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弔诡

民主的弔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antal Mouffe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民主理论
  • 政治弔诡
  • 现代政治
  • 政治思想史
  • 自由主义
  • 批判理论
  • 社会思潮
  • 政治文化
  • 公共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审议式民主」理论到「第三条路」政治,当前的时代精神乃以试图否定民主政治固有的冲突本质为其特征。政治思想与实践因为错误地追求共识与提倡和谐的社会一致性而僵化了。珊妲.慕孚认为此一发展绝非进步的迹象,反而构成民主制度的严重威胁。事实上,在许许多多的国家中,此「中间共识」正提供了让民粹主义右翼政党得以发展的舞台。这些政党借由将自己包装成为唯一「反权力机构」的势力,企图占领左派所弃守的论争场域。

  一方面质疑罗尔斯与哈伯玛斯的作品,另一方面反对由布莱尔付诸实行并由纪登斯加以理论化的第三条路信条,慕孚让我们看到了现代自由主义民主的弔诡本质。与那些断定随着左∕右区分的消逝,敌意在当代后工业社会中已荡然无存,且无所不包的政治亦变得可能,她认为「对手」这个范畴在现代民主动力中担任了非常核心的角色。借由援引维根斯坦与德悉达的作品,以及讨论施米特极具争议的观点,慕孚从承认敌意无法根除,且冲突没有最终解决方案之「争议式民主」的角度,提出民主新解。

作者简介

珊妲.慕孚(Chantal Mouffe)

  英国西敏寺大学民主研究中心教授。代表性着作有《回归政治》(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与拉克劳合着)、《激进民主的面向》(The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以及《卡尔.施米特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Carl Schmitt)等。

