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达尔(Robert Dahl)是政治学界公认的民主理论大师,《民主及其批判》(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1989)正是达尔毕生的教学与研究结晶。本书出版之际,美国政治学会(APSA)旋即推荐为一九九0年「威尔逊基金会」颁赠的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年度大赏,隔年又获得政治思想研究学会推举为民主理论最佳着作。另一位政治学者白鲁徇(Lucian Pye)在〈美国政治学评论〉(APSR)如是称许:「达尔谈论民主时,人人都应该洗耳聆听。《民主及其批判》足以荣登经典之林」,可谓佳评如涌,实至名归。诚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这本书不仅学识渊博,更难能可贵的是智慧绽放」,达尔的真知灼见值得任何一位对民主政治有所期待或疑虑的人士扪心自省。
作者简介
Robert A. Dahl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政治学荣誉讲座教授,为当代政治学巨擘、前美国政治学会主席,本书荣获威尔逊奖金(Woodrow Wilson Foundation Award),作者的其他着作有On Democracy,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merican City,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等。
译者简介
李培元
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
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专任副教授
着作:《政治商品化理论》
译作:《民主及批判》、《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的新趋向》、《经典哲学》、《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定位》等书
第一篇 现代民主政治的起源
第一章 第一次民主转型:走入民主的城邦国家
第二章 迈向第二次转型:共和主义、代议制以及平等的逻辑思维
第二篇 敌对的批判者
第三章 无政府主义
第四章 监护制
第五章 监护制批判
第三篇 民主程序论
第六章 辩护理由:内在价值一律平等的理念
第七章 人格自主
第八章 民主程序论
第九章 涵盖的问题
第四篇 民主程序的问题
第十章 多数决与民主程序
第十一章 是否有更完美的替代方式?
第十二章 程序问题与实质问题
第十三章 程序与程序之间的对抗
第十四章 人民直到何时才拥有民主程序?
第五篇 民主政治的侷限性与可能性
第十五章 第二次民主转型: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
第十六章 民主、多元政体及参与
第十七章 某些国家如何建立多元政体,其他国家却功败垂成
第十八章 为什么某些国家可以建立多元政体,其他国家却功败垂成
第十九章 少数支配是不可避免的吗?
第二十章 多元主义、多元政体与公共利益
第二十一章 公共利益兼具程序含意与实质含意
第六篇 迈向第三次转型
第二十二章 未来的民主世界
第二十三章 先进民主国家的肖像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智慧和审慎。作者并非一个激进的批评者,也不是一个盲目的辩护者,而是一位深刻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一种平静而有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民主制度的各个层面,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困境。在台湾,我们常常被各种煽情的言论和极端的观点所包围,很容易被情绪所裹挟。而《民主及其批判》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让我们能够回归理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作者的论述,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民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让我们看到,在追求理想的民主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妥协。这种审慎的态度,对于理解和改进我们当前的民主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启发,更是对我们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健康的民主社会的一种指引。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部分内容,让我对“多数统治”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民主的语境下,“多数人说了算”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原则,但作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即使是多数人的决定,也可能损害少数人的权益,甚至违背更根本的普世价值。在台湾,我们曾经有过一些关于族群、文化认同的争议,这些争议往往涉及到如何平衡多数与少数的利益。作者的观点,为我们理解这些复杂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他并没有主张颠覆多数统治原则,而是强调了在制度设计中,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制约机制,以保障少数群体的权利,防止多数人的暴政。这让我思考,我们现有的制度,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包容性民主”。书中的论述,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直接触及了我们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才能在维护多数人意愿的同时,也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尊严和权利。
评分《民主及其批判》中对“民主的成本”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民主制度运行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包括资源、时间和精力。他以一种坦诚的态度,揭示了民主并非免费的午餐,而是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和持续的投入。这与我们在台湾社会中常常感受到的,一些政治讨论的碎片化、低效化,以及公民参与的疲惫感,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作者的分析,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建立和维护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公民的教育、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以及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本书促使我反思,我们是否已经足够投入,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来提升民主的质量和效率。它提醒我们,民主的理想固然美好,但实现理想的过程却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付出切实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
评分读完《民主及其批判》的某个章节,我被作者对“民意”的解构深深吸引。在台湾,我们常常听到“民意如流水”的说法,也经常在各种选举和政策讨论中被提及“顺应民意”的重要性。然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民意”?它是一时冲动下的情绪宣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判断?作者通过细致的分析,揭示了民意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偏差和操纵的可能性。他并没有全盘否定民意的价值,而是强调了在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那些看似“民意”的虚假表象,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利益驱动。这让我联想到台湾近些年来的几次社会运动,以及一些政策的推行过程,确实可以看到“民意”被不同力量所利用和塑造的痕迹。作者的观点,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让我们得以窥探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相,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民主,是否真的能够准确地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对于任何一个珍视民主制度的社会都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民主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反思和自我修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作为一名长年生活在台湾的普通读者,我看着这片土地上的民主实践,既感受过它的美好,也经历过它的挑战。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民主及其批判》这个书名时,内心是既好奇又有些期待。我好奇的是,作者究竟会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民主制度提出怎样的审视?是赞美,还是批判?又或者是更加深入的探讨?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民主的复杂性,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模样。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各种声音鱼龙混杂,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如何判断。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指引我们去探索更深层的真理。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结合实际,触及我们生活中的具体议题,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或者产生碰撞,从而激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毕竟,民主不是死的教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参与,去理解,去捍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