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路夜歌:在兵荒馬亂的路程聽幾首夜深人靜的歌 (電子書)

荒路夜歌:在兵荒馬亂的路程聽幾首夜深人靜的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如山(阿山)
图书标签:
  • 电子书
  • 夜歌
  • 战争
  • 旅程
  • 音乐
  • 小说
  • 文学
  • 情感
  • 历史
  • 沉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四分衛成團30年,用20年的光陰歲月,
帶大家一起唱過北京、香港、東京、新加坡、澳門、LA、首爾等29個城市!

「對於當下過去與未來我已不再糾結,
我已經不害怕自己是一個喜歡回顧過往的人。」――陳如山

其實很多故事沒什麼大不了,都是曾經路過的風景與遇見的人們。
當下或許覺得沒什麼,真的要過了一段時間回頭看看才明白那些抓緊時間左顧右盼的日子,
那些來去匆匆每次總是剛開始熟悉就準備要離開了的我們,確定的是心中無限感激,
那些在意或不經意的場景與人們,都是後來變成故事之後才能理解的過程。

  小彩蛋:書中附阿山從未發表同名歌曲兩首QRcode

  2002北京.香港
  或許當時很氣憤的事情過了很久以後回想起來就會覺得好笑,當下的無奈都必須依靠時間化解。

  2005.10東京
  每個喜歡音樂的人或許都曾被音樂拯救或是用音樂拯救了某個人。

  2013澳門.杭州 上海 廣州.深圳 廣州 惠州 香港.重慶 成都.昆明 北京 鄭州 武漢
  好想要知道那麼多年過去,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有哪些回答做了改變?

  2014新加坡.北京
  那些原本稀鬆平常的小事,都在事隔多年之後已經遙不可及。

  2015香港.LA.海參崴
  好多相聚分離以及好多決定變成當下的樣子,還來不及感慨我就必須用力地刷下吉他的和弦,往下一個小節前進。

  2016. 01哈爾濱 長春 瀋陽
  車窗外城鎮與城鎮之間都是一望無際的冰天雪地,偶爾有小河、矮屋、墓碑、黑馬、車輛反光此起彼落。

  2019大阪 東京.首爾.新加坡 吉隆坡 檳城 曼谷
我想他應該也是這輩子彼此之間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吧,在生命裡的某一天揮手之後轉身接下去的是各自要書寫下去的故事。

  2023台北.台南.台中
  今年2023年是四分衛的30歲,所以今年的每一場表演都是30週年演唱會,請大家打起精神來!

各界好友熱情推薦
  

  秦旭章 WiFi(廠牌主理人、守夜人團長)、馬世芳(廣播人、作家)、張國璽(脫拉庫主唱)、張瀞仁(Give2Asia慈善顧問)、郭偉建 小郭(四分衛吉他手)、鄭峰昇 虎神(四分衛團長)、盧建彰(作家、廣告導演)
  (按首字筆畫序排列)

  在這本書裡認識到了「有限裡的無限」這樣的奇妙的觀點,或許在我們一生能去的地方有限,而這本書代替我們重新經歷了這些地方的未知,在阿山的歌與文字中,我們渺小而獨特,也更喜歡重新探索世界的自己了。――秦旭章 WiFi

  原來阿山每次上台開唱之前,一定先好好刷牙。這是搖滾歌手走江湖三十年的日常,是激情和麻木反覆交替的生活筆記,一再在回憶中回憶,還有永遠揮之不去的青春期。從北京到東京到海參崴,經常唱哭觀眾,偶爾唱哭自己。謝謝阿山,帶我們看到了熱血和噪音的後台風景。――馬世芳

  在行銷公司上班時,動不動就加班到半夜的我們,總會在深夜去KTV釋放壓力,每次必唱〈雨和眼淚〉。誰會想到過了這麼多年,竟然有辦法知道這些歌曲們走過的旅程、發生的故事,而且是透過阿山本人。阿山的文字總有一種魔幻力量,可以把任何場景都變成繽紛又奇幻的電影畫面,捲入像暴風雨般的閱讀體驗。只有阿山可以召喚這場雨,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就像雨和眼淚。——張瀞仁

