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解讀視覺文化的初階入門教本,整閤度高,圖解完整,關鍵術語皆經交叉索引及定義。本譯本鑒於本地視覺文化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特彆商請專傢將本書所使用的這個學門的基本辭匯,鏈結在一起,俾便讀者巧妙運用,醞釀齣全貌。
值此視覺文化研究繁花似錦的時刻,理論與方法百花齊放,本書適時提供瞭概括當前諸般風景的導論,頗堪玩味。本書在英美世界,已經變成各大學課堂廣泛採用的經典版本。而對於那些一直浸淫在此快速成熟、處處充滿驚奇的跨領域論述中的老手,這又是一道香味逼人的好茶。
本書開宗明義討論瞭有關文化意義與視覺功能的諸多主題,以及近年來的流變,可供我們批判地研究視覺影像和社會認同及社會關係之間的關聯。隨後作者進一步深探詮釋視覺影像的不同方法。各種方法的優劣都連到一個钜細靡遺的個案研究,以及前麵章節已概述的更廣泛議題來討論。這些方法包括:構成性詮釋、內容分析、符號學、精神分析,論述分析與觀眾分析。
作者簡介
吉莉安.蘿絲Gillian Rose
英國開放大學文化地理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在視覺文化相關領域。長久以來對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以及傅柯和女性主義如何看待圖像感到興趣。目前主要透過對公共藝術(尤其是Milton Keynes的作品)的探討,將研究關懷擴大到主體性、空間與視覺展示。
譯者簡介
王國強
就讀於颱大社會所,正在努力寫以性彆、工作為題的畢業論文。
圖片列錶
中文版序言
文化轉嚮的視覺反省力—《視覺研究導論》導讀
本書介紹
研究視覺材料
邁嚮批判的視覺方法
「好眼力」
用構成性詮釋法觀看影像
內容分析
數數你〔自認〕所看到的
符號學
揭露暗藏在美麗事物平靜錶麵下的偏頗
精神分析
視覺文化、視覺愉悅、視覺斷裂
論述分析Ⅰ
文本、互文性與脈絡
論述分析Ⅱ
建製以及觀看方式
其他方法、綜閤方法
視覺媒體實用讀本
參考書目
關鍵辭匯列錶
學科基本辭匯釋義
索引
1999年我開始寫作《視覺研究導論》(Visual Methodologies)的時候,我還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任教;那時候,學界對視覺 (visuality) 與視覺文化 (visual culture) 相關問題的關注已經顯而易見,而且興趣日有增益。當其時,有不少著作已經齣版─我在本書第一章討論瞭一些當時的關鍵著作─還有更多也聽說即將問世。六年後的今天,諸如《視覺文化學報》(Journal of Visual Clture)之類,也已經創刊發行,後續又有許許多多齣版品以「視覺文化」為題或訂為關鍵詞。而本書的影響,則是促成瞭「視覺方法論」廣泛的被列入教程。
寫作伊始,我即期望本書學生與教師都能受用,把本書當作一個大領域的通覽,諸多科門與廣泛理論傳統的入境閘口。書中我對「批判的視覺方法論」(critical visual methodologies)有所強調,認為有其必須,然而,有些視覺方法我認為雖較不能直接幫我們達緻「批判」的目標,但在敘述的時候,我也盡量包容給予相當的篇幅。
不過,1999年隨後六年裏,我個人的研究卻有一定的路嚮。剛啓筆撰寫本書的時候,我開始更進一步深思我書中所稱的「論述分析II」(discourse analysis II)。這是一種詮解圖像的方法,圖像不僅包括負載著意義,而可分離研究,不必拘泥於一般觀視者在那裏看到,又是怎麼看到的那些圖像,也包括鑲嵌於實踐和意義的話語之中的物件。我越來越有興趣去思考,如何透過視覺圖像和物件與各式各樣的視者、觀者和閱聽大眾的相遇來理解他們。圖像在哪兒展齣的?什麼地點?在怎樣的空間裏?人們進入那空間的時候,期待看到什麼?他們怎麼看東西的?隨性的?專注的?散漫、沒規則的?為瞭美?為瞭實用?還是為瞭消遣、散心?在那注視的舉動,在那主客特定的交會之際,會産生什麼樣的作用齣來?
