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段位製,是國傢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和國傢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本著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人民體質,進一步推動武術運動的發展,建立規範的全民武術鍛鍊體係,全麵評價習武者的武術水準,而製定的一項全民武術鍛鍊的等級製度。
中國武術段位製規定:根據個人從事武術鍛鍊和武術活動的年限、掌握武術技術和理論的水準、研究成果、武德修養,以及對武術發展所做齣的貢獻,將武術段位定為「九段」即:
初段位:「一段」、「二段」、「三段」
中段位:「四段」、「五段」、「六段」
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
本書所演述的即是中國武術段位製太極拳「四段」的規定套路。全套32個動作,內容精煉,動作柔和均勻,姿勢中正平穩,老幼鹹宜,人人可練,易於推廣,突齣瞭太極拳的健身性和群眾性。
動作名稱
預備勢
第一段
(一)起 勢
(二)右攬雀尾
(三)左單鞭
(四)左琵琶勢
(五)進步搬攔捶
(六)如封似閉
(七)摟膝拗步
第二段
(八)右單鞭
(九)右雲手
(十)野馬分鬃
(十一)海底針
(十二)閃通臂
(十三)右攬雀尾
第三段
(十四)轉體撇身捶
(十五)捋擠勢
(十六)右拍腳
(十七)左分腳
(十八)右蹬腳
(十九)進步栽捶
(二十)右左穿梭
(二十一)肘底捶
第四段
(二十二)倒捲肱
(二十三)右下勢
(二十四)金雞獨立
(二十五)左下勢
(二十六)上步七星
(二十七)退步跨虎
(二十八)轉身擺蓮
(二十九)彎弓射虎
(三十)左攬雀尾
(三十一)十字手
(三十二)收 勢
作者簡介
宗維潔
北京體育大學武術係講師,吳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曾獲:
1987年北京市第6屆運動會女子群組太極拳冠軍。
1988年至1993年連續6年全國女子吳式太極拳冠軍。
1990年至1991全國女子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亞軍。
自1990年多次獲得中日太極拳交流比賽女子吳式太極拳冠軍。
1969年齣生,12歲跟隨形意拳名傢駱大成老師學習形意拳。跟隨吳式太極拳名傢、中華武林百傑之一、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李秉慈老師學習傳統吳式太極拳、太極劍以及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跟隨形意、八卦名傢王世祥老師學習形意拳、八卦掌。跟隨形意、八卦名傢劉敬儒老師學習八卦掌。
1989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跟隨張文廣老師、門惠豐老師、闞桂香老師學習楊式、陳式、孫式、武式太極拳,42式太極拳、42式太極劍及戳腳等套路。
1990年,跟隨門惠豐老師(應日本前總理大臣羽田孜先生的邀請)參加瞭全日本太極拳交流大會的裁判、錶演,以及針對太極拳教練員的講學交流活動。自此至今十幾年來,每年應日本前總理大臣羽田孜先生的邀請,參加瞭全日本太極拳交流大會的裁判、錶演及太極拳的講學交流活動。
1993年,由北京體育學院畢業留校任教。擔任過留學生太極拳班、本科生的各項專項教學工作。
1996年,齣版瞭由李秉慈老師講解、宗維潔範例的《傳統吳式83式太極拳》、《吳式45式太極拳競賽套路》錄像帶及光碟。
1997年,由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齣版瞭《吳式45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教與學》錄像帶及光碟,並在中央電視颱CCTV45頻道播齣進行教學。
2003年,由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齣版瞭《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兩書。
2003年,與李德印老師閤作,由北京電視颱《聞雞起舞》節目群組錄製瞭段位製教材《16式太極拳》、《16式太極劍》以及《32太極拳》。
這本書帶來的體驗,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武術哲學探索之旅。“四段”這個中國武術段位製體係的引入,讓三十二式太極拳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被置於一個更為係統化、標準化的評價體係之中。作者在書中詳細解釋瞭“四段”所代錶的技藝水平、理解深度以及武德修養的要求。這讓我意識到,學習三十二式太極拳,不僅僅是為瞭掌握一套拳法,更是為瞭通過練習,不斷提升自我,達到更高的武術境界。書中對“勁力”的闡釋尤為深刻,它不僅僅是肌肉的力量,更是內外閤一、節節貫通的整體運動。作者運用瞭很多古籍中的經典論述,並結閤現代的運動解剖學知識,對“氣沉丹田”、“鬆腰坐胯”、“涵胸拔背”等關鍵要領進行瞭詳盡的解讀,並且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瞭不同階段的“勁力”感受。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自己身體內部的細微變化,對太極拳的“聽勁”、“懂勁”有瞭初步的認識。書中還包含瞭大量的練習心得和感悟,這些來自實踐的智慧,讓我在麵對枯燥的重復練習時,也能保持積極的心態,並從中找到突破瓶頸的靈感。
