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改变二十一世纪
冲击而大胆的社会构想
如果光靠一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也不行,同时性的世界革命也不可能的话,到底要怎么做才好呢?在这里,成为关键的,就是十九世纪一直都被轻忽的康德的「世界共和国」理念,凭借各国让渡出主权而得以成立。康德构想了「国际联合」作为朝向它迈进的第一步,这是「从上而下」来抑制各国的方式。人们认为社会主义是对国家以透过「从下而上」的革命来实现,然而,明显可见的是,单靠这样的理由并不够充分,同时不可或缺的,是将国家「从上而下」抑制下来的体系。然后,我们可以说,就是该体系的形成,正是渐进式的「世界同时革命」吧。
─〈为了超越国家〉
眼前的世界,已经是由「资本─国族─国家」这个三位一体的怪胎所笼罩的世界了,我们甚至丧失了超越这个结合体的理念和想像力。本书透过从基础的交换模式来解析资本、国族和国家各自的起源,为了从这三位一体中挣脱,在摸索迈向世界共和国前进的道路中找出超越的方法。改变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本书提出了大胆的社会构想。
作者简介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日本当代文艺评论家、思想家。1941年,生于兵库县。1965年,东京大学经济学系毕业、研究所英国文学硕士班课程。历任法政大学教授(1975–94)、耶鲁大学东亚学系客座教授(1975–77)、近畿大学教授(1994–2006)、近畿大学国际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2002–2006)、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2002– )。代表着作有《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超越批判:论康德与马克思》、《定本柄谷行人全集》五册、《现代文学的结束》等。
译者简介
墨科
1967年出生,旅居法、日、台,以文史哲学与艺术相关方面写作及中法日文翻译为主。历中国文学及西洋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译作除本书以外,包括《制造敌人的文化》。
译者说明
序文 关于资本=国族=国家
缺乏理念与想像力的时代
从十九世纪所看到的现在
【第一部∕交换模式】
从「生产」到「交换」
「交换」在今天的意义
社会的五个构成体
【第二部∕世界帝国】
第一章 共同体和国家
未开化社会与战争
国家的诞生
亚洲的专制国家与希腊-罗马
封建制度与自由都市
次周边的走向
第二章 货币与市场
商品交换到底是什么?
未开化社会与原始社会
货币的起源
商人资本与借贷资本
国家-货币-交易
第三章 普遍宗教
普遍宗教与预言者
以自由的相互性为目标
【第三部∕世界经济】
第一章 国家
从世界帝国到世界经济
专制主义国家的诞生
国家与暴力
官僚统治与福利国家
国家的自立性
第二章 工业资本主义
迈向手工制造的时代
生产-消费的无产阶级
在技术革新下存活
自我再生的体系
资本的局限
对抗资本
第三章 国族
国族的诞生
在想像上恢复共同体
作为想像力的国家∕国族
美学与想像力
伯罗美欧之环
第四章 理念联合运动
康德的构想
蒲鲁东的构想
被看轻的国家
为了理念联合运动
【第四部∕世界共和国】
主权国家与帝国主义
「帝国」和广域的国家
诸众的局限
迈向世界共和国
后跋
专有名词?人名对照表
关于资本=国族=国家
缺乏理念与想像力的时代
三者的结合 从一九九○年左右起,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就开始为人所熟悉而琅琅上口。因为旧苏联瓦解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变得全球化。但是,就某个意义来说,所谓的「全球化」是以现代的资本主义为前提。本来,全球化就是由世界市场的生成展开而来。具体来说,欧洲、印度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原本是彼此分散开来、各行其是的「世界帝国」交易圈,到了九○年代时却结合起来了。将它们结合起来的就是世界市场。而所谓「世界帝国」,事实上只不过是区域性的罢了。现代世界市场,在真正的意涵上第一次成立了单一的世界,到此为止再也没有外部的世界。
有人说,在全球化之下,国族∕民族国家(Nation-State) 的存在变得岌岌可危。不只是商品,连资本、劳动力都变得可以自由移动,的确,国族∕民族国家的轮廓已模煳、动摇起来。可是,首先须注意的是,近∕现代的国族∕民族国家,最初是在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当中形成的,根本不能只在自己内部思考国族∕民族国家,总是会受其他国家或资本的关系所左右。
国族∕民族国家有意在世界资本主义中应付全球化,而且解决由全球化产生的各种矛盾的问题。例如,资本制的经济,如果放任它的话,结果必然会归结到与经济贫富悬殊的对立。然而,因为国族(Nation)是以共通性及平等性为其目的,就会要求解决资本制所造成的贫富悬殊问题。然后,国家就靠着各种规定限制或税收的再分配而实现。虽然资本制的经济、国族、国家各自有各自的原理,但是,它们彼此以互补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我把它称为「资本 国族 国家」﹝Capitalist-Nation-State﹞。
