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成中文的《大集经》有六十卷。原名为《大方等大集经》。《大集经》是佛对菩萨行者宣讲的重要经典。《大集经》与其他经典有明显的不同。《大集经》是依据菩萨行者的实修要求,而逐步进行详尽地解说,于解说中佛解释了大量的名相。因此《大集经》中有很多佛对菩萨行中名相的解释。这些佛对名相的解释,对修持者了解佛经的秘义,以及指导自己的修持都非常重要。因此编者特将《大集经》的名相汇集成册,供菩萨行的修持者参考。
本书特色
东北老师对智慧观照独到的见解与精辟的解说,都让人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由于佛对同一名相有很多种解释,而且每种解释又很详尽,加之《大集经》是用译成的白话文,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有困难。因为读者可以自行领悟,所以编辑者没有对名相再加以解说。
作者简介
东北
中国吉林长春人,潜心慕道多年,遍读道藏经典,于老子的清静无为深有领悟。一九九四年旅居美国时,有缘听到《金刚经》梵唱,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在遍读《大藏经》后,又深入实修般若观照。
东北以其不可思议的因缘,契入了佛与道的甚深秘义,以及达成无上之道的至简之法。
东北既重理论亦重实修,他的经验是,若不能落实到实修,再深的理论亦是戏论。若实修离开甚深理论的指导必然会成为盲行。真实的修行应将甚深理论圆满地落实在生命的举手投足中。
东北与有缘人分享的是,只有成就无上之道,才能明了自性的真实与庄严。只有开启甚深智慧,才能展现内心的祥和与慈悲。所以尽早成就大道是每一个人的当务之急。
东北经常于美国的如是禅莲花湖禅修中心,举办各种禅修训练,也常往来美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同有缘人分享开启甚深智慧的般若观照,弘扬成就诸佛的不二法门。
着有:《法身舍利宝光》、《永恆的付嘱》、《随处护念》(慧炬出版社)。《走路的祕密》(橡树林出版社)。《光明自在行》、《无上祕法的神变》、《脚下光明》(圆明出版社)。《金刚经名相解(上)》、《金刚经名相解(下)》、《修行实用名相》、《紫气东来(上) 老子道德经》、《佛说如何念佛》(春天出版社)。等书。
《大集经》原名为《大方等大集经》。译成中文的有六十卷。
《大集经》是佛对菩萨行者宣讲的重要经典,与其他经典有明显的不同。经中佛依据菩萨行者的实修需求,进行逐步且详尽的解说,其中佛解释了大量的名相。因此《大集经》中有很多佛对菩萨行中名相的解释。
于此经中,佛对同一个名相有很多种解释,而每种解释都很详尽,因此读者应可以自行领悟;另外《大集经》是以白话文文体翻译而成的,读者在阅读时应不会有困难,所以编辑者没有对名相再加以解说。
经文中,有时会有几种名相前后文混合在一起的情形,为了让读者能更全面完整地了解名相的秘义,本书并没有将合在一起的名相分段切开来,因此有些名相的解释看起来会很长。
为了便于读者查阅原文,本书将各名相的出处、卷数、页码以及页码中的栏位标于名相解释之后。其中 T 为册数,P 后的数字为页码,abc是分别指出该页的上中下栏,括号中数字为卷数。例如:
大方等大集经(卷11) T13 P0071c
是指该名相出处为: 《大方等大集经》的第 11 卷,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3 册 71 页下栏。(註:第 13 册为大集部。71 页是大集经第 11 卷的内容。)
《大集经》中,佛对这些名相的解释,对于菩萨行的修持者而言,无论是在了解佛经的秘义或是用来指导自身的修持都非常地重要。因此编者特将《大集经》的名相汇集成册,供菩萨行的修持者参考。
《修行实用名相》这本书,从书名上看,我猜它应该是在整理和解释佛教修行中的一些关键术语。我一直觉得,佛教的智慧博大精深,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入门,或者在修行过程中感到困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其中的名相理解不够透彻。就好像学一门新的语言,如果连基本的词汇和语法都不懂,怎么可能读懂这篇文章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那些令人生畏的佛学术语,一个一个地剖析清楚,不只是告诉我们它们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它会在什么情境下被使用,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它对我们修行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区分不同宗派对同一名相的解释?或者,它会更侧重于某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普适性的理解方式?我希望它能帮我建立一个清晰的佛教名相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阅读佛经,去聆听法义,去实践修行。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摆脱“望文生义”的困境,真正理解那些“藏在名相后面的道理”,那我一定会觉得它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评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名字叫《修行实用名相》,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份量。我一直对佛教的很多名相,像是“空性”、“无常”、“缘起”等等,都感到好奇,但总觉得这些概念太抽象,读起来像在背绕口令,抓不住重点,更别提应用到生活里了。