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世界共和国

迈向世界共和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ojin Karatani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个改变二十一世纪
冲击而大胆的社会构想

  如果光靠一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也不行,同时性的世界革命也不可能的话,到底要怎么做才好呢?在这里,成为关键的,就是十九世纪一直都被轻忽的康德的「世界共和国」理念,凭借各国让渡出主权而得以成立。康德构想了「国际联合」作为朝向它迈进的第一步,这是「从上而下」来抑制各国的方式。人们认为社会主义是对国家以透过「从下而上」的革命来实现,然而,明显可见的是,单靠这样的理由并不够充分,同时不可或缺的,是将国家「从上而下」抑制下来的体系。然后,我们可以说,就是该体系的形成,正是渐进式的「世界同时革命」吧。
─〈为了超越国家〉

  眼前的世界,已经是由「资本─国族─国家」这个三位一体的怪胎所笼罩的世界了,我们甚至丧失了超越这个结合体的理念和想像力。本书透过从基础的交换模式来解析资本、国族和国家各自的起源,为了从这三位一体中挣脱,在摸索迈向世界共和国前进的道路中找出超越的方法。改变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本书提出了大胆的社会构想。

作者简介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日本当代文艺评论家、思想家。1941年,生于兵库县。1965年,东京大学经济学系毕业、研究所英国文学硕士班课程。历任法政大学教授(1975–94)、耶鲁大学东亚学系客座教授(1975–77)、近畿大学教授(1994–2006)、近畿大学国际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2002–2006)、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2002– )。代表着作有《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超越批判:论康德与马克思》、《定本柄谷行人全集》五册、《现代文学的结束》等。

译者简介

墨科

  1967年出生,旅居法、日、台,以文史哲学与艺术相关方面写作及中法日文翻译为主。历中国文学及西洋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译作除本书以外,包括《制造敌人的文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译者说明

序文 关于资本=国族=国家

缺乏理念与想像力的时代
从十九世纪所看到的现在

【第一部∕交换模式】

从「生产」到「交换」
「交换」在今天的意义
社会的五个构成体

【第二部∕世界帝国】

第一章 共同体和国家
未开化社会与战争
国家的诞生
亚洲的专制国家与希腊-罗马
封建制度与自由都市
次周边的走向

第二章 货币与市场
商品交换到底是什么?
未开化社会与原始社会
货币的起源
商人资本与借贷资本
国家-货币-交易

第三章 普遍宗教
普遍宗教与预言者
以自由的相互性为目标

【第三部∕世界经济】

第一章 国家
从世界帝国到世界经济
专制主义国家的诞生
国家与暴力
官僚统治与福利国家
国家的自立性

第二章 工业资本主义
迈向手工制造的时代
生产-消费的无产阶级
在技术革新下存活
自我再生的体系
资本的局限
对抗资本

第三章 国族
国族的诞生
在想像上恢复共同体
作为想像力的国家∕国族
美学与想像力
伯罗美欧之环

第四章 理念联合运动
康德的构想
蒲鲁东的构想
被看轻的国家
为了理念联合运动

【第四部∕世界共和国】

主权国家与帝国主义
「帝国」和广域的国家
诸众的局限
迈向世界共和国

后跋
专有名词?人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第一部 交换模式
从「生产」到「交换」
对历史唯物论的疑问 在思索资本、国族和国家等相关问题时,我想提出来参考对照的是马克思。因为关于这三者的讨论,举出马克思一人就绰绰有余了,他在这三方面已显示充分掌握的涵括性。不过,就前面我提过的,他对国家、国族相关的课题,在认识上不无缺失。

例如说,马克思这样写道:
对我的研究具有引导作用的一般性结论,可以简单地化约成下面的公式。人类在社会生产方面的生活,一定而且必然地与从他们的意志独立出来的各种关系相结合。即在他们物质生产等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对应的生产关系和他们的生活缔结在一起。而这种种的生产关系之总体,构成社会经济机构的型态,成为现实的基础,然后在其上耸立着法律的、政治的上层结构(�钫erbau)。同时,一定的社会种种意识型态就相对应这个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类型全面制约着社会的、政治的以及精神的生活过程。(《经济学批判》序言)像这样的见解,之后恩格斯与后辈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把它称之为「历史唯物史观」(Historical Materialism)。这类史观所暴露的问题,就在于将国家置于「上层结构」的位置,跟文学、哲学等其他类别等同视之。可是,把国家看成是在经济性的下层结构之上的「上层结构」,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以后才成立的见解,在那之前根本不可能将国家(政治)与经济做清清楚楚地画分。

例如说,在原始社会(部族的共同体)中原本没有国家,因此没有经济的构造和政治的构造之区别。而且,在「东方国家」,国家机制(军事、官僚、警察机关等等),也并非是在经济意涵上位于统治阶级上方的存在。皇帝、君王和支撑他们的官僚层全体,才是在经济意涵上的统治阶级。

「生产模式」造成的谬误 马克思写道:「从经济的社会构成体迈向进步的阶段来看,可以举出亚洲的、﹝古典﹞古代的、封建的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模式。」(同前揭书)但是,在资本制以前的社会构成体,国家也可以说是生产模式的一部分。总之,在这里,经济的构造跟政治的构造没有区分。虽然话说如此,不过一旦站在「生产模式」的观点,看起来倒像是有区别似的。因此,为了避免混淆不清,想要普遍地来看资本制以前的社会构成体历史的话,还是得舍弃「生产模式」的说法为妙。

马克思在《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批判亚当‧斯密所说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从商品交换开始,其实是将近代社会的生存方式投影到原始阶段。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历史唯物史观里也犯了同样的谬误了。

从「生产模式」到「交换模式」 马克思之所以重视经济的下层结构,乃是因为他首先是从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方面观点出发。因此,他重视人在自然中劳动而生财的「生产」。更进一步,他看到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的生产,换个说法,即他看到了生产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完成的。而这就是「生产模式」的概念。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