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應用與原動力廠 (電子書)

能源應用與原動力廠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燈城 
图书标签:
  • 能源应用
  • 原动力厂
  • 能源工程
  • 机械工程
  • 电力系统
  • 工业设备
  • 能源技术
  • 电子书
  • 技术手册
  • 设备维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內容偏重實務設計,避免艱深理論。以熱力學為基礎並兼顧能源利用、發電效率、環境保護及經濟效益之電廠設計。更採用經濟部能源局及台電公司之工程專業用詞,強調原動力廠與能源利用之關係性。適合大學、科大電機、機械相關科系『能源應用』、『能源應用工程』課程之學生研讀及實際從事能源與電廠工程規劃、設計與運轉之工程人員參考與應用。

本書特色

  1.本書強調超臨界點機組之設計考量,為目前規劃火力電廠最熱門且效率最高之汽力機組。

  2.目前面臨全球溫室氣體對環境的影響,在環保設備如ESP、FGD、SCR對空氣品質控制之技術,及如何提高機組效率以降低CO2之排放量,降低環境之衝擊。

  3.再生能源目前之發展技術及再生能源之蘊藏量等,以瞭解再生能源之可用率。

  4.相關電廠系統之介紹及設計重點,供學生及學校畢業踏入社會之人士能實際參與電廠之設計規劃工作。

  5.適用於大學、科大電機、機械、冷凍空調、環工、化工等科系之『能源應用』、『能源應用工程』課程使用。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先进材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先进材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 [此处应填写作者姓名,例如:张伟、李芳等] 出版社: [此处应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此处应填写ISBN] 出版日期: [此处应填写出版日期]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简介 《先进材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本深度聚焦于当代材料科学前沿进展及其在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中作用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过去十年间在新型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创新技术应用于能源转型、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社会福祉提升等关键领域。 本书的撰写旨在架起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为材料科学家、工程师、环境规划师、政策制定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参考平台。内容涵盖了从原子和分子尺度上的材料设计原理,到宏观尺度上的系统集成与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前沿材料体系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现代材料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计算模拟、表征技术以及材料设计的新范式。 1. 跨尺度材料设计与模拟: 详细阐述了从密度泛函理论(DFT)到相场模拟(Phase Field Modeling)等计算工具,如何加速新型材料的发现过程。重点讨论了机器学习(ML)和人工智能(AI)在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 MGI)中的集成应用,以预测材料性能、优化合成路径,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2. 新型结构与智能材料: 深入剖析了高性能金属合金(如高熵合金)、先进复合材料(如碳纳米管增强基体、纤维增强树脂)的微观结构-性能关系。特别关注了自修复材料、形状记忆合金、以及具有多重响应能力的智能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与长寿命设计。 3. 纳米材料的精确控制合成: 聚焦于如何实现对纳米颗粒、纳米线、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形貌、尺寸和表面化学性质的精确调控。探讨了这些材料在催化、生物医学传感和电子器件中的独特优势及其规模化制备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能源可持续性与材料创新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之一,聚焦于材料科学如何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1. 下一代储能技术: 详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之外的先进电化学储能系统。这包括固态电池的电解质设计、钠离子电池和钾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开发,以及超级电容器的界面工程。此外,本书也对长时储能方案,如液流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材料瓶颈进行了深入探讨。 2. 高效光电转换材料: 重点介绍了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稳定性提升策略、叠层电池的效率极限,以及面向光催化分解水制氢(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和二氧化碳还原(CO2 Reduction Reaction, CRR)的高效催化剂设计。讨论了如何通过材料工程来降低光电器件的制造成本和环境足迹。 3. 绿色能源捕集与转化: 阐述了新型吸附剂和膜材料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中的应用。这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以及高性能聚合物膜在选择性气体分离中的性能优化。同时,探讨了热电材料和热管理材料在余热回收与节能中的应用潜力。 第三部分:环境、健康与循环经济中的材料解决方案 本部分着眼于材料技术如何直接服务于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人类健康。 1. 水处理与净化材料: 深入研究了先进分离膜技术,如正渗透(FO)膜、正向/反向选择性膜在海水淡化和废水深度处理中的表现。此外,还讨论了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吸附剂和光催化剂在污染物(包括微塑料、抗生素和新兴污染物)的去除与降解中的效能提升。 2. 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材料: 探讨了医疗植入物、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中所需生物惰性材料的设计原则。一个重要的篇幅用于介绍环境友好型高分子,如聚乳酸(PLA)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的性能改性与工业化应用,以期实现塑料污染的根本性缓解。 3. 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冶金: 重点介绍了城市采矿(Urban Mining)的材料学基础。研究了从电子废弃物(E-waste)和废旧电池中高效、低能耗回收贵金属和稀土元素的湿法冶金、电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浸出技术。强调了材料生命周期评估(LCA)在指导可持续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总结与展望 《先进材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当前研究成果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本书最终展望了材料科学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宏伟蓝图中占据中心位置。它强调了材料科学家需要在材料的功能性、可制造性、成本效益和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之间找到最优平衡点,从而推动社会迈向一个更加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未来。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和决策者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章 緒論
1.1 能源與電力帶動經濟成長
1.2 開放民間興建電廠
1.3 石油危機使台灣能源走向多元化
1.4 世界能源蘊藏量評估
1.5 發電種類