从福利国家到「便宜的政府」 但是,资本、国族与国家结合在一起,是在危险的平衡中之存在,不能够只将它放在一国的内部来思考。好比说,我们拿福利国家为例子来看,在这里所说的资本|国族∕民族|国家这个三位一体,看起来似乎以最佳的状态运作着。然而,这样的看法,乃是相对于从二十世纪后半,所谓的「社会主义」危机感中,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体认的型态。因此,在一九九○年以后,当「社会主义」圈一消除,以福利国家为目标的动机就消失了。结果,就改成了主张「便宜的政府」,认为比起资本统统都跑到国外去,自己国家的劳工失业也无所谓的问题,更应该以资本利润为优先才对,导致的结果就是想办
法强行推销追求国民利益的主张。
尽管在各地出现反对这样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的举动,却多半变成排外的国族主义或文化性 宗教性的基本教义派,而无法形成普遍理念超越这一切。所以,为了能够认清楚当前时代的真正面貌,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它在不久之前是怎样的状态吧。
国家的四种类型 举例来说,语言学家杭士基(N. Chomsky, 1928-)在一九七一年演说「未来的国家」 ,内容如下:他认为工业先进国家可以得出四种类型:就是自由主义、福利国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与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这四种类型可以归纳成如图的座标来,纵轴线表示是从统制到自由,横轴线则表示从不平等到平等的区分。
国家社会主义(),也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具体上是指像苏联这样的国家而言。在当时,苏联被看作是工业的先进国家,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工业化的典范。其次,福利国资本主义()是凯因斯(J. M. Keynes, 1883-1946)主义式的福利国体制,也可以称唿为社会民主主义。至于自由主义(),虽然杭士基举洪堡 ( W. von Humboldt, 1767-1835)的思想为例来谈,不过我倒认为可以称之为自亚当?斯密 (A. Smith, 1723-1790)以来的经济自由主义。这个时期以海耶克 (F. von Hayek, 1899-1992)为代表。海耶克认为,即使凯因斯主义或者社会民主主义不是国家社会主义() 他语带批评说,其仍然强化了国家
并进而连结「到奴役之路」。自由主义()也仍然以新自由主义之名继续存活到现在。
最后,杭士基最为称道的类型,则是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 ()。它一方面否定福利国资本主义(),同时拒绝通往国家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追求「自由式的社会主义」,杭士基将无政府主义(Anarchism)和评议会共产主义都列入其中。为了避免与诸多名称混为一谈,我则把它称为「理念联合运动」 (Associationism)。
「理念联合运动」和、、都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存在过。、、隶属于资本、国族或国家当中,但是理念联合运动正好相反,以企图摆脱这三者为意向。或者不如说这个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根本就不存在,而是极力要成为远方无限的指标,作为人们不断努力试着接近的一种「统合完整的理念」(康德语,I. Kant, 1724-1804),而持续运作不息。
一九六八年以后的世界 杭士基的那场演讲,把这四种类型说得好像是可以由人任意选择的选项那样,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很清楚地知道,这些是在一九六八年当时的时间点上存在的世界构造,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了。譬如说,尽管国家社会主义()很明显地是在一九九○年左右苏联瓦解时消失的,但是在瓦解前,苏联在先进国家当中早就失去影响力了。人们列举的理由之一是,如果实现了福利国家(),那么它只是称扬社会主义里没有失业的说法,根本不再有任何魅力了。自由是尚社会主义()之所以提出来,不单单否定苏联这样的国家主义式的社会主义,同时也否定了福利国家式的资本主义。
然而,在此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在国家社会主义()消灭的同时,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也跟着衰退的现象。在这一点上,和很相似,一样急于要实现它的理念,因而发生甚至转化成更为残忍暴虐的事件,我们所知道的例子,就是在日本的联合红军事件和新左翼的内部暴力。就这样,于是否定将一切「理念」作为故事的流行风潮从此独领风骚,出现的就是人们所称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在认为苏联圈永远会维持下去的当儿,还保有一定的批判性,可是到了一九九○年代,却极讽刺地,仅演变成肯定资本与国家放肆撒野作为的犬儒主义(Cynicism)。
迈向缺乏理念与想像力的时代 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的衰退,其实也就是越过资本|国族|国家之外,去观察它外部的理念与想像力的衰退。就像我在最初所说的那样,福利国?社会民主主义国家()原本是为了对抗国家社会主义()而成立,一旦没有了,那么,通往的诱因也就减弱了。如果这样子去消除对抗的对象,那么,与其叫做自由主义还不如称之为全球资本主义()的东西唯我独尊地称霸世界,就在所必然了。现在,虽然有社会民主主义()对抗自由主义(),可是也是以自由主义为前提,充其量只不过是对做微乎其微的抵抗和补正罢了,至于对未来做了什么宣示,实在了无新意。
