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管理概論 (電子書)

資訊管理概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瑞順
图书标签:
  • 資訊管理
  • 管理學
  • 電子書
  • 資訊科技
  • 教科書
  • 大綱
  • 入門
  • 資訊系統
  • 商業
  • 學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介紹企業所需的各種高科技資訊系統,如ERP、SCM、CRM、KM、EC與雲端等。並介紹相關的資訊管理技術,使企業全面邁向電子化、網路化、雲端化。內容涵蓋完整的資訊管理領域。每章並提供考古題,使讀者易於當教學、高普考用書,及實務界參考之用。

本書特色

  1.本書內容結合資訊管理之理論與實務,幫助讀者瞭解資訊管理理論在實務面之應用。

  2.本書探討各種資訊管理技術,強調邁向電子化、網路化、雲端化企業應有的資訊管理理論與策略,每一章節並以個案分析來進一步闡述該章節之概念。

  3.本書架構完整,以清楚的層級方便讀者建立清晰完整的管理資訊系統架構與觀念。

  4.本書適合作為各大專院校、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相關教學讀本,高普考用書及實務界進修參考用。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資訊管理概論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我们将其命名为《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前沿技术(第3版)》。 --- 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前沿技术(第3版) 导言:智能时代的基石与未来 在这个数据爆炸、信息交互日益复杂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重塑商业、科学乃至日常生活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的交汇点上,我们正目睹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本书《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前沿技术(第3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系统性地剖析支撑现代智能系统的核心理论、算法以及最新的研究突破。 本书的第三版,在保留了对基础理论扎实讲解的同时,大幅更新了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模型结构和应用案例,特别关注了Transformer架构的演进、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训练范式,以及跨模态AI的发展趋势。我们期望,无论是资深的算法工程师、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博士生,还是希望掌握下一代信息技术核心能力的行业决策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宝贵的洞察与实践指导。 --- 第一部分:深度学习基础的回顾与深化 本部分将迅速而精准地回顾读者理解前沿NLP技术所必需的深度学习基础,并引入更高级的优化与正则化策略。 第1章:人工神经网络的再审视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感知机模型,深入探讨了现代神经网络的结构性创新。我们将详细解析激活函数的选择对模型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的影响,从ReLU家族到Swish及GELU的数学原理。重点关注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 BN)、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 LN)和实例归一化(Instance Normalization)在不同训练场景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2章:优化算法的进阶艺术 梯度下降法是深度学习的引擎,但其效率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本章详细对比了SGD、Momentum、AdaGrad、RMSProp等经典优化器的内在机制。核心内容聚焦于AdamW(Adam的权重衰减修正)的优势,以及如何结合学习率调度器(Learning Rate Schedulers),如余弦退火(Cosine Annealing)和线性预热(Linear Warmup),以实现模型训练的最佳收敛路径。 第3章:模型正则化与泛化性能 过拟合是深度学习模型面临的永恒挑战。本章不仅涵盖Dropout和L1/L2正则化,更引入了早停法(Early Stopping)的精确应用准则。特别讨论了对抗性训练(Adversarial Training)作为一种强大的正则化手段,用于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并探讨了其在NLP任务中的初步尝试。 --- 第二部分:自然语言处理的范式转移 本部分是全书的转折点,标志着我们从基于循环结构的RNN/LSTM时代,正式迈入以注意力机制为核心的现代NLP时代。 第4章:词嵌入(Word Embeddings)的深度演化 从经典的Word2Vec(CBOW与Skip-gram)和GloVe开始,本章逐步引入语境化嵌入的概念。重点分析ELMo如何通过双向LSTM捕获浅层语境信息,并为后续的预训练模型奠定理论基础。此外,还讨论了子词(Subword)分割技术,如Byte Pair Encoding (BPE) 和 WordPiece 的原理与实现。 第5章:注意力机制的诞生与核心原理 注意力机制是现代AI的基石之一。本章详细解析了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的数学构建,即Query(查询)、Key(键)和Value(值)的矩阵运算。我们将剖析缩放点积注意力(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的稳定性考量,并解释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如何允许模型在不同的表征子空间中并行捕获信息。 第6章:Transformer架构的完全解析 Transformer模型彻底改变了序列建模。本章将提供Transformer Encoder和Decoder的端到端结构分析。除了标准的自注意力层,我们还将深入探讨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的重要性,无论是绝对位置编码还是更先进的旋转位置嵌入(RoPE),它们如何为模型引入顺序信息。 --- 第三部分:预训练范式与大型语言模型(LLMs)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最前沿、最具影响力的LLMs技术,从基础预训练到指令跟随的微调策略。 第7章:预训练模型的演进:从BERT到T5 本章系统梳理了基于Transformer的预训练任务。详细分析了BERT的双向掩码语言模型(Masked Language Model, MLM)与下一句预测(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接着,转向序列到序列(Seq2Seq)的统一框架,重点讲解T5如何将所有NLP任务统一为“文本到文本”的格式,以及其在迁移学习中的巨大潜力。 第8章:GPT系列与自回归模型的深入探讨 聚焦于仅有Decoder结构的自回归模型,如GPT系列。本章深入剖析其因果掩码(Causal Masking)的实现,这保证了模型在生成文本时只能参考前面的信息。我们将探讨规模法则(Scaling Laws)对模型性能的影响,以及在极大规模下涌现出的推理与规划能力。 第9章:大型语言模型的对齐与微调策略 单纯的预训练模型难以直接用于复杂的人类指令。本章核心讲解如何使LLMs“对齐”人类价值观和任务要求: 1. 指令微调(Instruction Tuning):如何构建高质量的指令数据集。 2. 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包括奖励模型的训练、PPO(近端策略优化)在LLM对齐中的应用。 3. 参数高效微调(PEFT):详细介绍LoRA (Low-Rank Adaptation)、Prefix Tuning等技术,如何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高效地定制LLMs。 --- 第四部分:前沿应用与跨模态集成 本部分将视角从纯文本扩展到更广阔的AI应用领域,探讨多模态融合的最新进展。 第10章:文本生成与可控性 优秀的文本生成不仅需要流畅度,更需要可控性。本章讨论先进的解码策略,如束搜索(Beam Search)的局限性,以及Top-K和核采样(Nucleus Sampling, Top-P)如何平衡生成的多样性与连贯性。此外,介绍如何通过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和约束解码实现对生成内容的风格、事实或格式的精确控制。 第11章:多模态学习:视觉与语言的交汇 当前AI的最热门领域之一。本章聚焦于视觉-语言预训练(Vision-Language Pre-training)。我们将详细分析CLIP模型中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的思想,如何将图像和文本映射到同一个语义空间。进而探讨文生图模型(如Diffusion Models的初步结构)中语言编码器(Text Encoder)的作用与优化。 第12章:可解释性、鲁棒性与伦理考量 随着模型能力的增强,理解其决策过程和潜在风险变得空前重要。本章介绍XAI(Explainable AI)技术在NLP中的应用,如LIME和SHAP的局限性,以及更具针对性的注意力归因方法。最后,本书以对AI伦理的深刻反思作结,讨论模型偏见(Bias)、公平性(Fairness)的量化与缓解,以及负责任的AI部署框架。 --- 附录:实践工具箱 附录提供了读者快速上手的资源清单,包括主流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TensorFlow)的高级API使用指南、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 库的核心模块用法解析,以及部署高效Transformer模型的推理优化工具(如ONNX Runtime的应用)。 --- 总结: 《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前沿技术(第3版)》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它是一份通往下一代智能系统的路线图。通过对理论的精深剖析和对最新实践的全面覆盖,本书致力于培养读者不仅能使用现有工具,更能理解、创新并驾驭未来AI浪潮的深厚能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資訊系統簡介
1.1 電子商業的範圍及輪廓
1.2 電子商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1.3 電子商業的價值與創新策略
1.4 企業資訊科技的演進
1.5 企業資訊系統

