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哲理与制度(公法理论):马汉宝教授八秩华诞祝寿论文集

法律哲理与制度(公法理论):马汉宝教授八秩华诞祝寿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律哲学
  • 公法理论
  • 宪法学
  • 行政法学
  • 法理学
  • 马汉宝
  • 学术论文集
  • 法学研究
  • 中国法学
  • 八秩华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教授汉宝先生毕生以宏育英才为志业,先后任教国内外各大学法学院五十余年。民国九十五年冬适逢先生八秩华诞之期,海内外部分门生后辈相约各献所着文一篇,于民国九十四年末出版专集,预先祝寿。是集共得文五十五篇,依汉宝教授在法学方面致力之范畴,分为「基础法学」、「国际私法」及「公法理论」三册。其中「基础法学」部分计二十二篇,「国际私法」部分十六篇,「公法理论」部分十七篇。各篇之作者不仅包括国内老、中、青各代专家,并有瑞士、加拿大及韩国之学者共襄盛举,足以显示汉宝教授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之成果。至各篇之题材中,有系基于既有之研究作进一步深入之探讨者,有则系从事启发与开展性之研究者,亦足彰显汉宝教授在宏扬学术及培育后进上,重视传承并鼓励创新之影响与贡献。

好的,这是一本探讨法律哲学与制度的论文集,旨在为纪念马汉宝教授八秩华诞而汇集学界前沿思考。本书的焦点集中于公法理论的核心议题,但其内容广阔,涵盖了当代法律思想的多个重要维度。 本书内容概览: 本论文集汇集了海内外多位知名法学家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一部深入剖析当代公法理论的综合性学术典籍。全书结构严谨,议题丰富,旨在从不同视角审视现代法律制度的基石与未来走向。 一、 宪法基础与国家权力结构 本书开篇聚焦于宪法学的理论前沿。多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宪法的基本价值、现代宪法文本的解释论困境以及其实践张力。其中,关于“主权在民”原则在数字时代的新内涵、宪法作为规范性文本的效力基础,以及如何构建一套适应社会快速变迁的宪法控制机制,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有论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代议制民主的合法性基础,指出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传统代议机制面临的挑战与潜在的结构性危机。此外,本书对权力分立与制衡理论进行了当代化的重构,特别关注了行政权扩张的趋势及其在法治框架下的边界划定问题。司法审查的能动性与克制性之间的平衡,作为维护宪法秩序的关键环节,也得到了深入的辨析。 二、 法治理论与规范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法治的哲学根基与操作实践。它超越了对法治口号式的颂扬,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法治的内在要求。学者们讨论了法律确定性与法律正义之间的永恒张力,探讨了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通过法律解释技术来维持法律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规范论的研究,特别是对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和约束力的探讨,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有论文系统梳理了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思想在当代公法解释中的交锋与融合,认为有效的法律体系必须是规范性与经验性相统一的产物。此外,对法律推理的逻辑结构、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分及其在疑难案件中的适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三、 行政法的新范式与治理转型 随着现代国家职能的日益复杂化,行政法领域的研究也随之深化。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新公共治理”背景下行政法变革的论文。这些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制型行政模式如何向更具合作性、弹性化的治理模式转型。核心议题包括行政程序的民主化、行政裁量权的合理界限、以及行政组织法中对新型治理主体(如独立机构和公私伙伴关系)的法律规制。学者们特别关注了“软法”工具(如指导方针、最佳实践)在现代行政中的作用及其法律地位的争议,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更有效的行政救济机制来保障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权力的不当侵害。 四、 司法权的审视与人权保障 司法权在当代公法体系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本部分集中于对司法能动性、司法独立以及司法裁判的合法性基础的探讨。有论文批判性地分析了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边界,认为过度积极的司法可能僭越立法或行政的权限,从而损害民主合法性。另一重要的议题是对基本人权保障机制的深入研究,包括对生命权、自由权等核心权利的界限性解释,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如何通过司法途径有效落实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本书还收录了关于国际人权法与国内法衔接的专题研究,探讨了国际条约在国内司法实践中的优先适用问题。 五、 法律与社会变迁的互动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法律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学者们运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法律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社会力量对法律实践的反作用力。这包括对法律文化的研究,即探讨特定社会背景下,民众对法律的认知、信任与服从的深层原因。此外,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法律角色,如环境治理、科技发展(如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对现有法律框架带来的冲击,以及法律如何促进或阻碍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等议题,构成了对公法理论的现实回应。 结论: 《法律哲理与制度(公法理论):马汉宝教授八秩华诞祝寿论文集》不仅是对一位杰出学者的致敬,更是一份对当代公法理论图景的全面勾勒。它集合了思想的深度与研究的广度,是法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法律专业人士深入理解当代公法理论复杂性的重要参考读物。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在坚守传统公法学严谨性的同时,积极回应了时代赋予法律实践的全新挑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民之父母」与先秦儒家古典宪政思想初探─从上博楚竹书简文谈起/李念祖/1
 