譬如说,在美国,虽然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政党互相抗争,但是在某个意义上来讲,二者几乎没有两样。这种仅仅名称互异、实则相同的现象,一般来说,只有在工业先进国家才会发生。就因为如此,在选举之下,政党轮替就变得经常而可能,在此同时,反正不管哪一边赢都不会有太大差别,因此也使得人们对于选举越来越漠不关心了。像这样的漠不关心(apathy),是由于除了二者以外别无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因为缺乏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理念和想像力,导致了上述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
朝两极分解的发展中国家 到此为止所谈的是关于工业先进的国家,那么,发展中的国家又如何呢?曾经彼此确认作为第三世界之同一性(Identity)的那些国家,在全球化当中呈两极的方向分解了。一方面像中国和印度一样朝向工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则像非洲的那些国家一般走向崩溃的状况。而且,虽然有一部分的国家社会主义留下来,也不再有任何牵引的力量了。一般说来,当社会主义的理念消失时,填补空隙的是宗教性的基本教义派(Fondamentalist),尽管这在某种意涵上,是一种企图超越资本 国族∕民族 国家的运动,但结果却是教会 国家,换句话说,再度回归到与国家社会主义()很类似的地方。
从十九世纪所看到的现在一八四八年与两种社会主义 杭士基在一九六八年当时所发现的四种类型,其实并非什么创新的见解。历史学家华勒斯坦 (I. Wallerstein, 1930- )就曾经说过,一九六八年发生的是一八四八年以来的世界革命,如果从他这个观点来看的话,的确,一九六八年所发生的一切,在一八四八年的欧洲革命时,就已经存在了(见图)。杭士基所称的「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正好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
在一八四八年那个时间点上,强而有力的社会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圣西蒙 (H. de St.-Simon, 1760-1825)和路易?布朗(L. Blanc, 1811-1882)所代表的类型,以仰仗国家来实现工业化和「分配的正义」为目标,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国家社会主义()。但这是继承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雅各宾派(Jacobin,即主张握有国家权力强制进行改革)的观点而来的。
否定这类雅各宾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就是蒲鲁东 (P. J. Proudhon, 1809-1865)。在他的思想观念上,「分配的正义」,即财富的再分配会强化实行该分配的国家(官僚 、政治家)的权力。换句话说,握着国家权力进行的革命,无非是以另一种形式强化国家的力量罢了。与国家社会主义相反,蒲鲁东认为社会主义必须以扬弃(anfheben)国家为主调。他因此反对政治革命而提倡经济革命。此举乃是在替代货币、信用,以及生产|消费合作社(Association)的联合之下,对抗货币和资本主义。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称为理念联合运动()﹝Associationism﹞。
国家资本主义的「对抗革命」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一八四八年的革命中,国家社会主义()跟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双双败北的事实。冲着这类社会主义而来,作为「对抗革命」(Counter-revolution)的福利国资本主义()导致了前者的挫败。举例来说,在法国的革命过程中,只不过仗着自己是拿破崙一世(Naploeon)的外甥这个关系以外别无是处的路易?波拿巴 (L. Bonaparte Napoleon, 1808-1873),获得各阶层的支持,变成总统,更当上了皇帝。他是社会主义者(圣西蒙派),企图以国家力量推动工业发展,同时,也尝试实现劳工保护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德意志在一八四八年革命时,俾斯麦 (O. von Bismarck, 1815-1898)登场,后来上台成为宰相,让普鲁士的工业进展神速,如虎添翼,同时也採取社会主义式的劳工政策。在此,我们可以说它是福利国资本主义()的原形。
像这样的福利国资本主义,一方面是因应劳工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而产生,另一方面,则是为对抗当时经济和军事力量都称霸世界的英国,为迅速实现工业化而採取的政策。至于自由主义(),则是只有在绝对优势的经济霸权国家才可能採取的政策,其他国家就只能以保护主义来对抗,别无他法。然而,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英国一方面是走自由主义的道路,但是到一八四八年以后,也很快地在推动劳工工会组织的保护、社会福利政策等等方面突飞勐进。像费边社 (Fabian Society)这样的社会民主主义,就是第一次在英国出现。
