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发专案管理

产品研发专案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P. Lewis, Louis Wong
图书标签:
  • 产品研发
  • 项目管理
  • 新产品开发
  • 项目规划
  • 风险管理
  • 团队协作
  • 流程优化
  • 创新管理
  • 产品生命周期
  • 技术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般来说,第一个推出新产品的公司,
将可获取七到八成的市场佔有率,
后续进入者要夺取这个领先宝座并不容易。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在兼顾品质和速度的难题下,
让产品成为市场先行者、让公司赚取最高利润。
中华专案管理学会 理事长 熊培霖 强力推荐!
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专案管理博士 赖志宏 专业审订!

加速产品研发,成为市场先行者

  在2000年早期,惠普(HP)推出了黑白萤幕的Jornada掌上型电脑,而康柏(Compaq)推出的iPaq是彩色萤幕,处理器速度更快、效能更高(这是在HP购併康柏之前)。但在当年年终之时,惠普比康柏多销售了35万台,康柏同年才销售9万台而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Jornada比iPaq 早上市6个月。

  这个例子具体印证了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所言:「速度就是生命!」他认为,组织应该要「快速前进,否则只能等着瓦解」。这种观点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尤其真实。一般来说,第一个推出新产品的公司,将可以获取七到八成的市场佔有率,后续进入者要夺取这个领先宝座并不容易。

  开发新产品的流程大部分是技术性的,改善这些技术层面可以加速产品研发,这一点大多数人都能了解,他们不了解的是,研发专案的「管理」对速度的增快有相同或更大的贡献。而本书所要谈的就是,如何将及时生产的原则和品质控管的概念,运用在产品研发的专案管理上;也就是透过专案管理的方式,一方面减少造成开发产品进度迟缓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导入加速专案进行的流程,让公司的产品成为市场先行者。

本书特色

  1.主题明确:市面上的专案管理书籍要不就是介绍整体的专案管理理论,要不就是抽取其中作者认为较重要的相关议题来讨论;而本书可算是书市上第一本将主题聚焦在产品研发上的专案管理书籍。

  2.深入浅出:虽然作者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表示,本书已先假设读者对于专案管理已有基本认识,但作者却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即使是一般读者也能完全理解。

  作者优势:詹姆斯‧路易斯博士为美国专案管理领域的第一把交椅,拥有丰富的产业经验,而另一位作者路易士‧黄则是在品质管理和专案管理方面拥有超过二十年的实战经验。结合两位作者的优势,让本书在谈论产品研发的各个层面时,更能完整且周详。

作者简介

詹姆斯‧路易斯 James P. Lewis

  路易斯训练顾问公司(The Lewis Institute, Inc.)创办人,公司经营重心在专案管理领域;同时他也担任管理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副教授,更是心理学博士,为美国专案管理学界与实务领域之大师。过去二十几年来,在美国、欧洲、亚洲及全球各地,有超过25,000名主管和经理,接受过路易斯博士的训练。他在专案管理领域着作甚丰,包括《专案计画、排程与控制》(Project Planning, Scheduling and Control)、《专案经理随身指南》(The Project Manager’s Desk Reference)、《共事》(Working Together)、《专案领导──开启成功专案管理之钥》(Project Leadership)、《专案经理完全求生手册》(The Project Manager’s Pocket Survival Guide)等。他的着作广被译为中文、葡萄牙文与立陶宛文。

路易斯‧黄 Louis Wong

  新加坡创新科技公司(Creative Technology)品管总监。

审订简介

赖志宏 博士 Kris Lai, PhD.

