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 (電子書)

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順清 
图书标签:
  • 车辆传感器
  • 传感器原理
  • 传感器检测
  • 汽车电子
  • 电子工程
  • 车辆工程
  • 汽车维修
  • 电子书
  • 技术参考
  • 工业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內容主要探討車輛各種感測器原理、控制電路及檢測方法等。這是一本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書,有別於市面上書籍均較偏向理論為多,造成學生讀了理論後,不會應用在實務檢測中,這是目前技職教育較欠缺的。因此本書特別加強如何使學生了解原理後,能於實務中動手檢測及查修,以利於日後就業之需求。作者有非常豐富之業界實務工作經驗,加上頗有心得的教學方法,用「最簡單的方法去教會他人」,因此讀者會發現本書無論是介紹原理或檢測方法,均很容易了解與學習。看了本書,你一定會發覺:原來學東西(知識)並不難。你也會體會到:學理工還是要懂一點原理,就能從中發展出各種實用的檢測方法,對故障查修更有幫助。希望這本書能突破很多人學習上的障礙及錯誤觀念,引導讀者能快樂的學習。

本書特色

  1.理論與檢測技能並重,有別於坊間偏向理論為多。
  2.本書作者累積多年實務經驗及教學心得,言簡易賅敘述實務檢修。
  3.圖解每一原理及檢測方法,研讀時記憶較深刻,搭配文字易於融會貫通。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車輛感測器原理與檢測》之外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介绍另一本聚焦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不同方面的书籍,避免提及原书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汽车动力总成电控系统:结构、算法与性能优化 本书聚焦于现代汽车动力总成(Powertrain)电控系统的核心技术,深入剖析从燃油喷射、点火正时到混合动力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底层逻辑与实现细节。本书旨在为汽车工程、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研发工程师及技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技术参考框架,理解当代汽车高效、低排放运行背后的复杂控制策略。 第一部分:电控单元(ECU)基础架构与通信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现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变,特别是动力总成控制单元(PCM/ECM)的硬件设计与软件组织。 1. ECU的硬件平台与嵌入式系统 我们将探讨执行器驱动电路、微控制器(MCU)选型,以及系统级的热管理和电磁兼容性(EMC)设计。重点分析高可靠性实时操作系统(RTOS)在发动机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任务调度、中断处理机制,以及故障安全设计(Fail-Safe)。 2. 车辆网络与诊断协议 深入讲解车内通信总线,如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在动力总成网络中的部署。内容涵盖CAN报文的帧结构、仲裁机制、错误检测与恢复。同时,详述OBD-II(车载诊断系统第二代)标准,特别是UDS(统一诊断服务,ISO 14229)协议在动力总成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刷写(Flashing)过程的安全性与数据链路层通信。 第二部分:汽油机电控系统的核心算法 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细致描绘了实现精确燃烧控制所需的各类基础与高级控制算法。 3. 燃油喷射控制策略 研究不同工况下(冷启动、怠速、加速、高速巡航)的喷油量计算模型。详细介绍闭环燃油修正(Closed-Loop Fuel Trim)的实现,包括氧传感器(Lambda Sensor)信号的处理、窄带与宽带Lambda探头的特性比较,以及基于空燃比反馈的积分-比例-微分(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分析直喷技术(GDI)带来的高压油泵控制与二次喷射策略。 4. 点火正时与爆震控制 阐释点火提前角的理论基础,包括进气温度、冷却液温度、发动机转速对最佳点火时刻的影响。重点分析爆震(Knocking)的产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高频声学传感器采集信号,并利用快速迭代算法调整点火提前角和进气相位,实现精确的爆震抑制,同时最大化发动机效率。 5. 进气与增压控制 详述电子节气门体(Drive-by-Wire Throttle Body)的开度控制逻辑,包括扭矩请求与实际节气门位置的解耦控制。对于涡轮增压系统,分析执行器(如Wastegate或VGT)的开环与闭环控制,如何平衡瞬态响应(避免Turbo Lag)与高负荷下的增压压力保护。 第三部分:排放控制与后处理系统管理 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电控系统满足日益严格的全球排放法规。 6. 废气再循环(EGR)与二次空气控制 深入探讨EGR系统对NOx排放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介绍高压EGR与低压EGR系统的差异,以及ECU如何精确控制EGR阀的开启度,以避免怠速不稳或燃烧熄火。分析二次空气泵的作用及其在冷启动阶段的控制时序。 7. 催化转化器管理与热管理 介绍三元催化器(TWC)的工作原理与污染转化效率(ICE)。重点分析催化器加热策略,包括如何通过改变点火正时、喷油脉宽等手段快速提升排气温度,使催化器达到工作窗口。阐述排气温度传感器(EGT)在柴油机DPF再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混合动力系统(HEV/PHEV)的能量管理策略 随着汽车电动化转型,本部分系统性地介绍了复杂的能量流管理逻辑。 8. 混合动力架构与运行模式 系统梳理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并分析ECU如何根据驾驶员的扭矩请求、电池SOC(State of Charge)以及系统温度,在纯电驱动、纯燃油驱动、混合驱动和能量回收模式间平滑切换。 9. 电池管理系统(BMS)与扭矩分配 详细讲解BMS的基本功能,如电芯均衡、温度监控与SOC/SOH(健康状态)估算。在混合动力控制层面,重点剖析最优能源分配算法(Optimal Energy Management),包括基于等效油耗(ECMS)或动态规划的方法,以在满足驾驶性能的同时,实现整体能源效率的最大化。 第五部分:故障诊断、标定与系统集成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与维护。 10. 标定与测试方法 介绍发动机控制参数的标定流程,包括离线仿真(如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模型在环MIL)与在线实时标定(HIL/SIL)。分析不同标定工具链(如CANape, INCA)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优化MAP(Map)表来提升控制性能。 11. 功能安全与诊断覆盖率 讨论ISO 26262标准在动力总成电控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关键执行器(如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冗余设计与故障检测机制。分析诊断故障码(DTC)的生成逻辑、冻结帧数据(Freeze Frame Data)的记录标准及其在售后服务中的重要性。 ---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大量引用实际控制系统的参数设定范围和控制框图,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从传感器输入到执行器输出的完整控制回路。它不仅仅是原理的介绍,更是现代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工程师必备的实践手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感測器基本概念篇
1-1 感測器在汽車之應用
1-2 感測器之發展
1-3 車輛常用感測器分類
1-4 汽油噴射引擎控制原理
1-4-1 依噴油嘴安裝位置分類
1-4-2 依噴油方式分類
1-4-3 依BOSCH命名方式分類
1-4-4 汽油噴射引擎基本控制方式
1-4-5 車上感測器使用之訊號
1-4-6 工作週期(Duty cycle%)與頻率(Hz)
1-4-7 感測器之學習重點
1-4-8 感測器工作之三個條件
1-4-9 車用引擎電腦的電源供應方式
1-5 感測器使用之三種訊號
1-5-1 霍爾式感測器之作用原理及檢測方法(產生方波訊號)
1-5-2 電磁感應式感測器之作用原理及檢測方法(產生ACV訊號電壓)
1-5-3 分壓電路原理及檢測方法(產生DCV訊號電壓)
1-6 故障碼如何產生的?
1-6-1 感測器如何讓電腦產生故障碼?
1-6-2 如何叫故障碼
1-6-3 如何消除故障碼
1-6-4 當故障燈一直不熄時,如何查修?

