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實務論 (電子書)

專利實務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冷耀世 
图书标签:
  • 专利
  • 专利实务
  • 知识产权
  • 法律
  • 电子书
  • 技术
  • 法律实务
  • 创新
  • 商业
  • 知识产权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以自身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將專利由基本概念到實際應用,循序漸進、鉅細靡遺的介紹,內容主要針對專利的申請、審查、期限、年費、侵權、使用、保護,以及他國專利和與專利相關之國際公約及組織,皆有詳細的解說與範例,書末附上課後學習單,供研讀此書之讀者使用。

本書特色

  1.深入淺出介紹專利制度的由來與演變,讓讀者了解專利權利的真正意義。
  2.藉由實際案例的說明,培養讀者自行撰寫專利說明書及分析申請專利範圍的能力。
  3.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詳述如均等論等重要理論的由來。
  4.實務與理論結合並以流程圖方式,具體引導。
  5.專利策略與訴訟戰略的實例說明,宏觀專利對於企業的影響。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專利實務論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的、自然流畅的介绍,字数约为1500字。 --- 深度解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商业伦理与治理 作者: 王承恩、李慧玲 联合撰写 出版社: 环球智库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电子书(EPUB/MOBI) 页数: 约 650 页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人工智能(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自动驾驶汽车到个性化医疗诊断,从金融高频交易到内容生成,AI正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和互动模式。然而,伴随技术奇迹而来的,是对其潜在风险、道德困境以及有效治理体系的深刻忧虑。《深度解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商业伦理与治理》一书,正是为应对这一时代挑战而生。 本书并非一部晦涩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面向企业决策者、政策制定者、法律从业者以及所有关心技术未来走向的知识精英的深度指南。它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了AI技术爆炸性增长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并聚焦于在商业应用层面必须建立的伦理框架与监管机制。 第一部分:技术驱动下的伦理重构 本书开篇便对当前AI技术的成熟度及其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者没有沉溺于技术细节,而是将其作为理解伦理问题的背景板。 第一章:算法的“黑箱”与透明度危机 本章深入探讨了深度学习模型,尤其是复杂神经网络的内在不透明性问题。当一个决策——例如信贷审批、招聘筛选或医疗诊断——完全由一个无法被人类轻易解释的算法做出时,问责制便面临挑战。我们如何确保决策的公平性?本书提出了一系列量化透明度(Quantifiable Transparency)的方法论,并结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的“解释权”概念,讨论了在实际商业场景中如何平衡模型性能与可解释性。 第二章:偏见与歧视的放大效应 数据是AI的血液,而如果血液本身携带了历史的偏见,那么算法的产出必然是歧视性的。本书通过多个经典案例(如面部识别技术在不同人群中的识别准确率差异,以及招聘AI对女性候选人的隐性排斥),剖析了数据采集、特征工程和模型训练过程中偏见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嵌入系统的。重点在于,本书提出了“反向偏见工程”的概念,旨在主动识别和校正训练数据中的历史不公,确保技术进步不会固化社会不平等。 第三章:自主性决策的边界 随着AI系统获得越来越高的自主决策权,特别是应用于金融市场和军事防御领域时,责任归属问题变得异常尖锐。本书仔细辨析了“代理人”(Agent)与“工具”(Tool)之间的哲学界限。当自动交易系统引发市场崩盘,或自动驾驶汽车发生致命事故时,责任应归属于程序员、部署者、拥有者还是AI本身?作者们系统梳理了现有侵权法框架下的局限性,并呼吁建立基于“风险分配”而非传统“过失认定”的新型法律模型。 第二部分:重塑企业治理与问责体系 伦理原则的落地,最终依赖于强健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框架。《深度解析》的第二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为企业如何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提供了蓝图。 第四章:AI治理的“三支柱”模型 本书提出了企业级AI治理的“三支柱”模型:技术保障(Technical Assurance)、组织架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和政策合规(Policy Compliance)。技术保障关注模型验证、稳健性测试和安全审计;组织架构涉及设立首席AI伦理官(CAEO)的必要性及跨部门协作机制;政策合规则要求企业主动映射全球及区域性的AI法规。本书提供了建立这些支柱的具体操作清单和最佳实践案例。 第五章:从用户隐私到数据主权 在AI驱动的个性化服务时代,用户数据被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和利用。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数据保护法规,深入探讨了“数据主权”的概念——即个体对其数据生成价值的控制权。它详细分析了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和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等新兴技术如何帮助企业在利用数据洞察力与保护用户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特别关注了AI在健康数据和金融信用评分中的应用,要求企业在设计之初就植入隐私保护机制(Privacy by Design)。 第六章:人力资源的未来与“数字剥削” 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已是公认事实,但本书更关注隐藏在幕后的“数字剥削”:零工经济平台上的算法管理、远程工作中的微观监控,以及AI驱动的绩效评估系统如何固化工作强度。作者们警告,如果不对这些“看不见的手”进行有效约束,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劳动异化。书中探讨了“算法劳动者权利法案”的必要性,以及企业如何通过“人机协同”而非“机器替代”的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全球监管的碎片化与未来展望 面对跨国界的技术应用,单一国家的治理方案显然不足以应对挑战。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国际层面,分析了当前全球监管格局的复杂性与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向。 第七章:中美欧在AI监管哲学上的分野 本章对比分析了美国(偏向市场驱动与自我监管)、欧盟(偏向人权中心与严格预设)和中国(偏向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在AI监管上的核心哲学差异。作者认为,这种哲学分野不仅影响了法规的制定,更决定了未来AI技术的国际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了解这些差异,对于希望在全球市场运营的技术企业至关重要。 第八章:迈向全球伦理共识 如何在尊重主权差异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关于“通用AI风险”的国际基准?本书提出了建立“AI安全评估国际公约”的构想,借鉴了核不扩散条约(NPT)的经验,主张在AI的“强能力”(General Purpose AI)研发领域引入国际监督和联合安全审计机制。本书的结论部分充满建设性,呼吁技术界、法律界和政界共同努力,确保AI的发展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非加剧风险与不平等。 读者对象 企业高管与董事会成员: 需要制定AI战略、进行风险评估和建立内部治理体系的决策者。 法律与合规专家: 寻求理解新兴技术如何挑战现有法律框架并制定前瞻性合规策略的专业人士。 政策制定者与监管机构人员: 负责起草和实施影响深远的AI监管法案的政府官员。 学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 专注于技术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的学者。 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成功整合了计算机科学、法学、哲学和经济学的前沿见解。 实操性强: 提供了清晰的治理框架、评估工具和案例分析,而非停留在理论层面。 前瞻视野: 不仅分析当前问题,更着力于构建面向未来十年AI可能形态的治理蓝图。 叙事清晰: 结构严谨,语言精炼,避免了不必要的行业术语堆砌,确保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深入理解。 --- 《深度解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商业伦理与治理》 是当前理解和驾驭人工智能复杂性的必备读物,它引导我们从“如何构建更智能的系统”转向“如何构建更负责任的智能社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冷耀世