  我一直很喜歡阿山,喜歡他澄澈的眼神,喜歡他不擺架子的認真姿態,喜歡他對什麼人都善良,就算老吃虧,都笑笑的罵一聲,就算了。謝謝阿山,我很珍惜,有你的世界比沒你的世界,好上許多。謝謝阿山,我很珍惜,有你觀看的世界比沒你觀看的世界,好玩許多。――盧建彰
《远方的回响: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 序言:在无垠的时空中,聆听那些不被遗忘的声音 人类文明的演进,如同漫长的旅途,充满了崎岖与未知。在这条旅途中,音乐始终是陪伴我们最忠实的伙伴。它不仅仅是旋律与和声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历史的记忆,是跨越时间和地域界限的无形桥梁。 《远方的回响: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并非仅仅是一部音乐史的梳理,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本书试图捕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埋没或鲜少被提及的音乐现象、独特的音乐文化,以及那些改变了音乐轨迹的里程碑时刻。我们不再局限于耳熟能详的古典名家或流行巨星,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更深邃的音乐海洋——那里回荡着古老部落的吟唱、边缘群体的抗争之歌,以及那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转瞬即逝的艺术火花。 本书将带你踏上一场没有既定路线的音乐考察,从地中海沿岸的古老祭祀乐调,到中世纪修道院里秘而不宣的圣咏;从巴洛克时期宫廷音乐的华丽背后的权力较量,到二十世纪初先锋派艺术运动中对“噪音”的重新定义。这是一场关于声音的考古,一次对文化脉络的重塑。 第一章:失落的旋律与文明的碎片——古代音乐的未解之谜 人类最早的音乐,往往与生存、祭祀和部落的集体记忆紧密相连。本章聚焦于那些因文明更迭、文字失传而几乎消失殆尽的古代音乐形式。 1.1 泥板上的音符:美索不达米亚的琴弦与信仰 我们探究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留下的楔形文字泥板,它们不仅记载了神话和法律,也暗示了古代乐器的构造和音乐用途。这些乐器,如里拉琴(Lyre)和竖琴的早期形态,是如何在神庙的日常仪式中发挥作用的?它们的声音,是用来安抚神祇,还是用于记录世俗的庆典?我们试图通过考古学和符号学的交叉研究,还原这些失落的音阶与调式。 1.2 尼罗河畔的挽歌:古埃及的丧葬音乐与来世观念 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深植于对来世的执着。本章详述了在法老墓穴中发现的乐器(如锡斯塔琴Sistrum),以及壁画上描绘的乐队编制。这些音乐在“亡灵之书”的引导下,扮演了引导逝者灵魂通过审判的关键角色。它们的节奏和旋律,是否遵循着特定的宇宙秩序?我们讨论了现代学者对这些音乐功能性场景的重建尝试。 1.3 迷失在爱琴海:米诺斯文明与提洛岛的庆典 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和随后的迈锡尼文明,拥有高度发达的艺术成就,但有关其音乐的直接记录却极为稀少。本章通过对特定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陶制笛子、骨哨的分析,结合希腊神话中对俄耳甫斯(Orpheus)的描绘,推测爱琴海文明的音乐是如何与舞蹈、戏剧和集体狂欢交织在一起的。 第二章:中世纪的暗流——世俗与禁忌之声 中世纪的欧洲音乐史往往被圣咏(Gregorian Chant)所主导,但在这片宗教的巨大阴影之下,民间音乐、游吟诗人的歌谣和异端思想的音乐表达从未停止。 2.1 吟游诗人的流浪日记:通俗叙事歌曲的力量 游吟诗人(Troubadours, Trouvères)是中世纪社会中连接贵族与平民的纽带。他们的歌词常常大胆地挑战教会的道德观,赞美骑士精神、世俗爱情甚至政治讽刺。本章重点分析了那些关于“宫廷之爱”(Courtly Love)的歌曲结构,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世俗音乐奠定了基础。 2.2 异端之音:信仰边缘的音乐实践 在主流教会音乐之外,一些被视为异端的教派,如卡特里派(Cathars)或勃艮第派(Bogomils),发展出了具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赞美诗和仪式音乐。这些音乐因其与主流教义的冲突而被系统性地摧毁。本章搜集了零星的历史记载,试图还原这些“禁忌之声”的集体性与反叛性。 2.3 拜占庭的遗产:东西交汇处的圣乐革新 当西欧沉浸在对古罗马的追忆时,拜占庭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发展出了极具影响力的圣乐体系。本章探讨了拜占庭圣乐(Byzantine Chant)在旋律复杂性、复调探索方面的超前性,及其对东正教音乐乃至早期伊斯兰音乐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文艺复兴的“人声”解放——技术与情感的平衡 文艺复兴带来了对人性的重新关注,音乐也从单纯的礼赞工具,逐渐转变为表达复杂人类情感的媒介。 3.1 佛兰德斯学派的“织锦”:复调技术的精妙构造 以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为代表的佛兰德斯作曲家,将对位法(Counterpoint)推向了技术巅峰。