壇才會真正有百花競放的欣榮。

來自草原的詩人張潤生我不認識,現在應該還算一個詩壇的新兵。他的詩集《草原的高度》在我這裡放一段時間了,恰逢這期間好像整天瞎忙得就沒有一整塊完整的時間。我讀詩習慣了用整塊的時間靜心地讀,這樣的閱讀對作者負責,對自己負責,對詩歌負責。

這是一部寫自己故鄉內蒙古草原的詩歌,寫故鄉是一種引誘,草原又是一種引誘。這對於我來說,就特別謹慎與看重了。美國詩人布羅茨基說過這樣一句話:「詩歌是對人類記憶的表達」,換句話說,詩歌是在書寫自己的「經驗」,你找到了進入這個「經驗」的切口,喚醒和呈現了你的這個「經驗」,並且讓別人產生了共鳴,那麼,你就獲得了成功。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清楚,人的記憶的源頭往往牽連故鄉,詩人張潤生就是在這個源頭上把自己放低,低到了地平線以下,宛若從茫茫草原的無限遼闊裡生長起來的一株莖草,所以只有他才能夠聽見草原上春天的腳步。

◤詩歌的「可能」,以及「可能」的譯碼

劉清泉是一個安靜的詩人。只有安靜,他的寫作才不至於零碎,不至於見子打子、見異思遷,而是在自己恪守的維度上,往更深裡進入一片燦爛,所有的柵欄都不是障礙,所有的不可能都將成為可能。

可能與不可能是一種糾結,一種刺激,一個富於想像具有無限張力的引誘。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只有在思維的抵達之後才具有實在性,人類有了思維,才有了事物實在性的可能。「可能」包含於事物中,並且赫然昭示其發展過程中的種種軌跡。在我們身邊,生活紛繁複雜地演變推進著,這就注定了產生各種事物的種種「可能」。而這種「可能」,又在更廣闊無邊的生命形態裡衍化成更多的「可能」,101不是數字,它就是無限。

詩歌應該是人類思維與現實存在結合的偉大產物之一。閱讀詩歌,我們可以毫不費勁地走進任何一個時代背景下,窺見人們的瑣碎生活及身心隱祕。詩者,所謂「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不同的寫作主體又為詩歌在意識形態上帶來了「可能」。這種可能,便是詩人偶然與必然相結合的「可能」。「可能」可能是一個開端,可能是一個過程,也更可能是一個結果。我甚至以為,種下何種「可能」的因,就有何種「可能」的果。

