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記: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電子書)

石頭記: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修.萊佛士
图书标签:
  • 人類學
  • 地質學
  • 沉積
  • 斷層
  • 失落
  • 記憶
  • 時間
  • 自然
  • 文化
  • 遐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石頭沒有生命,但會生長,他們說了什麼?

包容悲傷和形成岩石都需要時間,
記憶和地層都是層層堆疊,間或被不連續面中斷。
結合個人記憶、地質學、人類學、歷史學、遊記、親身訪談,
這是一本既私人又公眾的悼亡書。

--榮獲J.I. Staley 人類學著作獎--

  作者的親密家人接續過世,令他直撞生命的斷裂,這種戛然而止的不連續,呼應著地質學裡的不整合斷面。愛石成癡的作者,展開如同朝聖般的生命遐想之旅,他行過北極圈現地考察,在「無言」的岩石世界,讀出被歷史遺忘的人群和生物,也在個人生命經驗裡提煉令人玩味的哲思。

  走過格陵蘭、冰島、蘇格蘭諸離島等地,作者透過六種岩礦(大理石、砂岩、片麻岩、磁鐵礦、鯨脂石、鐵),呈現人類與周遭環境互動的歷史,提出具批判性的自然史。大理石與城市紋理,砂岩和巨石陣,片麻岩和神聖崇拜,磁鐵礦和火山災難,鯨脂石和捕鯨業,鐵和伊努特人,岩層與故事會隱沒,但「岩脈的露頭」和證據會幫助我們尋找消失的曾經。

  身為人類學家,每一則紀事都親臨現場,不論觀察、訪談或與當地人實際相處,除此之外,還運用地質學、古生物學、歷史文獻和遊記挖掘歷史縱深。六種岩石、六個故事,在看似世界盡頭的北極圈周邊發生,但端視你從哪裡觀看,反而那有可能才是世界中心,例如:冷戰時,北極圈是各國勢力交鋒的熱區。作者還引領我們探尋幾個主題,像是人類的信仰、走入當代時間的原住民、大航海時代對未知的探險、捕鯨業如何影響自然環境等。每次消失和每段遺落都形成了我們的此時此刻。

  不論是因為瘋狂捕鯨時代而誕生的人造石「鯨脂石」,或者西方白人覬覦伊努特人秘密隱藏的「隕石」,或者納粹集中營為軍事產業「雲母片」而強迫人們勞動……岩石看似堅硬,但岩石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不同角度和版本的故事,頓時把我們從堅硬的基礎拋向各種可能的詮釋。岩石看似無生命,但它的形成和運用,卻與人類的存在樣態息息相關。

本書特色

  搭配100多幅黑白圖片

好評推薦

  徐振輔(《馴羊記》作者)
  黃瀚嶢(《沒口之河》作者)
  蔡政修(台大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

  2023年 J.I. Staley 人類學著作獎
  《紐約時報》每週選書
  A Kirkus Reviews Best Book of 2020
  A Literary Hub Favorite Book of 2020

  徐振輔(《馴羊記》作者)
  這是一個人類學家對人類的反省,也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對時間的沉思。作者採用近乎考古學的方式,以岩礦為引,向讀者揭露多重歷史的沉積過程。一般而言,石頭是描述地球歷史最大的時間尺度,很難解釋人類社會的因果,但作者從人與石頭的交會處,將動輒千百萬年的地質現象、幾個世代的殖民侵略史、個人生命經驗等不同尺度的時間軸纏繞在一起,展現如同小說家編織時間的技藝。在「人類世」概念日漸流行、專家們宣稱人類已然介入地質歷史的此刻,這本書選擇從石頭出發,開啟另一種看待人類的新鮮視角。