  大同工学院工业设计学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UMIST)操作管理硕士及专案管理博士。曾任职于鸿海精机PCE企划经理、竹科奎茂公司资深产品设计及制造工程师、工研院机械所工业设计工程师。在英国研究期间,同时担任英国航空制造公司JV技术转移专案管理师、英国Wormald Ansul UK专案管理电脑化系统设计顾问及训练师。现任仕德国际有限公司(Synerlink Int’l Co., Ltd.)总经理,从事国际企业专案管理教育训练、诊断顾问、实务运用及系统知识研究开发等工作。并担任澳洲雪梨科技大学工业管理硕士班在台专案管理讲师、竹科专案管理人培训课程讲师。

译者简介

林宜萱

  毕业于台大商研所、台大工商管理系,曾任航空公司、银行保险及直效行销之企画工作,现专事翻译。译作甚丰,包括《专案经理完全求生手册》、《专案管理沟通协调工作手册》、《EMBA系列:销售管理》、《EMBA系列:策略行销管理》、《供应链高绩效管理》、《高效能仓储物流管理》、《策略领导实战手册》等。

刘复苓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暨传播所硕士,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曾经担任经济日报记者,现旅居美国,为专职译者。译有《销售达人》、《再创销售奇蹟》、《当下行动》、《打造真本事,谈出高身价》、《功成名就的第一本书》、《赢在成交!》等书。译作甚丰。

深度解析:数字时代企业敏捷转型与精益运营的实践指南 (一本关于组织变革、流程优化与技术赋能的实战手册)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需求迭代加速、技术颠覆日益频繁、客户期望水涨船高。传统瀑布式的管理模式已然成为创新的桎梏。本书旨在为寻求突破的组织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转型路线图,聚焦于如何通过系统化的组织变革、精益化的流程再造以及先进的技术赋能,实现企业的敏捷响应和可持续的精益运营。 本书并非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产品开发”或“项目管理”方法论的理论梳理,而是立足于整个企业运营体系的优化与重塑,强调跨职能协作、价值流的识别与最大化,以及持续学习的文化构建。 --- 第一部分:组织敏捷性的基石——文化重塑与赋能结构 高效的组织不是流程的堆砌,而是文化的体现。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驱动敏捷转型的内在动力——组织文化与治理结构。 1.1 告别职能孤岛:构建跨职能的价值交付网络 我们详细剖析了传统部门墙对效率的致命影响,并提出了基于“价值流”而非“职能层级”的组织重构模型。内容涵盖: 横向协作机制的构建: 如何设计真正能流动的、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跨部门团队(如“部落”或“虚拟职能网络”),取代僵硬的汇报链。 权力下放与决策透明化: 探讨如何将决策权推向一线,并建立快速反馈回路,减少审批层级带来的时间损耗。这包括制定清晰的决策矩阵(如DACI/RAPID模型在不同层级的应用),而非简单地推行“授权”。 1.2 领导力的进化:从指挥者到赋能者 敏捷转型要求领导者角色的根本转变。本书区分了传统管理者的“控制”思维与敏捷领导者的“服务”理念: 服务型领导力模型: 聚焦于清除障碍、提供资源和保障战略方向的清晰度。我们提供了评估现有领导层敏捷成熟度的工具集。 心理安全感的营造: 深入讲解如何通过领导行为,系统性地在团队中建立一个允许试错、鼓励坦诚反馈的环境,这是持续改进的先决条件。 1.3 赋能与人才发展:构建学习型组织 本章着重于人才的“T型发展”和“多面手”战略,而非专业化的深度固化: 技能矩阵与交叉培训: 如何设计体系化的交叉培训计划,确保关键岗位知识不依赖于单一专家,提升团队的韧性。 内外部教练体系的建立: 区分“导师辅导”(Mentoring)与“绩效教练”(Coaching)的区别,并探讨如何将这些能力内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二部分:精益运营的深度实践——端到端价值流优化 精益思想的核心在于消除浪费并最大化客户感知价值。本部分超越了软件开发中的看板和Scrum,将精益原则应用于企业的整体运营流程,包括供应链、行政支持和内部服务交付。 2.1 价值流映射(VSM)的深化应用 我们不再仅仅将价值流映射视为诊断工具,而是将其作为战略规划与改进的起点: 识别“隐性浪费”: 探讨流程中的等待、返工、过度处理(如不必要的文档、冗余的会议)在非生产环节中造成的巨大成本。 设计未来状态图: 重点在于如何从“现状”平滑过渡到“理想状态”,并分解出可执行的、时间受限的改进增量(Kaizen Bursts)。 2.2 拉动系统与限制在制品(WIP)的跨职能实施 在运营层面推行“拉动”机制,确保资源投入与实际需求同步: 多级WIP限制: 如何在项目组合层、团队层和个人工作流层面上设置有效的在制品限制,防止资源过度分散导致的效率下降。 流程可视化与节拍管理: 引入高级别的流程看板(Portfolio Kanban),用于管理高层级的战略投入,并确保各价值流之间的同步“节拍”。 2.3 质量内建(Quality Built-In)与零缺陷文化 质量不应是检验的结果,而是设计的一部分。本章聚焦于如何将质量活动前置: 早期假设验证(Hypothesis Testing): 在投入大量资源前,如何利用最小化可行验证(MVV)快速收集市场反馈,避免“完美”但无人需要的事物被交付。 自动化验证的运营化: 讨论在IT、运营支持、合规性检查等环节中,如何利用自动化工具将人工检查转变为流程自动控制点。 ---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与持续交付能力建设 现代敏捷运营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支撑。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现代化技术实践,加速价值的流动速度和可靠性。 3.1 DevOps并非工具链,而是集成实践 本书将DevOps视为实现精益运营的“操作系统”,强调其文化和流程意义远大于具体工具的选择: 构建“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部署”(CI/CD/CD)的企业级蓝图: 重点是如何在受严格监管或高度复杂的遗留系统中,分阶段、有风险控制地引入自动化流水线。 基础设施即代码(IaC)在运营中的推广: 探讨如何将环境配置、安全策略等视为“代码”进行管理,确保环境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3.2 数据的驱动决策:指标体系的重构 传统的绩效指标往往关注活动量(如工时、任务完成数),而非业务成果。本章提出了基于价值交付的指标体系: DORA指标的扩展应用: 不仅关注部署频率和变更失败率,还结合业务指标(如客户满意度、转化率)来评估交付的有效性。 反馈循环的量化: 如何测量“知识获取的速度”和“决策周期时间”,将其纳入衡量运营健康度的核心指标。 3.3 遗留系统现代化与增量交付的平衡 对于拥有大量历史投资的企业,大规模替换不可行。本部分提供了渐进式现代化策略: “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的实战应用: 如何在新架构中逐步取代旧系统的功能模块,降低转型风险。 “技术债务”的可视化管理: 如何将技术债务的清理提升到与业务功能同等重要的战略层面,并量化其对未来交付速度的影响。 --- 结语:持续改进的“心法”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建立一个自我修正、自我优化的系统。它不是提供一套永恒不变的“最佳实践”,而是提供一套思考框架和工具集,使企业能够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能够自主地识别瓶颈、设计改进、并快速验证结果,从而在数字化竞争中保持长期的领先优势。本书是企业管理者、流程优化师和资深技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面向未来的运营转型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产品开发竞赛
  ‧高效能专案管理的必要性
  ‧高层管理者的角色

