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企业追求成长的策略完全错误——盲目撙节支出并追求销售数字及策略创新,作者夏蓝认为这是「坐等全垒打」。夏蓝指出组织成长获利的方式来自每一基础层面︰行销、领导、预算、创新及企业文化。而企业成长两大收获︰公司所有阶层都有贡献;以执行力作为基础「连续击出安打」,厚植日后击出「全垒打」的实力。全书以简洁有力的经营术语︰上游行销、有效交叉销售、成长预算、收益生产力、社交发动机等……剖析企业获致持续成长所应持续实践的基本功夫。夏蓝以谘询众多企业的实战经验,提供经营扭转颓势的各类实例(如奇异和有「全球最会赚钱的游戏公司」之称的Blizzard Entertainment等);除了作为成长力的有力佐证,也丰富了本书的故事性及阅读性。
作者简介
瑞姆‧夏蓝(Ram Charan) 曾与包熙迪合撰全球畅销企管书《执行力》,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企管顾问,他提供谘询的公司包括新成立公司以及奇异电器、杜邦、EDS和高露洁—棕榄等名列《财富》500大的企业。着有《执行长想要你知道的事》、《上轨道的董事会》。夏蓝获哈佛大学商学博士学位,并任教于该校及西北大学凯洛格学院。
译者简介
李明,台大商学系毕业,政大财政学研究所毕业,曾任职民间及政府研究机构、证券业。现为自由译者与特约编辑。曾译有《牛顿、达尔文与投资股票》、《乱序》、《记忆七罪》、《全球化的许诺与失落》、《执行力》与《收买与出卖的秘密》等。
序文 为成长力喝采! 张明正
序文 创造价值 优质成长 温肇东
导读 「成长力」决定企业成败 高希均
引言 有限资源照样创造无穷获利
方法一 营收成长、人人有责
这是挑战营收成长的第一步——让全体员工成为公司成长计画的一员。而经理人则应将营收成长的观念内化至日常谈话、会议与报告,成为每位员工日常例行工作的一部份。
方法二 多几支安打,不必坐等全垒打
伟大的产品或创新或可让企业一飞沖天,但是这种全垒打式的成功可遇不可求。重新思考成长策略,在日常活动与流程中把握改进机会,形成营收成长的动力,天天都能击出一、二垒安打。
方法三 力求优质成长,避免劣质成长
优质成长除了能提升营收增进获利,而且能长期持续,也不至于动用过多的资金。因此在追求营收成长时,有必要建立能区别成长优劣的架构。
经理人必修!→ 方法四 破除阻碍成长的迷思
这些推托之辞耳熟能详,如:「成长停滞的产业,我们能做的很有限」、「顾客只考量价格」。领导者的重要工作,就是务实面对这种种借口,并向员工传达增加营收与提升业绩的迫切性。
方法五 提升营收生产力
创造成长的传统作法是「以有限创造无限」,不过努力焦点常放在「有限」上,反而看不到「无限」的成果。推动营收生产力,以促进营收成长出发,分析企业行为,以便运用现有的资源来增加营收。
方法六 编列成长预算
成长预算纳入所有为达成营收成长目标的短、中、长期关键行动所需的资源,同时也包括后续的追踪,如对成功者的奖励以及对绩效欠佳者的处罚。因此提升营收得以落实,而不再只是空谈。
方法七 加强上游行销上游行销
着眼于形成需求或创造需求的早期阶段,目标在形成清晰的市场区隔,精准界定公司应瞄准的顾客层。上游行销分析并研判该以何种竞争优势与价位来争取顾客。
方法八 进行交叉销售,或价值解决方案销售
交叉销售要能成功,必须先选定某一顾客区隔,推想他们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以创意为他们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价值主张。运用顾客熟悉的语言,一一列举他们能获得的财务、实质和售后利益。
方法九 打造人际互动引擎,加速营收成长
如果所有人员都清楚了解组织成长方案,那么在会议或私下讨论中,成长都会成为组织的核心焦点——这就是人际互动引擎。人际互动引擎有助于形成聚焦、调整工作顺序、以落实营收的成长。
方法十 将创新化为营收成长
创新是一种社会流程,需要员工相互合作与沟通,一开始是提出创意点子,经过筛选后,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原型,推出问世。
结 论 你的企业能创造获利型成长吗?
成长型企业可以协助员工建立自己的事业前途,充分发挥潜能;企业成长停滞,公司内部就会弥漫负面心态,优秀人才萌生去意。利用本章的评量问题,为你的企业打分数!
