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黄福瑞
各行各业都是娱乐业
人人都应是艺人
从美国普渡(PURDUE UNIVERSITY)大学工业工程研究所毕业后,我就以成为一名制造业及服务业的专业经理人为目标。从来没有想过踏足娱乐业,更没想过自己能够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运用过去在高科技制造及资讯服务业的管理知识及经验,带领华研唱片全体同仁,打造出近年来台湾国语流行音乐史上最红之女子偶像团体S.H.E;并且在同一段时间内,运用唱片业的娱乐经营观念及行销手法,迅速在新兴的数位相机市场,打造出新品牌 Digimaster的一片天地。
这本书基本上定位是一本经营管理的书籍。面对全球通货紧缩的时代,企业界如果只着眼于企业电子化及流程的改造,可能无法因应产能大量及通货紧缩的严酷考验。企业的娱乐业化,提供了企业管理阶层一个新的思考方向。相对的,台湾以及全球的娱乐产业也同样的面临了空前的经营困境。除了继续肠思枯竭的飙创意外,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及资讯系统,转型成为知识型的娱乐产业,似乎也是不得不然的必经之路。
同时,本书同时也是一本为了众多爱好演艺事业的年轻朋友以及热爱S.H.E的广大歌迷所写的国语流行乐坛轶事集﹔ 至于S.H.E的走红过程及花絮内幕,套句流行术语﹁那是一定要的啦﹗﹂。本书共分六部十二章,第一部﹁从硅谷到好莱坞﹂的内容主要是透过笔者个人的实际经验及亲身参与的大型业务案例,来描述全球资讯业两大龙头﹁IBM﹂公司及﹁美商甲骨文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及行销业务策略及手法。这部分的内容除了提供一般读者对这两家国际知名企业的基本认识外,另一项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与本书其他章节所谈到的唱片工业经营管理和企划宣传手法做为对照,以比较高科技资讯服务业与唱片娱乐业间文化及管理模式的异同。
第二部﹁梦是希望树|台湾唱片工业的供应链管理﹂,首先透过第三章﹁筑梦人|唱片工业的供应链结构﹂有系统的从CD唱片的料表结构及唱片产业的上下游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做词作曲者的世界、歌手及经纪公司、音乐制作公司、唱片公司、MTV导演、企划宣传作业、唱片配销及零售连锁通路、音乐伴唱带及KTV连锁系统、四大宣传媒体的特色及操作策略等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可以使本书的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个筑梦的产业有一个基本且正确的认识。解决大部分人过去从各大媒体捕捉演艺圈的一鳞半爪,拼拼凑凑所造成的﹁雾里看花,愈看愈花﹂的困难。接下来第四章﹁艺人者,异于常人﹂则更进一步探讨艺人经纪合约与词曲版权的议题。帮助非娱乐业界人士了解与娱乐业进行异业行销合作时,能够更精准的掌握合作谈判的要点。对于有心投入此一产业的年轻读者,可以透过本章掌握保障自身权益的要点。第五章﹁玫瑰战争|音乐的配销通路﹂则探讨连锁唱片通路的经营和获利模式;以及玫瑰唱片和大众唱片长期两雄激烈相争下,鹬蚌相争下两败俱伤的惨烈战役。这个案例,值得企管学界近一步的研究并提供给其他产业的通路业者作为拟定经营及竞争策略上的参考。对于想一窥台湾国语流行音乐产业堂奥的读者或是有心往唱片娱乐业发展的年轻人而言,本书第二部各章节的内容,是不可不读的必要部分。当然,S.H.E的走红过程的点点滴滴也穿插在各章节之中。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原来S.H.E团名及三人英文名字的产生,竟然与资讯软体大厂德国思爱普(SAP)公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部﹁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娱乐业的经营管理与行销﹂,则详细探讨唱片业从发掘艺人、签约、培训、音乐制作、企划宣传的投资决策模式、媒体採买、宣传作战计划及波段操作策略以及灵活多变的企划宣传包装手法,这些都是非娱乐产业从事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建立品牌形象以及行销宣传业务时最好的标竿学习(Benchmarking)对象。其中第六章﹁赌徒性格|投资决策与预算﹂中所提到迥异于一般产业的﹁赌徒式或沸点理论﹂投资决策模式,非常强力推荐给流行性商品及其他娱乐商品业者的经营高阶主管参考。第七章﹁盖台事件|媒体规划与採买﹂则是与读者分享唱片业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媒体宣传效益、文中提到了很多媒体规划及预算执行上的实务技巧;特别是波段操作上的宣传预算及火力分配恰当与否,往往影响了娱乐商品或流行商品的成败关键,建议各位企业馆主管者细细用心体会。而电视媒体的盖台现象,广告主、企划行销人员及媒体代理商们则需持续关心后续发展状况。第八章﹁语不惊人死不休|行销策略与执行﹂则列举一些唱片业惯用的各项宣传操作内幕,如﹁灌水文化﹂、﹁宣传造势﹂、﹁制造诽闻及灵异事件﹂、﹁运作排行榜资料﹂、﹁偶像包装﹂到﹁隐藏私生活﹂等等。这些巧妙的包装手法,除了提供其他产业行销人员借镜外,同时也希望对影剧圈八卦有兴趣的读者能够了解这些宣传花招及造神运动,以免自己或家人太过陷溺于偶像崇拜情节,影响正常学业的进展及人际关系的建立。
