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的领域,你得付出代价——初创公司需要钱,营运、扩充更需要钱,钱少会倒,钱多不见得好,这又涉及钱的管理。当高科技创业的题目有限,所需资源超过创业者所能负担,加上投资者观望,导致资金取得不易……个人创业成了「表面自由路,实质终身锢」。大势所趋,高科技新兴创业机会将逐渐由资源雄厚、技术底子深厚的大企业所掌握,留给个人的创业机会所剩无几。时间将说明这点。
作者简介
李志华(Jeff Li):台大电机系,政大企管研究所毕业。曾任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特别助理、产品经理、美国行销总监、英国分公司总经理);明基集团(副总经理、美国分公司总经理、欧洲分公司总经理、策略长、法务长)。现任达利投资总经理、创利管理顾问总经理、宏碁基金会副执行长、明基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明基法律顾问、友达法律顾问。着有:《微笑秃鹰》、《流氓创投》(商智出版)。
陈荣宏(Bishop Chen):淡江大学企管系、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毕业。曾任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副主任、明基大陆行销分公司总经理、逐鹿系统集成公司总经理、逐鹿网网路公司总经理。现任康利投资总经理、创利管理顾问副总经理、剑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与李志华合着《流氓创投》(商智出版)。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書名《創業之終結:從微觀角度看高科技創業最近的未來Start-Up?End-Up!》雖然有點嚇人,但內容絕對不是悲觀主義的宣洩。相反地,它提供了一種非常務實的「生存指南」。作者對「創業的終結」並沒有給出一個絕望的結論,而是透過深入的微觀分析,讓我們看清楚那些潛在的陷阱,進而學會如何避開它們,或者在危急時刻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書中探討的「組織架構與協作效率的瓶頸」這一塊,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過去我總以為,只要團隊成員都是菁英,能力越強就越好。但作者卻提醒我們,在快速變化的科技業,過於僵化的組織架構、不明確的溝通管道,或者過度膨脹的「個人英雄主義」,都可能成為團隊失控的導火線。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某家新創公司,雖然擁有幾個天才工程師,但由於決策流程過於複雜,每次推出新功能都需要層層審核,錯失了市場先機,最後被一個反應更快的競爭對手超越。這種對組織內部的細緻觀察,讓我反思了自己過去在領導團隊時,是否過於追求效率而忽略了內部的溝通和協作。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創業成功,不僅需要好的點子和技術,更需要一個能夠靈活應對變化的內部機制。
评分天啊!我最近真的被這本《創業之終結:從微觀角度看高科技創業最近的未來Start-Up?End-Up!》給震撼到了,完全是顛覆了我對創業的想像!我一直覺得創業就是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只要有創意、有執行力,就能一路往前衝,最後大鳴大放。但這本書卻從一個我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微觀角度」切入,讓我看到了高科技創業背後那種無聲卻又殘酷的「終結」的可能性。作者不是在講那些老生常談的失敗案例,而是細膩地描繪了每一個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決策失誤,是如何一步步堆疊,最終演變成一個無法挽回的局面。 像是書中探討的「產品週期演變的微觀視角」,它不是那種宏觀的市場分析,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功能點、每一個使用者回饋、每一個競爭對手的細微動作,如何在無形中侵蝕著產品的生命力。我以前都覺得產品不好是功能太少或太多,但書裡讓我意識到,更多時候是「對的時間」、「對的點」出了問題。一個細微的UI調整失誤,或者一個被忽略的技術債,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作者用非常具體的例子,比如某個知名App當初為了快速迭代而犧牲了某項看似不重要的功能,結果卻被後起之秀以該功能切入市場,最終讓前者陷入困境。這種細節上的剖析,讓我讀起來心驚膽戰,彷彿看到了自己過去創業時可能犯下的同樣錯誤。
评分我真的強烈推薦這本《創業之終結:從微觀角度看高科技創業最近的未來Start-Up?End-Up!》給所有正在創業或考慮創業的朋友。它不是那種讓你讀了熱血沸騰、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心靈雞湯」,而是讓你冷靜下來,看清楚創業這條路上的真實風險,以及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微觀殺機」。 書中探討的「人才留存與流失的微妙平衡」這一部分,絕對是乾貨中的乾貨。我們都知道人才很重要,但要如何讓優秀人才願意留下來,並且持續發揮最大價值,卻是許多公司面臨的難題。作者沒有用大而空的道理來敷衍,而是深入到員工的日常工作體驗、成就感來源、以及團隊文化的細微之處。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某家新創公司,雖然提供了不錯的薪資,但由於內部溝通不暢,員工感受不到自己的貢獻被重視,結果優秀的工程師紛紛離職,最終導致項目難以為繼。這種對「人」的細膩洞察,讓我深感共鳴。這本書讓我明白,創業的成功,不僅僅是技術和市場的較量,更是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它讓我們在追求「Start-Up」的同時,也對「End-Up」的可能性有更清晰的認識,並且學會如何去規避。
评分拜讀了《創業之終結:從微觀角度看高科技創業最近的未來Start-Up?End-Up!》之後,我對「創新」這個詞有了全新的理解。過去我一直覺得,創新就是提出一個顛覆性的想法,或者開發一款劃時代的產品。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創新,很多時候是從「微觀層面」的持續改進和優化中誕生的,而「終結」也同樣如此,往往是從一些被忽略的微小細節開始。 特別是書中探討的「資源分配的微觀權衡」部分,讓我觸動很深。我們都知道創業過程中資源是有限的,但如何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關鍵的地方,卻是一門大學問。作者沒有給出一個冰冷的公式,而是透過非常生動的案例,說明了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一個不夠精準的資源分配決策,可能就會導致整個項目的停滯甚至失敗。他舉了一個例子,某家公司為了追求一個看似前沿但實際市場接受度不高的技術,投入了大量研發資金,結果卻忽略了核心產品的基礎功能優化,最終被其他專注於用戶體驗的競爭對手擊垮。這讓我反思,自己在做決策時,是否過於追求「看起來很酷」的選項,而忽略了「最實際」的投資。這本書讓我們明白,在創業的每一個微小環節,都需要精打細算,才能走得更遠。
评分這本《創業之終結:從微觀角度看高科技創業最近的未來Start-Up?End-Up!》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問題的揭示,而是提出了非常具體的、可操作的「應對策略」。尤其是關於「市場變革中的彈性應對」的討論,完全打動了我。作者沒有提供一個包治百病的萬靈丹,而是教我們如何培養一種「微觀的預警機制」。 他用了一個我從未想過的類比,將創業過程比作在汪洋大海中航行,而市場的每一次變動就像是海上的暗流。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穩操勝券,但一個不經意的暗流就能將我們推向危險的礁石。書中探討的,是如何透過日常的數據分析、使用者行為的細微觀察,甚至是競爭對手的每一次微小動作,來捕捉這些暗流的跡象。作者還提出了一個「微觀戰略調整」的概念,意思是當市場出現風吹草動時,不必驚慌失措地進行大規模的轉型,而是可以從產品功能的細微調整、行銷策略的微調開始,逐步試探市場反應,找到最適合的航向。這種「小步快跑,持續優化」的思維,對於我們這些中小型的科技新創公司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