第二章 管理的角色:创造胜利的条件
  ‧正面的专案环境

第三章 产品策略:将愿景转换成为行动方案
  ‧使命、愿景与策略
  ‧路易斯专案管理法
  ‧模型细节
  ‧专案策略
  ‧专案投资组合

第四章 时间竞赛:及时专案
  ‧及时生产与及时专案
  ‧减少造成迟缓的原因
  ‧导入流程

第五章 资源配置:专案的核心
  ‧资源规划
  ‧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技术/开发委员会
  ‧资源监督

第六章 专案监控
  ‧评量进度
  ‧报告进度
  ‧建议与告诫
  ‧结论

第七章 风险管理
  ‧主动出击的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工具
  ‧专案概念发展阶段的风险评估
  ‧专案定义阶段的风险评估
  ‧专案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
  ‧专案执行阶段的风险评估

第八章 专案品质管理
  ‧产品与流程同步发展
  ‧专案品质管理的定义
  ‧设计品质
  ‧产品品质/产品设计验证
  ‧流程品质/流程验证测试
  ‧专案品质控制
  ‧专案管理审查

第九章 制造:将样本化为产品
  ‧单一团队的概念

第十章 透过学习建构能力
  ‧将专案视为能力发展的战场

图书序言

又见詹姆斯‧路易斯!

