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條與油封大蒜:餐酒館教父陳陸寬的「貓下去」新台北家常菜哲學 (電子書)

薯條與油封大蒜:餐酒館教父陳陸寬的「貓下去」新台北家常菜哲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陸寬
图书标签:
  • 美食
  • 烹饪
  • 台湾美食
  • 家常菜
  • 陈陆宽
  • 餐酒馆
  • 台北美食
  • 电子书
  • 饮食文化
  • 猫下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北最強餐館,寫最好吃的書!
★「新台北家常菜」拆解中西餐框架,創造在地飲食新鄉愁!
★「500盤」美食評鑑獲獎、《Louis Vuitton City Guide Taipei 》入選餐廳——貓下去
 
  「要有個菜看起來就是我們的,像我們的。
  說的是我們的語言、講的是我們的青春與成長與變老,
  說的是我們怎麼讓台北成為家鄉與美麗與哀愁。」
  ──貓下去敦北俱樂部創辦人‧陳陸寬
 
  也許我們都是離家之後,才逐漸認同所謂家常菜的特別。
  吃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的需求,
  而是藉由飲食習慣所連結的記憶與文化,反映出自己的出身背景、所見所聞,
  進而定義出我們的家、我們的餐桌,甚至我們的存在。
 
  位在徐州路的貓下去,曾是台北最難訂的餐館之一,
  嫻熟與知名於西餐的陳陸寬,2017年一趟紐約行,徹底扭轉了對餐飲的思考,
  他發現,唯有忠於自我的「在地」,才有可能走到「國際」,
  於是,他策畫了反動,不再「西」了,提出「新台北家常菜」概念,
  在200坪敦北貓下去中,用在地的飲食語言、創意與料理技巧,創造新一代的台北鄉愁。
  「直到真懂了經緯線之後,才得以離經叛道,才能夠走出自己的路。」他說。
  
  因此,「貓下去」不僅保留了諸多家常菜經典元素,
  也結合了從小熟悉的味覺記憶和西餐烹調手法,將食物語言重新轉譯,
  經由概念抽換、文化挪移等創新手法,衝破文化框架,
  變化出涼麵、鹹水雞沙拉、蛋餅披薩、榨菜排骨飯、到BLT總匯三明治等易吃易得的菜色,
  以及各式誠意十足、創意無限的特調雞尾酒、用量連酒商都驚嘆的紅白酒,與豐富的精釀啤酒。
 
  藉由貓下去所打造充滿生命力的家常菜多重宇宙,
  讓各形各色的人們在這個宇宙中大宴小酌,一解鄉愁,
  並讓「新台北家常菜」,成為下一代台北人的集體記憶,
  當你進到「貓下去」,就像經過漫長的旅途後,終於歸家。
   
  ▍關於新台北家常菜,他認為——
  如果我們有個創意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那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薯條與油封大蒜。
  化繁為簡、返璞歸真,是多不如少,不如巧,不如放進嘴裡的耐吃才是最剛好。
  是認識貓下去第一個要吃的東西。
  ──〈薯條與油封大蒜〉
 
  如果法國菜與西餐形式上都有一道「花園沙拉」,那麼我們的花園,在台北,
  或許就是那一只盛大裝滿蔬菜與肉與內臟及各式討喜食物的鹹水雞大鋼盆吧。
  這個花園就是那個「台」,那個台北的都市叢林急忙縮影,
  看似沒有邏輯但又親切的人情味以及,一看就懂無需解釋的熟悉美味。
  ──〈鹹水雞+沙拉〉
 
  排骨飯,就是決定不再做西餐後的一場反動與向前走。
  是去掉舊日西餐框架,但仍保留西餐手法。一樣用高湯煮飯,
  但沒了燉飯需要的奶油與起司、白酒與橄欖油,
  而味道則是發酵的酸菜與榨菜、油漬的小小鯷魚碎的純粹滋味。
  ──〈台北第二好吃的排骨飯〉
 
