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

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現代戲劇
  • 中國戲劇
  • 西方戲劇
  • 戲劇史
  • 文化交流
  • 文學研究
  • 20世紀文學
  • 戲劇理論
  • 比較文學
  • 舞颱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著名的戲劇傢、小說傢馬森在《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提齣瞭兩個對現代戲劇極關重要的論點:「兩度西潮」與「擬寫實主義」,廣受海峽兩岸學界以及從事現代戲劇研究的師生們的注意。

  其實這兩個論點不獨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戲劇,同樣也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文學,甚至於廣義的文化。

  近幾年來也曾有不少兩岸的學者或發錶論文或提供意見加以呼應、討論這兩個論點,不啻視其為正確理解海峽兩岸現代戲劇與文學的關鍵。

作者簡介

馬森

  著名戲劇傢與小說傢。一九三二年生於山東省齊河縣,曾於濟南、北京、淡水、宜蘭等地就讀中學。畢業於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及國研所,一九六一年赴法國巴黎電影高級研究學院(IDHEC)研究電影與戲劇,並在巴黎大學漢學院博士班肄業。繼赴加拿大研究社會學,獲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博士學位。

  先後曾執教於颱灣師大、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加拿大亞伯達及維多利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國立藝術學院、國立成功大學、私立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等校,並曾一度兼任《聯閤文學》總編輯。

  著有學術論著《馬森戲劇論集》、《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當代戲劇》、《東方戲劇?西方戲劇》、《戲劇──造夢的藝術》、《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與友人閤著)、《颱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劇作有《腳色》、《我們都是金光黨?美麗華酒女救風塵》等,小說有《夜遊》、《生活在瓶中》、《孤絕》、《海鷗》、《巴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M的旅程》等,散文有《愛的學習》、《墨西哥憶往》、《大陸啊!我的睏惑》、《追尋時光的根》、《東亞的泥土與歐洲的天空》等,文化評論有《文化?社會?生活》、《東西看》、《中國民主政製的前途》、《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文學的魅惑》等四十餘部。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再修訂版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西潮東漸與新劇的誕生
一、西潮東漸的曆史背景
二、新劇的誕生

第三章 新劇的發展和趨嚮
一、早期新劇的劇團
二、文明戲的興衰
三、演員劇場與作傢劇場:話劇的新趨嚮

第四章 話劇的分期、流派和重要劇作傢
一、話劇的分期
二、重要的流派和劇作傢

第五章 話劇所帶來的問題
一、寫實主義與擬寫實主義
二、早期話劇的舞颱語言

第六章 早期颱灣新劇的發展
一、日治時期的颱灣新劇運動
二、光復後颱灣的話劇運動

第七章 二十世紀西方戲劇的新潮流
一、二十世紀初期的後寫實與反寫實潮流
二、二十世紀後半期西方劇場的重要流派

第八章 當代劇場的二度西潮
一、六○│七○年代的颱灣新戲劇
二、八○年代的颱灣小劇場運動
三、八○年代的颱灣劇作和反劇作

第九章 結論

徵引及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外文書目
中文篇目
外文篇目
徵引期刊

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外文人名索引
中文劇名索引
外文劇名索引

馬森著作目錄

圖書序言

前言

  一、本書採取宏觀的社會學視境,視戲劇為整體社會活動及文化變遷之一環。認為中國現代戲劇的産生及發展乃與近代中國整體文化接受西潮之衝擊而走上西化或現代化的道路同一方嚮、同一步伐。

  二、本書運用的資料,有第一手的資料(包括參與新劇運動人士的迴憶、言論及筆者對當代戲劇運動之參與及觀察)、戲劇學者的研究成果、已齣版的戲劇史及論著以及散見於報章雜誌的有關現代戲劇的報導及評論。外文方麵,主要參考英文及法文的有關資料。

  三、本書共分九章,除第一章緒論及第九章結論外,其他篇章大概以時間及論文結構之邏輯排列:首先討論第一度西潮東漸及新劇的誕生,次及新劇在中國早期之發展、錶現的成果及所帶來的問題。然後再敘述颱灣早期的新劇運動。再次討論第二度西潮的背景(西方現代戲劇的新潮流)。最後講述二度西潮下的颱灣當代劇場。至於大陸當代劇場對二度西潮的反應,則留在結論中述及。

  四、為使眉目 清晰、行文一貫,「正文」、「引文」及「註釋」,採取不同之字體,以示區彆。文中的重點所在,為加強讀者的注意,採取較粗黑之字體。所有註釋均置於每章之後。註釋中所引書籍及篇章,除第一次齣現時詳列作者、齣版處所及齣版時間外,以後齣現則隻標書名、篇名及頁碼,必要時亦標齣作者。

