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先生学通古今,享誉中外哲学界,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本书辑录他有关青年读书治学及为人处世的一些短文,风格清新隽永,文字则浅易近人,读者可以将其视为砥砺自身学行的人生小品。唐先生自言:「我在每写一文时,我总是在迫切希望青年们能发愤读书造学问,成就他自己,以开拓中国文化之前途。」其关心世风、学子如此,可见一斑。或许时代变了,青年也不同了,但谋求学问之道却是千古如一:惟一「勤」字耳!本书原收录于「三民文库」,今以大字新刻版本重新发行,是青年学子不可不读的经典好书。
作者介绍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十七岁入北京大学就读,1932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曾任教于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及台湾大学哲学系,乃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唐先生一生以阐释儒家学说的合理性及其思想价值为己任,以现代的观点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意义。其着述尤其着重中国思想史中的人文主义以及道德自我的自立,影响后来学人非常深远。
这本书《青年与学问》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学问”固有的刻板印象。我过去总觉得,“学问”是那些深奥的、枯燥的知识,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轻松、甚至可以说是跳跃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学问”其实可以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不少历史小故事,还有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犀利点评,这些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没有一点点“学习”的压力。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谈论“如何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时,没有直接给出一套方法论,而是通过分析一些历史事件中人们的思维误区,来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比直接的指导更加有效,也更能让我接受。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是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评分在我看来,《青年与学问》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在于它能够真正地“接地气”。很多关于“青年”和“学问”的书,要么过于空泛,要么过于理论化,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离现实生活更远了。但这本书不一样,作者在讲述“青年”的迷茫和探索时,用的都是非常贴切的例子,好像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朋友们的故事。而且,它并没有试图去“定义”青年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学问应该是什么。反而是鼓励我们去“发现”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学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跨界学习”的讨论,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跨界来获得更全面的认知。这让我觉得,学习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个固定的框架,而是可以像一棵大树一样,枝繁叶茂,向四面八方生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焦虑,反而多了一种探索的动力和勇气。
评分拿到《青年与学问》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出高中时期的自己,那时候的我,对什么都充满了疑问,每天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将来要做什么”之类的问题。这本书的题目,恰恰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深处的那个渴望。虽然我现在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年”了,但我觉得“青年”的状态,是一种持续学习、不断探索的心态,这在任何年纪都是值得保持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探讨“学问”的广度。它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还包括了对人文、艺术、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有一段关于“阅读的视野”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阅读就是要掌握书本里的知识,但作者指出,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去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这种“间接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多么宝贵!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我分享他的人生智慧,让我觉得,学习这件事,永远都不晚,而且可以如此的有趣和充实。
评分这本《青年与学问》虽然封面设计得挺有吸引力,那种充满朝气的色彩搭配,还有字体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平常就喜欢看一些跟成长、学习有关的书籍,尤其是在这个阶段,感觉自己像是站在十字路口,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也渴望找到方向。所以,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脑子里立刻闪过了很多关于“青年”该具备什么特质,“学问”又该如何去追求的念头。我一直觉得,年轻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是埋头苦读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去探索一些更广阔的领域,去了解世界,去认识自己。这本书的题目就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它似乎在暗示着,学问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生活中、实践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我期待它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知道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真正地吸收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被碎片化的知识淹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因为我觉得这些对于一个青年来说,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为重要。
评分我最近刚翻完《青年与学问》,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偏理论、讲道理的书,但读下来之后,发现它给我带来的感受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讲述“学问”的时候,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语气,而是选择了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有些幽默的笔调来展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好奇心”的那部分,作者举了好几个例子,生动地描绘了不同领域的大师是如何因为一点点看似微不足道的“为什么”而开启了伟大的探索。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因为太忙碌,或者害怕出错,而渐渐失去了那种纯粹的好奇心?这本书提醒我,很多重要的发现和深刻的理解,往往都源于最简单的好奇。而且,它还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理念,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甚至是失败的尝试,来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是需要我们亲身去体验、去碰撞的。感觉读完之后,我不再那么害怕失败了,反而觉得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都是在积累“学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