最近刚好遇到一些瓶颈,感觉生活有点卡住,就想着是不是该深入了解一下这些道理,或许能找到些新的视角。翻了翻目录,里面列了很多我常听过但不太懂的名相,比如“阿赖耶识”、“烦恼即菩提”、“八正道”等等,感觉作者似乎是想把这些看似高深的佛学概念,用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解。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体会这些名相的真实意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毕竟,修行终究是要落实在生活中的,如果能有本书,把这些“修行工具”讲得明明白白,清楚易懂,还能指导我们如何使用,那可真是太棒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艰深的佛学辞典,让我能真正地“用”起来,而不是“看”起来。
评分我对《修行实践名相》这本书充满期待,这名字听起来就觉得很实在,很接地气。我一直以来在接触佛教的知识时,最大的困扰就是那些名相,虽然常常会听到,但感觉它们就像是隔着一层纱,看得模模糊糊,理解起来总是欠缺那么一点点。我常想,如果连最基本的“名词”都搞不清楚,又怎么可能去“实践”呢?这本书的“实用”二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明灯,让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本能够真正帮我解决实际问题的书。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只讲理论、堆砌术语的书,而是能用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佛学名相,一层层地剥开,让我们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我们的修行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可以如何运用某个名相来观照自己?或者,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又该如何理解“因缘果报”?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佛教的名相有一个更清晰、更系统、也更具有指导意义的认识,让我在今后的修行路上,不再感到迷茫和无助。
评分说实话,收到《修行实用名相》这本书时,我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我不是佛教界的专业人士,甚至连基础的佛学知识都算不上扎实,平常只是偶尔接触一些善书,听听法师开示。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第一个念头就是:会不会太难?我怕自己看不懂,读了半天还是云里雾里,那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成了摆设。不过,我还是被“实用”这两个字吸引了。我想,既然名字里有“实用”,那应该不会是那种纯粹的学术探讨,而是真的希望能帮助读者在修行路上走得更顺畅。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会不会用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例子来解释那些名相?比如说,当我们遇到人际关系上的摩擦时,能不能用某个佛学名相来分析原因,找到化解之道?或者是在面对生活中的失落和挫折时,又该如何理解和运用佛法来调适心态?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修行“拐杖”,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提供力量。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是清晰流畅的,不会有太多拗口的佛学术语,即使有,也能有非常浅显易懂的解释。
评分拿到《修行实用名相》这本书,我感到一股久违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过去我对佛教的了解,大多是通过零散的文章、电影或者听闻,很多名相,比如“业力”、“解脱”、“慈悲”、“智慧”之类的,虽然常常听到,但总觉得对它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更不用说将它们融会贯通,真正落实到生活修行中了。我总觉得,那些高深的佛学理论,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而这本书的名字《修行实用名相》恰恰抓住了我的痛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我梳理清楚这些名相的来龙去脉,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修行指引。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名相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的?比如,当我面对人生的无常时,书中会不会介绍某个名相,帮助我理解和接受?或者,在我感到烦恼缠身时,又该如何运用某个名相来观照内心?我希望这本书的讲解方式是充满智慧又不失亲和力的,能够引领我一步步地走入佛教名相的真实世界,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修行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