分水岭的一八七○年 其次,一八七○年,和一九九○年同样,都是分水岭的关键年份。这一年,在一八四八年后由于国家资本主义而急遽完成重工业化的法国与普鲁士之间发生战争。战胜的普鲁士与借着南北战争完成统一(一八六五年)的美利坚合众国站在一起,也向自由主义式的大英帝国挑战起来了。而且,另外还要加上明治维新(一八六八年)之后日本这个以普鲁士为典范而奠立工业革命现代化的国家。因此,说帝国主义实质上是从一八七○年开始一点也不为过。再者,一八七○年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在普鲁士一役中战败的法国,翌年发生了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的事件。这在某个意义上来说,是一八四八年
革命的延伸。简而言之,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Associationism)可以说是该次革命所放出的最后一道光芒。从那之后,社会主义运动彻头彻尾地不同了。
马克思如何思考国家 那么,如果在这里要附加补充的话,又该将马克思(K. Marx, 1818-1883)放在哪个位置上呢?一般咸认马克思是与无政府主义对立的国家社会主义者(),尽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当中持这种论点的人占多数,但是马克思本人并非如此。很明显地,他的社会主义理念与蒲鲁东的想法相同。例如说,在《共产党宣言》(一八四八年)中,马克思也说共产主义是「自由式的联合(联合体)」 。而且,他还和蒲鲁东一派的人并肩活动,并且支持由蒲鲁东一派的人所构想而付诸行动的巴黎公社。此外,他更严厉驳斥依国家社会主义者拉萨尔(F. Lassalle, 1825-1864)意见制定的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 (Gotha Programme)。马克思既不断批判蒲鲁东,同时却也在社会主义方面从初期就一贯继承着蒲鲁东的思想。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蒲鲁东的想法是:只要消弭经济的阶级对立,并真正地实现民主主义的话,那么国家就会自动消灭了。他没有思索过国家拥有个体和其自立性存在的事。事实上,马克思也继承了这样的想法。马克思之所以会承认布朗基(L. A. Blanqui, 1805-1881)的战略,亦即借由暂时握住国家权力之「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扬弃资本制经济和阶级社会的战略,原因即在这里。总归一句话,马克思企图夺取国家权力的想法并非国家主义式的思想,而是认为,现实上如果想要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就必须要有国家的力量,然后,借由国家来扬弃资本主义经济与阶级社会,那么国家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
甚至,马克思的思考瑕疵并不在国家主义方面,反而是蕴含在无视国家自立性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当中。而且,马克思对于民族问题抱着过于乐天的想法。他大概认为民族的差异会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渗透而弥合消失吧。在马克思生前,这样的缺陷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我之所以这么说,因为马克思在实际的运动上从不曾握有影响力。然而,这样的缺陷,却由日后那些握有权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以扩大幅度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结果,马克思主义者的运动,竟然就真的转化成「国家社会主义」的东西,不是在民族主义的问题上遇到阻碍,就是屈服在法西斯主义下,再不然就是亲自赞颂起民族主义来。
分歧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在一八七○年以前担纲社会主义运动的人,主要都是工匠之类的劳工,有很强烈的独立愿望、厌恶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者。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在向工业化迈进的时期,这个支撑的基盘便消失了。所以无政府主义者也依附劳工组织而转为工联主义者(Syndicalist)。不过,一般说来,无政府主义者不是革命家而是反抗者。虽然他们很喜欢轰轰烈烈的革命热斗,但多半是不能实实在在面对政治经济问题的类型。由于他们从讨厌组织与权力,以及否定国家的理由,于是并不关切很现实性的改革,而且也不去投票选举。