  那些年的小小貓下去廚房裡,既要做生意,但也要有廚藝,
  美味之於這個故事,還是在於你對基礎烹飪有沒有真正的瞭解與深刻體悟,
  直到真懂了經緯線之後,才得以離經叛道,才能夠走出自己的路。
  ──〈為了紅酒汁,我們燉肉〉
 
  必須要「擺脫只是一家餐廳的範疇」,才能走出僵化的既定認知,
  去重新表達自己,去把大家的目光與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都吸拉回來。
  ──〈凹女2020〉
 
  【書名想說──】
  以貓下去的必吃經典《薯條與油封大蒜》為書名,
  取其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道料理,
  其發想過程中創意的拼湊、化繁為簡的過程且充滿愛與美味的烹調手法,
  即是「新台北家常菜」的核心奧義。
 
  【書封想說──】
  書名手寫字致敬了紐約與法國小酒館特有的裝飾文化,
  並以台灣常見的老式廣告字體為靈感,轉譯為在地元素後呈現。
  書名底色以「薯條黃」為發想,並以貓下去代表性主色「紅色」交融設計,
  橢圓長條的黃色塊,像是一根根薯條,讓書名與設計一體連動。 
 
  書封概念並以「場域中的職人感」為題,
  讓作者在餐館意義上的中心——廚房出餐口,
  吃著貓下去經典冠軍薯條,回望的人物帶領讀者視線穿透廚房,
  此處,是「新台北家常菜」誕生地,讓你讓我吃出了屬於自己的台北新鄉愁。 
 
本書特色
 
  ▍不滿現狀,用創意反動出一場飲食革命!
  當西餐中餐壁壘分明,韓菜日菜各具特色,台菜的位置在哪?
  於是,「新台北家常菜」出現了!基於一點反動很多不滿,形塑出無前例可循的風貌! 
 
  ▍折衷主義、文化挪移,讓新台北家常菜創造新的在地飲食記憶!
  找出台北人對於飲食的情感連結,展現了陳陸寬對於當代廚藝的理解力,
  用根源於西式的各式技巧,在台北料理中做幾近於完美的呈現!
 
  ▍衝破框架的大膽與瘋狂,不只是餐酒館,是充滿生命力的不斷創意創作
  無論是最早的西餐或到現今的新台北家常菜,或疫情後的各種調整,
  陳陸寬的餐酒館始終在「滾動」,它是有機的、無限變化的。
  面對挫折或挑戰的他,究竟如何思考與突破?
 
  ▍台北故事的發生地,在這裡,有美味有情感,有老派而適切的服務
  是可以陪著我們在這城市裡頭一天又一天的餐館。是有人在互動的。
  是可以製造回憶,製造鄉愁,製造想念的。是台北故事的發生場景之一。
 
好評推薦
 
  9m88 
  Liz 高琹雯
  ØZI
  Soac
  呱吉
  迪拉胖
  倪重華
  劉冠吟
  ────最強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貓下去的涼麵,毀天之滅地!」──ØZI ‧ 創作歌手  
 
  ★「把範圍限縮在台北,把層級下放到家常菜。這是不折不扣的創作,比起fine dining更直指人心,因為陳陸寬必須洞悉心靈深處純粹的渴望:到底什麼菜,會讓人一吃再吃、不可自拔?」──Liz 高琹雯 ‧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想家的時候,就會一個人去貓下去,那裡有老家飯桌上的熱鬧與喧囂,越來越台,真的好讚好喜歡。」──Soac 索艾克‧飲食工作者 
 
  ★「⼀個精神上有潔癖,道德上有瑕疵,似乎穿著紅⾊短褲跑在台北街頭,⼀⽣追求⼀種完美與毀滅結局的餐館老闆,終於出了他第⼀本作品,推薦給各位。」── 迪拉胖‧顏社創辦人  
 
  ★「我很期待,冀盼著貓下去成為台北的百年老店,成為台北人心中無法忘懷的鄉愁。」──倪重華‧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董事長
 