  黃瀚嶢(《沒口之河》作者)
  斷裂的時間,終了的生命,破碎的記憶……其實無限的潛能,正蘊藏在那些不連續之處——等待多年後,或許億萬年後,才終於降臨的新地層——新的動能犁開歷史,翻攪次序,敘事得以重新銜接,湧現出總在事後才逐漸呈顯的意義。正如尋寶者在紐約街頭,一粒粒挖鑿的古老礦物;正如我們總在回溯過往點滴之時,找到前行的力量;一如作者從緘默的石頭中,召喚出這本沉重深邃的書寫。

  蔡政修(台大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
  沒有生命力之外,石頭給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硬梆梆、冷冰冰,也因此除了理性的科學相關研究,似乎很難連結到人文、帶有感性的一面。但作者透過了常被忽略到也有自身歷史的石頭們、加上他個人的人生經驗,交織成一本讓石頭也有滿滿生命力的書籍。這是一本有著人文學者的視野,融合人類史和地質史的書。作者不斷嘗試提醒讀者去瞭解與思考呈現在我們眼前、但似乎經常會被遺忘的背後深遠的歷史。我自己身為一名古生物學家,基本上就是以生命化成了石頭的「化石」為主要研究對象,讀著這本書讓我有滿滿的感觸,尤其是作者利用他身為人文學者的角度來替看似冰冷、堅硬的石頭注入了感受的一面。有趣的是,我們古生物學家研究的並不是一直以來都是冰冷的石頭,而是原本有著無限活力的生命,但在生命走到了盡頭之後、加上天時和地利的環境狀況下形成了的化石,這些化石最後在我們人類活動下重見天日,而後我們嘗試藉由深入的研究工作賦予他們第二生命。相信讀者從這本書可以感受到石頭不只帶有看似堅硬不移的理性,也能含有打動人心的感受一面,這也可以回過頭來提醒大家:台灣消逝的生命所形成的化石,一方面等著我們投入更多的基礎研究心力來揭開其「理性」的面貌,但同時透過歷史研究與個人的交會也能擦出令人流連忘返的感性體驗。
 