译者简介

林淑芬

  英国艾塞斯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论述理论、激进民主、社会运动、 女性主义。

权力、信仰与历史的迷宫:一场跨越思想史的探索 本书并非对既有政治理论的简单梳理,而是一次深入剖析人类社会核心张力与内在矛盾的史诗性旅程。它聚焦于理解何以那些看似坚固的社会结构、看似毋庸置疑的道德信条,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展现出令人困惑的、甚至是自我否定的“弔诡”现象。 第一部分:理性僭越与现代性的困境 开篇,我们即刻置身于启蒙运动的宏大叙事之中。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赞颂理性的光辉,而是审视了理性在实践中如何异化为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一、工具理性与祛魅的代价: 探讨自康德至马克斯·韦伯,理性如何从解放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自我封闭的“铁笼”。我们分析了技术理性在管理现代社会时的效率与冷漠,尤其是在官僚体系的扩张中,个人主体性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消解。这种效率的追求,如何在无意间滋生出反向的非理性后果——例如,对环境的不可持续开发,或是对人类情感需求的系统性忽视。 二、启蒙的阴影:卢梭与霍布斯的未竟之争: 深入比较了十七、十八世纪两位巨擘对“自然状态”的设想,并指出二者在构建社会契约时,对“自由”和“秩序”的权衡,是如何为后世的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源。自由的绝对化导向混乱,而绝对的秩序则扼杀生命力,这种内在的张力从未真正解决,只是以不同的面貌周期性地爆发。 三、主体性的消解与符号的统治: 这一章集中于后结构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批判。从福柯对知识-权力结构的解剖,到德里达对语言不确定性的揭示,本书阐释了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实在如何被符号和话语所取代。当“真相”本身成为可被制造和操纵的商品时,政治行动的基础——共同接受的现实——便开始瓦解。我们探究了当代消费社会如何通过满足表层欲望,成功地转移了人们对深层权力结构的关注。 第二部分:信仰、合法性与超越性的失落 人类社会并非仅仅建立在契约和法律之上,更根植于对某种超越性价值或共同叙事的深层信仰。本部分旨在考察信仰在世俗化进程中的转型及其对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一、从神圣君权到意识形态的“信仰替代”: 历史回顾了中世纪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制约,以及宗教改革如何释放了巨大的社会能量。但这种能量随后被世俗意识形态(如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所吸收。我们关注这些“政治宗教”如何模仿了传统宗教的结构——设立神圣文本、忠诚的追随者和异端的净化——从而制造了二十世纪的极端冲突。 二、合法性的危机:马克斯·韦伯的未完成诊断: 详细重温了韦伯关于合法性权威(传统型、魅力型、理性-合法型)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后现代社会,这三种类型都遭遇了严峻的挑战。魅力型权威(如民粹主义领袖)的兴起,恰恰是理性-合法型体系在面对复杂性时显得力不从心的一种反弹。 三、乌托邦的陷阱与怀疑主义的回潮: 探讨了所有试图描绘完美社会蓝图的尝试(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马克思的无阶级社会)最终如何因为对“人性完美”的预设而走向反面。真正的政治智慧或许在于接受人类的局限性,并致力于建立一套能够容忍冲突和不完美的制度。本书推崇一种“悲观的现实主义”——对美好前景保持希望,但永远警惕对绝对真理的追求。 第三部分:历史的惯性与反复的循环 人类历史并非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而是充满了循环、断裂与回归的复杂编织。本部分侧重于考察历史结构对当下决策的隐形制约。 一、制度的“路径依赖”:结构的无意识支配: 分析了看似中立的制度设计(如选举制度、司法结构)如何由于其历史形成过程,而固化了某些既得利益,并阻碍了根本性的变革。例如,某些看似保障少数权益的机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反而成为多数人表达意愿的巨大障碍。 二、记忆的政治学:遗忘与铭记的角力: 历史的叙事权是政治斗争的核心战场。本书考察了国家如何通过官方的纪念活动、教科书的编写来构建一种“集体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如何被用来合理化当前的统治。同时,我们也分析了被压抑或边缘化的历史(如战争罪行、被殖民的经历)如何以创伤的形式潜伏在社会肌理之中,并在特定时刻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 三、当代挑战:全球化与主权国家的黄昏: 探讨了在跨国资本流动、气候变化和信息传播的背景下,传统民族国家的主权概念正面临的瓦解危机。当问题超越了国家边界时,现有的政治工具箱却依然局限于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这种错位正是当代政治治理困境的核心。本书在结尾处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呼吁对权力运行的复杂机制保持持续的、警醒的审视,认识到任何声称一劳永逸的方案,都可能是下一轮“弔诡”的开端。 --- 本书的风格与定位: 本书旨在服务于那些对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交叉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行话,而是通过严谨的论证和对历史案例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跳出日常政治的喧嚣,从更宏大的时间尺度和思想脉络上去理解人类社会结构中那些永恒的、难以消除的内在矛盾。它是一本要求读者投入思考,并准备好面对复杂性而非寻求简单答案的著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言:民主的弔诡

1 民主、权力及「政治性」

多元主义与现代主义
多元主义、权力与敌对
政治自由主义
交叠共识或宪政共识
民主与无可决断性

2 卡尔.施密特与自由主义民主的弔诡

民主、同质性以及公民权的疆界
收编-排除的民主逻辑
审议式民主及其缺陷
多元主义及其限制
施密特的伪两难

3 维根斯坦、政治理论与民主

普遍主义对抗脉络主义
做为一种实质或程式的民主
民主共识与争议式多元主义
维根斯坦与责任

4 迈向一个争议式民主模式

审议式民主:它的目标
逃逸多元主义
何种对于民主的忠诚
「争议式」民主模式

5 没有对手的政治?