结合娱乐业及高科技业的思考来改变产业经营模式,将是逐渐成型的娱乐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趋势。﹁Digimaster﹂品牌的数位相机,就是一个结合娱乐业及高科技业思考模式的产物。在本书的第四部﹁案例:从硅谷到好莱坞|转型高科技之路﹂中,笔者将与各位读者一同探讨两个实务上的案例。
第五部﹁e化与E化|企业娱乐业化后的经营管理﹂,是为了在娱乐经济时代中转型的企业管理者所写。在第十一章中,除了推动企业娱乐化的六大原则外,笔者尝试以﹁作业研究﹂(OR)中的﹁单一事件机率理论﹂,来处理庞大企划宣传预算的决策工具,以补传统直觉式﹁赌徒式或沸点理论﹂投资决策模式的不足。抛砖引玉,希望管理学术界的前辈专家能一同来研究日益重要的娱乐型商品的投资决策问题。第十二章﹁左脑与右脑的交流|给产业人及娱乐人﹂,则是笔者在过去一年多来,将这所具有良好历史却面临严重亏损的传统唱片公司组织转型的一些心得;特别着重在人员及公司文化的调适、娱乐业从业人员之特质和思考逻辑、以及新系统建立时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内容有些是笔者个人对目前娱乐产业现状的批判,有些则是自我反省与检讨。希望对有心迎接娱乐经济大趋势的企业及个人,提供一些经验值的参考。
第六部﹁麻雀变凤凰|S.H.E的星光传奇外传﹂,则是借由笔者以传记式的体裁,描述S.H.E这组近年来快速崛起于台湾国语流行音乐界的超人气偶像美声团体的发迹过程和秘辛。直至今日,音乐界许多人士对于S.H.E为何迅速走红的真正原因,仍然不明所以,莫衷一是。相信读完本章节后,大家应可以了解,S.H.E的成功绝非偶然,百分之百的努力加上不错的机运,成就了这一段星光传奇的故事。
对于年轻歌迷及非管理界人士,在本书的阅读顺序上,笔者将建议先从﹁第六部﹂开始,然后依﹁第二部﹂、﹁第三部﹂、﹁第一部﹂、﹁第四部﹂、﹁第五部﹂的顺序。
至于有心投入唱片业或娱乐业的读者,在本书的阅读顺序上,可以先从﹁第二部﹂开始,然后依﹁第三部﹂、﹁第五部﹂、﹁第六部﹂、﹁第一部﹂、﹁第四部﹂等顺序等顺序。而高科技及管理业界读者,则可依本书原编排顺序阅读或随意挑选有兴趣之章节来阅读。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她们的鼓励及督促,我无法在短短五个月内,亲笔完成这本十多万字的着作。
坦白說,光是書名就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彷彿能聞到一股濃濃的科技與創意的味道。我一直覺得,台灣處於一個很奇妙的位置,既是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也是亞洲流行文化的重要輸出地,因此對於「e化」與「E化」的結合,有著特別深刻的體會。當我看到「從硅谷到好莱坞」這幾個字,立刻聯想到那些曾經風光一時的科技巨頭,它們如何運用創新的「e化」思維,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同時,我也想到好萊塢如何透過「E化」的演進,例如串流平台的崛起,重新定義了電影和劇集的製作與傳播方式。我好奇的是,這本書究竟如何將這兩條看似平行卻又必然交織的脈絡,給巧妙地串聯起來。它是否會深入剖析,在這場「e化」與「E化」的浪潮中,那些企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又或者,它會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理解,這種跨領域的創新,將如何塑造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我期待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啟發,思考在台灣,我們如何能夠更好地駕馭這股趨勢,創造屬於自己的「e化」與「E化」傳奇。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否提供一個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來理解「e化」和「E化」這兩個概念。