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本用谚语串起台湾历史的作品,是作者历经多年收录的精彩结果,深具阅读及收藏价值,透过反应当时现况的谚语,真实呈现台湾的历史风貌。
谚语发源自民间,没有明确作者,却能广泛流传,人人爱听,人人会说;生活百态,社会万象,尽浓缩在三言两语中,别具巧思又饶富寓意。
俗谚说:「五月十三人看人」,是什么样的信仰,让香客不远千里而来?原来是霞海城隍庙祭典,使得大稻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有道是:「第一好作冰,第二好作医生」,夏天卖冰,清凉消暑,果然是一本万利的商机;而医学校在日治时代成立之后,医生更开始受到民众的信赖与尊崇。再如早期台湾人初次接触英语,完全「雾煞煞」,于是有了「ABC狗咬猪,GET OUT车笨斗」的顺口熘,半嘲讽半喟叹,也反映出时代变迁。
这般亲切的语言、生动的词汇,化为雅俗共赏的台湾谚语,叙说耐人寻味的台湾故事,不矫饰、不虚伪,让我们看见真实的台湾历史。
作者简介
戴宝村
1954年出生于台北县三芝乡番社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博士,现为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专任教授,另为台湾师大台湾史研究所、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兼任教授,另担任台湾历史学会理事长(2003-2005)、国家档案管理局委员、高雄市文献委员会委员等职;专事台湾史、台湾海洋史、台湾文化史之研究教学。
主要着作有《三芝乡志》、《石门乡志政事篇》、《鹿港镇志交通篇》、《宜兰交通史》等志书;另有《清季淡水开港之研究》、《台中港开发史》、《帝国的入侵》、《台湾开发史》(与张胜彦、温振华、吴文星合着)、《台湾岛 台湾省 台湾国》、《淡水河流域变迁史》、《大台北都会圈客家史》(二书与温振华合着)、《近代台湾海运发展──戎克船到长荣巨舶》等专书;另有约三十篇学术论着。
王峙萍
台湾台南人。毕业于淡江大学历史研究所。曾任职国史馆,并参与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水乡志》等计画;编纂有「台湾文献馆台湾全志丛书」,以及《淡水镇志》、《石冈乡志》的纂修。已出版作品有《二二八事件档案汇编》四册,「李登辉总统口述历史系列丛书」。现专职地方志调查研究。
天哪,这本《从台湾谚语看台湾历史》简直太绝了!我之前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那些大事件,感觉很模式化,缺乏生气。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把散落在民间、看似不起眼的台湾谚语,一针一线地串联起来,编织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 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一些反映社会阶层和职业的谚语的解读。读着那些关于“士农工商”的俗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还有那些关于海洋、关于土地的谚语,更是让我体会到台湾人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孕育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特别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读起来就像和一位博学又幽默的长辈在聊天,他一边给你讲故事,一边告诉你这些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老街巷子里漫步的游客,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每听到一句谚语,都能勾起我对台湾历史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从台湾谚语看台湾历史》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文化颇感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大段大段的史书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抛出冰冷的历史事件,而是从那些活在人们口中的俗语、谚语出发,娓娓道来。读着这些简洁生动的谚语,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数百年前甚至更早的台湾先民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的辛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期盼,都跃然纸上。 比如,书里提到一句“人情味”,读起来就让人特别有感触。这句谚语看似平常,却折射出台湾社会早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物资匮乏的年代,邻里之间的互助、亲友间的关照,是维系生存的关键。再比如,一些关于农耕、渔业的谚语,虽然我不是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但通过书中的解读,我能想象到当时台湾人民与大自然的搏斗,靠天吃饭的艰辛,以及丰收时的喜悦。这种将抽象的历史宏大叙事,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生活细节,让我觉得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
评分《从台湾谚语看台湾历史》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大亮点。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来理解台湾的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份和事件堆砌,而是通过语言的载体——谚语,将历史的脉络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民间俗语,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逻辑清晰的历史线索。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迁徙与开拓”的篇章,里面引用了许多关于渡海、垦荒的谚语,读来让人肃然起敬。这些谚语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经验总结,更是承载着一代代先民在大时代洪流中的生存智慧与艰辛奋斗的史诗。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它会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选取代表性的谚语进行深入解读。这种“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让历史的宏大叙事变得具体可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谚语,与那些早已逝去的台湾先民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具人文关怀、更贴近生活的历史叙事。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从台湾谚语看台湾历史》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大门。作为一个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尝试过阅读各种史书、文献,但往往在冗长的篇幅和专业术语中迷失方向。然而,这本书的独特视角,运用台湾民间流传的谚语作为线索,串联起波澜壮阔的台湾历史进程,这简直是一场智识的盛宴。 作者的功力在于,他不仅仅是罗列谚语,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谚语背后的历史文化意涵。他能从一句简单的俗语中,解读出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痕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大陆移民”的谚语,这些谚语生动地描绘了早期移民者的艰辛与适应,以及他们与原住民、后来的荷兰、西班牙等殖民者的互动,这些细节是在传统史书中很难寻觅到的。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它没有强制灌输,而是引导读者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自己去体会历史的脉络和人性的光辉。那些古老的谚语,穿越了岁月的尘埃,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及其人民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真没想到,一本以“谚语”为主题的书,竟然能如此深入地剖析台湾的历史。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从台湾谚语看台湾历史》,结果却是一发不可收拾。作者的洞察力简直惊人,他能够从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听过、甚至用过的俗语里,挖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回避台湾历史上那些复杂而敏感的时期。通过对不同时期流传下来的谚语的分析,作者呈现了不同族群的视角,以及他们在中国大陆、日本、西方文明等多元影响下的碰撞与融合。我读到一些关于“外来政权”或“官民关系”的谚语,感觉作者在解读时非常审慎,既不回避历史的沉重,又能保持一种客观的叙事态度。 这种通过“小”见“大”的方式,让我对台湾历史有了更细腻、更 nuanced 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英雄史诗或权力斗争,而是充满了普通人的生活点滴,充满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无奈与希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深的共鸣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