  记得两年前我为詹姆斯‧路易斯(Dr. James Lewis)的第一本在台翻译书写推荐序时,就说他在专案管理着作上是位多产的作家,没想到,这已是我第四次为他的书写推荐序了。这次这本以探讨产品研发专案管理为主轴的最新专着《Accele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 How to be the first to market》与他以前的着作相比,应对台湾目前从事研发及所有新产品开发的企业与读者们会有更多的启发、更具体的方向,及一些更新的思维。

  尤其在现今的台湾,更需要类似这样的书籍;因为,目前我们大多数所谓的高科技产业营收虽能屡创新高,但其利润却逐年递减,原因是我们的产业大多缺乏自有品牌、缺乏本书中所说的「对顾客需求的掌握,与全系统产品开发」的能力,而只能做国际大厂OEM或ODM的供应商,利润完全来自产量的不断扩张。我们只能靠效率(把事做对)赚钱,而无法靠知识(做对的事)赚钱。再做进一步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产业界普遍缺乏对两套知识宝典的认知与学习,即「系统工程」与「专案管理」。前者是「了解顾客需求→分析顾客需求→设计产品及制程→生产产品」的全套知识及能力,而后者则是「如何既有效率又有效能地跨功能整合的一套系统化的管理准则」。事实上,任何研发者若没有建立这两套知识及能力,根本上是不可能达成研发的使命。相对之下,目前那些具有系统整合能力的国际大厂也就是靠这两套知识与能耐,就能在每100元的产品利润中,赚取85元,而我们的代工厂只能赚15元,未来还可能赚得更少。

  对于一位专案管理专业人员而言,本书所叙述的专案管理知识与方法可算是浅显而易懂,所以我不去谈专案管理那些技术性的问题,但书中所强调的有关产品研发专案管理的许多重要观念却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尤其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最感到兴奋的就是路易斯博士所提到的许多观念,和我以往的专案工作经验、教学与研究上的心得不谋而合。为使读者能深切体验到这些观念对我们从事研发管理者的重要,我在此提出一些个人心得,以利诸位对本书内容能有更深刻地领悟。

专案管理应为企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本书首先谈到将新产品推到市场上的速度,是决定任何公司成败的最关键因素;这也是以产品研发为导向的公司,不得不重视系统工程及专案管理知识与技术运用的原因。因为它们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快速有效地发展产品,甚至要缩短产品从概念发展到需求定义、研发、生产、上市行销、销售与客服的时间。尤其是目前大多数高科技产品的生命週期都非常短暂,除了抢产品上市的先机,就是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否则稍有闪失,可能就会被毫不留情的市场所淘汰。因此,在以创新及新产品开发为主的企业里,专案管理的知识、程序、工作方法、标准与制度,乃至逐渐形成的文化,已成为其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我在中央大学教授EMBA专案管理课程时,有位担任研发副总的学员告诉我,在台湾业界,许多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已习惯地认为,所谓的R&D指的是「重做」(Rework)及「延迟」(Delay)。其实,这就是长久以来我们的研发者本身不重视或不擅长专案管理所导致的原因。承如路易斯博士所说,要完成专案,最快的方法就是要达到「在第一次就做对所谓『及时专案』(right-on-time project)」的境界;因为,它不会耗费额外的成本。他提到,根据研究显示,大约有30%的专案成本是花在「重做」上,而造成重做的两大主因是不善的规划及不断改变的专案范畴。

  谈到规划,许多专案管理者所犯最严重的错误不是完全不做「专案计画」,就是把计画当作是「作秀的样板」虚与委蛇罢了。有些人甚至认为「既然计画赶不上变化,那就且战且走,或干脆就不做计画。」我常在课堂上说:「专案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它一定会变。」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变更控制」,这是专案管理中特别强调的。此外,计画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建立「基准」(Baseline);没有基准,专案就没有执行的依据,也就根本无法控制!