  ★「在這個為了追求出名跟成功,核心價值跟原則都很容易被放棄的時代,阿寬能夠一直這樣貫徹著而不疲倦,讓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這世界上總是還有些老派又美好的東西可以相信。」──劉冠吟‧前《小日子》雜誌社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烹饪、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旨在提供丰富且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并且完全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或相关内容。 书名:《流动的盛宴:地中海美食的千年史诗》 作者:伊芙琳·马洛里 简介: 《流动的盛宴:地中海美食的千年史诗》不仅仅是一本烹饪指南,它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宏大叙事,深入挖掘了地中海沿岸地区,从古希腊的橄榄树下到现代西班牙的塔帕斯酒吧,饮食文化是如何塑造了文明的进程。作者伊芙琳·马洛里,一位享誉国际的文化人类学家兼美食评论家,用其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考据,将读者带入一场感官的深度探索之旅。 本书的核心在于“流动性”。地中海,这片连接着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蓝色水域,自古以来就是贸易、征服与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食物,作为最直接的文化载体,见证并记录了这一过程。马洛里教授的叙事结构巧妙地围绕着几种关键食材展开:橄榄油、小麦、葡萄酒和海鲜。 第一部分:古老的回响——从米诺斯文明到罗马帝国 开篇追溯至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探讨了早期地中海饮食的雏形。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古希腊人如何将“三位一体”——谷物、葡萄和橄榄——视为神圣的馈赠。她不仅仅停留在介绍食谱,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食物在社会结构、宗教仪式和哲学思想中的地位。例如,书中详细考证了古希腊的“共食”文化(Symposium)如何演变为后世的社交模式,以及这些仪式如何通过食物的准备和分享得以巩固。 进入罗马时代,本书展现了帝国扩张对饮食的颠覆性影响。征服带来的香料之路、奴隶带来的异域食材,以及富裕阶层对奢华宴会的追求,共同编织了一幅复杂的罗马餐桌图景。马洛里教授引用了庞大的考古学和文献资料,重现了庞贝古城中一家“快餐店”(Thermopolium)的真实菜单,揭示了从平民到贵族的巨大饮食差异。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罗马工程学对食物保存(如盐渍和鱼酱Garum的普及)的贡献,这些技术使得地中海饮食的范围得以扩大。 第二部分:交汇与融合——中世纪的香料之路与阿拉伯之光 中世纪是地中海饮食发展史上最为复杂和迷人的阶段。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扩张,阿拉伯的农业技术、灌溉系统以及对香料、柑橘类水果和坚果的大量引入,彻底改变了南欧和伊比利亚半岛的烹饪版图。书中用大量篇幅探讨了摩尔人(Moors)对西班牙和西西里岛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读者将了解到,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杏仁糖、藏红花饭(Paella的早期形式)以及复杂的糖渍技术,都源于这场跨越海洋的知识与风味交流。 作者通过对比威尼斯和热那亚等贸易中心的港口日志,生动地描述了香料如何从东方通过这些“水上共和国”进入欧洲腹地,并如何通过价格和稀有性,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无声语言。 第三部分:新世界的馈赠与现代的挑战 地理大发现将地中海的餐桌永远地改变了。辣椒、番茄、玉米和土豆——这些来自美洲的“新世界”食材,起初带着怀疑与谨慎被接纳,但最终却深深地嵌入了意大利南部和巴尔干地区的日常饮食中。书中详尽描述了番茄如何从一种有毒的观赏植物,逐步成为那不勒斯披萨的灵魂,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文化适应过程。 在对现代地中海饮食的考察中,马洛里教授回归到科学与文化健康的角度。她分析了“地中海饮食模式”(Mediterranean Diet)的科学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她批判性地审视了在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下,这种传统生活方式所面临的威胁。从希腊岛屿的橄榄树被快速开发的酒店项目取代,到传统手工奶酪制作技艺的失传,本书深刻地表达了对保护地方食物遗产的紧迫感。 核心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魅力。马洛里教授穿插了大量的个人田野调查笔记、家庭食谱的演变记录,以及对当代厨师的深度访谈。例如,书中对撒丁岛牧羊人传统的奶酪发酵过程的描写,充满了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历史的敬畏。 《流动的盛宴》提供了一套理解地中海文明的全新视角——通过餐具、炉灶和餐桌上的对话。