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教育理念与行政实践》为名,其特色在于由具备坚实教育行政学养的学者和拥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育人员所共同撰写而成。由于每一位作者均能本于本身学术研究心得或职场工作经验反思,选定触及教育理念与行政实践层面且深具意义与价值的主题,因此颇能发人深省,对引发教育实务人员和增进相关人员知能甚有助益。
本书共收录了国内知名教育行政学者黄昆辉教授等十五作者的文章,并根据这些文章探讨的主题及其重点内容,分为行政革新、教育革新及学校经营三篇,因此本书虽由不同作者所撰写,但彼此之间颇能相互唿应,因而成为教育人员提升相关专业知能之系统性参考作品。
【策画编辑简介】
黄昆辉
学历: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职:总统府资政
杨深坑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学历:希腊雅典大学哲学博士
黄政杰
学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
现职:国立台南师范学院院长
陈伯璋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
现职:淡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第壹篇 行政革新
第一章 学校组织领导策略 黄昆辉
第二章 禅的机锋与学校行政领导哲学 张铎严
第三章 学校行政的省思与实践 陈宝山
第四章 县市政府教育局府会联络人设置现况与角色之研究 刘和然
第五章 台北县国民小学实施「公办民营」可行模式及其运作 陈丽娇
第贰篇 教育改革
第六章 教育问题与对策-对弱势学生的照顾 吕木琳
第七章 精致教育在台北-行政理念与教学实务的探讨 吴清基、蔡长艳
第八章 我国侨教政策及其创新﹙1996-2000﹚ 洪冬桂
第九章 推动四存教育的四存中学初探 万家春
第十章 试论台湾资讯教育及其课程的发展与影响 何荣桂
第参篇 学校经营
第十一章 教育革新与学校经营-一位基层校长的经验 黄郁宜
第十二章 学校经营策略之实践-以国中改制完全中学为例 余 霖
第十三章 高中行政组织运用知识管理提昇学校效能的策略 倪静贵
第十四章 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校园行政文化」的冲击及其因应 徐孝恭
第十五章 国民中学校长对议员参与及关心学校事务看法的探讨 许文光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于“教育行政实践”这个主题抱有一些刻板印象,总觉得会充斥着各种繁琐的规章制度和无休止的会议。但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教育行政可以如此富有哲学深度和人文关怀。作者在“行政伦理”这一章节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仅强调了规章制度的遵守,更强调了行政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责任感、公正性和同理心。这让我开始反思,作为家长,我们有时过于关注教学成果,却忽略了学校行政管理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化解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潜在冲突?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包容不同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合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关于“学校领导力”的讨论,特别是如何培养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引领学校不断前进的教育行政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之扎实,让我一度怀疑作者是否是一位在教育行政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专家。他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一部分的分析,简直可以用鞭辟入里来形容。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分析台湾现行的教育政策,例如“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在行政层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是否会探讨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具体学校的传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形”与“失真”?以及行政部门如何通过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学生?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深刻洞见。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如何让评价更加多元化,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对于行政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或者提供一些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复杂的教育生态中,做出更明智的行政决策。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让我觉得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在“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发展与培训”这一章节,作者的论述尤其贴近实际。他是否会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教育行政人员培训体系,以提升其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行政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哪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我尤其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专业发展,帮助教育行政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教育理念,从而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最终惠及到每一个学生。这本书就像一本宝藏,值得反复品读和深入研究。
评分拿到这本《教育理念与行政实践》之后,我立刻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作者在开篇就深入探讨了教育理念的演变,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到当代的后现代思潮,为我们梳理了一幅宏大的思想史图景。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因为离开了历史的纵深去谈论教育,很容易变得片面和狭隘。接着,作者便将笔锋一转,开始探讨这些理念如何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被诠释和执行。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对于“学校本位管理”的论述,这在台湾近年的教育改革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学校在课程设计、师资培训、资源分配等方面所拥有的自主权,以及这种自主权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阻力?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教育公平”在行政实践中的体现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确保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行政模式,来应对这些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罗列问题,更能提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或者至少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深蓝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书名,很有质感,一看就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快餐读物。我一直对教育行政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光鲜亮丽的教育成果背后,一定隐藏着一套精密的运行机制,而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出了这个核心。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剖析那些抽象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在现实的行政运作中落地生根,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的。我尤其好奇,在台湾的教育体系下,这些理念和实践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面貌?比如,在少子化的冲击下,学校行政部门如何调整资源配置?在推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评价体系的改革又会对行政管理带来哪些挑战?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启发,或许还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案例,让那些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跃动的生命力。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毕竟,教育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领域,它的行政管理也应该反映出这种温度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对于“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的探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这一部分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列举了各种资源的类型,更是深入剖析了资源分配背后的逻辑与困境。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触及到如何平衡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例如城乡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异?在少子化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教育投入效益分析”的理念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评估教育投资的实际成效,并据此优化行政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纸面理论,而是努力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教育行政的创新与变革”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这一部分的论述,充满了对未来教育的思考与展望。他是否会探讨如何打破传统行政管理的思维定势,鼓励教育行政人员勇于尝试新的模式和方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学校行政部门如何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调整战略,适应新的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教育创新生态系统”的讨论,例如如何鼓励学校与外部机构、社区、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激发行动的指南。
评分《教育理念与行政实践》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识和经验。他在“教育信息化与行政管理”这一章节的分析,堪称是一次前瞻性的梳理。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对教育行政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在数据驱动决策的时代,行政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新的能力和素养?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来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改进学生评估?我尤其关注的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以及如何避免技术鸿沟加剧教育不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案例,展示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行政有效融合,从而提升整体办学效能。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教育行政的国际视野”的探讨。他不仅仅局限于台湾本土的教育实践,更是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各地的教育发展经验,并尝试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模式,例如芬兰、新加坡、美国等,并从中提炼出适用于台湾教育的借鉴之处?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行政人才?如何在全球性的教育挑战面前,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和改进我们的教育行政实践。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层面又上了一个台阶。作者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这一章节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他不仅仅将学校视为一个简单的行政单位,更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而行政实践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粘合剂和催化剂作用。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如何通过行政手段,营造一种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尊重个体差异的学校文化?例如,在处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时,行政部门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培养其主人翁意识方面,行政管理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例如如何通过优化会议流程、改进信息公开方式、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等,来提升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