  .理工學士、法學碩士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任專利審查委員
  .專利商標代理人、智權顧問
  .上市公司法務主管/智權主管

  業界與培訓單位講座
  .智慧財產權種籽師資培訓班-專利侵害鑑定班種籽師資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7~2022年「智慧財產服務團」講師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專利檢索中心
  .清大自強基金會、中國生產力中心、全國工業總會、內部稽核協會、TIPA技轉研發人員專班
  .企業智權講座 (微星科技、順達科技、揚明光學、慧友電子、華上科技、光虹建聖、光寶動力儲能科技 、塑膠技術發展中心、遠東國際商銀、富爾特數位影像、和椿科技、台聚管理顧問、中華電信、太平洋醫材、盛群半導體)

  官方講座
  .2014~2015經濟部專研中心專利高級審查官訓練班軍方講座
  .國防部軍備局第202廠

  學界講座
  .台大電資所、世新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
  .台灣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致理技術學院、東方技術學院、中國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世新大學、景文科技大學、逢甲大學、淡江大學、北台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元智大學、中衛發展中心、成功大學、中華創新發明學會、雲科大科法所、義守大學、中興大學、亞東科技大學、靜宜大學、屏東科大、元培科大、康寧大學

  獲獎
  .微星科技2003、2004、2005年度內部講師評鑑第一名
  .智慧財產學院(TIPA)2007、2008、2009年度優良教師、資深優良教師

  著作
  .專利審查基準(運動器材篇)(智慧局)
  .專利實務論(2005.9出版、2019.第八版)
  .兩岸專利法比較(2006.9出版)
  .美國商標案例解析(2008.2出版)
  .國外及港澳台專利申請策略(2018.9出版)
  .專利管理與內部控制(2016.4內稽協會)
  .專利相關文章四篇(2017.9國實院)

  創作發明
  .37件以上

图书目录

Chapter 1 專利的概念
1-1 專利的意義
1-2 專利權利說
1-3 專利制度的發展
1-4 專利權的客體
1-5 專利權的權能
1-6 專利權的特性
1-7 專利權的主體與職務上的發明

