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本着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体质,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锻鍊体系,全面评价习武者的武术水准,而制定的一项全民武术锻鍊的等级制度。
中国武术段位制规定:根据个人从事武术锻鍊和武术活动的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的水准、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武术段位定为「九段」即:
初段位:「一段」、「二段」、「三段」
中段位:「四段」、「五段」、「六段」
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
本书所演述的即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太极拳「四段」的规定套路。全套32个动作,内容精炼,动作柔和均匀,姿势中正平稳,老幼咸宜,人人可练,易于推广,突出了太极拳的健身性和群众性。
动作名称
预备势
第一段
(一)起 势
(二)右揽雀尾
(三)左单鞭
(四)左琵琶势
(五)进步搬拦捶
(六)如封似闭
(七)搂膝拗步
第二段
(八)右单鞭
(九)右云手
(十)野马分鬃
(十一)海底针
(十二)闪通臂
(十三)右揽雀尾
第三段
(十四)转体撇身捶
(十五)捋挤势
(十六)右拍脚
(十七)左分脚
(十八)右蹬脚
(十九)进步栽捶
(二十)右左穿梭
(二十一)肘底捶
第四段
(二十二)倒卷肱
(二十三)右下势
(二十四)金鸡独立
(二十五)左下势
(二十六)上步七星
(二十七)退步跨虎
(二十八)转身摆莲
(二十九)弯弓射虎
(三十)左揽雀尾
(三十一)十字手
(三十二)收 势
作者简介
宗维洁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讲师,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曾获:
1987年北京市第6届运动会女子群组太极拳冠军。
1988年至1993年连续6年全国女子吴式太极拳冠军。
1990年至1991全国女子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亚军。
自1990年多次获得中日太极拳交流比赛女子吴式太极拳冠军。
1969年出生,12岁跟随形意拳名家骆大成老师学习形意拳。跟随吴式太极拳名家、中华武林百杰之一、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秉慈老师学习传统吴式太极拳、太极剑以及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跟随形意、八卦名家王世祥老师学习形意拳、八卦掌。跟随形意、八卦名家刘敬儒老师学习八卦掌。
1989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跟随张文广老师、门惠丰老师、阚桂香老师学习杨式、陈式、孙式、武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及戳脚等套路。
1990年,跟随门惠丰老师(应日本前总理大臣羽田孜先生的邀请)参加了全日本太极拳交流大会的裁判、表演,以及针对太极拳教练员的讲学交流活动。自此至今十几年来,每年应日本前总理大臣羽田孜先生的邀请,参加了全日本太极拳交流大会的裁判、表演及太极拳的讲学交流活动。
1993年,由北京体育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担任过留学生太极拳班、本科生的各项专项教学工作。
1996年,出版了由李秉慈老师讲解、宗维洁范例的《传统吴式83式太极拳》、《吴式45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录像带及光碟。
1997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式45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录像带及光碟,并在中央电视台CCTV45频道播出进行教学。
2003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两书。
2003年,与李德印老师合作,由北京电视台《闻鸡起舞》节目群组录制了段位制教材《16式太极拳》、《16式太极剑》以及《32太极拳》。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三十二式太极拳“神意”层面的挖掘。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动作的规范,而是着力于引导读者去体悟拳法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书中的叙述,常常将太极拳的招式与道家的“道法自然”、“以柔克刚”等理念相结合,让我深刻理解到,太极拳的精髓在于“用意不用力”,在于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讲解每一个招式时,作者都会深入剖析其技击含义,但更侧重于其在养生健身方面的益处。比如,某个动作的开合,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攻击,更是为了舒展筋骨,调和气息。书中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我发现,当我带着这样的理解去练习时,身体的感受会更加放松,动作也会更加流畅自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故事和武术大家的轶事,这些生动的故事,为冰冷的招式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武术传承的厚重感。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它不会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在学习三十二式太极拳的过程中,我遇到的很多困惑,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例如,书中对于“虚实变化”的讲解,就非常透彻,它不仅仅是步法的转换,更是身体重心、力量走向的根本性调整,对于理解太极拳的“粘黏连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还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包括热身、基本功、套路演练以及功法提升等环节,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其中,关于“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的阐述,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让我了解到,每一次呼吸都应该与动作的开合、起伏相互呼应,达到“吐故纳新、延年益寿”的功效。书中对“听劲”的描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将其比喻为“耳听八方”,能够感知对手的细微动静,并做出精准的反应,这种境界的追求,让我对太极拳的技击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武术教程。“四段”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框架,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和自我评估的标准。书中对于“身法”的要求,细致入微,从头顶松起到足底生根,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做到中正安舒。我开始意识到,太极拳不仅仅是手脚的运动,更是全身的协调与统一。书中对于“心法”的讲解,更是点睛之笔,它强调了“以心导气,以气运身”,让我明白,真正的太极高手,是用心去感受,用意去驱动,而不是仅仅依靠身体的蛮力。书中还包含了一些经典的太极拳歌诀和论述,这些精炼的语言,饱含着历代武术先贤的智慧,我每天都会默念几遍,从中汲取营养。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三十二式太极拳的招式,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了太极拳所代表的哲学思想,以及它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方面的深远意义。这本书,已经成为我练习太极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遒劲有力的“三十二式太极拳”几个大字所吸引。我一直对传统武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太极拳,它那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特点,总让我心生向往。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三十二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华武术体系中的地位的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招式,而是从历史文化的高度,讲述了三十二式太极拳如何历经岁月沉淀,成为中国武术瑰宝。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所要学习的拳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肢体的模仿,而是承载着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随后,书中对每一式太极拳的动作分解都极为细致,配合精美的插图,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动作要领时,所使用的生动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仿佛武术大师在耳边亲授,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动作的内涵和发力点。书中的讲解,既有对技击应用层面的剖析,也有对练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误区的提示,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指导。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武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厚功底,以及对太极拳的热爱与敬畏。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武术哲学探索之旅。“四段”这个中国武术段位制体系的引入,让三十二式太极拳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被置于一个更为系统化、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之中。作者在书中详细解释了“四段”所代表的技艺水平、理解深度以及武德修养的要求。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三十二式太极拳,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套拳法,更是为了通过练习,不断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武术境界。书中对“劲力”的阐释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肌肉的力量,更是内外合一、节节贯通的整体运动。作者运用了很多古籍中的经典论述,并结合现代的运动解剖学知识,对“气沉丹田”、“松腰坐胯”、“涵胸拔背”等关键要领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并且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不同阶段的“劲力”感受。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身体内部的细微变化,对太极拳的“听劲”、“懂劲”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练习心得和感悟,这些来自实践的智慧,让我在面对枯燥的重复练习时,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从中找到突破瓶颈的灵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