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驗證(ISO9001:2015) (電子書)

國際標準驗證(ISO9001:2015)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議訓
图书标签:
  • ISO9001
  • 质量管理体系
  • 标准化
  • 认证
  • 管理体系
  • 电子书
  • 工业标准
  • 流程优化
  • 企业管理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市場建立競爭優勢,至少需要具備三大成功要件: 領導才能、經營模式及組織架構。ISO 9001標準的內涵強調顧客為重、過程導向及績效管理精神,以說、寫、做為原則。採用過程導向即品管PDCA循環,依計畫-執行-檢查-行動的管理流程,來實現顧客期望的產品或服務,以達到顧客滿意的目的、企業永續經營之目標。

  本書提供讀者在執行作業時有標準化模式可依循,並建立國際標準驗證之基本知識與稽核驗證之技巧,進一步地與實際運作加以結合。

  因應法規條文閱讀便利性,新增QRcode,條文隨身帶著走。

本書特色

  1.內部稽核員最佳考照用書:將所學之國際標準驗證與實際職場運作加以結合,並配合國際標準驗證第三者驗證機構考試獲得內部稽核員之證書,對職場工作上助益頗大。

  2.ISO 9001標準之條文:全書以十個章節,第四章至第十章為驗證依據的標準,是一個組織導入品質管理應具備的架構及應達到的要求。

  3.標準化作業:本書依循ISO 9001文件化的要求,結合大量範例,其目的在於提供讀者執行作業時有標準化的作業模式,使讀者能建立國際標準驗證基本知識及稽核驗證之技巧。