像诸如此类对「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感觉厌烦的人,我们只能说他们会倾向国家社会主义或福利国资本主义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实际上,从十九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便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继承恩格斯(F. Engels, 1820-1895)的伯恩斯坦 (E. Bernstein, 1850-1932)所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主义);另一派则是以列宁(V. Lenin, 1870-1924)所代表的苏维埃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Bolshevism)〕。后者虽然作为俄国大革命的结果而拥有绝对的影响力,但最终却走到国家社会主义(史达林主义),也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身的理想之幻灭,因为列宁认定会在无产专政独裁后死灭的国家,反而与官僚体制变得空前地牢固。然后,针对苏维埃马克思主义做出批判的,是在一九六○年代初期出现的复兴马克思与蒲鲁东的运动,即「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于焉出现。
从这本书里思考什么 然而,如上所述,不单单只有国家社会主义衰退而已,连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也同时跟着衰退下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原因并非仅止于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理念联合)只是纯粹的理念而非现实,更因为在该理念当中欠缺了对国家的认识。不仅在一九六八年时欠缺这个认识,就是一八四八年时也一样。理念联合运动纯粹只是拒绝资本、国族和国家的理念,但这样妥当吗?理念联合运动主义并没有充分地思考资本、国族和国家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因此,就在这三者当中碰到障碍了。今天,就算是诸如自由是尚的社会主义复活了,假如对资本、国族和国家没有够清楚的认识,还是一样会重蹈覆辙啊。我在本书里想要思索的,超越了资本 国族 国家的路线,换句话说,这是一条通往「世界共和国」的路线。所以,为了走上这条路,就必须阐明清楚,资本、国族与国家究竟如何存在。资本、国族和国家三者的存在,都是有根有据的,无法把它们简单地否定掉。假如真的要予以扬弃,首先就不得不弄清楚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单单只是否定它们,其实于事无补,只会落得被迫承认资本和国家的现实性,而且倒过头来嘲笑起「理念」罢了。
高远理想与具体思考的巧妙结合∕李明辉(康德专家)
本书是日本学者柄谷行人继其二○○二年出版的《超越批判:论康德与马克思》之后的另一部力作。「世界共和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论永久的和平》中提出的构想。在二十世纪初,德国新康德学派哲学家柯亨(Hermann Cohen)、佛兰德尔(Karl Vorl?nder)等人试图结合康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其影响延伸到二次大战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柄谷行人此书可说是继承了这个思想方向,但却在欧洲联盟已成立、而且全球化已蔚为主流的二十一世纪,将康德的「世界共和国」重新诠释为一种「理念联合运动」。高远的理想与具体的思考在本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值得读者反覆咀嚼。
全球化时代人的意义之复归∕南方朔(评论家)
对于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这本《迈向世界共和国》,我只有惊讶。我没想到,日本已有人参加进了当今全球最新兴的有关「后九一一」、「后全球化」这个批判反思的领域中。尽管柄谷行人在本书里所提出的见解确实太过乐观,但未尝不是改变二十一世纪的新选项之一。
如果我们能回归一九九○年中期迄今的的世界结构变化,当会注意到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世界其实是被两个运动的力量所牵引的:
其一、在经济和社会上,乃是「新自由主义」当道,加上新兴国家如中国、俄国、印度、巴西等中大型国家也向「市场」靠拢,因而造成所谓「全球市场」和「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全球市场」这一组概念,已瓦解了美国之外所有「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传统的「国家行为」如赋税、行政调控、社会福利等,皆在「资本」的压力下逐渐弃守。举例而言,当今全球的富人减税俨然已成了最基本的价值,拒绝妥协的国家只会加速富人的逃税避税,甚或财富的移转到境外租税天堂。基于同样的道理,传统的「福利国家」也日益难以维系,公共的福利医疗保险,甚至包括教育,也都被迫往「私有」和「市场」这个方向移转。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个经济范畴,像「市场」这样取得如此巨大的宰制力量,不但「民族国家」被它所左右,甚至「个人」也在这一组概念下,由「可自由交换的生产力」,进一步化约为「竞争力」和「消费力」。这是全球资本主义将各种对象进一步的抽象化和客观化。一个「竞争力」的概念,我们就可轻松的把失业问题、所得不均问题的责任推给个人承担,因为这是他「缺乏竞争力」。而当「消费力」已成了人的新本质,夸张的奢侈也就解除了道德上的不安。