本章分析了“模仿”与“卡农”等技法的运用,如何使得多声部音乐如同精美的织锦般层层叠叠,既保持了清晰的文本可辨识度,又营造出宏大的空间感。 3.2 意大利的“新艺术”:从牧歌到歌剧的诞生 本章深入研究了十六世纪晚期佛罗伦萨的“艺术同好会”(Florentine Camerata)对希腊悲剧音乐的复兴尝试,最终催生了歌剧(Opera)。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早期歌剧的剧情,而是其核心理念——“单音旋律”(Monody),即如何让音乐服务于清晰、富于戏剧性的独白,标志着“咏叹调”时代的到来。 3.3 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乐器与人声的共舞 在都铎王朝和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世俗音乐形式——空想曲(Fantasies)和挽歌(Madrigals)。本章着重探讨了约翰·道兰德(John Dowland)的忧郁歌曲,以及乐器合奏(Consort Music)在家庭娱乐中的兴起,展示了音乐如何渗透到贵族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第四章:巴洛克的迷宫与启蒙的清晰——风格的剧烈转变 巴洛克时期(Baroque)以其强烈的对比、炫技的装饰和情感的戏剧化为特征,随后被启蒙运动追求的简洁、清晰和理性所取代。 4.1 协奏曲的诞生:巴赫与维瓦尔第的“声音建筑学” 本章剖析了协奏曲(Concerto)形式如何确立了“独奏者与合奏团”的对立与合作关系。我们对比了维瓦尔第对快速、清晰动机的运用,以及巴赫在赋格曲(Fugue)中对复杂对位逻辑的终极追求,探讨了这些作品背后的数学结构与神学隐喻。 4.2 歌剧的“理性回归”:格鲁克改革的深层动因 十八世纪中叶,歌剧,特别是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因过度依赖炫技的唱段而陷入僵化。本章聚焦于克里斯托夫·威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的改革运动,探讨了启蒙哲学家(如卢梭)对音乐“自然性”的呼唤,如何促使作曲家试图将音乐回归到服务于戏剧和人物情感的初衷。 4.3 宫廷之外的声音:早期钢琴的兴起与“敏感风格” 随着羽管键琴(Harpsichord)逐渐被结构更灵活的钢琴(Fortepiano)取代,音乐表达的情感范围也随之扩大。本章描述了“敏感风格”(Empfindsamkeit)的出现,这种风格强调细腻、突变的情绪波动,为莫扎特和海顿的古典主义风格铺平了道路。 第五章:浪漫主义的“无限”追求与十九世纪末的文化反思 浪漫主义音乐是对古典主义清晰结构的挑战,它追求个体经验的极端表达、对超自然事物的向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5.1 德奥浪漫主义的“总体艺术作品”:瓦格纳的乐剧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乐剧(Gesamtkunstwerk)不仅是音乐的革命,也是对剧场空间、哲学思想的重新整合。本章详细分析了“主导动机”(Leitmotif)系统如何构建起复杂的心理暗示网络,以及这种音乐语言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电影配乐。 5.2 民族乐派的觉醒:东方主义与民间素材的运用 在德奥音乐主导的欧洲乐坛,俄国五人组(The Mighty Handful)、捷克的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等作曲家,积极从本民族的民间传说、舞蹈节奏和旋律中汲取灵感,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族乐派。本章考察了这些音乐如何成为文化独立和民族身份构建的有力工具。 5.3 印象主义的消融:德彪西与声音的“色彩” 十九世纪末,面对瓦格纳的宏大叙事,法国作曲家如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转向了对瞬间感觉、光影和氛围的捕捉。本章讨论了他们如何借鉴日本浮世绘和象征主义诗歌,在和声上打破传统的功能性,使用全音阶和五声音阶,创造出“印象派”的音乐色彩。 结语:聆听未来——电子媒介与声音的无限疆域 本书的旅程在二十世纪的巨大变革中抵达尾声,但音乐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简要提及了二十世纪初的无调性革命,以及电子技术的介入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声音定义。 《远方的回响》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音乐的本质,在于它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触动人类的经验。无论是在遥远的古代遗址,还是在现代化的声学实验室中,那些被精心编排或偶然捕获的声音,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旅程。它提醒我们,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未知深处的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如山