  4.附加ISO14001:2015和ISO45001:2018條文。

  5.因應法規條文閱讀便利性,新增QRcode,條文隨身帶著走。
提升组织效能的蓝图:企业运营管理与持续改进实践指南 本书导读: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唯有建立起一套高效、灵活且具备前瞻性的运营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持续的竞争优势和稳健的发展步伐。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国际标准条文的解读,而是着眼于企业管理思维的重塑、核心运营流程的优化,以及面向未来的风险管控与价值创造。它是一本为渴望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卓越运营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部门主管及资深专业人员量身打造的实践手册。 本书的出发点在于:卓越的管理并非停留在纸面的程序文件,而是深植于日常决策、流程执行与员工行为之中的动态能力。我们深入剖析了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可操作的框架,用以指导组织识别瓶颈、量化绩效、并构建起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修正的良性循环。 第一部分:重构管理基石——从战略到执行的对齐 本部分旨在为管理者提供一套清晰的思维模型,用以确保组织的宏观战略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可衡量的部门目标和员工行动。 第一章:高绩效组织的思维框架 本章首先摒弃了“为做而做”的管理惰性,强调管理者必须建立“以价值流为中心”的视角。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组织内部真正的价值创造环节,以及如何将资源配置、流程设计紧密围绕这些核心价值流展开。重点讨论了“系统性思考”在复杂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帮助管理者理解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避免局部优化带来的全局效率损失。 核心议题: 边界思维与跨职能协作的构建;从“职能导向”到“流程导向”的转变。 第二章:目标设定与绩效驱动力的科学管理 清晰的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针。本章详细阐述了目标层级分解与动态追踪机制。我们不只是停留在介绍常见的SMART原则,而是深入探讨了“目标与关键成果”(OKR)框架在复杂、快速变化环境下的优势与挑战,并提供了适用于不同规模和行业企业的本土化调整策略。重点剖析了如何设计具备挑战性但又可实现的绩效指标,以及如何利用数据驱动的反馈回路来激励员工,确保目标一致性。 实践工具: 目标与绩效指标(KPIs)的科学量化;建立有效的月度/季度回顾机制。 第二章的延伸:风险认知与不确定性管理 在任何管理体系中,对潜在风险的预判与准备是维护稳定性的关键。本章将管理风险提升至战略层面,讨论如何将风险识别融入到日常流程设计中,而非仅仅是事后补救。我们探讨了情景规划在识别“黑天鹅”事件和把握“灰犀牛”机遇中的应用,强调风险管理是价值实现的保障,而非成本中心。 第二部分: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的工程学 管理实践的精髓在于流程的持续优化。本部分将流程管理视为企业的“血管系统”,重点关注如何识别流程中的浪费、瓶颈与冗余,并运用精益化思维进行系统性改进。 第三章:流程梳理、建模与优化设计 流程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描述的清晰度和执行的顺畅度。本章提供了流程映射(Process Mapping)的详细步骤,从高层级的“端到端”流程视图到详细的“泳道图”设计。重点介绍了价值流分析(Value Stream Mapping, VSM)技术,用以直观展示时间消耗、等待时间和增值活动的分布,从而精准定位改进机会点。 核心方法论: 如何运用流程图符号的规范性;识别和量化“八大浪费”。 第四章:流程标准化与知识固化的实践 流程的可靠性来源于一致性。本章探讨了如何将优化的流程转化为易于理解和遵循的操作指南(SOPs)。我们深入分析了如何平衡“僵硬的标准化”与“灵活的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知识密集型工作和创新项目中。同时,讨论了知识管理体系(KMS)在捕捉、存储和传播组织经验方面的关键作用,确保流程改进的成果能够被有效传承。 实操层面: 编写清晰、无歧义的操作手册的技巧;构建可快速检索的知识库。 第五章:质量保证与持续改进的驱动力 质量管理并非孤立的职能,而是嵌入在每一个活动中的思维模式。本章侧重于预防性质量控制,探讨如何通过输入控制、过程监控和输出验证构建多层级的质量保障体系。我们分析了如何有效地进行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RCA),例如应用“5 Why”分析法或“鱼骨图”,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非表面修复。 改进闭环: 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在日常运营中的高效应用。 第三部分:人才赋能与组织文化的塑造 流程和系统需要人来操作和驱动。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提升员工能力和塑造积极的文化,为运营管理的卓越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六章:能力模型与人才发展的系统化路径 管理者需要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执行我们的流程”。本章提供了建立岗位能力模型的方法论,界定核心知识、技能和行为(KSAs)。重点探讨了如何将能力模型与招聘、培训、继任计划无缝对接,确保组织人才梯队的健康发展。我们探讨了在岗辅导(Coaching)作为提升员工技能最直接有效方式的实施技巧。 关键要素: 如何识别关键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构建个性化的发展计划。 第七章:沟通、授权与高信任度文化的构建 高效的运营离不开顺畅的沟通和明确的授权。本章强调透明度在建立组织信任中的核心作用。我们探讨了针对不同情境(如危机处理、流程变更)的沟通策略,以及如何科学地进行授权——既避免推诿责任,又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文化并非虚无缥缈,本章将其具象化为可观察的行为准则和决策偏好。 文化实践: 鼓励建设性反馈的机制;如何在变革中维持员工的心理安全感。 第八章:面向未来的敏捷适应性与持续学习 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组织的学习速度已成为最关键的竞争优势。本章探讨如何将敏捷原则(如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引入到非软件开发领域(如市场营销、供应链优化)。我们倡导建立一个“失败中学习”的环境,将每一次失误视为宝贵的洞察机会,从而加速组织的适应和进化能力。 总结与展望: 构建自我纠错的学习型组织;将持续改进内化为组织的DNA。 结语:从合规到卓越的实践旅程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全面的、相互关联的管理工具箱和思维框架,旨在帮助企业超越机械式的流程执行,实现真正的“运营卓越”(Operational Excellence)。卓越的运营管理,是清晰的战略、精密的流程、有能力的员工和积极文化的有机融合,最终指向的是稳定、高效地向客户交付最大价值。本书期待成为您在这条持续改进旅程中,值得信赖的实践向导。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1 品質管理系統概論
1-1 國際標準之介紹
1-2 ISO 9000品質管理系統概念
1-3 ISO 9001之2015年版之特色
1-4 驗證活動簡介
1-5 稽核員登錄簡介

CH2 品質管理系統基礎
2-1 七大品質管理原則
2-2 全面品質管理

CH3 ISO 9001:2015概要
3-1 概述
3-2 範圍與應用
 
CH4 組織背景
4-1 瞭解組織和其背景
4-2 瞭解利害關係者的需求和期望
4-3 決定品質管理系統的範圍
4-4 品質管理系統及其過程
ISO9001:2015稽核重點

CH5 領導統御
5-1 領導與承諾
5-2 政策
5-3 組織的角色、職責和權限
ISO9001:2015稽核重點

CH6 規劃
6-1 風險和機會的應對措施
6-2 品質目標和達成規劃
6-3 變更規劃
ISO9001:2015稽核重點

CH7 支援
7-1 資源
7-2 能力
7-3 認知
7-4 溝通
7-5 文件化資訊
ISO9001:2015稽核重點

CH8 營運
8-1 作業規劃和管控
8-2 產品與服務需求
8-3 產品與服務的設計和開發
8-4 外部供應之過程、產品與服務的管控
8-5 生產與服務提供
8-6 產品與服務的發行
8-7 不符合輸出之管控
ISO9001:2015稽核重點