此種將視覺的材料置放在實用(use)的脈絡當中,以便理解其作用的作法,把視覺文化的研究拉得更為接近社會科學的某些傳統,這些社會科學的傳統強調的是人們的實踐以及製度的安排。所以,近來我也發現自己因此研讀瞭更多的人類學,更理解社會生活作為一種實踐,同時越會去思考各色人等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與視覺圖像相遇的許許多多的方式。
我深感榮幸受邀為此譯版寫序。我最大的期望,是本書能為各位提供一些研究資源,讓你在追求自己的興趣時更省力、更有效。
吉莉安.蘿絲Gillian Rose
劍橋
2005年9月
最近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覺得好像太習慣於被動接收資訊,而缺乏主動的觀察和思考。《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這個書名,正好點醒瞭我。我平時是一個很喜歡逛美術館、看展覽的人,但常常看完之後,對於作品的理解都停留在錶麵,無法更深入地觸及藝術傢想要傳達的意念。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我一些理論上的基礎,幫助我更有效地去解讀和欣賞各種視覺藝術。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影像的「意象」和「符號」是如何被建構的,以及不同的視覺元素,像是線條、色彩、空間,又如何組閤在一起,產生豐富的意義。我也希望作者能夠分享一些關於「批判性觀看」的技巧,教導我們如何辨識影像中的權力運作、意識形態,以及潛藏的價值觀。畢竟,在這個充斥著視覺訊息的時代,學會如何「看懂」影像,甚至「看穿」影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從一個單純的欣賞者,變成一個更具洞察力的觀察者,那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大瞭。
评分最近在誠品書店翻到一本《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意思,讓我很好奇。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影像爆炸的時代,手機裡的照片、社群媒體上的短影音、影視作品,幾乎無時無刻不包圍著我們。每天我們都在接收、解讀、甚至創造大量的影像。但我們真的有好好思考過這些影像背後代錶瞭什麼嗎?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價值觀,甚至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本書的標題正中瞭我的心坎裡,讓我忍不住想把它帶迴傢細細品味。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但光是書名就激發瞭我對周遭視覺世界的重新審視。我總覺得,如果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影像的語言,就能更敏銳地辨識資訊的真偽,更能獨立思考,不被錶象所迷惑。我尤其期待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文化、不同歷史時期,影像的意義是如何演變的,以及當代科技,像是AI生成的影像,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和衝擊。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從一個單純的影像觀看者,蛻變成一個更有意識、更有批判性的影像思考者。
评分拿到《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這本書,我第一個感覺是,這是一本非常有「時代感」的書。在這個資訊爆炸、數位媒體當道的年代,影像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從社交媒體上的濾鏡美圖,到無處不在的廣告看闆,再到電影、紀錄片所呈現的各種世界觀,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影像所形塑。但有多少人真正停下來思考過,這些影像背後到底在傳達什麼?它們是如何被製造齣來的?又為什麼會對我們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這本書的書名,就精準地抓住瞭這個時代的脈動。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探討「思考」這個層麵。是會從哲學的角度,去討論影像與現實的關係?還是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影像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和情感?又或者,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揭示影像在權力結構、文化建構中的作用?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關於當代視覺文化,例如社群媒體、網路迷因、VR/AR技術等,對於我們理解世界所帶來的新穎視角和深度解析。
评分最近因為工作上接觸瞭一些設計相關的內容,讓我對「影像」這個主題產生瞭濃厚的興趣,而《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這個書名,正好點齣瞭我目前的需求。我常常覺得,雖然我們每天都在看東西,但很多時候都隻是「瞥過」,並沒有真正「看見」。尤其在資訊量爆炸的時代,各種視覺符號、訊息不斷湧入,如果沒有一定的能力去篩選、辨識,很容易就被淹沒。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論,幫助我提升對影像的敏感度。比如,如何解讀廣告中的隱藏訊息?如何在新聞圖片中辨識 bias?或者,藝術傢如何運用影像來錶達他們的情感和理念?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一套分析影像的「工具箱」,讓我在麵對各種視覺刺激時,能夠更有條理、更有深度地去理解。當然,我也希望這本書的文字能夠平實易懂,不會充斥著過於艱澀的學術術語,畢竟我並非科班齣身,更希望的是能從閱讀中獲得實際的啟發和應用。
评分說實話,我對於「導論」這種字眼的書,有時候會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的態度。一方麵,它代錶著一種基礎、一種入門,很適閤像我這樣對某些領域隻有初步瞭解的人,能夠係統性地建立知識架構。但另一方麵,我也擔心「導論」可能會過於簡化、流於錶麵,無法深入探討議題的複雜性。這次看到《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我心中就冒齣瞭這樣的念頭。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講義,而是一個能夠引導讀者進入影像世界的有趣嚮導。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概念框架,例如影像的構成元素、符號學的基本原理,以及一些經典的視覺理論,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透過生動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這些理論如何在實際的影像中運作。例如,它會不會分析幾張經典的攝影作品、電影場景,或者廣告海報,來解釋構圖、色彩、光影如何傳達訊息?我非常好奇作者會選擇哪些案例,以及他會如何剖析它們。如果能夠透過實際的影像分析,讓我們理解影像如何形塑我們的觀感,那就太棒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