  五、為簡潔篇幅,對現代戲劇運動傢及劇作者之生平,隻作簡略必要之介紹,因為詳細資料可以從現代戲劇史及名人傳記中取得。

  六、外國人名及劇名,隻在第一次齣現時加註原文及年代。

  七、關於徵引及參考書目,將詳列於書後,並分中文書目、外文書目、中文篇目、外文篇目、徵引期刊五部分。

  八、書後附有索引,分中文人名索引、外文人名索引、中文劇名索引、外文劇名索引四部分,以便讀者索查。

  九、本書中有些篇章,曾以獨立論文的形式在學術會議上宣讀或在學術雜誌上發錶過,如第七章,曾於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在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主辦之第三屆「學術交流座談會」上宣讀;第三章第三節,曾於一九九○年六月九日在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主辦之「文學與美學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第七章曾發錶於一九八九年九月《當代》第四十一期「戲劇專輯」;第三章第三節曾發錶於一九九○年十月《中外文學》第十九捲第五期;第二章曾發錶於一九九一年二│三月《文訊》第六十四│六十五兩期。

  十、本書在寫作期間,承濛姚一葦、黃美序、鬍耀恆、張曉風、黃碧端、孫述宇、貢敏、陳信元、林瑞明諸先生提供意見或提供資料,在此謹緻以誠摯的謝忱。

再修訂版序

馬森

  這本書從一九九一年七月初版以來,已經過瞭十六個年頭。因為其中提齣瞭兩個對現代戲劇極關重要的論點:「兩度西潮」與「擬寫實主義」,因此廣受海峽兩岸學界以及從事現代戲劇研究的師生們的注意。其實這兩個論點不獨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戲劇,同樣也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文學,甚至於廣義的文化,這也正是我正在撰寫《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的原因。

  為什麼稱作「兩度西潮」而非一度,以及這兩度西潮為海峽兩岸的戲劇與文學所帶來的不同影響,在本書中已有詳盡的敘述。至於「擬寫實主義」一詞則可能會引起某種誤解。因為大陸上在四九年之後慣用「現實主義」取代五四時代所通用的「寫實主義」一詞,因而有些論者誤把我所提齣的「擬寫實主義」任意改稱為「擬現實主義」,這就完全誤導瞭。

  「寫實主義」與「現實主義」雖然大體上都是譯自西方的r?alisme或realism,但是翻譯的時間不同,翻譯時的心態不同,以緻其內涵天差地彆。五四時代所譯的「寫實主義」乃來自源起於法國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初期的文藝運動及創作規範的r?alisme一詞。雖然任何人為的藝術都不能等同真實,但從實證主義齣發的「寫實主義」作品卻實在可以提供人們運用感觀經驗來對照、印證真實的世界,故有此「寫實」之名。五四時代的作傢與研究者不一定對西方原始的「寫實主義」真正理解,或雖然理解但為時代環境所限而無能兌現「寫實主義」的真麵目,故有大批的「擬寫實主義」作品齣現。四九年以後通行的「現實主義」所指的則是經過蘇共修正過的所謂「社會主義的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或「批判的寫實主義」(critical realism)。馬剋思的信徒並不認同實證主義,而以馬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為真理,自然對原始的「寫實主義」不以為然,而且特彆反對「寫實主義」的分枝「自然主義」(naturalisme),以其有違馬剋思主義的樂觀傾嚮與教化理念,因此對原始的「寫實主義」非要加以修正不可。蘇聯和中國均曾先後訂定文藝政策,公然控製(不隻是乾預)文藝創作,評論者的法眼也不得不戴上一副政治標準第一的眼鏡,以緻使所謂「現實主義」的作品,在非馬剋思信徒的眼睛看來,無不變形變色,而流為假寫實瞭。如今在社會主義陣營全麵崩潰或改道之後,馬剋思的觀點已經不能再做為該地區人們認知世界的主要途徑,迴歸到實證主義的觀點後,益發不能掩飾「現實主義」所包含的虛假性。總之,「現實主義」一詞是在加入瞭社會主義國傢所認可的政治正確性以後纔齣現的,用以區彆原始意義的「寫實主義」,通曉蘇共及中共當代文學史的人當然不會混淆其間的差異。所以大陸上四九年以後的「現實主義」作品本身已經是一種「擬寫實主義」,怎麼可能還有「擬現實主義」呢?

  本書中提齣的這兩個論點,我認為是正確理解海峽兩岸現代戲劇與文學的關鍵,近幾年來也曾有不少兩岸的學者或發錶論文或提供意見加以呼應、討論,例如大陸上南京大學的文學院院長董健教授、四川大學的文學院及新聞學院院長曹順慶教授、前北京中國藝術學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田本相教授、戲劇學者曹明先生、四川師範大學唐小林副教授、颱灣颱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鍾明德教授、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係主任林國源教授、颱灣藝術大學石光生教授、慈濟大學鬍馨丹副教授、中正大學的陳素雲博士、高雄師範大學的郭澤寬博士等都有論文加以討論或甚至予以深化或拓廣。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係的薑啓哲教授也認同本書的論點,並將此書譯作韓文,使其在韓國的學界流通。在國內戲劇係所任課的老師多半將此書列為主要參考書之一,因而這本學術著作纔得以維持它的齣版生命,一九九一年文化生活新知齣版社齣版之後,不久即絕版,一九九四年由書林齣版社重新修訂齣版,並改名為《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該書很快遂又絕版,這幾年市麵上已經多時買不到這本書瞭。現由聯閤文學齣版社再度修訂齣版,書名改迴為《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以期更為符閤本書的要旨,故草此短序以明前後因緣。

二○○六年十一月序於加拿大維多利亞城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