诗歌的呼吸: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流变与审美转向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演进历程,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下,诗歌在题材选择、语言运用、以及审美范式上的深刻变革。它并非一部单纯的诗歌史罗列,而是一场对“诗性”如何在特定社会文化土壤中生长、蜕变与自我定义的探索。 本书的论述结构围绕几个核心议题展开:首先,对“新诗”肇始之初,白话文运动如何重塑了诗歌的表达载体,以及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下,早期诗歌如何寻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平衡。我们考察了从早期白话诗探索到“新月派”对格律的回归,再到“现代主义”的兴起,这些流派如何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试图捕捉现代都市经验与个体情感的破碎感。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叩问与语言的重塑 本部分将详细梳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歌图景。我们不仅关注徐志摩等人对抒情传统和浪漫主义的继承与转化,更着重分析戴望舒等象征派诗人如何引入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象和蒙太奇手法,尝试在有限的空间内构建复杂的心理场景。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诗歌如何处理“个人化表达”与“公共诉求”之间的张力。诗歌语言的突破在于,它挣脱了传统文言的桎梏,开始拥抱日常口语,但同时,为了区别于散文,又在节奏、韵律和意象上进行了精心的提炼与陌生化处理。我们通过对特定文本的细读,揭示了现代主义对“诗歌的自律性”的强调,即诗歌不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而成为一个可以独立呼吸、拥有内在逻辑的审美场域。 第二部分:宏大叙事下的诗歌重负与隐秘的出口 进入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诗歌的语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特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诗歌承担了前所未有的教化与宣传功能。本书并未回避这一现实,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集体主义叙事的主导下,诗人如何应对创作的困境。我们重点分析了在官方话语体系中,诗人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通过象征、寓言和象征性叙事,为个体情感和民间经验寻找“隐秘的出口”。这期间的诗歌语言往往是高度凝练且富含张力的,其美学价值往往体现在其“潜文本”的挖掘上。我们还将审视这一时期少数坚持探索非主流表达的诗群,他们对古典意象的重新挪用,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幽微捕捉,为后来的爆发积蓄了能量。 第三部分:诗歌的“重新出发”:朦胧与先锋的十年 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转向。“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对僵化表达方式的反叛和对个体精神空间的回归。本章将详尽分析“朦胧诗”的核心美学特征——模糊性、多义性和抒情主体性的回归。例如,诗人如何运用对比、反讽和象征,将抽象的时代情绪转化为具象可感的个人体验。 紧接着,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先锋诗歌”的激进探索。以“非非主义”、“第三代诗歌”为代表的流派,他们将矛头直指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他们拒绝宏大叙事,转而关注语言的断裂、词语的陌生化和意义的消解。这一阶段的诗歌美学探索是极其大胆的,它试图通过解构传统语法和逻辑结构,来展现后现代语境下世界的碎片化和荒诞性。我们探讨了他们对“日常事物”的诗意还原,以及对诗歌形式的彻底颠覆,这为中国诗歌的国际化视野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世纪之交的多元化与诗歌的“日常在场” 进入九十年代及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全球化的推进,诗歌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景观。本书将这一时期的特征概括为“去中心化”和“回归具体”。 1. 口语诗的兴盛: 一部分诗人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精致雕琢,转而追求一种近乎“非诗化”的、平实的口语表达。这种回归日常的姿态,意在消除诗歌与生活之间的隔阂,使诗歌成为一种更直接、更具在场感的交流方式。我们分析了这种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对传统抒情诗的批判与超越。 2. 技术与身体的书写: 面对信息时代的冲击,一些诗人开始关注新的科技景观、都市异化以及身体经验的边缘化。诗歌的意象从自然山水转向了霓虹灯、网络代码和身体的疾病与欲望。 3. “口头诗”与“网络传播”对诗歌体制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诗歌的发表和接受机制被打破。本书探讨了这种新媒介如何影响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阅读体验,以及“朗诵”和“现场性”重新成为评估诗歌生命力的重要维度。 结语:诗歌的内在张力与未来的呼吸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中国诗歌复杂性的框架。我们认为,当代诗歌的美学成就,正是在于它在“继承传统(如意象的锤炼)”、“应对现实(如社会变迁的记录)”与“实验语言(如形式的突破)”这三重压力下的持续张力中完成的。它既是中国精神史的侧影,也是语言艺术不断自我革新的实验室。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从历史的脉络和审美的深度去感知中国诗歌这片不断呼吸、不断生长的广阔天地。