第2章 溫度感測器
2-1 概述
2-2 水溫感測器(ECT)
2-3 汽缸蓋溫度感測器(CHT)
2-4 進氣溫度感測器(IAT)
2-5 自動變速箱油溫感測器(TFT)
2-6 車內外空氣溫度感測器
2-7 蒸發器出口溫度感測器
2-8 排氣溫度感測器
2-9 油箱溫度感測器
2-10 共軌高壓柴油引擎燃油溫度感測器

第3章 壓力感測器
3-1 進氣歧管絕對壓力感測器(MAP)
3-2 大氣壓力感測器(BARO)
3-3 共軌高壓柴油引擎燃油油壓感測器
3-4 油箱壓力感測器
3-5 渦輪增壓感測器
3-6 冷媒壓力感測器
3-7 煞車油壓感測器

第4章 流量感測器
4-1 進氣空氣量感測方式
4-2 翼板式空氣流量感測器(VAF)
4-3 熱線式(熱膜式)空氣流量感測器(MAF)
4-4 卡門渦流式空氣流量感測器

第5章 位移感測器
5-1 節氣門位置感測器(TPS)
5-2 電子節氣門
5-2-1 電子節氣門構造及作用原理
5-2-2 電子節氣門的功能
5-2-3 電子節氣門故障現象及可能故障原因
5-2-4 電子節氣門--油門踏板位置感測器(APP)
5-2-5 電子節氣門--節氣門位置感測器(TPS)
5-2-6 電子節氣門作動器(馬達)
5-2-7 各車種電子節氣門怠速學習程序
5-3 搖擺率及橫向G力感測器

第6章 轉速轉角感測器
6-1 曲軸位置感測器(CKP)
6-1-1 電磁感應式曲軸位置感測器
6-1-2 霍爾式、磁阻式曲軸位置感測器
6-1-3 光電式曲軸位置感測器
6-2 凸輪軸位置感測器(CMP)
6-2-1 電磁感應式凸輪軸位置感測器
6-2-2 霍爾式、磁阻式凸輪軸位置感測器
6-3 車速感測器
6-4 輪速感測器
6-5 轉向角度感測器
6-6 自動變速箱輸入軸感測器