  又名阿山,擁有四分衛樂團主唱、創作歌手、演員、作家等多重身分,並持續在不同領域中展現其魅力。2022年,他嘗試揉合音樂人、演員兩種身分,發表嶄新樣貌的作品《我想拍一部電影》EP,同時推出跨界合作陣容計畫「訊號雨 WiFi Rain」,試圖激盪出他更多的想像空間,讓大家能認識全方面發展的陳如山。

  至今,仍是以四分衛名義發行過9張專輯,創下不少華語搖滾經典,如〈起來〉〈雨和眼淚〉和〈當我們不在一起〉等,於 YouTube 已累績超過數千萬點擊;他們亦曾入圍第11屆、13屆、15屆金曲獎最佳樂團;還獲得金音獎最佳樂團、最佳現場獎,以及最佳搖滾單曲獎(一首搖滾上月球);他所演唱、創作的〈I Love You〉更獲 50 屆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

  近年來,陳如山也以作者身分於202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回得去的地方與回不去的時光》。不只如此,他將觸角延伸影視表演,包括:當紅電影《誰先愛上他的》、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電視劇《四樓的天堂》、網路劇《History3 那一天》、網路劇《台北女子圖鑑》等,皆引發高度討論。他亦開始替歌手量身打造主打歌詞曲,如蘇慧倫〈為你變成他〉、張若凡〈已經結束的〉等,開拓新的歌迷群眾。

 

图书目录

荒路夜歌 demo(Mirror Edit)
跟著四分衛走過20年29個城市  總是剛開始熟悉就準備要離開
推薦文 盧建彰、張瀞仁、馬世芳、秦旭章
自序 在兵荒馬亂的路程聽幾首夜深人靜的歌

2002北京•香港
.黑人問號跌落滿地乒鈴乓啷的
.再孤獨也不會寂寞吧
.還沒有親眼看過海
.邊看著我們笨拙的身影邊華麗轉身
.有多少扇窗就有多少故事
.擱淺在沙灘上的鯨魚
.大樓與大樓之間的海
.兩點鐘方向的黑色

2005東京
.為了對抗怪物而奄奄一息
.接下來這首歌叫做雨和眼淚

2012東京Summer Sonic
.全世界的時間都變慢了
.站在台上的人鼓舞著站在台下的人
.當時你又不認識我
.活下去的意義
.肅然起敬的年代

2013澳門•杭州 上海 廣州•深圳 廣州 惠州 香港•重慶 成都•昆明 北京 鄭州 武漢
.願大家都健康平安
.我們都是從懸崖斷壁攀爬上來的人
.解決不了就解決不了吧
.宵夜即是罪惡
.明天之後的每一個明天
.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
.怎樣的對都會錯
.青木麻里子現象
.緊緊地握住不難
.一點神祕感都沒有
.哪個工讀生這麼賣力
.看似簡單其實最難
.我後悔自己的害羞
.金架係嗚告秋
.直叫我當仁不讓
.下次來的時候希望是夏天
.明天我要嫁給你啦
.2012年12月14號
.路上有雨啊
.烈酒燙傷胸口的傷疤
.最接近天空的地方
.可以回去的地方
.刀子一樣的風
.歡迎來到北京
.愛情青紅燈
.鼓手的辛勞誰人知
.貓的驚嘆號

2014新加坡•北京
.走過的路淋過的雨遇見的人
.下一首還沒寫完或還沒寫出來的歌
.抬頭望滿天繁星,別說再見
.北緯1135 東經16525
.陪我去一趟北京吧
.全他媽都是裝的
.無論唱了多少歌,無論跑了多遠
.很帥氣地尿在地板上
.自己做效果不用乾冰
.一直被超越的感覺
.剎那剛好的瞬間
.祝福我們都聖誕快樂

2015香港•LA•海參崴
.易達不懷好意
.很多歌詞很多年之後你才會看懂
.關於我和她和這個星球所有在那天生日的人
.下次回來應該就是你結婚的時候
.就算他沒有冠軍戒指
.一切盡在不言中
.必須透過影片才能知道的事
.那些再也想不起來曾經說過的話
.好的事情比不好的事情多很多很多
.問號逗號頓號綿延不斷
.別把任性當作自由
.每一盞燈底下都有人
.別放手

