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由中央警察大学的老师与博士生们共同翻译,其目的在于引进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与相关法规,书中内容从美国司法制度的介绍,与民众权益息息相关的搜索、扣押、逮捕,证据排除法则,电子监视,到警察不当行为产生的结果等,除详细解说外,并辅以大量判例解释,让读者能充分了解在法律规定和规定约束下,如何建构出英美海洋法系的法律制度。
长久以来,刑事司法体系一直都在寻求人权保障与犯罪控制的平衡点,中外皆然,虽有所谓「钟摆效应」,即过度强调人权保障或犯罪控制,最后都将回归中庸的道路,此点与我国「执两用中」道理不谋而合。回顾我国人权发展史,可由大法官释字一六六号到五三五号有关警察执法权力的解释的转变看出端倪,其间对人权保障的重视,在释字五三五号公怖后,进入另一个里程碑,该号解释提到的比例原则、合理怀疑、相当理由等概念,在此书中均有说明。未来对嫌疑犯自白与法律谘询权利的部分,我国都有可能追随美国立法脚步,受到更多重视。此书之翻译,即着眼于执法人员现在及未来可能面对的状况加以分析,除让执法人员尽量有丰富法学素养与明确执法标准,并希望减少执法人员陷于两难的困境,同时也让人权与隐私权受到更充分的保障。
坦白讲,我最初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去买这本书的,想看看美国的警察是怎么办案的,和我们台湾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读下来,发现这本书更偏重于“法制”本身,也就是法律条文、判例和程序。它花了很多篇幅去解释在美国,从一个嫌疑人被捕到最终定罪,整个过程中有哪些法律依据和程序上的保障。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正当法律程序”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无罪推定”原则在美国司法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辩护律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书里还提到了陪审团制度,以及陪审团是如何做出裁决的,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新鲜的概念。跟我们台湾的法官审判制度比起来,陪审团的参与确实带来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不过,对于我这种只想了解“抓贼记”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务”部分,也就是侦查技巧、证据收集方法、审讯策略等等,写得相对比较抽象,更多的是在法律框架下对这些行为的规范和限制。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像美剧《CSI》那样,具体到如何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指纹比对、DNA分析,或者如何设计巧妙的诱捕计划。当然,我知道这不是一本小说,但如果能有更生动、更具体的案例分析,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侦查实践中的运用,那就更好了。
评分这本《美国刑事侦查法制与实务》,怎么说呢,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解剖一台复杂的机器,而且是那种零件非常精密的医疗手术器械。书里对于各种搜查令的类型,从“普通搜查令”到“逮捕令”,再到更细分的“电子搜查令”,都有非常细致的解释,包括申请的条件、审批的流程、以及执行的范围和限制。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详细讲解了“沉默权”和“律师协助权”,这在美国刑事侦查中似乎是不可动摇的基石,任何违反这些原则的行为都可能导致证据失效。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美国,保护嫌疑人的权利和追究犯罪行为的公正性之间,是如何通过一套严谨的法律体系来平衡的。不过,我私下里更感兴趣的是,在实际的侦查过程中,警察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下,合法有效地收集证据的。书里虽然提到了证据收集的原则,但对于具体的侦查技巧,比如如何设置埋伏、如何进行跟踪监视、如何运用线人等等,这方面的内容似乎相对较少,或者说,更多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规定这些行为的界限,而不是侧重于战术层面的介绍。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接地气”的侦查案例,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样对于理解“实务”的含义会更加透彻。
评分这本书,嗯,我得说,刚翻开的时候,还真有点被它的厚度和标题给震慑住了。「美国刑事侦查法制与实务」… 听起来就不是那种可以躺在沙滩上随便翻翻的休闲读物。我本来的想法是,找一本能讲讲不同国家是怎么抓坏人的书,最好能有点实际案例,让我了解一下除了台湾之外,其他地方的警察是怎么工作的。但这本书,怎么说呢,一开始的几章,关于美国宪法第九条修正案、第五修正案的权利,还有一些搜查令的申请程序,老实说,对于没有法律背景的读者来说,确实有点门槛。它非常学术,用词也相当严谨,我得反复查阅一些专有名词,比如“probable cause”、“reasonable suspicion”,这些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到底是怎么区分的,书里给出了很详细的理论解释,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还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它详细阐述了“无证搜查”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毒树之果”原则的应用,这确实让我对司法程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执法过程中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有多么重要。只是,我更期待能多一些关于具体案件侦破过程的描述,比如某个爆炸性案件是如何一步步被侦破的,使用了哪些策略,遇到了哪些挑战,这些更具故事性的内容,在这本书的开头部分确实还不是很多,也许后面的章节会有所展开吧。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小小的期待,想着能不能借此了解一下美国警察的“工作秘诀”。书名里的“实务”两个字,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刑侦剧里常常出现的场景:紧张的追捕、缜密的推理、或是巧妙的心理战术。然而,实际翻阅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硬核”得多。它更像是一本刑事侦查领域的“法律词典”加“案例解析”。它花了很多篇幅来讲解美国宪法中与刑事侦查相关的条款,比如第四修正案对非法搜查和扣押的禁止,以及第五修正案中的“自证其โทษ不作证”的权利。这些法律概念对于我这个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一开始确实有点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书里也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判例,比如“米兰达警告”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美国刑事司法中的重要意义。这确实让我对美国刑事侦查的“法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另一方面,我更想看到的是,在这些法律框架下,侦查人员是如何具体开展工作的。比如,当发生一起盗窃案时,侦查人员是如何现场勘查,如何提取痕迹证据,如何通过监控录像追踪嫌疑人,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讯问,这些更具体的“实务操作”,在这本书中似乎只是“点到为止”,或者说,更多的是在讨论这些操作的法律边界,而不是操作本身。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刑事侦查”这个话题本身很感兴趣,总觉得这方面的东西很神秘,也很有戏剧性。想了解一下,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他们的刑事侦查体系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这本书的标题《美国刑事侦查法制与实务》,听起来内容很全面,应该能满足我的好奇心。读了几章之后,我发现它更侧重于“法制”的构建,也就是法律体系是如何规定和约束刑事侦查行为的。比如,关于“搜查令”的申请和执行,书里就列举了非常多的细则,包括什么情况下需要搜查令,搜查令的申请需要提供哪些证据,以及搜查的范围等等。这让我意识到,在美国,任何的侦查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否则就可能被视为非法,导致证据无效。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强调程序正义的国家。不过,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那就是在这些严谨的法律条文背后,实际的侦查人员是如何操作的?比如,在接到一起案件后,他们是如何组织人手,如何分工合作,如何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获取线索,又是如何在复杂的案情中找到突破口?书里虽然也提及了一些“实务”,但感觉更像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应用,而不是侦查实践本身的细节描述。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具体侦查案例的深度剖析,比如,某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案件,侦查人员是如何一步步抽丝剥茧,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