CH9 績效評估
9-1 監控、量測、分析和評估
9-2 內部稽核
9-3 管理階層審查
ISO9001:2015稽核重點

CH10 改善
10-1 概述
10-2 不符合及矯正行動
10-3 持續改善
ISO9001:2015稽核重點

附錄
附錄A ISO9001:2015條文與程序對照表
附錄B 品質管理系統-要求(ISO 9001:2015國際標準IS版)
附錄C 環境管理系統-要求(ISO14001:2015國際標準IS版)
附錄D 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要求(ISO 45001:2018國際標準IS版)
附錄E 醫療器材品質管理系統-要求( ISO 13485:2016國際標準IS版)
附錄F 有害物質過程管理系統要求(IECQ QC080000:2017)
附錄G ISO 9001:2015 稽核員訓練試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3916
  • EISBN:9786263285422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2.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结构上的递进安排堪称完美。它遵循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的自然学习曲线。开篇奠定基调,中间部分用大量的案例和工具支撑起核心框架,最后的高潮部分则聚焦于“持续改进”这一永恒的主题。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PDCA循环”的重新诠释,不再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闭环,而是视为一个螺旋上升的、不断强化的动态过程。他引入了“创新驱动”的概念,暗示质量管理体系的终极目标不是维持现状,而是通过体系化的学习和纠正措施,驱动企业实现超越预期的绩效飞跃。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启发是,质量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文化重塑”工程。它不是IT部门或质管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最高管理层自上而下推动的战略部署。读完之后,我立刻组织了一个跨部门的研讨会,准备将书中的“战略一致性”原则,作为我们下一年度质量目标的制定蓝图,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本标准解读工具书的定位。

评分

我曾参加过好几次外部培训,讲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感觉他们只是在“照本宣科”,对标准条文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相比之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在质量领域摸爬滚打了二十年以上的资深专家。他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在哪里。书中对“外部审核”的准备策略部分,简直是一部绝佳的“避雷指南”。作者详细分析了历年来企业在审核中被发现的常见不符合项,并针对性地给出了预防措施。例如,他强调了管理者评审的输入环节,不能仅仅是数据的堆砌,而必须是针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深度分析和决策过程的有效记录。这种对细节的洞察力,只有身经百战的人才能拥有。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位无形的、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指导,极大地增强了我应对未来体系升级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细节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目标读者的尊重。经常有专业书籍,内容虽好,但排版粗糙,图表模糊不清,让人阅读体验极差。然而,这本电子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流程图都经过了精心优化,线条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即便是那些涉及多部门协作的复杂流程,也能一眼看出关键的接口和责任点。特别是书中穿插的“行业最佳实践”侧边栏,虽然简短,但信息密度极高。例如,在讨论“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时,作者插入了一个关于敏捷开发如何融入传统质量控制框架的案例,这对于我们这种正在从瀑布模型向迭代模式过渡的软件公司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阐述那些听起来很“官方”的术语时,总能找到非常生活化或工程学上的类比。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脚踏实地的经验分享。读完后,我立刻将书中提到的几个关键指标对比模型,应用到了我们部门的月度绩效会议中,效果立竿见影,这说明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极高的,绝非纸上谈兵的“空壳”理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硬核”的专业书籍。我本来是抱着一丝疑惑翻开的,心想这年头的管理体系标准解读,无非就是把官方文件翻来覆去地解释一遍,没什么新意。然而,在阅读了开篇关于“质量管理原则”的历史演变和哲学基础之后,我的看法彻底改观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条款罗列上,而是非常巧妙地引入了几个现代商业案例——比如一家快速崛起的科技初创公司如何通过精简流程迅速获得市场信任,以及一家传统制造业如何借此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阵痛与收获。尤其是关于“过程方法”那一章,作者用类比的手法,将复杂的输入、过程、输出和控制点,比作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讲解得深入浅出,即便是初次接触ISO体系的管理者,也能立刻抓住核心要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基于风险的思维”的阐述,不再是空泛的风险识别,而是结合了供应链弹性分析和市场不确定性建模,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框架。这本书无疑超越了传统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引导读者从宏观战略层面去理解和应用标准,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审核。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阅读专业书籍的耐心算不上好,很多著作读个三分之一就束之高阁了。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企业教练,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你一记重拳,什么时候该给你一个及时的鼓励。我尤其欣赏它对“支持”这一章节的处理方式。以往的书籍对资源、能力、意识和沟通的讲解,总给人一种“做了就得了”的敷衍感。但在这里,作者用大量篇幅探讨了“知识管理”在维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性中的核心地位,甚至专门辟出了一小节,深入剖析了知识在跨代际团队传承中的流失与重建策略。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公司内部知识沉淀的不足。此外,书中对于“文件化信息”的管理,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务实的视角——即“信息应该服务于目的,而不是成为目的本身”。作者并没有鼓吹无休止的文档堆砌,而是强调了信息的可访问性、时效性和相关性。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全面的“体系体检”,不只是学会了如何“写”出符合要求的文件,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如何让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地“活”起来,成为驱动企业前进的内生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