2章 燃煤火力電廠
2.1 汽力機組
2.1.1 汽力機組的熱力循環
2.1.2 提高郎肯循環(Rankine Cycle)效率
2.2 熱力學回顧
2.3 火力機組之特徵
2.3.1 超臨界鍋爐
2.3.2 複循環機組
2.3.3 柴油機組
2.4 主要系統及機械設備
2.4.1 鍋爐及附屬設備
2.4.2 汽輪發電機
2.4.3 蒸汽系統
2.4.4 冷凝器及冷凝水系統
2.4.5 飼水系統
2.4.6 加熱器抽汽、洩水及排氣系統
2.4.7 海水循環系統
2.4.8 廠用水系統
2.4.9 生水系統
2.4.10 壓縮空氣系統
2.4.11 煤灰處理系統
2.4.12 消防設備
2.5 燃料

3章 超臨界機組鍋爐、汽輪機及輔助設備之特性
3.1 超臨界鍋爐之技術特徵
3.1.1 貫流運轉
3.1.2 水牆管高質量流率
3.1.3 垂直水牆管與螺旋水牆管
3.1.4 滑壓運轉
3.1.5 鍋爐爐管材質之選用
3.1.6 爐體構型之探討
3.1.7 貫流鍋爐的起動系統
3.1.8 主要超臨界鍋爐製造廠家
3.2 超臨界汽輪機及相關系統
3.3 鍋爐飼水泵與凝結水泵容量配比
3.3.1 鍋爐飼水泵容量配比
3.3.2 凝結水泵容量配比
3.3.3 引風機
3.4 機組性能評估
3.4.1 機組性能評估項目
3.4.2 現場測試
3.4.3 機組之性能評估金額

4章 複循環發電機組
4.1 氣渦輪發電機
4.2 廢熱鍋爐
4.2.1 廢熱鍋爐之性能計算
4.3 汽輪發電機組
4.4 複循環發電機組的匹配
4.5 複循環發電機組設計實例

5章 汽電共生系統
5.1 合格汽電共生之評定
5.2 汽電共生
5.3 汽電共生系統之種類
5.4 氣渦輪發電機與廢熱鍋爐汽電共生系統
5.5 汽電共生系統之選擇
5.6 汽電共生現況
5.7 區域冷暖系統設計

6章 泵浦、壓縮機及送風機之性能
6.1 送風機
6.2 泵浦之運轉組合
6.3 壓縮機功之計算

7章 電廠空調系統
7.1 乾空氣與外界空氣
7.2 空氣的比濕度與相對濕度
7.3 露點溫度
7.4 絕熱飽和溫度與濕球溫度
7.5 空氣線圖
7.6 空氣調節過程
7.7 濕式冷卻塔
7.8 空調系統之設計準則
7.9 風量控制理論
7.10 冷凍主機管路設計
7.11 空調熱負荷之計算
7-12 熱泵
7.13 空調管路之支撐設計

8章 電廠消防系統
8.1 消防滅火設備
8.2 消防水系統
8.3 消防安全設計
8.4 消防泵之性能規定
8.5 合格之海龍替代品

9章 電廠環境保護與污染防制設備
9.1 環保法規
9.2 因應及防制氣候變遷的京都議定書
9.3 空氣污染防制設施概述
9.4 空氣品質控制設備的技術
9.4.1 煙氣中氮氧化物(NO)的移除-(脫硝)
9.4.2 煙氣中粒狀污染物的移除
9.4.3 煙氣中硫氧化物的脫除
9.4.4 廢水處理系統
9.5 省能環保與綠建築設計
9.6 二氧化碳因應管制措施
9.7 二氧化碳減量之具體措施
9.8 工業廢棄物之再循環利用