它教导读者,食物不仅是生存的必需品,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活态历史。阅读本书,如同沿着古老的贸易航线航行,每抵达一个港口,都能品尝到由时间沉淀下来的独特风味。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美食文化研究者、渴望深入了解西方文明起源的读者,以及所有对“慢食”运动和地方性食物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士。 书名:《未被命名的建筑师:20世纪都市空间中的隐形力量》 作者:亚历山大·冯·克劳斯 简介: 《未被命名的建筑师:20世纪都市空间中的隐形力量》是一部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著作。作者亚历山大·冯·克劳斯,一位专注于后结构主义城市理论的学者,挑战了传统上对“伟大建筑师”的膜拜,转而将聚光灯投向那些在幕后操作、制定标准、影响公众生活却鲜少被记载的规划师、工程师、官僚机构乃至金融资本家。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20世纪的城市形态并非完全由那些享有盛名的“明星建筑师”的标志性建筑所定义,而是由一套复杂的、系统性的“隐形决策”所塑造。克劳斯教授通过对战后重建、郊区化浪潮和社会住房运动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分区法(Zoning Laws)和预算分配,无形中决定了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和社区认同感。 第一部:标准化的黎明与功能至上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20世纪初至二战后,理性主义规划思想在欧洲和北美的主导地位。克劳斯教授批判性地审视了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影响力,但他更侧重于分析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的“中层管理者”——那些负责绘制详细的交通网络图、制定预制房屋模块标准的工程师和技术官僚。 例如,书中对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其交通功能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该系统如何系统性地割裂了城市内部的少数族裔社区,以及这些决策背后的政治考量,而非纯粹的工程效率。作者强调,当建筑被降维为“功能单元”时,那些负责定义“功能”的人,才是真正的城市塑造者。 第二部:后战争的遗产与郊区蔓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浪潮中,对速度和规模的需求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规划权力集中。克劳斯教授详述了在东欧和西欧快速建造大规模住宅区的过程中,设计决策是如何被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所主导。 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对“样板房”和“标准平面图”的研究。作者指出,这些被广泛复制的设计方案,虽然解决了住房短缺问题,却也扼杀了地方文脉与个体需求。他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了这些标准化居住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居民的社会互动模式和阶层隔离。书中对郊区“大盒子”零售商和附属停车场的设计标准的剖析,揭示了资本逻辑如何成为定义城市景观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部:抗拒与微观政治 在批判主流规划的同时,克劳斯教授也记录了那些“非官方的”城市修正力量。他关注那些在街道层面、在社区组织中,通过游说、占领和“非正式建筑”来对抗宏大规划的努力。这些“未被命名的建筑师”是地方居民、社区活动家,甚至是手艺精湛的工匠,他们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对现有结构的修补和改造,默默地为城市注入了生命力和抵抗性。 书中通过对柏林和伦敦在不同时期出现的“自建社区”(Squatter Movements)的研究,展示了微观层面的居住权利诉求如何挑战宏大的、由精英制定的城市蓝图。 核心洞察: 《未被命名的建筑师》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透镜,让读者能够从宏观的“建筑杰作”叙事中抽离出来,审视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真正力量。它要求读者思考:谁有权定义“宜居”?谁的效率标准被优先考虑?本书将建筑史和城市规划史的讨论,提升到了政治哲学和社会权力分配的高度。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建造的指南,而是一本关于“谁决定建造什么、以及为什么”的深刻解读。 适读人群: 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社会学与政治学研究者、对现代主义城市发展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对公共政策和城市治理有深刻关注的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陸寬
 