著者信息

梁平,編有《閱讀的姿勢:當代中國詩歌批評,在詩歌藝術、詩歌美學上不懈追求》。

图书目录

啟幕:以詩歌的名義
關於網路詩歌的現場指認
詩歌:重新找回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兩個層面上的尊重與期待
2011:中國詩歌的現實覺醒
紙上的中國詩歌與非紙上的動靜
良好的氣節與風範
也說當下的詩歌生態
我看江蘇新世紀詩歌
在記憶中製造一次時間塌方
「攀枝花詩群」的三個向度
如此乾淨的山水,乾淨的詩
馬科:神聖寫作中的詩歌精神
《汶川羌》:攀緣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
與瓷對話:埋伏在釉上的詩意
白連春:我要寫完我祖國的字
陸群:現代都市裡的古典情愫
陳忠村:和詩歌一起穿行在上海的外鄉人
吳雪峰:難得這一隅詩意的寂寞
馬飆:愛像花一樣開放
詩歌的「可能」,以及「可能」的譯碼
郭性汶:玩魔方的詩歌淘金者
李小華:堅硬的傷痛與繞指的柔
一代天驕的詩性解讀
隱之詩:傾聽花園裡的迴響
時間可以證明一切
李剛:從最細小的愛開始
雲的眼睛看到風之上的韻
流浪之旅的浪漫抒情
正在升騰的那些詩意
安遇:帶著一個句子出門
海田:廢墟上的長歌
與城市詩意的相遇
馬培松:信手拈來與情感發酵
交融與疼痛:一種有方向的飛翔
詩歌指向自己家園的路
拭目以待:《紫禁城》或者龔學敏現象
比月光還寧靜的抒情
多種地理,一種精神之途
洪邁恩:優美地與世界同在
王毅:詩歌的英雄之旅
因為鋒利而讓我們記住
紫衣俠:在規定場景裡的表情
陳默:陽光裡的憂傷
故鄉有永遠的春天
讓詩歌成為四川的驕傲
新詩真的是失敗的實驗嗎?
感謝重慶
寫詩的日子有故事
詩歌是現代社會的真實版本
詩歌是永遠的痛
訪談:《重慶書》是我寫作的冒險
訪談:星星永遠閃亮在中國天空
訪談:詩人隨時要警惕複製自我
答《中外詩歌研究》十問
訪談:我的詩生活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368250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的高强度智力对话。他的语言风格时而如庖丁解牛般精准犀利,将复杂的审美困境剖析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变得极富激情和煽动性,仿佛一位老练的辩手,步步紧逼,挑战读者的固有认知。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中间地带”时的那种毫不退缩的勇气,他从不轻易满足于中庸的评价,而是执着地去探究现象背后的驱动力。这种论述的力度,让我常常需要在阅读完一个章节后,关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消化那些被强烈冲击过后的思维碎片。这种“强迫”读者进行反思的写作方式,远比温和的引导要有效得多,它迫使我必须重新校准我过去对某些流派或诗人的刻板印象,使我的诗歌品味进入了一个更具张力的、不断被重塑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高超的叙事智慧。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流派标签来划分章节,而是似乎采用了一种围绕核心议题螺旋上升的逻辑布局。每一个章节在深化主题的同时,又巧妙地为后续的论述埋下伏笔或提供参照系。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贴合诗歌批评本身那种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一个观点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反复打磨和验证。读完之后,我获得的不是一个清晰的“结论”,而是一种对当代诗歌现场更宏大、更具辩证性的认知框架。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手册”。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让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重复阅读价值,因为每次重读,我似乎都能从不同的侧重点捕捉到作者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关联和预警,这种历久弥新的阅读体验,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当代中国诗歌那复杂而又迷人的底蕴。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抽象的笔触图案,它似乎在暗示着诗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流动的艺术形态。每一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那种温润的触感和扎实的重量都给予我一种仪式感,仿佛即将要进入一个深度思考的空间。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集合,但翻开序言的那一刻,就被作者那充满激情的文字所吸引,他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布道”的热情,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诗歌景观。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初体验,为我接下来的阅读建立了一种近乎虔诚的期待,我期待着它能提供一把钥匙,让我能更深入地窥见那些隐藏在文字表象之下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变迁。这种精心雕琢的实体呈现,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学术性读物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漫步。字体选择的典雅适中,行距的把握也恰到好处,使得即使是面对那些结构复杂、逻辑严密的论述时,眼睛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纸张的质感也值得称赞,那种微微哑光的处理,让墨色显得格外沉静有力,而不是那种刺目的亮白。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彩的论断而停下阅读,然后摩挲着旁边的空白,去回味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最终构建起他对某一现象的深刻见解。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关注,让我想起那些被印刷艺术本身所定义的经典书籍,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种美学实践。阅读的过程被放缓了,迫使我不得不慢下来,去体察每一个句子背后的深思熟虑,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在当下快节奏的资讯洪流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奢侈。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引用和注释系统构建得异常严谨和细致。它不是那种简单地罗列文献的工具,而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图谱。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穿插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名字和作品,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定位,使得读者在跟随主线思考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条论断背后的思想脉络是如何延伸和汇聚的。这种对学术传统的尊重与批判性继承,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厚度感和历史纵深感。每当我对某个观点产生疑问时,总能迅速在页脚找到相应的指向,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求知欲,促使我主动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原始文本。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评论者的心得,更是一份精炼的当代诗歌史料索引,它鼓励了一种深度钻研,而非浅尝辄止的浏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