其二、在政治上,乃是人类历史上也从未有过任何一个国家像今天的美国一样,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的超强。唯一的超强地位,使得它跨越出正常的国家职能,而成为凌驾于联合国的超级国家,它可透过所掌控的传播力,垄断着世界的价值发语权,它可以其超极军力而将「国际干涉主义」的定义放宽到由它片面决定的程度,这就是所谓「单边主义」,它指的是美国片面即可决定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也可片面的以这个那个理由而对特定国家动武,它已成了尘世的君主国家,所有的国家都必须向它屈服。而美国炮制理由入侵伊拉克,以及接着发生的虐囚案等,已将这种「单边主义」的问题展现无遗;连带的,这种「单边主义」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型态基础,如美国自以为是的「美国例外主义」,以及美国的「基督教基本教义主义」,也都暴露出了它的偏狭面目。
面对上述两大相当程度内有着重叠性的趋势,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在政治和社会经济上将何处去,遂成了全球重要思想人物持续在反思的课题。以政治为例,欧洲方面无疑的成就最大。举例而言,英国最年青的智库策略家马克?里奥纳(Mark Leonard)在近着《为何欧洲可领导二十一世纪》里,即明言欧洲应在价值愿景上团结,做成榜样,和美国做出区隔,相对于美国的「强权力」,而去扮演另一种「弱权力」,用榜样和理性说服,而不是用枪?飞弹,来重建更公道的秩序。而当代法国首席思想家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也在近着《新的世界无秩序》里,主张欧洲要发挥其「宁静力量」;而近代欧洲最主要的思想家哈伯玛斯(J?rgen Habermas)则在近着《分离的西方》,以康德的「世界大同主义」(Cosmopolitanism)为主轴,主张「世界宪政主义」。
由于欧洲在价值事务上,其层次毫无疑问的高于也优于美国,上述欧洲重要思想人物的主张,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举例而言,正是因为欧洲,特别是法国和英国群众的反战先行,才逐渐改变了美国的民意。而更独特的,乃是在全球暖化这个问题上,布希片面撕毁了「京都议定书」,但欧盟却仍愿意做出牺牲,仍照该议定书的规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于是布希政府最后在千夫所指下,也不得不开始注意地球暖化问题起来。欧洲借着团结、牺牲、说服,透过国际架构如联合国、欧盟、G八工业国高峰会、北约等,而在国际政治秩序、或环境问题等方面创造出新的模式。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毕竟还是做出了一些成果,因而在这部份的新秩序问题上,我们理应乐观的有所期待。但在国际经济与社会问题上,这种乐观就难免要转成悲观了。
前面业已提到,当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形成于一九八○年代的美国,它以「市场」和「竞争力」为核心而展开,企业与利润、个人与消费等都被推到重要性的高点。而随着中、印、俄、与巴西等国相继向市场靠拢,于是「全球市场」遂日益居于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主导地位,而「国家」的经济角色则澈底被剥夺了合法性,加上当今资金流动日益便捷,并有各种境外金融通路可做为资金运筹、套利,甚或避税的天堂,于是资金流动所造成的股市和房市繁荣,都使得富者愈富;另外则因为生产模式的改变所造成的低薪化,福利国家的瓦解,使得贫者愈贫,M型两极社会早已成了全球化时代的不归路。在这样的脉络下,以「国家」来主导经济的,除了在拉丁美洲还勉强有生存空间外,在其他国家则愈来愈没有市场,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教父梭罗(Lester Thurow)即指出,拒绝全球市场就等于贫穷。于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此刻,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繁荣中的贫穷」,以及资源掠夺和自然破坏日甚,以及主流价值往金钱与消费移动。这时候,人类在社会经济上可还有其他选择?近年来,全球各地的「反全球化运动」日盛,但在方向上则相当凌乱,所显示的即是它的困难。例如,现在要针对贫富不均的问题,提出国家社会主义或福利型社会主义的主张,都已显得过时。在人类整个思想谱系里,冷战时代的将来,即意谓着放任资本主义的终极胜利,这时候再谈所谓的「左」,即再也得不到支持。欧洲的左翼政党如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都早已向右转,并陆续放弃放传统的福利国家观念即是证明。
这时候,批判的新选择只有两类了:
一类是在「全球治理」上着力了。伦敦大学教授基利(Ray Kiely)在近着《全球化时代之帝国》即指出,全球化时代的所谓「自由贸易」,其实是选择性的「不自由贸易」,富国皆选择性的实施贸易补贴,选择性的保护主义;而全球资金流动无规范,只是给了富人更多套利的机会,并造成供应稀少的商品如住宅等价格炒高,危害到各国人民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国际平台上扭转过来,俾造成新的「全球治理」模式。