  「貓下去敦北俱樂部」創辦人
 
  餐飲人、創意人,非典型餐廳開創者。用了超過十年的時間去定義何謂「一家理想的餐廳之於台北」,以及破除文化迷思之後的「新台北家常菜」。
 
  畢業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當過業餘運動員,玩過樂團,做過廣泛餐飲基層工作,也曾於知名設計生活雜誌《PPAPER》擔任過文案編輯。2009年於台北市徐州路開設僅有17坪大的貓下去餐廳是為現今廣泛定義餐酒館之濫觴。
 
  目前位於敦化北路占地200坪的貓下去敦北俱樂部,則被視為台北最具代表性的原創餐廳之一。從喜愛歐美日洋西餐與飲酒文化而開始的漫長職業生涯,在2017年一趟短暫紐約行之後出現了轉折點,發現真正忠於自我的「在地」才有可能做到「國際」,真正能反應我們是誰的「家常」,才有辦法展現與定義我們不同於世界的「創造力」。
 
  於是貓下去開始拆掉中西餐的認知框架,並藉著重新探索服務熱情與餐飲創意,去找到一家餐廳如何能在城市裡頭歷久彌新與存在必需。
 
  甚至最重要的目標,是要做到一種可以依賴、家常般的歸屬感。
而這就是貓下去這家餐廳目前依然在台北獨樹一幟的重要因素。
 
  ▍FB:貓下去敦北俱樂部
  ▍IG:meowvelousinc 

图书目录

|推薦語|跨界名人 最強推薦/ØZI、Soac 索艾克、迪拉胖、劉冠吟
|推薦序|關於溫暖而厚重的味道,貓下去,屬於台北的、嶄新的鄉愁/倪重華
|推薦序|貓下去是一間可以吃二輩子、三輩子的餐廳 /Liz 高琹雯
 
|INTRO|讓一切聞起來像青春,讓這張誕生於台北的飲食專輯,開始為你播放
 
Chapter1  薯條與油封大蒜

|01.薯條與油封大蒜
|02.寫過一段得獎感言(為了涼麵)
|03.關於涼麵
|04.鹹水雞+沙拉
|05.怎麼可以沒有凱薩沙拉?
|06. 最經典的沙拉形式
|07.炸雞(&從南到北的鄉愁之其一)
|08.五花肉(&從南到北的鄉愁之其二)
|09.謝謝木曜四超玩
|10.魚子醬與蜂蜜吐司
|11.八塊肌&奶油餐包
|12.一則關於麵包的社群發文
|13.真的是,很愛用煉乳的一家餐廳
|14.是義大利麵也不是義大利麵
|15.台北第二好吃的排骨飯
|16.我們當然也會做漢堡
|17.徵披薩廚師
|18.為了紅酒汁,我們燉肉
 
Chapter2  我心中最理想的餐廳

|19.我心中最理想的餐廳
|20.俱樂部的總匯三明治
|21.深夜廚房的男子與三明治
|22.關於啤酒,我說的其實是......
|23.啊你們葡萄酒要插吸管嗎?
|24.一則電子信件的內容
|25..關於一場台北製造的,盛大紐約夢
|26.一篇寫在雞尾酒單的前言
|27.紐約的朋友,紐約的雞尾酒
|28.凹女2020
|29.一篇發布於社群上的公關稿
|30.因為我開了一家餐廳
 
|OUTRO|記得永遠先說好
 
|ACKNOWLEDGEMENT|謝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81623
  • EISBN:97862635819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23.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關於溫暖而厚重的味道,貓下去,屬於台北的、嶄新的鄉愁
倪重華‧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董事長
 
  十四年前,我第一次踏入貓下去,吃到了一種溫暖的感覺,過了多年,我現在能說,那是家的味道。
 
  對我而言,熟悉的餐廳是生活中相當重要的調劑。我爸爸是中國北方人,小時候帶著我們上館子,總是吃北方菜。我記得那時候常去同慶樓,在西門町。每次去,老闆都很親切,噓寒問暖,「小孩子大了?」、「最近好嗎?」像是回到一個很熟悉的地方。吃畢,老闆會再來打個招呼,最後,會再「敬」你一個菜。
   