历史.国家.行政.法律─欧洲近代前期行政法史汎论/李建良/49
 
普通法传统下的第一个宪法法院─南非宪法法院/吴志光/101
 
论国际投资之征用与财产人权/何明瑜/131
 
中央政府再造与组织法制变革/林明锵/153
 
我国地方自治团体之资讯公开法制化刍议/纪振清/189
 
行政程序法的理念与立法/翁岳生/229
 
再论机关的法人化/许宗力/247
 
资讯揭露与公司治理/陈志龙/269
 
大法官是否有发布暂时处分之权限与「真调会条例」合宪性问题意见书/陈春生/305
 
宪政僵局与释宪权的运用─检讨机关忠诚的概念问题/陈新民/345
 
浅论法律扶助和诉讼救助之关系/张文郁/395
 
宗教团体的宗教自由与商业行为/张永明/417
 
美国不当劳动行为裁决机制之研究/焦兴铠/459
 
一般法律原则与行政法实务/葛克昌/491
 
浅论德国法上之警告性裁判/杨子慧/515
 
Law,EconomicRegulationandPoliticalChange:
CommentsonSelectiveAdaptationinMainlandChinaandTaiwan/
Dr.PitmanB.Potter/561
 
马汉宝教授简历

图书序言

  马教授汉宝先生字襄武,安徽省涡阳县人,民国十五年(1926)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生于湖北省汉口 市。民国九十五年(2006)欣逢先生八秩荣庆,海内外部分门生后辈仿照先生六秩及七秩华诞时之例,相约废除俗礼,各献所着文一篇,集之成帙,定于民国九十四年(2005)末出版预为祝寿。 
 
  是集得文五十五篇,系以先生在法学方面致力之范畴为依据而分为「基础法学」、「国际私法」及「公法理论」三部分,并以「法律哲理与制度」为名,委由元照出版公司出版。对撰文之学者专家,于此谨致诚挚之谢忱。集文既成,负责编辑者仍本前例,不能无一言为序。 
 
  先生一生以教学为志业,宏育英才,远及多国,堪称能实践「诲人不倦」及「有教无类」之古训者。此虽为各界所已闻,仍拟以先生在两方面之经历为对象,述其梗概以为文集之介,或亦有益于后学。 
 
  先生尊翁寿华(木轩)公,毕业于清季末叶最早之现代化法律学校,河南法政学堂,民国元年起即任各级司法官及首长。汉宝教授尊父意,亦习法,先入上海国立复旦大学法律系肄业(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944-1947),后转入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于民国三十九年(1950)毕业,为台湾光复后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先生自台湾大学毕业,即因成绩冠全级为傅斯年校长留校担任助教。以自幼习用英语文,奉校命于民国四十一年(1952)与美籍教授陶遂(Gray L. Dorsey)合授「宪法原理」于政治系。民国四十四年(1955)起,自讲师至教授,在台湾大学法律系讲授宪法、法学绪论及国际私法等课程,计四十余年。其间并在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讲授国际私法专题研究、西洋法律思想专题研究及在中兴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等校法律研究所兼授法律哲学专题研究、法理学专题研究及国际私法专题研究。自民国五十三年(1964)起,以后四十年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及其法学院从事研究,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学部、香港大学法学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中国北京大学法学院,担任客座或访问教授;并曾在奥地利国家科学院(O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法国国家学术院(Collège de France)担任讲座及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东亚法律研究所首任「李多慈杰出学人讲座」(First Lecturer, Jules and Chen Ing Chang Ritholz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凡所讲所授之课题均关中西法律思想与制度,尤置意两者之比较与融贯。至教学期间,先后奉总统命担任考试院考试委员十年(民国六十一年至七十一年,1972-1982),司法院大法官十二年(民国七十一年至八十三年,1982-1994),并承总统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十八年(民国七十三年至九十一年,1984-2002)。虽或任重或事繁,但传道、授业、解惑之工作从未中辍。

  先生教泽非但广被列邦子弟,而对国内各方面人才之培训亦不后人。先后在司法人员训练所、外交人员训练所、土地改革训练所、外贸人才培训中心等处担任专业课程多年。同时,为协助推动国内学术之发展,促进国际间学术之合作,复曾兼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谘议委员、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蒋经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谘议委员、中山学术基金会学术着作奖审议委员会委员。更值一提者,民国七十四年(1985),先生集合全国大专院校国际私法教授与学者成立国际私法研究会,并被推为会长。该会以交换教学经验与研究心得为宗旨,多年来经常举办研讨会、专题演讲,并在各会员努力之下,迭有书籍出版,皆有助于提升国内国际私法学之研究、教学与师资之培育。