  至于对专案范畴的掌控,更是专案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之一。任何一项新产品的开发,必须要先定义明确的需求,才能清楚说明专案的范畴,包括产品的功能、特性、规格及外型。对专案团队来说,若对产品需求不够清楚就贸然进行,或是经常改变规格、却未做有效的控制等,通常都是造成专案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专案的范畴及其变动,及为因应市场变化而不得不改变专案范畴等问题,乃是专案经理最大的挑战。

不可忽视的专案「经验学习」

  本书中,和我的想法最契合的就是所谓专案「经验学习」的部分。我常觉得,在华人社会推展专案管理的思维时,最大的窒碍就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擅做文献记载及不喜欢传承经验」的缺点。中华民族对人类科技文明的贡献,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也仅止于指南针、印刷术及火药,且予以发扬光大的还不是我们,远不及西方文明近二、三个世纪在科技上的表现。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过去就算有再好的技术,一直都是「师傅传徒弟」式的(师傅还常留一手),而不把它记载下来以广泛地留传并供人学习。时至今日,我们的工程师与科技人员不擅写「文件」(Document)早已是见怪不怪的事(我们的大学与研究所也未提供这样的训练),遑论我们一般的研发团队在记录产品整个发展的过程方面会有什么特殊独到的能耐。

  我们有太多的专案是「凡走过,必不留下任何痕迹」,在一个组织内,甚至不知有哪些专案正在进行或曾经存在过。有些专案离谱到既不写专案计画书、不留存任何纪录档案,更不做结案报告,当然就不会有任何的「经验学习」。我常告诉我EMBA班的高阶主管们,不要只是看到那些成功企业目前的光鲜亮丽,要知道他们的成功是建筑在多少失败的专案上,而他们永远会记取失败的经验(留存重要的数据、资料与文件),且将之前专案所犯的错误当作是最有价值的教训,并把它作为员工最佳的训练素材。因此,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会「闻过则喜,且绝不贰过」。

  就如路易斯博士在书中所说的,专案中任何一个错误都应该做检讨,因为同样的错误在未来的专案中也可能会再重复出现。此外,专案中不论是好的或不好的部分都要被收集起来,给未来专案参考运用,而定期进行「学习经验」检讨应该成为每个组织文化的一部分。有关这方面的引喻,莫过于书中龟兔赛跑的故事:无论是兔子还是乌龟都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兔子输了赛跑后,决心好好锻鍊、更加努力。而已经尽了全力的乌龟则是改变策略。兔子和乌龟都从错误中学习,因此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要记得,不会有一个完全失败的专案,它总有可用来作为错误参考的借镜!