英中名词对照
《成长力︰持续获利的策略》是基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研究而写成。过去25年来,我每天持续观察全世界各大公司内部发生的案例,并从中了解行得通与行不通之间,到底关键何在。
这些公司中,许多都与我有长期合作关系,而且很多都合作了十年以上--我从中钻研并得出的观念,都是基于个人亲身观察,在经营实务上的确能发挥效果,解决企业成长面临的两难问题。
本书的理念都经过不同产业的实践并获得良好成效。我的目标始终在于改善经营实务--而且是提出立刻就能付诸实行的办法;只要有决心,当下就可以马上执行。本书所举出的策略方法,或许乍看之下是人人都懂的经营常识,然而企业经营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无法将理念化为行动;特别是碰上保持营收成长的情形,更是如此。《成长力︰持续获利的策略》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有用的办法策略,协助所有关切营收成长能否持续的各个产业从业人士。我在本书中所说的「营收」或「营收成长」,指的是:能将资金有效运用、有获利的营收(profitable revenue)以及有获利的营收成长(profitable revenue growth)。许多人觉得自己的经营基础正遭受种种因素的侵蚀,例如︰欠缺决定价格的力量、市场胃纳有限(供应商过多,顾客却又太少)、全球竞争等等。他们也发觉,光只是削减成本和改良生产力所带来的绩效,不只无法满足股东,更重要的是,也不足以满足员工了--员工的未来发展系于公司营收持续成长;唯有公司营收持续成长,才可为员工的事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长期来看,停滞不前的公司也会在顾客的心目中失去竞争力,因为营收无法持续成长,公司创新能力势必衰退,终至堕入死亡漩涡。
许多人将成长等同于全垒打--棒球语言中的「一棒挥出全垒打墙外」。这意味了销售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也因此扩大规模。我们对成长的理解往往牵涉到(而且是侷限于)大笔金钱,或建立全新经营模式等重大突破、研发出独到突出的产品、大型合併案,以及足以改变世界的新科技等。管理人士提到「成长」,总以为必须「打破成规」;他们会说:「要是到年底还创造不出两位数的利润,就不值得大费周章。」要嘛就全有,否则就全无。一、二垒安打实在不够看。
过去几年我曾接触过好几百位抱持这种看法的经理人,不过他们全都备感挫折。他们想实现远大的抱负,但却只落得棒球中所谓的「挥棒落空」。更糟糕的是,有些人根本没有打击出去——因为担心风险过高而未能投入新的构想。
当我更深入探索问题的核心时,发现许多经理人对成长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连结未能有效掌握。
这些组成要素包括: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建立有效的销售团队、了解顾客的价值、市场区隔等。在许多案例中,这些要素未获重视或是资源不足。事实上,许多高阶管理者甚至并未将这些要素与削减成本等量齐观。他们在六标准差(Six Sigma)、集中採购、生产设备外移低成本国家以达成全球成本均等之类的方案上花费许多心思,试想一下,如果这些管理者对营收成长的课题也同样全力以赴,将会有什么结果?
为了让经理人以全新的眼光来解读成长的基本要素及其对营收持续成长的重要性,我在一对一的面谈时,会请他们就以下这样的问题以1到10分来评分:
当我提出这些问题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分数偏低的,例如2 分、3 分或 4分。于是那些经理人会恍然大悟,发觉:「我们碰到了敌人,敌人就是我们自己。」他们也了解,其实成长未必要撒下大笔银弹,成长的源头就在企业自身,只是他们过去一直忽略了某些明显不过的事。他们发现营收成长其实在自己掌握之中,因而有如释重负之感。换言之,过去大家一直忽略了该如何串联企业基本要素以实现成长,我们在这里就是要把这失落的环节衔接上去。本书不会指导你如何更动策略或改变商业模式,而是指明如何在现有业务中加速营收的成长。
营收成长,人人有责
许多人和我讨论后才了解,原来「营收成长,人人有责」,而不是仅仅落在业务人员或产品开发人员等特定领域的专家身上。就像棒球队的每位球员都有击出安打的潜力,企业的每位员工,无论是执行长、幕前的行销与业务人员、甚至幕后支援的行政运与服务人员,也都有机会为公司增加营收。事实上,就算未跻身管理阶层的员工,付出这样的努力将会获益良多。没有成长,员工面对的就是零和游戏(zero-sum game),只要有人胜出,通常也就会有人失败。如果组织能透过成长而扩大规模,就能让员工对公司充满信心,安心在此发展个人事业。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会说明一种更有效的成长流程,以长期累积的「一、二垒安打」,促使营收显着提升。
所谓一、二垒安打,是指对于企业的策略、商业模式或技术加以改进或自然延伸,可能来自日积月累的微幅改善,也可能来自对市场重大变革的因应。我会将这一理念纳入整体架构之中,同时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无论你从事何种产业,都可让公司营收的成长速度超越整体经济的成长。目前有些公司的策略正徘徊歧路,如昇阳(Sun)与摩托罗拉(Motorola)就是两个例子,还有一些产业,如音乐产业,现有的商业模式己经陈旧过时,不过就算在这些案例中,还是可以利用一、二垒安打的作法为必要的变革奠定基础。
「如何进行这些变革?」正是本书的内容所在。第二章告诉你,别再等待全垒打,应该制定比较务实的目标,多累积一、二垒安打,同时让人人参与成长。第三章区分优质成长与劣质成长——优质成长应该兼顾组织结构、获利、特殊性与永续性。第四章说明该如何破除妨碍组织成长的迷思与信条。
第五到第十章,每章探讨一项特定的成长工具。如果能综合运用这些工具,在日常营运中切实执行,将可以成为加速营收成长的主要动力。具体而言,营收生产力(revenue productivity)在于不增加投入资源而能发挥创意或增加营收。成长预算(growth budget)则可以强化对营收成长的管理,同时平衡短期与长期经费预算的取舍。上游行销(upstream marketing)阐述如何选出特定的顾客区隔,以优于竞争者的方式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交叉销售(cross-selling)说明如何提出具说服力的理由,让现有顾客愿意额外购买公司其他的产品与服务(然后提供顾客优于竞争者的价值主张)。人际互动引擎(social engine)是希望分属公司不同部门(如行销、业务、产品开发、财务)人员的步调统合,共同迈向营收成长的道路。「化创新为营收成长」则是延续社会引擎的理念,说明如何选择、育成并推动能带来短、中、长期营收成长的点子。
目前时机已经成熟,适于推出一套简单可行的方法,养成企业员工为增加营收而贡献心力的习惯。六标准差这类的成本生产力工具属于要求专业认证的正式方案,而本书所倡导的营收成长工具性质没有那么严谨。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与施行办法,让成长成为人人有责的事。你在以下的章节中将会读到这样的讯息,而这些都是从我与全球企业日常互动所撷取的成果。
成长是人类生命的精萃。我希望本书能达到两个相关的目的:一是协助企业繁荣发展,二是帮助个人成长进步。如果企业能实现组织结构的获利型成长,自然可以增加雇用人数,并提供更好的机会让员工一展长才与抱负。