  此外,民国八十七年(1998),为提倡文化及教育事业多尽一分力量,乃以马府自己之力,成立「马氏思上文教基金会」,嗣即以此基金会与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合作,在该院设「马汉宝法学讲座」及「马汉宝访问学者讲座」,定期举行学术演讲并发表论文。自民国九十二年(2003)始,已有法学讲座教授林文雄先生与王泽鑑先生两位。自民国九十三年(2004)始,已有访问学者加拿大之彭德Pitman B. Potter)教授及瑞士之胜雅律(Harro von Senger)教授两位。 
 
  上述学术讲座之设立,可谓开国内风气之先,有足多者。民国八十九年(2000),先生在台湾大学法律系任教满五十年,法律学院郑重其事,举办「春风化雨半世纪~马汉宝教授教学五十週年」庆祝活动,并以金质纪念奖牌相赠,其上刻有下列文字:这是对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表的肯定与崇仰!也是对一位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师长的肯定与祝福!更是对一位执教上庠、讲学三洲、经传五校,以谦沖之怀、如玉之德,陶冶温润千万颗青年学子心灵达半世纪之久的伟大师表的肯定、崇仰与祝福! 马教授汉宝先生任教上庠满五十週年志庆门墙逾一万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绛帐垂半百 享百年寿 作百世师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全体 敬贺
二○○○、五、二十四

  编辑者咸以为此段文字最足表述汉宝教授毕生之志业与成就,且可兼申祝嘏之敬,故谨录之以为本序之结语。
 
马汉宝教授八秩华诞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
中华民国九十四年(2005)十二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法律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梳理和解释上,更应该深入到法律背后的思想脉络和时代精神。马汉宝教授在台湾法学界德高望重,他的八秩华诞,无疑是台湾法学界的一次盛事。这本论文集,汇聚了众多优秀学者的智慧,我预想其中一定会有不少对当前台湾公法领域热点问题的深刻剖析。我尤其对可能出现的关于“国家权力如何约束”以及“公民权利如何保障”的讨论感兴趣。在现代社会,国家权力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同时,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也变得更加重要。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始终是一个公法理论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厚重”,不仅仅是纸张的厚重,更是思想的厚重。马汉宝教授是台湾公法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学术贡献早已被广泛认可。这次能有机会读到他的门生故旧们为他撰写的祝寿论文,实在是件幸事。公法理论,听起来很高深,但其实它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从我们每天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到我们享有的言论自由,再到我们投票选举的权利,背后都离不开公法理论的支撑。我特别期待这本书中能有一些关于“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在公法实践中的应用分析。有时候,即使程序上合规,但结果却可能不尽人意,反之亦然。如何让法律既能保障程序的公正,又能实现实质的公平,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希望在这本论文集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素雅但又不失庄重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翻了翻,目录里罗列的那些学者名字,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是在法学界响当当的人物。光是看着这份名单,就觉得这本论文集的分量十足。马汉宝教授的名字,我从小就耳熟能详,算是台湾法律学界的老一辈大师了,能够汇集这么多学界后辈的力作来为他祝寿,足见他在学界的声望和影响。公法理论这个领域,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仔细想想,它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权利保障到国家机器的运作,都离不开公法理论的支撑。我个人对宪法和行政法比较感兴趣,希望这本书里能有一些关于这两方面的深入探讨,尤其是结合台湾本地的实践经验来分析,那会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法律哲理与制度(公法理论):马汉宝教授八秩华诞祝寿论文集》,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细读,但光是它的题目就足够吸引我了。《法律哲理》这部分,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正义、法治、权力等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法律条文,只是知道“是什么”,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应该是什么样子”,这背后的哲学根基,往往是很多人忽略的。马汉宝教授本身就是一位在法律哲学领域造诣深厚的学者,相信这本论文集也会延续这种对理论深度的不懈追求。而“制度(公法理论)”的部分,则更偏向于实践性。我很想知道,当今台湾在公法领域面临的挑战,比如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公民权利的边界、以及不同部门法之间的协调问题,这些在书中是否有新的理论视角或制度设计的提案。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理论上的困惑,尤其是在接触到不同学者的观点时,更是会产生很多疑问。马汉宝教授的名字,在我们学校的法学教材和讲座中经常被提及,他对于台湾公法理论的发展,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这次的祝寿论文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宝库。我个人特别关注公法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在课堂上,我们学的是抽象的理论,但在实习或者实际案件中,却会发现理论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论文集能有一些学者,能够就如何弥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见解。也许是一些关于法律解释方法的新论,或者是对现有制度的批判性反思,这些对我来说都非常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