第7章 氣體感測器
7-1 前含氧感測器
7-1-1 二氧化鋯含氧感測器
7-1-2 二氧化鈦含氧感測器
7-1-3 寬域型空燃比感測器(Wide-band Oxygen Sensor)
7-2 如何利用長短期燃油修正,去判斷故障點
7-3 後含氧感知器
7-4 空氣品質感測器(AQS)

第8章 爆震感測器
8-1 爆震感測器

第9章 其他感測器
9-1 光感測器
9-2 自動變速箱檔位開關
9-3 引擎機油壓力開關
9-4 動力轉向壓力開關
9-5 煞車油面開關
 
附 錄
附錄A LED 測試燈使用說明
附錄B1 新標準汽車專有名詞
附錄B2 縮寫汽車專有名詞之中英對照表
附錄B3 SAE J1930 專有名詞與頭字語
附錄C 電路系統檢修注意要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3671
  • EISBN:9786263284876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2.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风格,字体选择清晰易读,图表的质量非常高,这一点对于理解复杂的物理原理至关重要。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解释基础理论时所采用的类比方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电磁波传播和光电效应变得直观了不少。尤其是在谈到车辆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部分,书中似乎提到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检测模型,这正是我目前工作中最需要的知识点。我希望深入了解这些模型是如何从海量的传感器数据中提取出“健康”和“异常”特征的,以及这些模型在资源受限的车载计算平台上的优化策略。此外,关于传感器标定流程的介绍,如果能覆盖自动标定和在线标定的最新进展,那就更具价值了。我对书中关于环境模型构建的章节特别感兴趣,它是否涵盖了如何将不同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转化为统一的、可用于决策算法的语义信息?这本书的深度如果能覆盖到应用层面的工程实践,那无疑是一本难得的宝藏。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印象深刻,它似乎遵循了一个从基础物理到系统集成的逻辑路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噪声”这个核心问题的。车辆运行环境的复杂性意味着传感器数据中充满了各种干扰——来自其他车辆的电磁干扰、路面反射、环境温度变化等。我期望书中能详细探讨各种降噪和滤波技术,不仅仅是传统的卡尔曼滤波,更希望看到自适应滤波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去噪方法在车辆感知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另外,关于传感器的接口标准和通信协议(如CAN、Ethernet/SOME/IP)的介绍,如果能结合实际的硬件架构进行说明,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本书如果能对不同传感器的“盲区”和“误判”场景进行深入的案例复盘和技术反思,那将是对工程经验的极大补充,帮助我们预见潜在的系统漏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现代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银色的线条,给人一种科技与严谨的感觉,一看就知道内容是关于前沿技术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在原理层面给予我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那些复杂的信号处理和数据融合算法。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各种传感器的简单罗列上,而是能深入剖析不同类型传感器——比如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它们在应对复杂交通场景时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特别是关于如何解决传感器数据在恶劣天气下(如雨雪雾)的鲁棒性问题,这是目前自动驾驶领域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多传感器冗余和异构信息互补来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时间同步和空间标定的先进技术探讨,毕竟,精准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是构建准确环境模型的基础。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扎实,如果内容能达到预期的深度,它应该会成为我工作台上的常备参考书,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读物”。

评分

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覆盖面很广,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对未来趋势的把握。我希望书中能对下一代车辆传感器技术,如固态激光雷达、更高分辨率的成像雷达或基于量子技术的传感原理有所涉猎。更重要的是,我关注如何利用这些新型传感器来解决当前感知系统在“长尾问题”上的不足,即那些低概率、高风险的极端事件。书中对于传感器数据的“可解释性”是否有所讨论?在自动驾驶责任界定日益重要的今天,能够追溯和解释为什么某个传感器在某个时刻提供了错误或不完整的数据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现有技术的“What”,更能深入探讨未来“How”和“Why”,提供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如果能附带一些可以用于仿真验证或数据分析的伪代码或算法流程图,那就再完美不过了,这将极大地加速理论知识向实际工程应用的转化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捧在手里有分量感,让人感觉内容绝非泛泛而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特定类型传感器(例如,用于疲劳驾驶监测的生物传感器或用于路面质量评估的振动传感器)的详细技术规格和性能指标对比。我的主要兴趣点在于如何评估和量化不同传感器的性能指标,比如信噪比(SNR)、分辨率、动态范围等,以及这些指标如何直接影响到车辆安全决策的准确性。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特定的应用场景(城市NOA、高速巡航等)来选择最合适的传感器组合,那就具有极高的实操价值了。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传感器寿命预测和维护策略的章节,如何通过分析退化数据来提前介入,确保车辆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与当前国际标准(如ISO 26262在传感器安全层面的要求)的对照分析,对工程设计人员来说会非常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