《鏡像的邊界:跨文化研究中的自我與他者》 作者: [虛構的作者姓名,例如:艾蓮娜·范德堡] 出版社: [虛構的出版社名稱,例如:寰宇學術出版社] --- 內容簡介 在當代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的交匯點上,《鏡像的邊界》深入探討了「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之間複雜、流動且時常充滿張力的關係。本書挑戰了傳統田野調查中將研究者視為純粹客觀觀察者的假設,轉而聚焦於知識生產過程中的主觀性、情感糾葛以及權力動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每一次試圖理解「他者」的嘗試,實質上都是一次對「自我」的重新定位與審視。研究者在異文化環境中的存在,不僅僅是數據的採集者,更是文化場景中一個不可磨滅的元素。他們的偏見、期望、焦慮和無意識的反應,如同一個光譜儀,折射出研究場域內外雙方的真實面貌。 第一部:現場的肖像學——沉浸與疏離的藝術 本部分首先回顧了人類學田野工作方法的歷史演變,從早期的「電報式人類學」到強調參與式觀察的深度訪談。然而,作者迅速將焦點轉向田野中的「非預期性」時刻:那些不符合預設理論框架的偶遇、難以言說的情感連結,以及研究者在面對文化震撼時產生的認知失調。 關鍵章節探討: 1. 「失語的翻譯官」: 探討在語言習得的臨界點上,研究者如何依賴非語言線索和直覺來建構意義。這裡不只是詞彙的對譯,更是存在方式的碰撞。當「我」無法準確描述「他們」的感受時,描述的權力如何重新分配? 2. 影子與鏡像: 分析研究者如何無意間成為當地社區參照系中的一個「他者」。當地人如何觀察研究者的穿著、飲食習慣、甚至與家庭成員的互動方式,並以此為基礎建構出關於研究者的敘事。這種「被觀察」的體驗,如何反作用於研究者的自我感知? 3. 情感的滲透: 深入探討在長期田野中,研究者與信息提供者之間發展出的真實情感聯繫——友誼、依賴甚至衝突。這些情感如何影響數據的選擇、解釋的傾向,以及最終的學術呈現?作者強調,情感並非研究的障礙,而是進入深層理解的一種途徑,但必須誠實地面對其帶來的倫理困境。 第二部:文本的煉金術——書寫、解讀與權力的迴響 當田野工作結束,知識的生產轉向辦公室的書桌,文本的建構成為新的戰場。《鏡像的邊界》細緻地解剖了學術寫作的過程,質疑了「客觀報告」的神話。 核心主題: 1. 「誰的聲音被放大?」: 研究者在編輯和篩選田野筆記時,無可避免地進行了主觀的篩選與重構。本書通過對比原始筆記與最終出版文本的差異,揭示了哪些故事被推向邊緣,哪些敘事被強化以符合學術範式或讀者的期待。作者特別關注「沉默的數據」——那些因難以歸類或不符合預期主題而被擱置的觀察。 2. 理論的枷鎖: 探討當代社會科學理論如何像濾鏡一樣塑造觀察。理論框架既是理解世界的工具,也可能是限制想像力的牢籠。當一個事件發生時,是理論指導了觀察,還是觀察引導了理論的修正?本書呼籲一種更具「田野韌性」的理論應用方式,允許數據挑戰既有的知識結構。 3. 回饋的倫理: 探討研究成果回饋給研究社群的必要性與複雜性。當研究者將「他者」的經驗轉化為學術資本時,如何確保知識的循環是公平且有益的?本書探討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共享知識」的意義和方式的巨大差異,並提出了一種更具對話性的報告模式,旨在縮小學術與現實之間的鴻溝。 第三部:超越邊界——反思性實踐與知識的未來 最後一部分著眼於知識生產的未來方向。作者主張,面對全球化和數位化的變遷,人類學家必須擁抱一種持續的「反思性實踐」(Reflexivity)。這不僅僅是承認自身位置,更是一種主動的、持續的自我批判。 本書最終導向的結論是:研究的價值不在於完美地「還原」一個文化,而在於它如何促使研究者和讀者重新審視他們習以為常的世界觀。理解他者,終究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如何構成。 --- 《鏡像的邊界》適合對象: 人類學、社會學、民族誌寫作、文化研究、後殖民理論的學生與學者,以及任何對跨文化交流的本質、知識生產的倫理,以及自我定位的複雜性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是對研究者「在場」這一行為的深刻致敬與嚴厲質問。 --- 關鍵詞: 反思性人類學、田野工作倫理、知識生產、自我/他者、跨文化溝通、參與式觀察、民族誌寫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修.萊佛士(Hugh Raffles)


  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研究博士學位,曾經當過計程車司機、清潔工,目前任教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人類學系。他致力探索人、動物和無生物之間的關係。其《昆蟲誌》榮獲「The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所頒發的特別獎,而繁體中文版榮獲Openbook年度好書。另外著有In Amazonia: A Natural History,也榮獲許多獎項。