  「敬」一個菜,是一種很剛好的招呼,沒有「招待」的那種傲慢,讓人覺得被照顧的周到,那種「敬」。
 
  後來我年紀長了,入社會了,也開始有些飯場、酒局,開始帶人吃飯。吃飯對我而言,是一種儀式,跟人交流、談事,都在飯桌上,什麼樣的局得要有什麼樣的餐廳。習慣上,我喜歡有熟的餐廳,跟老闆要有不錯的關係,因為那也代表對客人的重視。所以餐廳對我而言,就是一個替代家的歸屬感。但時代慢慢變了,連鎖餐廳多了,這種地方也就少了。
 
  貓下去,對我而言,就是在現代讓我感到有歸屬感的地方,那是難得,而且比歸屬感更多的是情感,因為餐廳裡的那個人。
 
  我記得很清楚,貓下去那時剛開門,才二十多個座位,我就踏進了位在徐州路的這間餐廳。價格實惠,是家常的味道,中菜西餐,都有一點,能吃飽,也吃得巧。
 
  後來,阿寬跟著餐廳慢慢上了軌道,被雜誌報導,餐廳紅了,人多了,還得排隊。阿寬經歷了幾次重要的轉變、經營決策上的大調整,我都陪著他經過。我總是晚上八點去吃,悠悠哉哉地吃完一頓飯,或是中午在這邊簡單地用一餐。
 
  七年前,他搬到敦化北路,餐廳升級了,開始有了系統,產出更為穩定的食物,但他依然保留了本來的基礎,保留了很多人的味道。阿寬說,他的餐廳是「台菜未滿,西餐不足,新台北家常菜」,這是貼切不過的形容,每一道菜都經過改良,做成最適合台灣人的口味,那是屬於台北的家的味道。
   
  阿寬是個有才氣的人,他的菜就吃的出來,但認識人之後,會讓你更為驚豔。上面那句形容,就看得出這人言之有物。有陣子,他在社群的文字,也是療癒我每一天的精神食糧。做過雜誌的阿寬,總是細細地把一件事、一個人寫得深刻,從他的眼中看著世界,讓我體會到我這輩少見的自由與精準。他在寫作,就想他在做菜一樣,有很多講究,他不是馬虎的人。
 
  但他也挫折過,幾次的風波,讓他經營出現障礙,一個餐廳居然不是因為食物不好招來負評,這我至今也無法理解,但幸的是,他是堅毅的人,一次一次,腳步都踏得更穩,足跡都鑿得更深。
 
  我現在依然一個月要去好幾次貓下去,不知道去哪時,我總是到那裡,會遇到一些朋友,講講話,然後吃頓飯。我喜歡阿寬,也喜歡阿寬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我知道他不滿足,他會繼續努力,所以我很期待,冀盼著貓下去成為台北的百年老店,成為台北人心中無法忘懷的鄉愁。
 
推薦序2
 
貓下去是一間可以吃二輩子、三輩子的餐廳
Liz 高琹雯 ‧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如果有一家餐廳,菜單上同時出現炸薯條、煲仔飯、涼麵、披薩、炸花枝丸、魚子醬與吐司,你會不會腦洞大開,心想這老闆瘋了?天南地北莫名其妙的混搭,怎麼可能好吃?
 
  它就是可以好吃。把不可能變可能的地方,叫做貓下去,在店裡有時穿著凱蒂貓粉紅帽T卻一臉兇煞的光頭老闆,叫做陳陸寬,aka 台灣安東尼.波登。
 
  我當貓下去的常客已經十三年,沒有從第一年開始算只是因為當時我在美國讀書。彷彿看著朋友的孩子長大的阿姨,貓下去在我眼裡就是迷途知返的青少年,雖然瘀青滿身瘋癲滿腦,卻走上正軌,越長越好。
 
  在貓下去吃飯,我會用筷子夾起細如火柴的薯條沾醬吃,不是因為我不想弄髒手,而是因為我自始至終都喜歡那在西餐的原始設定下置一筒紅筷子的惡趣味;我也會自自在在地張嘴大咬,我已經吃了十三年、私心認為全台北最佳的總匯三明治;貓下去不做義大利麵後,我個人最欣賞的,是一道會把義大利人氣死的培根蛋汁義大利麵,捲捲QQ的雞蛋麵裹上起司、鮮奶油、雞高湯與黑胡椒,拌上紅色椒麻油、蒜油與用筷子戳破的溫泉蛋,怎麼可以鮮香得那麼痛快?
 
