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教育界戮力提倡九年一贯课程之际,首当其冲的国中小老师,无不思考如何结合理论与实务,进行课程设计。
本书『旨在清楚陈述几个课程统整的设计模式,包含基本理念及设计步骤,以及如何与九年一贯课程的能力指标配合。读者可由各个模式的设计解说,配合实例对照,进一步了解这些模式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方案。本书共引介了五种模式的统整课程设计途径:包括主题式(科际式、超学科式)、故事中心模式(说故事模式、故事模式)、问题中心式。设计者所选用的题材、所组织的概念及其教学活动的进行方式、各有不同的取向与重点。然而共同的是:结合不同角度的知识与概念,让师生共同探讨与理解某个问题。
Part Ⅰ 课程统整的设计模式解析
Part Ⅱ 课程统整模式的实例与设计方式分析
PartⅢ 给课程设计与实施者的建议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在学术功底上是非常扎实的。他对“课程统整”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但是,他并没有把这本书写成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语言风格,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教师的亲切。他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理论,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而且,他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他会指出各种“课程统整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模式。我尤其喜欢他在章节结尾处提出的思考题,这些问题能够引导我们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尝试将书中的理念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教育的深刻对话。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忐忑的。你知道的,台湾的教育现场,老师们整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课程的改革、学生的评估、家长的沟通……感觉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而“课程统整”这个概念,听起来就觉得很宏大,很理论化,我怕这本书会离我们的实际教学太远,读起来会觉得很枯燥,像是在啃一本天书。但是,当我开始翻阅,并且尝试去理解其中的一些论述时,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在阐述“课程统整”的原理时,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复杂的术语,而是从一些我们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具体困境出发,比如说,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点好像是割裂的,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好像就扔掉了,很难将知识融会贯通。又或者,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总是被各个学科的知识点牵着鼻子走,很难跳出来,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学生的学习。作者就是从这些点切入,然后层层递进,把“课程统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讲得非常透彻。他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困难,反而用一种非常理解和体谅的语气,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并且提出了“课程统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我感觉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舒服。作者没有使用太多生僻的专业术语,即使有一些,他也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我这个非理论背景出身的老师也能够轻松理解。而且,他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他会在讲解原理的时候,穿插一些他在教学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在谈到“实作”的部分,他更是将一些复杂的教学设计步骤,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小任务,并且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和表格。我当时就觉得,这本书不是那种摆在书架上“供着”的,而是可以放在办公桌上“用着”的书。每次遇到教学上的困惑,翻开它,总能找到一些启发和灵感。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努力的老师们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反复琢磨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得先说说。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学术派的严谨感,字体选用了比较稳重的衬线体,颜色上呢,主色调是那种沉静的蓝色,搭配上一点点金色作为点缀,整体呈现出一种低调而有质感的感觉。书名“课程统整模式:原理与实作”就这么醒目地摆在那里,没有花里胡哨的图饰,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喜欢这种不卖弄、不浮夸的设计,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本有份量的学术著作。翻开书,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特别光滑的铜版纸,而是略带哑光的,阅读的时候不容易反光,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种经常要埋头苦读的老师来说,真的很重要。装订也很扎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会散架。总的来说,从第一眼的视觉和触觉体验,这本书就已经成功地把我拉入了阅读的轨道,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是那种摆在书架上好看的花瓶,而是实实在在能陪伴你度过学术时光的良伴。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和出版社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有了更高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课程统整”的理论框架,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优化我们的教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顿悟”的状态,原来我之前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境,都可以用“课程统整”的理念来解释和解决。比如,我一直很困扰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总是觉得他们死记硬背,缺乏深入的理解。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也许我可以尝试将科学概念与文学、艺术等学科进行连接,通过故事、绘画、戏剧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和感知,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也让我深受启发。他强调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理念,在我看来,正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而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的未来,一定是走向更加融合和多元的。传统的学科界限,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已经显得越来越模糊。而“课程统整”的理念,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课程统整模式”的原理和实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引领我们去思考,如何打破学科的壁垒,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如何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作者在讨论“项目式学习”在“课程统整”中的应用时,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是如何将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设计一个关于古代文明的展览。这个例子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可以如此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这本书,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教育视野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可以说是我见过教育类书籍里最清晰、最流畅的之一了。从“原理”的探讨,到“模式”的介绍,再到“实作”的指导,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混乱或者跳跃。作者在介绍不同的“课程统整模式”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对每一种模式的起源、核心理念、操作要点、适用范围以及潜在的挑战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他会用图表、流程图等多种方式来辅助说明,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而且,他还会不断地将各种模式进行比较和对照,帮助读者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模式。我特别欣赏的是,他在讲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同时又避免了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他会适时地举例,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理论,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上他的思路。这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论述方式,让我觉得他在和我进行一场真诚的交流,而不是在进行一场单向的知识灌输。
评分这本书在“实作”这部分,绝对是下了大工夫的。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课程统整”这个概念的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理论听起来都懂,但具体该怎么做呢?”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些教育理论的书,讲得天花乱坠,但一到实际操作层面,就觉得无从下手,感觉跟自己的教学经验格格不入。而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真的走进过我们老师的课堂,亲身体验过我们的挑战。他提出的“实作”内容,不是那种空泛的建议,而是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比如,他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来自于真实的教学情境,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且分析得非常到位,让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采用哪种模式。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可以供我们参考的教学设计模板和活动建议。我当时就觉得,哇,这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我可以直接拿来参考,甚至可以直接套用到我的教学中去,然后再根据我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拿来即用”的感觉,对于我们忙碌的老师来说,简直是救星。
评分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课程设计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讲一些通用的原则和方法。而这本书,它真正触及到了“课程统整”的核心。作者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不同“课程统整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操作细节,并且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和建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评估“课程统整”的效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设计了很好的课程,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衡量它的成效,甚至不知道如何向学校和家长解释它的价值。作者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他提出了多种评估方式,并且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业成绩。这种对评估环节的重视,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从教学的整个流程出发,考虑到了老师们在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评分我作为一个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师,对这种“操作性强”的书籍,可以说是求之若渴。很多时候,我们听了很多理论,看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文章,但回到教室,面对着一群活泼又充满个性的孩子,我们依然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它就非常接地气。在“实作”的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和建议。我记得有几个章节,是关于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连接,并且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跨学科项目。书中提供了好几个详细的案例,从项目主题的选择、目标的设定,到学生分组、任务分配,再到成果展示和评估,每一个环节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当时就拿其中一个关于“食物”的跨学科项目,参考着书中的思路,在自己的班级里进行了一次尝试。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孩子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他们主动去搜集资料,去合作讨论,去动手实践,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也让我惊喜不已。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本“宝典”,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