而除了这种体制内的改革外,二○○○年美义学者麦克?哈德(Michael Hardt)和安东尼奥?纳格利(Antonio Negri)合着《帝国》一书,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强调「群众」和「众生」(Multitude)的角色。从一九六○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反体制运动已对传统的工会等动员机构不再抱有信心,一种更激进、更主动,但也近似无政府主义的「情境主义」(Situationism)即告兴起,它强调群众的爆发力和主观能动性,认为可借这种无方向的新运动模式摸索出新的方向,俾制衡世界市场,面对体制性日益增强的世界市场,却把希望寄託在毫无形状的「众生」上,这当然很有后现代特色,但其实在性确堪怀疑。这也是《帝国》一书热闹过一场,现在已无人再提及的原因。
而日本学者柄谷行人稍早前的想法和《帝国》一书同路。但在「九一一」之后,他已有所改变,而试图从康德「世界大同主义」和蒲鲁东「合作型社会主义」里找到新的选择方向。他的思想轴线仍是无政府主义这个系统,在见解上不无启发性,但在实践上则仍可商榷。
在本书里,柄谷行人主张根据马克思早期的着作来批判当代世界市场所造成的经济和人的异化现象。因而人已成了利润的介质,而不再具有人的目的意义,因而他遂试图从康德哲学里「把人视为目的,而非手段」这个前提,强调人的意义之复归。他认为只有透过这种人的意义重建,始可避免把人变成单纯的利润工具,也才可以抵抗世界市场的压力。他在书里特别推崇班纳?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着的《想像的社群》,也特别强调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及康德的宗教论,这都显示出他意图重建人的伦理性。在这点上,他其实也和近代西方所谓的「社区主义」有着相同的思想路数。当人类有了互为一体的社区感,互助合作始有可能。他所谓的「理念联合运动」,其实就是康德「世界大同主义」,加上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再加上蒲鲁东的「合作式社会主义」的共生体。近年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已褫夺了经济的价值因素,因而批判思想家们日益往道德感这个方向移动,柄谷行人会在理论上採取这样的走向,并不例外,尽管他的这本着作很有一点书生气,但面对全球化时代人的意义之丧落,能坚守人做为目的这个价值,为时代做出唿吁,单单这一点,其价值即不应低估。
说实话,《迈向世界共和国》这个书名,让我第一眼就联想到了一些非常宏大的概念。我本身就对国际政治和人类未来发展议题很有兴趣,所以这个名字无疑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好奇点。我一直在想,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全球化进程的下一步是什么?我们是不是正朝着一个更加紧密的全球社会迈进,而“世界共和国”就是这种趋势的必然结果?如果是这样,作者可能会从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说明为何需要这样一个超越国界的组织。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共同体意识”是如何形成的论述,毕竟,要让世界变成一个“共和国”,光有政治结构还不够,还得有内在的认同感。书中会不会举例说明,历史上哪些事件或趋势,已经预示了我们走向“世界共和国”的可能性?比如,气候变化、疫情扩散、网络互联等等,这些跨国界的问题,是不是都在呼唤着某种形式的全球合作与治理?我甚至想象,书中或许会探讨,在这样一个“世界共和国”里,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会得到怎样的保障,会不会因为追求整体的统一而牺牲掉一些地方特色或个人主张?这种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总能让我产生无穷的思考。
评分这阵子真的太好奇了,毕竟书名《迈向世界共和国》一出现,脑海里就浮现出各种奇妙的画面。虽然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但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我一直在思考,如果真的有一个“世界共和国”,那它会是什么样子?是全球统一的政府,还是一个更加松散、但理念一致的联合体?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探讨从国家林立到某种形式的全球治理,这中间会经历怎样的转变,又会面临哪些挑战?会不会触及历史上的某些尝试,比如联合国,又或者更遥远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共和国”的运作方式,它会有怎样的法律体系、经济模式,甚至文化认同?会不会是所有国家抛弃现有边界,共同为一个更大的目标而努力?或是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通过合作与对话,逐渐实现一种超越国家层面的共识?我脑海中已经有了好几种设想,有的充满乌托邦式的理想,有的则带着一丝现实的忧虑。这本书,光是书名就提供了如此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在还没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我的“世界共和国”之旅。