  這些「旁門左道」,都是陳陸寬持續透過實作以及本書的文字嘗試論述的,新台北家常菜。
 
  書中有好幾個陳陸寬嚷嚷「不想再做假西餐」的時刻。然而,做人不能忘本,陳陸寬是靠十多年前台北餐飲罕見的好品味所營造出的「西式小館」食物與氛圍,打響了「貓下去」的名號,招徠了文人墨客憤青學生明星老闆共聚一堂。
 
  我無可救藥愛上貓下去的起點,是一盤牛排薯條(steak frites)。那是二〇一〇年,我剛從波士頓念完法律碩士回到台北的律師事務所工作,在某一個週間夜晚,不期然走進了這間位於徐州路的十七坪小餐廳。那是台北還沒有米其林與亞洲五十最佳餐廳,高端餐飲是牛排館、日本料理與五星飯店粵菜的年代,西餐鮮少咖啡簡餐與大飯店之外的日常。那一盤牛排薯條,沒有黑胡椒醬,沒有玉米濃湯和餐包,卻讓我震驚於其簡單美味,以及背後所透露出的,對於歐美餐酒文化的精準理解。台北竟然出現了一間「不台的」西式小館!
 
  斷然從「崇洋媚外」投身到「台北本色」,陳陸寬顯然是受到刺激。而那刺激,就是一趟紐約行,讓他意識到他必須說出自己的DNA與從何而來。如果有一天貓下去要「反攻」紐約,總不能靠牛排薯條來跟洋人拼輸贏吧!二〇一八年,已遷至敦化北路擴大營業的貓下去,端出「台菜未滿、西餐不足」的新台北家常菜,我覺得棒呆了。
 
  如同過去十年在fine dining層級持續發生的,台灣主廚運用法式技巧、在地食材重新詮釋台灣飲食文化,表彰自我身分認同,我認為陳陸寬在做類似的事情,只是他狡猾一點,把範圍限縮在台北,把層級下放到家常菜。這是不折不扣的創作,比起fine dining更直指人心,因為陳陸寬必須洞悉心靈深處純粹的渴望:到底什麼菜,會讓人一吃再吃、不可自拔?
 
  這前因後果,是我認為本書饒富興味的看點。書裡透露了好些秘訣。例如,人類天生嗜甜(煉乳是個好東西);油脂與炸物是罪惡放縱;吐司是「台北生活裡重要的飲食語言」;沙拉是跨文化的涼拌菜。至於那些中不中、西不西,文化大熔爐的折衷混雜,只是反映台北作為移民城市的本質罷了。當然,不倫不類與創意天才仍有界限,該如何讓貓下去的混搭不變成人人喊罵的難吃?我想,每天的營業額已經解釋了一切。
 
  陳陸寬也試著去論述一間理想的餐廳的模樣。他寫得此地無銀三百兩,明明在說貓下去,何必害臊?就讓我同聲附和:貓下去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餐廳,它歡迎所有人,懂得形形色色的需求,在任何我需要食物與酒水的場合,撫慰我、娛樂我。它值得一來再來,我總是想得到使用它的理由,不論是結婚登記當晚小宴親友、招待世界第一餐廳的CEO,或者,我只是想不到要吃什麼就走了進去。
 
  如果我生了孩子,他/她也會坐在貓下去裡,用筷子吃著薯條。 
 
推薦序3
 
踏進台北異世界的文化沙龍 
迪拉胖‧顏社創辦人 
 
  認識陳陸寬是八九年前的事了,當時他在徐州路上的餐酒館,像是某種台北異世界的文化沙龍,在裡邊你會遇到文化圈的大佬如倪重華與舒國治來用餐,也能碰見雜誌編輯與精品公關姊妹淘把紅酒當蔓越莓汁牛飲,甚至城裡有名的咖啡師與吧檯手都會溜進來吃上一頓,而這些客人裡沒有人不認識這個有潔癖,有脾氣,品味比天高,嘴上從不饒人的老闆陳陸寬先生。
 