冲突与现代民主
政治与政治性(Politics and the Political)
质疑全球化
左派与平等
新左派计画

结论:民主的伦理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民主的弔詭》這個書名,透露出一種洞察力,讓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對「弔詭」這個詞的理解,往往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來自相矛盾,但仔細深究後卻是合理或必然存在的現象。在民主政治的領域,這樣的「弔詭」確實俯拾皆是。比如說,民主社會強調「多數決」,但如何保護「少數」的權益,同時又能讓決策有效推動?又比如,自由的資訊流通有助於監督政府,但當假訊息氾濫,又該如何平衡?我尤其好奇,作者會不會從比較宏觀的角度,探討民主制度本身內建的某些張力,這些張力是如何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顯現出來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紮實的理論框架,幫助我梳理這些複雜的關係,並且能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讓讀者在閱讀中不僅獲得知識,更能產生深刻的思考。對我來說,一本好的書,不應該是單向的灌輸,而是引導讀者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

评分

說真的,《民主的弔詭》這個書名,一下就戳中了我的心坎裡!畢竟身為一個從小到大都活在民主體制下的台灣人,我們對民主的感受是很複雜的。一方面,我們引以為傲,覺得自己享有自由,可以發聲、可以選擇;但另一方面,有時候又會覺得,怎麼事情好像越來越難做,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大,然後又有人說這是民主的常態。所以,當我看到「弔詭」這個詞,腦袋裡立刻閃過無數個畫面:公投結果難以執行、民意代表為了選票而犧牲長遠利益、或是網路上的民意代表了誰,但真實生活中的大家卻過得越來越不開心。我很好奇,作者是不是真的把我們生活中的這些「難言之隱」都點出來了?而且,是不是還能提供一些解決的思路,而不是光讓我們感覺更鬱悶?我個人很喜歡那種能引起共鳴,同時又能帶給我啟發的書,希望這本《民主的弔詭》就是這樣一本讓我讀完能拍案叫絕,然後拿去跟朋友討論的好書!

评分

《民主的弔詭》這本書名實在太引人遐想了!光看名字,我就開始腦補是不是在探討民主制度下那些看似矛盾、卻又真實存在的現象。像是,為什麼有時候民意看起來明明壓倒性的,但決策出來的結果卻未必能讓大多數人滿意?或者,民主社會中的言論自由,在追求共識的過程中,是不是反而會加劇社會的分裂?我對這種「看似美好,實則複雜」的議題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在台灣這個民主經驗相對年輕,但也充滿活力的社會裡。我會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這些「弔詭」的,是從歷史脈絡、政治理論,還是透過具體的案例來闡釋?我對作者的論述風格也很好奇,是偏向學術的嚴謹,還是帶有批判性的犀利?總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成功勾起我的閱讀慾望,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讓我對自己身處的民主社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我甚至會想,是不是書中會提到一些台灣的例子,或是可以啟發我們如何應對類似的挑戰。

评分

這本書《民主的弔詭》光聽名字就讓我眼睛一亮!在台灣,我們經歷了許多民主轉型的過程,也見證了民主的各種樣貌。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的民主很成熟,很有活力;但有時候,又會覺得好像有些地方卡住了,或是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問題。我一直在思考,民主制度的優點是什麼?它的侷限性又在哪裡?《民主的弔詭》這個題目,似乎就在點出民主制度中那些難以言喻的矛盾和挑戰。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探討,為什麼在一個追求自由平等的社會裡,有時候反而會出現新的不平等,或是為什麼看似最能代表民意的決策,卻未必是最符合長遠利益的。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論探討,而是能結合實際的例子,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並且引發我們對台灣民主發展的進一步反思。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這些「弔詭」,並且是否能提供一些建言,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參與民主。

评分

《民主的弔詭》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思想的深度和對現實的洞察。在現今社會,民主已經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但民主實踐的過程卻充滿了各種挑戰和出乎意料的發展。我對「弔詭」這個詞非常感興趣,因為它暗示著事物並非表面看起來那樣簡單,往往隱藏著更為複雜的內在邏輯。例如,在強調開放和多元的民主社會中,有時反而會因為觀念的極端化而導致社會的對立加劇。又或者,為了保障個體自由,有時又可能犧牲集體的利益。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並且嘗試去解釋它們為何會發生,以及它們對民主制度的長遠影響。我希望這本書的論述能夠既具備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其閱讀的趣味性,能夠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並且對民主的本質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