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推荐一批钢琴、小提琴、管絃乐及交响乐的经典作品,以西方音乐史中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主。为区别其他一般音乐欣赏书籍,本书特别强调音乐作品本身的结构、内容、音乐元素及手法。书中所例举的几十余部作品,是音乐史上的瑰宝,至今魅力无穷,为便于读者方便理解,每曲尽量安排乐谱谱例伴随,希望能引发读者对音乐深层次的感受。
作者简介
一九四七年生,北京人。一九七六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授业于易开基与陈比纲两位教授。一九九三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获得钢琴音乐教育硕士学位。
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任北京大学学生交响乐团指挥与艺术指导。发表音乐论文十八篇;出版学术专着、大学教材三部。
序
第一篇 钢琴作品
第二篇 交响乐、管弦乐及室内乐作品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九寨歌舞》管弦乐主旋律谱
附录二 《贺兰秋思》弦乐四重奏总谱
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的欣赏水平停留在“喜欢”的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将复杂的音乐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这一点对于我这样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读者来说尤为重要。他并没有回避一些技术性的细节,但总能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宏观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中,让读者在理解技术的同时,不失对音乐整体美的感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音乐风格演变的分析,从早期教会音乐的肃穆庄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典雅精致,再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均衡和谐,直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奔放自由,每一个转折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能清晰地看到音乐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和人文思潮一同成长的。书中对不同作曲家作品的解读也别具一格,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他们的代表作,而是深入挖掘他们音乐创作的独特之处,比如莫扎特作品中那份童真与纯粹,贝多芬作品中那份坚毅与力量,肖邦作品中那份忧郁与浪漫,这些描绘都让我对这些伟大的音乐家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一位位音乐大师进行对话,感受他们跨越世纪的智慧与情感。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虽然喜欢听音乐,但总觉得自己“门外汉”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及时雨。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将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艺术,变得触手可及。作者的文笔非常亲切,就像和一位懂音乐的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他不会用那些“炫技”式的专业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最朴实、最形象的语言,描绘音乐的美妙。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音乐的语言”的阐释,他将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基本元素,比作构成语言的字母和词汇,让我们明白,音乐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的。而他对不同音乐体裁的介绍,比如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也都非常到位,他不仅仅介绍了它们的定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的音乐片段,让我们体验到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和形式。我曾经以为那些长篇的交响乐很难听懂,但读完书中的讲解,我才发现,原来它们就像是一部部宏大的史诗,有清晰的叙事线索,有鲜明的人物塑造,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认知,从“听”进入了“理解”的阶段,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享受音乐的乐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惊喜的书!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充斥着各种晦涩的音乐术语和学院派的分析。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深深吸引。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踏上了一段奇妙的音乐探索之旅。书中不仅仅讲解了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教会我如何去“听”。在每一个乐章的介绍中,作者总能捕捉到最核心的情感和最动人的细节,让我对那些我曾经认为“好听”的旋律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在描述一段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各个声部之间精妙的对话,那种严谨的结构带来的震撼力,就像看着一座精巧的建筑拔地而起。又比如,当我读到关于浪漫主义时期某个作曲家的奏鸣曲时,作者描绘的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而是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情感,是作曲家内心的挣扎与呐喊,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他们一同感受那份激昂与深沉。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作曲家的小轶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音乐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音乐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最让我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喜欢什么”,而是通过引导我如何去感受,如何去辨析,让我自己去发现音乐的美,去形成自己的品味。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指南”,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我困惑时点亮灵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位音乐解密者!我一直以为,欣赏音乐,尤其是那些听起来“高深”的音乐,需要极高的天赋和专业知识。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读者一步步解开音乐的奥秘,让我们明白,那些复杂的旋律、和声、节奏背后,其实隐藏着清晰的逻辑和动人的故事。他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音乐的“骨骼”(结构)、“血肉”(旋律与和声)和“灵魂”(情感与意境)一一呈现。举个例子,书中解释“奏鸣曲式”时,他没有用生硬的术语堆砌,而是将其比喻为一个戏剧性的叙事过程,有主题的引入、发展、冲突,最后达到解决。这样的类比,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奏鸣曲式的精髓。还有关于“赋格”的讲解,我终于理解了那种“一人分饰多角”的奇妙效果,以及无数个声部如何巧妙地交织缠绕,形成一个宏大的整体。书中的例子都选取得恰到好处,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片段,还是相对小众却同样精彩的作品,作者都能从中提炼出最能说明问题的细节,并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解读。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脑力与感官的双重训练,既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提升了我对音乐的感知力。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热爱,并给我提供了与这份热爱连接的有效途径。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但很多时候,我只能感受到一种模糊的情绪,却无法具体描述。而这本书,则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框架去理解这些情绪。作者在分析每一首作品时,都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情感驱动和文化背景。比如,在解读一段描绘自然风光的交响乐时,他会引导我去感受风的呼啸、雨的淅沥、鸟的鸣叫,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画面之中。又比如,当谈及表现战争与和平的乐章时,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音乐中那份悲壮、肃穆,以及最终来临的宁静与希望。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明白,每一段旋律,每一个和弦,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传递着一种情感。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音乐表演的细节,比如指挥家如何处理乐句的起伏,乐手如何运用音色来塑造情感,这些都让我对音乐的呈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再听到那些曾经“听过”的音乐时,感觉完全不同了,仿佛打开了通往音乐灵魂深处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