评分《迈向世界共和国》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各种关于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我一直对“大同世界”的概念抱有好感,虽然知道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但光是想象就充满了吸引力。所以,这本书如果真的在探讨如何“迈向”这个目标,我非常有兴趣。我猜测,作者可能会从历史的演变来解读,为什么我们从小的部落、城邦,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国家,而下一步是不是就应该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共和国”?书中会不会分析,阻碍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因素有哪些?是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还是文化、宗教的差异?又或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我希望作者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甚至在想,书里会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路径,比如通过改革国际组织,加强全球治理,或者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来培养一种全球公民的意识。我对如何平衡集权与分权,如何在统一的大框架下保留地方的多样性,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毕竟,一个真正成功的“世界共和国”,应该能够让所有人都感到被代表,而不是被压迫。
评分当看到《迈向世界共和国》这个书名时,我的大脑立刻开始高速运转,各种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猜想纷至沓来。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个“世界共和国”。它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结构,还是在现有国际体系上的某种升华?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克服国家主权、意识形态、民族认同等这些根深蒂固的障碍,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政治实体?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探讨“迈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会充满冲突与变革,还是会是一种渐进式的融合?我脑海中闪过许多画面,比如,各国之间边界的逐渐模糊,统一的货币和法律体系,甚至是一种新的全球文化。我也会思考,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共和国”里,个体的身份认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依然保留原有的国家民族认同,还是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更宏大的“地球人”身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并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迈向世界共和国》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好奇心。我常常在想,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界限是不是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世界共和国”会不会是我们走向的必然方向?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探讨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又将如何走向未来。我会想,作者会不会分析,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整合的世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还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历史的视角,看看历史上是否曾有过类似的尝试,以及它们的成败之处。我也会对书中如何构想“世界共和国”的运作机制很感兴趣。它会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府,还是一个更加去中心化的合作平台?在这个“共和国”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将如何得到保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的深度思考,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有一定的预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