评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體會到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簡單的武術教程。“四段”的中國武術段位製框架,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學習路徑和自我評估的標準。書中對於“身法”的要求,細緻入微,從頭頂鬆起到足底生根,每一個環節都要求做到中正安舒。我開始意識到,太極拳不僅僅是手腳的運動,更是全身的協調與統一。書中對於“心法”的講解,更是點睛之筆,它強調瞭“以心導氣,以氣運身”,讓我明白,真正的太極高手,是用心去感受,用意去驅動,而不是僅僅依靠身體的蠻力。書中還包含瞭一些經典的太極拳歌訣和論述,這些精煉的語言,飽含著曆代武術先賢的智慧,我每天都會默念幾遍,從中汲取營養。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學會瞭三十二式太極拳的招式,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理解瞭太極拳所代錶的哲學思想,以及它在強身健體、修身養性方麵的深遠意義。這本書,已經成為我練習太極拳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三十二式太極拳“神意”層麵的挖掘。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動作的規範,而是著力於引導讀者去體悟拳法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書中的敘述,常常將太極拳的招式與道傢的“道法自然”、“以柔剋剛”等理念相結閤,讓我深刻理解到,太極拳的精髓在於“用意不用力”,在於與宇宙自然的和諧統一。在講解每一個招式時,作者都會深入剖析其技擊含義,但更側重於其在養生健身方麵的益處。比如,某個動作的開閤,不僅僅是為瞭應對攻擊,更是為瞭舒展筋骨,調和氣息。書中的文字,充滿瞭詩意和哲理,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我發現,當我帶著這樣的理解去練習時,身體的感受會更加放鬆,動作也會更加流暢自然。書中還穿插瞭許多曆史故事和武術大傢的軼事,這些生動的故事,為冰冷的招式注入瞭鮮活的生命力,也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武術傳承的厚重感。
评分初次拿到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上遒勁有力的“三十二式太極拳”幾個大字所吸引。我一直對傳統武術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太極拳,它那剛柔並濟、內外兼修的特點,總讓我心生嚮往。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三十二式太極拳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在中華武術體係中的地位的深入剖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招式,而是從曆史文化的高度,講述瞭三十二式太極拳如何曆經歲月沉澱,成為中國武術瑰寶。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所要學習的拳法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僅僅是肢體的模仿,而是承載著文化與精神的傳承。隨後,書中對每一式太極拳的動作分解都極為細緻,配閤精美的插圖,從起勢到收勢,每一個細節都得到瞭充分的展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動作要領時,所使用的生動比喻和形象化的語言,仿佛武術大師在耳邊親授,讓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動作的內涵和發力點。書中的講解,既有對技擊應用層麵的剖析,也有對練習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常見誤區的提示,這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極其寶貴的指導。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武術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厚功底,以及對太極拳的熱愛與敬畏。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它不會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探索。在學習三十二式太極拳的過程中,我遇到的很多睏惑,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解答。例如,書中對於“虛實變化”的講解,就非常透徹,它不僅僅是步法的轉換,更是身體重心、力量走嚮的根本性調整,對於理解太極拳的“粘黏連隨”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還提供瞭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包括熱身、基本功、套路演練以及功法提升等環節,讓我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練習。其中,關於“呼吸與動作的配閤”的闡述,更是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境地,讓我瞭解到,每一次呼吸都應該與動作的開閤、起伏相互呼應,達到“吐故納新、延年益壽”的功效。書中對“聽勁”的描述,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將其比喻為“耳聽八方”,能夠感知對手的細微動靜,並做齣精準的反應,這種境界的追求,讓我對太極拳的技擊魅力有瞭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