本书就是我由经验中学习到的心得。
我是一位在创业路上摸索了几年的小企业主,常常为了资金周转、市场推广而焦头烂额,有时候真的觉得前路茫茫,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最近朋友推荐了这本《成长力:持续获利的策略》,听名字就感觉非常契合我的需求。我翻了几页,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很亲切,不像是一些商业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和经验。他提到,很多企业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缺乏一套清晰的、能够驱动持续成长的机制。这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只要拼命干就能成功,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个“引擎”,让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动力。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成长力”与“持续获利”紧密结合起来的。是不是有什么量化的指标,或者说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切实可行的答案,帮助我的小企业摆脱困境,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商业和管理的书籍多如牛毛,真正能打动我、让我觉得有所收获的却寥寥无几。很多书都讲得很“大”,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就觉得无从下手。这本《成长力:持续获利的策略》,从书名来看,我感觉它应该是一本更“接地气”的书。我推测作者可能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阐述他的观点。比如,他会不会分享一些台湾本土企业,或者国际上那些知名的“常青树”企业,是如何在不同时期保持增长势头的?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成长力”?它是不是包括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创新、还是品牌的塑造?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把这些“成长”的要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利”能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解决方案去实践。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经济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稳健前行的企业充满好奇。这本书的题目《成长力:持续获利的策略》,恰恰触及了核心。我猜想,作者可能从宏观经济、行业动态、企业微观运营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成长力”的内涵。这本书或许会探讨,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应该如何建立起应对风险、抓住机遇的能力。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短期内提高利润,更是一种长远的眼光和系统性的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护城河”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以及创新文化培育的见解。毕竟,只有拥有强大的内在成长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基业长青。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所有希望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奥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来自于作者的背景。如果作者本身在商业领域有着深厚的实践经验,那么他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会更有价值。我猜测,《成长力:持续获利的策略》这本书,很可能会从一个实战者的角度,去剖析企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方法。比如,它可能会探讨,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企业如何才能逆势增长?在技术变革加速的时代,企业又该如何抓住机遇,而不是被淘汰?我期待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组织架构优化、流程再造、以及员工激励机制的讨论。毕竟,一个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内部环境和高效的运营体系。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如何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指引,让大家在不确定的未来,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个绿色的芽在土地里努力向上生长,真的很能代表“成长”这个主题。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觉得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者在序言里提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看到太多企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不是被淘汰,就是停滞不前,无法持续发展。这让我很有共鸣,因为在台湾,我们也常常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经济的起伏更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眼前的业绩,却忘了打好基础,培养“成长力”。这本书应该会教我们如何跳出短期的困境,找到长期的、可持续的获利模式。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分享哪些具体的策略,是关于产品创新、市场拓展,还是内部管理?书中提到的“策略”听起来就很实用,不像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真的可以落地执行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到新的增长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