Chapter 2 專利申請與法定的限制
2-1 專利申請
2-2 專利代理
2-3 法定不予專利之標的
2-4 專利申請的技巧
2-5 軟體專利

Chapter 3 專利申請格式
3-1 申請專利之必要文件
3-2 發明與新型之專利說明書
3-3 設計專利之專利說明書
3-4 發明及新型專利之圖式

Chapter 4 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撰寫
4-1 撰寫專利說明書的原則
4-2 申請專利範圍的意義與格式
4-3 申請專利範圍的上位化
4-4 獨立項及附屬項的關係
4-5 申請專利範圍之獨立項與附屬項間的變化
4-6 附屬項的敘述方式
4-7 申請專利範圍的文字是否皆為限制

Chapter 5 優先權與先申請原則
5-1 互惠原則與優先權的主張
5-2 國內優先權與外國優先權
5-3 與優先權有關的其他規定
5-4 先申請原則
5-5 一發明一專利
5-6 擬制喪失新穎性
5-7 發明、新型一案兩請的規定
5-8 我國專利法對於非真正發明人的規定
5-9 非真正發明人在我國民法及刑法上的救濟
5-10 美國專利法有關非真正發明人的規定

Chapter 6 先前技術調查
6-1 專利分類
6-2 IPC國際專利分類
6-3 專利檢索的動機與效果
6-4 專利資料的運用與專利分析
6-5 各主要國家或地區官方網站

Chapter 7 專利審查與專利要件
7-1 專利審查
7-2 專利審查流程
7-3 產業利用性
7-4 新穎性
7-5 喪失新穎性或進步性的例外
7-6 上、下位概念的意義
7-7 進步性
7-8 早期公開
7-9 專利審查與行政救濟流程
7-10 專利審查高速公路

Chapter 8 專利公報
8-1 專利公報中INID代碼的意義
8-2 各主要國家或地區之專利公報樣式
8-3 美國專利公報首頁編碼例式

Chapter 9 申復、答辯與行政救濟
9-1 核駁理由的檢視與答辯
9-2 專利的舉發
9-3 證據能力與證據力
9-4 訴願與行政訴訟

Chapter 10 法定期間與年費管理
10-1 期間與期間的計算
10-2 延誤法定或指定期間的法律效果
10-3 專利有效期限與年費繳納

Chapter 11 授權與實施
11-1 專利核准與商品化的關係
11-2 專利權的真正意義
11-3 專利授權的概念
11-4 專利授權的種類
11-5 強制授權
11-6 我國的特許實施(強制授權)制度
11-7 美國的強制授權規定

Chapter 12 專利侵權的認定與分析
12-1 專利權實施的意義
12-2 專利侵權與賠償
12-3 製造方法的推定
12-4 專利範圍的解釋
12-5 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權
12-6 專利侵權比對的基本原則
12-7 字面侵權
12-8 均等論
12-9 專利侵權分析流程
12-10 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
12-11 邊境保護措施

Chapter 13 專例侵權抗辯
13-1 申請過程禁反言原則
13-2 揭露奉獻原則
13-3 個人非營利使用專利
13-4 專利侵權的例外
13-5 專利侵權之一般抗辯
13-6 專利侵權的特殊抗辯之一--怠忽行使權利
13-7 專利侵權的特殊抗辯之二--默示授權
13-8 專利侵權的特殊抗辯之三--專利權濫用
13-9 迴避設計

Chapter 14 專利權的行使
14-1 專利號數的標示
14-2 適法的警告行為
14-3 國內警告信函範例與行使權利
14-4 接獲警告信函的處理原則
14-5 民事訴訟與保全程序

Chapter 15 專利權與其他無體財產權的區別
15-1 專利保護與營業祕密之比較
15-2 設計專利與新型專利的區別
15-3 設計專利與商標的區別
15-4 設計與著作權保護範圍的比較

Chapter 16 美國專利簡介
16-1 美國特殊專利案申請態樣
16-2 美國專利法對於新穎性的規定
16-3 新穎性喪失與失權
16-4 先發明原則
16-5 對於既有技術的認定
16-6 美國專利申請歷程檢索
16-7 ITC與邊境措施

Chapter 17 與專利有關之重要國際公約與組織
17-1 TRIPs
17-2 巴黎公約
17-3 PCT
17-4 WTO
17-5 WIPO

Chapter 18 企業創新與專利保護
18-1 造就發明浪潮的起因
18-2 專利對於企業的重要性
18-3 專利與標準
18-4 創新對企業之影響實例
18-5 專利侵權對企業之影響
18-6 企業內部之專利提案
18-7 職務上的發明

Appendix 課後練習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38823
  • EISBN:9786263280236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1.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