在我看來,「e化」可能更多地是指企業內部流程的數位化和自動化,例如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線上協作等,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而「E化」,則更像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轉變,是關於如何利用這些數位工具,去創造全新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甚至是改變企業的 DNA。尤其是在提到「從硅谷到好莱坞」,這兩個極具代表性的產業中心,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的經驗進行對比和融合。硅谷以其顛覆性的創新聞名,而好莱坞則代表著創意和內容的極致。我期待書中能夠揭示,當科技的邏輯與創意的思維碰撞時,會產生怎樣的火花,以及這種結合如何影響了數位娛樂、內容創作、發行管道,乃至於觀眾的觀影體驗。我希望這本書不只講述現象,更能深入探討其背後的驅動力和未來趨勢,為讀者提供一個系統性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到了很多我們在台灣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像是過去幾年,許多傳統產業都面臨著轉型的壓力,紛紛嘗試導入數位工具,這大概就是所謂的「e化」吧。從線上訂票、網路銀行,到現在越來越多店家推出自家App,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受到科技的無所不在。但更吸引我的是「E化」這個概念,它讓我聯想到的是,當這些數位工具不只是工具,而是變成了驅動創意的引擎,甚至重塑了整個產業生態。特別是好萊塢,過去那種傳統的電影製作和發行模式,近年來也被串流平台的崛起搞得天翻地覆。我一直覺得,這其中一定有什麼深層的連結,是從科技最前沿的硅谷,延伸到了影響全球文化的好萊塢。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些「e化」和「E化」的過程,是如何實際發生在企業裡,它們克服了哪些挑戰,又創造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機會。是不是有什麼具體的案例,能夠讓我們這些身在台灣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這種全球性的趨勢,並且思考它對我們自身的產業發展會有什麼啟示。
评分老實說,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的。「從硅谷到好莱坞:企业的e化與E化」,光是這幾個字就很有畫面感,腦海裡馬上浮現出科技巨頭的崛起,還有那種光鮮亮麗、充滿無限可能的娛樂產業。身為一個在台灣這個對新科技和娛樂產業都相當有感觸的地方長大的讀者,我一直對這種跨界融合的故事充滿好奇。想知道那些原本只存在於程式碼和晶片中的「e化」,是如何一步步滲透進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尤其是那同樣充滿魅力,卻又截然不同的「E化」,究竟是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甚至是顛覆性的改變。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兩種「e」的交織,如何影響了企業的運營模式、市場的拓展策略,以及最終如何改變了消費者的體驗。畢竟,我們每天都在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被娛樂產業的多元魅力所包圍,如果能有一個統整性的視角,將這兩者看似獨立卻又緊密相連的發展脈絡梳理清楚,那絕對會是一場知識的饗宴。我很好奇,作者是否能精準地捕捉到這種時代浪潮的脈動,並將其化為引人入勝的篇章,讓讀者在字裡行間,也能感受到那種變革的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其實勾起了我對「未來」的想像。我們身處的時代,變化速度之快,簡直讓人目不暇給。從過去的實體店面到現在的線上購物,從傳統媒體到現在的社群媒體和短影音,這一切都顯示著「e化」的影響力。然而,更讓我感興趣的是「E化」所帶來的「變革」和「重塑」。特別是當作者將視角從硅谷拉到好萊塢,這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體系和運營邏輯的碰撞。硅谷的理性、效率、數據驅動,與好萊塢的感性、創意、故事性,當它們在「E化」的旗幟下融合時,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我猜想,這本書會探討很多關於數位轉型、平台經濟、內容產業的創新,以及企業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找到新的定位。我希望作者能透過生動的案例,展現這種轉變的過程,以及它所帶來的實際影響,讓我們在台灣也能看到,這種來自科技與娛樂前沿的趨勢,是如何一步步影響我們所處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