譯者簡介

伍啟鴻


  英中、法中譯者,現居法國,就讀巴黎第三大學,法國與比較文學學程。

  以翻譯人文社科著作為主,合譯有米歇爾.塞荷《失控的佔有慾》、《寄食者》;布魯諾.拉圖《面對蓋婭》、《巴斯德的實驗室》等作品。
 

图书目录

楔子
之一 大理石
之二 砂岩
之三 片麻岩
之四 磁鐵礦
之五 鯨脂石
之六 鐵
後記:白雲石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9493
  • EISBN:97862672095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7.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略带粗粝感的、仿佛经过时光打磨的石头的纹理,配上那种略微泛黄的纸张质感,立刻就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沉入历史深处的氛围。色彩的运用极为克制,以低饱和度的灰、褐和土黄为主调,这与书名中“石頭”所暗示的永恒与凝固感完美契合。我甚至能“闻”到那种泥土和矿物质混合的干燥气息,仿佛作者并未将它视为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一件需要被细细触摸和感受的文物。排版方面,字体选择了一种带着古典韵味的衬线体,字距和行距经过精心调校,阅读起来异常舒适,没有丝毫压迫感。它成功地在视觉上就完成了对读者的一次“召唤”,将你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引导你进入一个关于“沉淀”和“久远”的思考空间。这种对媒介本身的尊重和艺术化处理,远超一般学术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视觉冥想,让人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敬畏和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的“门面”,更像是一个引言,为接下来的深度探索铺设了坚实而富有质感的基调。

评分

阅读的最后阶段,我体验到一种近乎于“释然”的情绪,这可能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出乎意料的收获。在经历了对“沉淀”、“断裂”和“失落”的长时间、高强度的精神跋涉之后,那种持续的焦虑感奇妙地消散了。这并不是说作者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乐观的结论,恰恰相反,他似乎将这些概念提升到了一个近乎接受命运的哲学高度。当“失落”不再被视为彻底的终结,而仅仅是物质或意义形态的转化时,个人的渺小似乎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宽慰。全书的氛围从最初的沉重和探索,逐渐转变为一种宁静的接受,就像观察者最终理解了侵蚀是雕刻,毁灭是重塑。这种精神层面的导引效果,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信息传递本身,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关于存在本质的对话,让人读完后,对待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遗憾”和“变化”,都能多一分从容和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对“精确的诗意”的极致追求。作者的词汇选择极其考究,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仿佛经过千万年的冲刷和打磨,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感。它既有学术论述的严谨性,但在描述那些宏大或微观的现象时,却又能瞬间切换到一种近乎神谕般的抒情笔调。比如,当描述某种矿物结晶时,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冷峻的美感,让人联想到冰川的缓慢移动;而谈及文化遗址的破碎时,笔触则变得温暖而略带伤感,充满了对人类短暂存在的反思。这种语体的交织,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你必须全神贯注,因为一个不经意的遗漏,可能就错过了句子内部隐藏的“化石”——那些被嵌入在复杂句式中的、具有多重指涉意义的隐喻。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理解信息,更是去品尝文字本身的质地。

评分

作为一名对此领域有所涉猎的观察者,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资料整合能力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它似乎博采了地质学、考古学、社会人类学乃至某种边缘的哲学思辨,但神奇的是,所有这些看似不相干的领域,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炼金术的方式熔铸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统一的知识晶体。我尤其关注到它在处理“时间尺度”上的哲学思辨。它没有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如何感知那些我们无法亲历的时间”。这种对时间观念的解构与重塑,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介绍。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新旧”的简单二元对立,暗示着在更宏大的尺度下,一切的“新”都必然携带着“旧”的印记,而那些看似“失落”的事物,可能只是进入了另一种更深层的、更稳定的存在模式。这种跨学科的熔合,为我们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张力的坐标系。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的篇章结构,我立刻感受到一种非线性的、近乎于地质年代尺度的叙事逻辑。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轴推进方式,而是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地质切面上进行游走,时而聚焦于微小的晶体结构,时而跳跃到山脉的隆起与崩塌。这种编排方式极具挑战性,但也正是它魅力所在——它强迫读者放弃线性的习惯思维,去接受“断裂”本身就是一种连续性。某些章节的过渡处理得尤其巧妙,就像是地壳运动中的一次微小震颤,看似突然,实则酝酿已久。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失落”概念的处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遗忘”或“消失”,而是被某种更强大的力量(无论是自然力还是文化变迁)深深掩埋、同化,成为地层的一部分。这种叙事的手法,像极了考古现场的发掘工作,需要耐心和对“空缺”的敏感度,去解读那些沉默的、未被言明的历史层次。这种结构本身就是对“沉淀”这一核心主题最深刻的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