2016哈爾濱 長春 瀋陽
.人中在發亮
.螞蟻螞蟻
.煙的形狀

2017東京
.電台與螃蟹
.我們沒有淋到的雨

2018北京•廈門 深圳 廣州 長沙 南京
.一起去郊遊的歷練
.全世界跑透透
.練習對抗的過程
.亮亮的貓腳印
.還好他醒得快
.12月14號星期五 21點56分
.趁著魚刺在胃裡慢慢溶解之際
.無論是否有人看得見他們
.芋圓和桃子口味的雨和眼淚

2019大阪 東京•首爾•新加坡 吉隆坡 檳城 曼谷
.電影裡的大阪總是下著雨
.Cold Rain, Roll Brain
.看見月亮就想到你
.一鏡到底的電影結束之前
.怕冷的人
.五哩嘎憨給依基安呢哋
.一個在旅程結束之後能夠等待他的人
.沒電了還是要笑瞇瞇的啊
.頂著大太陽一邊後悔一邊前進
.Live就是活著的感覺啊
.歌都唱完了話卻還沒有說完
.發過唱片也拍過電視和電影的明星
.喊我名字的人
.飛身撲救太強
.與內心的怪物和平共存

2020台北 屏東 高雄 台東•台中 台南
.阿北是搖滾明星喔
.復刻了1999的四分衛
.吃給海看
.歌名都變得很長
.要是我知道的話就不用走這麼遠了啊
.喜歡唱歌的人
.鋼琴的和弦和咖啡的味道
.夏子的酒
.沒想到的事情

2022基隆
.無論沉入多深的海底
.無數個睡不著的夜晚

2023台北•台南•台中
.海水很客氣地只淹到我的胸口
.歌曲唱來唱去永遠年輕
.成團30週年
.我媽說她小時候都聽四分衛
.和數不清的人擦肩而過

後記
荒路夜歌 demo(Mirror Edit)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745537
  • EISBN:978626374560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0.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阅读体验。它不回避苦难,不粉饰创伤,但其核心却洋溢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我欣赏作者的坦诚,他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时常感到迷茫和脆弱的个体。那些在夜深人静时听的歌,或许是逃避,或许是疗愈,但最终都汇聚成了一种向前的动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特定的历史片段或个人遭遇,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面对人生巨大变故时的思考范本:如何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如何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宁静与意义的永恒追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在混乱与寂静交织中前行的独特心境。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捕捉了旅途中最难以言喻的时刻——当外界喧嚣退去,内心的声音变得格外清晰。我猜想,作者在讲述这段“荒路”上的经历时,一定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那种在颠沛流离中寻觅慰藉的挣扎,以及在深夜里通过音乐获得的片刻安宁,想必是这本书最动人的核心。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种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体细腻的情感体验编织在一起,那种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将“兵荒马乱”与“夜歌”并置的对比手法,本身就极富张力,让人不禁好奇,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究竟是怎样的旋律才能抚慰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如同它标题所暗示的,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在描绘那些危机四伏的“荒路”场景时,文字充满了动感和紧迫感,让人屏住呼吸,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时刻准备着迎接突发状况。然而,一旦场景切换到“夜歌”的时刻,笔锋立刻变得柔和而内敛,充满了对过往的回望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阅读体验跌宕起伏,绝不枯燥。我倾向于认为,作者是通过这种结构上的张弛有度,来映衬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波动——在外部世界的不可控中,寻求内在的秩序与慰藉。这种文学技巧的运用,使得原本可能沉重的题材,多了一份哲思的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清冽感,它并不试图去煽情,却比任何煽情都更具穿透力。它更像是一份真诚的告白,或者说,一份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不得不写下的备忘录。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那些“夜歌”时,似乎对每一首歌背后的情感层次都有着深入的剖析,它们不仅仅是背景音乐,更是推动人物心境转变的关键节点。这种对音乐意象的精妙运用,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探讨了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艺术和人文精神如何成为维系人类尊严的最后防线。读完之后,我不仅仅是对作者的经历产生了共鸣,更是对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人们,油然而生一份敬意。

评分

读罢此书(假设我读过了),我最大的感触在于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太平,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了一段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那些穿插在颠簸路途中的“夜歌”,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作者在迷雾中给自己点亮的一盏盏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细微场景时的敏锐捕捉,比如风声、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以及偶尔被打破的沉寂。这些听觉的细节,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在恐惧和疲惫中,依然能找到值得坚守的美好,哪怕那美好只是一段熟悉的旋律。它让我想起许多历史上的记录者,他们以最朴素的方式,留下了最沉甸甸的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