10章 塔槽、壓力容器及熱交換器設計
10.1 塔槽及壓力容器之強度計算
10.2 熱交換器基本設計

11章 綠色能源發電

習題
附錄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2803
  • EISBN:9786263284890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编辑质量,说实话,非常令人费解。我阅读的是数字版,但即便是电子书,内容的组织也显得有些零散。比如,某个关键概念在第三章被提出,但其深入的案例分析却被安排在了第八章的附录之后,中间跨越了大量不相关的内容,这使得我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时,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进行“知识点重组”。更令人困惑的是,图表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关于热力学循环效率的曲线图清晰锐利,数据点明确可辨;而另一些关于区域能源互联的拓扑图,则显得模糊不清,线条互相交织,辨识度极低,不得不放大到极致才能勉强看清。这种制作上的不一致性,严重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一本严肃的工程类书籍,对图文的精确度和一致性要求应该更高。它更像是一个由多位不同背景的作者在不同时间点拼凑而成的文集,缺乏一位统一的编辑来确保整体风格和信息流动的统一性。对于需要依赖图表理解复杂流程的读者,这无疑是一个减分项。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动力厂”未来形态的描述。我一直很好奇,在去碳化的浪潮下,那些庞大的传统热电厂究竟会如何转型,或者说如何被替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叙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缺乏惊喜”。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先进的循环技术,比如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效率极限,以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的潜力,分析得面面俱到,涵盖了经济性、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的多个维度。但问题在于,所有的论述都停留在“可能性”和“正在研究中”的阶段。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基于当前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哪种技术在未来五年内最具颠覆性的应用前景,或者有哪些被主流忽视的“灰色地带”技术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这本书的视角显得过于“主流视野”,仿佛是官方发布的技术路线图的详尽注解版。对于那些期待颠覆性创新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更多是“稳健”而非“激动人心”的预测。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参照系,让我们明白哪些路径是当前工程界普遍认可且可行的,仅此而已。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有些让人提不起兴趣。那种偏向教科书式的排版,加上略显陈旧的配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厚重的理论和晦涩难懂的公式。我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的,当时我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处于瓶颈期,急需一些新的视角。翻开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开篇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梳理现有的能源结构和传统发电技术的局限性,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行业积累。不过,我对那些过于宏观的宏观经济分析稍微感到有些乏味,我更期待看到具体的工程案例分析。在讨论到一些前沿技术的对比时,作者的笔法显得尤为谨慎,似乎总是在平衡“准确性”和“易读性”,导致某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被描述得有些平淡,少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激情。整体来说,它更像是一份给专业人士查阅的工具书,而非一本能激发大众热情的科普读物。如果你想快速了解行业现状的“全景图”,这本书的数据支撑是够分量的,但如果你期待的是对未来能源革命的“畅想曲”,可能要略感失望。它的价值在于构建知识的基石,而非描绘绚烂的未来图景。

评分

从作者的写作风格来看,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严谨的、偏向于“总结陈词”的学者气质。他极少使用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可验证的事实和被广泛接受的原理之上。在谈论能源转型所面临的社会阻力与政策博弈时,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冷眼旁观”的立场,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各方利益的冲突点,而没有深入探讨任何一种解决冲突的创新性社会工程学思路。这使得全书虽然在技术细节上无懈可击,但在处理“人”的因素时,显得有些空泛和疏离。例如,讨论到土地使用权对大型风电场建设的影响时,只是罗列了法律条款,却未能提供任何成功的社区共建或利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案例。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精确描绘了“机器如何运转”的蓝图,但对“如何让这个机器被社会接受并高效运行”的软科学探讨,则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希望在工程与社会科学交叉点寻找答案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骨架是坚实的,但其上需要添补的“血肉”则需要读者自行摸索。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更像是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学术研讨,而不是轻松的午后阅读。它的行文逻辑极其严密,章节之间的衔接如同精密齿轮,一步扣着一步,没有丝毫的松懈或跳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系统间的耦合效应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例如,在探讨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稳定性问题时,作者没有满足于表面上的解决方案,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惯性源在电网中扮演的动态角色,并用数学模型辅助说明了控制策略的权衡取舍。这部分的深度,对于我这个有着多年电力系统背景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干货”。然而,正是这种对“精确性”的执着追求,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可能会在半路就望而却步。书中频繁出现的缩写和专业术语,即便是附带了脚注,也需要频繁地在附录和正文中来回翻阅,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感。如果能有一个更直观的图示来辅助解释那些复杂的反馈回路,我相信它的可及性会大大提高。这本书更适合作为案头工具书,在遇到具体技术难题时,去查找和验证其论点,而不是进行连贯性的通读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