  而暱稱寬六九的他,與我同年生,玩過樂團也混過雜誌圈,精神上師從波登,似乎是台北餐酒館發起者之一的傢伙,在他自己的blog也經常寫一些人稱與時序曖昧不明的官能小說,老實說滿好看的,多年來身邊的好事者一直要他出書,一個精神上有潔癖,道德上有瑕疵,似乎穿著紅色短褲跑在台北街頭,一生追求一種完美與毀滅結局的餐館老闆,終於出了他第一本作品,推薦給各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社群感”。陈陆宽的文字里充满了对他的团队、对他的客人,乃至对整个台北饮食圈的深厚情感。他叙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将读者拉进了“猫下去”热闹非凡的后厨或吧台一角,听他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趣事。这种坦诚和开放,让人感觉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成为了这个美食故事的一部分。它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家餐馆的兴衰史,更是一代台湾餐饮人的奋斗剪影。通过他的笔触,我仿佛能闻到那混合着红酒、焦糖、与新鲜香草的复杂气味,感受到那种属于深夜时分,食客与厨师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读完后,我最大的冲动就是立刻订位,亲身去体验一下这种被他称为“新台北家常菜”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关于餐酒馆教父陈陆宽的“猫下去”哲学,简直是美食界的一股清流。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了好奇心,**“薯條與油封大蒜”**,这两种看似平凡的食材,在陈陆宽的手中,会碰撞出怎样惊艳的火花?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菜谱大全,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场关于生活态度和烹饪哲学的深度对话。陈陆宽用他那标志性的幽默和对食材近乎偏执的热爱,将复杂的烹饪技巧拆解得平易近人,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他对台北这座城市的观察与情感。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受邀参加了一场私密的家宴,餐桌上摆满了创意与传统交织的菜肴,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那种从厨房深处传来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这种将“家常”做到极致的境界,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将“猫下去”三个字所蕴含的随性与匠心,拿捏得恰到好处。他传递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米其林标准,而是那种让人愿意卷起袖子,在自家厨房里也尝试去复刻的温暖与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极具巧思,它成功地在现代感与怀旧情怀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那些穿插其中的手绘插图和老照片,为文字增添了浓厚的时代气息,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产生代入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家常菜”定义的拓宽。他展示了如何将传统台菜的精髓,用一种更自由、更具实验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打破了人们对于“地道”的刻板印象。其中关于酱料和油封艺术的论述尤其精妙,简简单单的制作过程,却蕴含着时间的魔法和对味道层次的深刻理解。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自己过去在不同餐馆吃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然后立刻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记下自己想要尝试的灵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一种主动探索的欲望,而非被动接受的知识灌输。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所吸引。陈陆宽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老派的、不加修饰的魅力,仿佛他正坐在我对面,用他那特有的台湾腔调娓娓道来。他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去描述食物的精致,而是着重于食材本身的“脾气”和“故事”。比如他如何与那些貌不惊人的本地供应商打交道,如何从一粒不起眼的蒜头里品出岁月的味道,这些细节的刻画,比任何精美的照片都要来得有感染力。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对“不完美中的完美”的追求。在“猫下去”的哲学里,食物不需要被过度雕琢,它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尊重和理解。这种精神内核,不仅仅适用于厨房,更可以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美味,往往隐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用心去品味过的日常之中,这对于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心灵的清凉剂。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一个烹饪高手,很多专业的术语或者复杂的技法起初让我有些畏惧。然而,陈陆宽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将那些高深莫测的料理概念,转化为厨房里的实用指南。他不是在教我们如何成为“厨师”,而是在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书中对食材采购、保存乃至报废处理的讨论,都体现了一种对资源和劳动的极度敬畏。这种环保和务实的态度,在当今这个充斥着铺张浪费的餐饮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食物的态度,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带着一份感激去对待每一份摆上餐桌的馈赠。这本“哲思录”般的烹饪书,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美食书籍的初始预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