第二章 企業流程再造
2.1 企業流程再造的基本概念
2.2 企業流程再造之方法
2.3 企業流程再造與資訊科技的關係

第三章 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
3.1 資訊系統規劃
3.2 資訊系統開發
3.3 資訊系統的品質管理
3.4 資訊系統的維護

第四章 專案管理
4.1 專案管理基本概念
4.2 專案經理的任務
4.3 專案規劃
4.4 專案管理的組織與人事規劃
4.5 專案管理的評估與考核方法

第五章 企業資源規劃
5.1 企業資源規劃簡介
5.2 企業資源規劃導入前的認知
5.3 企業資源規劃的模組
5.4 企業資源規劃導入步驟

第六章 供應鏈管理
6.1 供應鏈管理之基本概念
6.2 導入供應鏈管理系統
6.3 資訊科技與供應鏈管理

第七章 客戶關係管理
7.1 客戶關係管理的基本概念
7.2 資訊科技與客戶關係管理
7.3 客戶關係管理應用軟體
7.4 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的未來趨勢

第八章 決策支援
8.1 決策支援的概念
8.2 決策的類別
8.3 資訊科技與決策支援系統

第九章 資料探勷
9.1 資料探勘的概念
9.2 資料探勘系統之架構
9.3 資料探勘的功能
9.4 資料探勘之分類與評估
9.5 資料探勘系統的應用與發展

第十章 知識管理
10.1 知識管理的內涵
10.2 知識管理導入的方法
10.3 知識管理系統導入的成功因素

第十一章 知識經濟
11.1 知識經濟的定義與特徵
11.2 知識經濟的發展策略與方案
11.3 知識經濟時代的目標
11.4 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理念

第十二章 電子商務
12.1 電子商務簡介
12.2 電子商務模式
12.3 電子商務相關技術
12.4 付款機制與電子商務安全

第十三章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
13.1 RFID的基本概念
13.2 RFID的技術標準
13.3 RFID、條碼與EPC
13.4 RFID的產業趨勢
13.5 RFID與資訊安全和隱私權的保護