熊培霖
2005年3月8日于上海

(本文作者为中华专案管理学会理事长、PMI专案管理学会台湾分会理事长、美商PSIG国际专案管理顾问集团大中华区执行长,Ph.D., PMP)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終於等到這本書了!一直以來,身為一個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的專案經理,我總覺得市面上關於產品研發的專案管理書籍,不是太過理論化,就是太過聚焦在單一方法論,實在很難找到一本能真正貼近我們日常工作情境的。平常開會要報告進度,跟工程師溝通技術瓶頸,跟業務夥伴協調市場需求,跟高層爭取資源,這些眉眉角角,總覺得書本上的那些流程圖跟甘特圖,似乎總是隔了一層。但這本《產品研發專案管理》,光看書名就讓人充滿期待!我特別好奇,它能不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帶著我們實際走過產品從概念發想到上市的每一個階段,包含那些你以為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是充滿挑戰的細節。像是如何有效地定義專案目標,確保團隊不會迷失方向?遇到不同部門的成員意見不合時,又要如何運用什麼樣的技巧來化解衝突,凝聚共識?還有,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如何確保我們的產品不僅能如期推出,還能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甚至超越他們的期待?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前輩們在實戰中摸索出來的寶貴經驗,那絕對是我夢寐以求的寶藏。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它,看看它究竟能不能解答我長久以來的疑惑,並在我的專案管理技巧上帶來一些實質的突破。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心裡其實有點猶豫。畢竟「專案管理」這個詞,聽起來總是帶著一點點死板和公式化的感覺,而「產品研發」又是個充滿創意與變數的領域,兩者結合起來,我總擔心會不會變成一本難以消化,充滿術語的學術論文。但真正讓我決定入手,並且在看完後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對於「溝通」與「協調」這兩大關鍵要素的深入探討。我們都知道,產品研發專案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無間,以及與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有效溝通。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它用非常貼近實際工作場景的方式,去解析在面對不同類型的利害關係人時,該如何調整溝通策略。例如,如何跟一位非技術背景的CEO說明產品進度的風險,又如何跟一位追求完美的設計師討論功能上的取捨。書中提出的那些具體溝通範例,還有關於如何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的方法,都讓我覺得非常有啟發性。它不像有些書只講「要溝通」,而是具體告訴你「怎麼溝通」,「什麼時候溝通」,以及「透過什麼管道溝通」。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專案管理的核心並不是那些複雜的工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理解。

评分

我平常的工作比較偏向技術顧問,經常需要協助客戶進行產品的規格定義和技術選型。在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客戶在專案管理上存在著很大的盲點,尤其是在將技術藍圖轉化為實際產品時,往往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障礙。這本《產品研發專案管理》正好填補了我過去在推薦書籍時遇到的困境。我認為它最大的特色在於,它非常清晰地描繪了「技術」與「管理」之間的連結。它不只是談論專案進度,而是深入探討了如何在技術開發的各個階段,如何有效地進行需求分析、風險評估、以及進度管控。特別是書中對於「技術風險」的分析,以及如何與技術團隊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它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向客戶推薦適合的專案管理方法,並且幫助他們在技術實踐的過程中,避免走彎路。這本書,不僅對於產品經理有幫助,對於像我一樣需要協助客戶進行技術專案管理的技術人員,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讓我知道,好的產品研發,絕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對整個專案流程的精準把控。

评分

我是一位剛踏入產品管理領域的新鮮人,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總是和真實的職場有著不小的落差。尤其是在產品研發這個高度變動且充滿挑戰的環境裡,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買了這本《產品研發專案管理》,老實說,它徹底改變了我對專案管理的看法。我原以為專案管理就是制定時程、分配任務、追蹤進度,但這本書卻讓我了解到,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過程中建立一個健康的團隊文化,如何去激勵團隊成員,以及如何培養一種共同解決問題的精神。書中對於「風險管理」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只是列出潛在的風險,而是教導我們如何主動識別、評估,並制定預防和應對措施。這讓我明白,我們不應該害怕風險,而是要學會與風險共存,並且利用它來推動專案向前。此外,書中關於「敏捷式開發」在產品研發中的應用,也給我帶來了許多啟發。它不再是死板的 Waterfall 模型,而是更靈活、更注重迭代與回饋。總之,這本書就像一本實用的行動指南,為我這個初學者指明瞭方向,讓我在面對產品研發的種種難題時,不再感到茫然。

评分

身為一個在中小型企業裡,同時身兼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角色的創業者,我總是處於「一人多職」的狀態。資源有限,時間緊迫,壓力巨大。平常工作常常是左支右絀,哪裡有問題就往哪裡撲,感覺自己像個救火隊。所以,當我看到這本《產品研發專案管理》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不是提供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完美公式,而是強調「彈性」與「適性」。作者似乎非常理解我們這種在資源較少但任務卻很重的環境中的掙扎,因此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務實」的建議。例如,如何根據團隊規模和專案複雜度,去選擇最適合的管理方法;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最大化產品研發的效益;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動的市場中,保持產品的競爭力。書中關於「資源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章節,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讓我重新思考了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它鼓勵我們要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這本書,對我這樣的小型團隊和新創公司來說,簡直是一盞明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