第十四章 雲端運算
14.1 何謂雲端運算
14.2 雲端運算服務類型
14.3 雲端運算平台
14.4 雲端運算部署模式
14.5 企業雲端運算服務

第十五章 資料庫管理
15.1 資料庫的簡介
15.2 資料庫的系統架構
15.3 資料模型
15.4 資料正規化
15.5 資料庫語言

第十六章 網路管理
16.1 網路管理簡介
16.2 網路的分類
16.3 無線網路通訊
16.4 網路管理

第十七章 資訊安全
17.1 資訊安全簡介
17.2 資訊安全技術
17.3 電腦病毒的防治
17.4 企業的電腦病毒防治

第十八章 大數據-Big Data
18.1 大數據概述
18.2 大數據資料應用
18.3 大數據資料基礎
18.4 大數據資料分析
18.5 大數據資料管理
18.6 Google在Big Data應用上的技術
18.7 Big Data技術的應用Net App網格儲存架構與應用-Data ONTAPGX

第十九章 物聯網
19.1 物聯網概述
19.2 物聯網系統架構
19.3 物聯網感測技術
19.4 物聯網-網路通訊與網際網路技術
19.5 物聯網實務應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35488
  • EISBN:9789865035488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后,谈谈这本书的结论和对未来趋势的展望部分。作者在收尾时,将信息管理的未来描绘得非常光辉,强调了数据素养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这部分文字富有激情,确实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但是,这份展望的落脚点似乎过于宏大,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方针。例如,他反复提到“拥抱数字化转型”,却很少具体指导一个中小型企业应该从何处着手,应该优先投资于哪些信息基础设施,或者如何评估转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ROI)。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充满了动力,但走出会议室后,却不知道第一步该迈向哪里。一本好的概论,应该在提供理论框架的同时,给予读者一个清晰的行动路线图,而这本书的结尾,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非一个实用的起点。

评分

从电子书的交互性和多媒体整合来看,这本“資訊管理概論”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说有些保守了。作为一个电子版本的读物,我期待有更丰富的超链接、嵌入式的视频解释或者互动式的自测工具。然而,这本书几乎完全依赖于纯文本和静态的图片/图表。当我读到一些复杂的系统架构图时,我需要手动去放大、缩小的操作,体验远不如在实体书上直接用手指比对来得直观。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动态演示流程的章节,比如数据流分析,缺失了动态演示环节,使得理解的门槛陡增。这让我感觉,出版商似乎只是将纸质书的内容简单地“扫描”或“转换”成了电子格式,而没有真正利用电子媒介的优势来优化学习体验,这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评分

这本书对于案例分析的选取,我认为是其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书中穿插了许多图表和案例摘要,但它们大多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已经被反复引用了十几年、缺乏新鲜感和时效性的“经典案例”。比如,关于供应链优化的讨论,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新兴的物联网(IoT)或区块链技术如何颠覆传统流程的实例,结果看到的却是多年前的大型企业ERP系统部署失败的教训总结。这种对最新实践的缺失,使得这本书的知识体系看起来有些“滞后”。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本关于“管理”的书,如果不能紧密结合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市场变化,其指导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敏捷开发(Agile)思维如何融入信息项目管理,或者人工智能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如何落地应用的深入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作者对于信息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阐述得非常宏大且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他笔下的信息管理不再仅仅是数据存储和报告生成的技术后台工作,而是一门驱动商业决策、重塑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艺术。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将枯燥的技术概念包裹在一层厚厚的商业战略外衣下。然而,这种试图“拔高”信息管理地位的努力,在实际内容展开时,似乎遇到了阻力。例如,在谈到数据治理框架的构建时,语言变得异常晦涩和学院派,大量使用缩写和行业术语,如果没有扎实的背景知识铺垫,初学者很容易在第二章就迷失方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概论”,而是在啃一本高阶的学术论文集。这种高屋建瓴却又缺乏必要的“脚踏实地”的讲解,使得这本书在教育意义上打了折扣,它假设了读者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预备知识,这与它“概论”的定位存在明显的错位。

评分

这本“資訊管理概論 (電子書)”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它那种偏向教科书式的布局,虽然清晰明了,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总觉得少了一点点抓人眼球的“设计感”。我期望一个信息管理领域的入门读物,能在视觉上就传达出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但这个电子书的封面,更像是那种大学图书馆里堆积如山的参考资料之一,给人一种“安全但乏味”的感觉。内页的排版倒也工整,字体选择和行距都符合阅读标准,没有出现那种让人阅读疲劳的拥挤感。不过,电子书阅读器上的加载速度似乎有点慢,切换章节时偶有卡顿,这对于一本强调“管理”和“效率”的书来说,多少有些讽刺。我花了些时间去适应它的阅读体验,发现它在目录结构的编排上还是下了功夫的,章节标题划分得逻辑性很强,这或许是它唯一能快速吸引我深入下去的表象特征了。总的来说,外观上缺乏惊喜,更像是一个工具,而非一件激发学习热情的“媒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