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写诗?读诗何为?如何论诗?是值得从「动机论」探究的问题。剖析个中因缘,就我个人而言,年轻时,接触诗,除了「强说愁」的心理因素,与「诗是青春文学」的流行说法,不无密合,随后,彷彿沾染成习,无法甩脱。如是,因写诗,必然读诗,及涉猎周边相关的书刊,进而提出问题意见,串连谈诗心得,形成了写读论不可分的「三位一体」。
每个人的认知或许差异,文学的基本质素应该存有。岛屿台湾不算大也不小,每位写作者都努力开拓一方领土;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是社会上的平凡人,是常民、庶民,其声音也许微弱,但持续有力,应该置放天平上,应该被注意。台湾诗坛的写作者,当然不止本书中的介绍,秉持「在自己的土地上,埋希望的种籽,开鲜艳的花朵」的理念,莫渝愿意继续在台湾诗园文界活动,阅读他们的作品,感应(她)们的书写,亮闪(她)们的光影。
作者简介
莫渝
本名林良雅,出生于苗栗县竹南镇。2005年9月起,主编《笠》诗刊。长期与诗文学为伍,阅读世界文学,关心台湾文学,建构苗栗文学。粗略划分:1960年代开始写诗发表作品、1970年代翻译法国诗、1980年代译介第三世界国家诗选及译诗家研究、1990年代回到台湾文学阅读与研究。写作包括新诗、散文、评论、翻译、儿童文学等。着有诗选集:《无语的春天》(1979)、《长城》(1980)、《土地的恋歌》(1986)、《浮云集》(1990)、《水镜》(1998)、《莫渝诗选》(蒙文版,2006)、《莫渝诗集》(2007)、《第一道曙光》(2007)等。 2005年4月由苗栗县文化局出版《莫渝诗文集》五册,前两册诗集,为1964至2004年间主要诗创作结集。诗作曾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德文、蒙文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其实也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但很沉稳,给人一种值得细细品读的感觉。打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是某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而是那些诗人真实的生活侧写。我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对我来说,诗歌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写诗人的生活哲学和生命体验的投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那些在诗歌里光芒万丈的灵魂,在现实生活中,也曾有过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日常的琐碎和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诗意的触角,又如何将那些微小却深刻的瞬间,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诗句。就好像,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但他们却能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光影,听到别人听不到的旋律。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认识”这些诗人,不仅仅是他们的作品,更是他们的“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爱与痛。这些,才是构成一首诗,一个诗人灵魂的真正养分。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台湾的诗人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笔,勾勒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和最深刻的思考。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诗歌还有怎样的力量?《台湾诗人群像》这本书,似乎在用一种非常有力的方式,给出了我的答案。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群诗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诗歌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传递下去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非主流诗人,或者说是曾经被边缘化的诗人,所做的深入挖掘。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多元的文学生态,应该能够包容各种声音,各种风格,而这本书,似乎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在台湾诗歌的星空中,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如此多璀璨的、值得被我们重新发现的星光。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接触到那些我之前不曾了解的诗歌,能够被那些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所打动。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对台湾文化底蕴的深度探索。
评分我一直认为,每一本书,都应该有它独特的“阅读节奏”。《台湾诗人群像》这本书,在我看来,它更适合那种缓慢而深入的阅读方式。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一口气读完,而是需要你停下来,去品味,去思考,去回味。我喜欢这种感觉,它让我觉得,我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一场关于文学的对话。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不同诗人的作品解读,是否能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创作背后的意图和情感。有时候,我们读一首诗,可能只感受到表面的意思,但如果能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就能体会到其中更深层的含义。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方式,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文字的温度。
评分拿到《台湾诗人群像》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并没有立刻深入阅读,而是先把它放在书架上,让它静静地待在那里。有时候,一本好书,就像一位等待相遇的朋友,你需要给它一个合适的时间,一个对的时刻,才能真正地走进它的世界。今天,当我终于有时间翻开它,我发现,我的等待是值得的。这本书并非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非常贴近读者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台湾诗坛上那些璀璨的星光。我最喜欢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诗人的名字和作品,更是深入地挖掘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这种“人”与“诗”的结合,让我觉得,这些诗人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学巨匠,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诗歌,也因此充满了更加动人的生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那些在我成长过程中,曾经默默滋养过我的诗句,究竟出自怎样一位诗人之手,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他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才写下了那些触动心灵的文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其实很简洁,但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我觉得,里面一定蕴含着不少故事。《台湾诗人群像》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人物志”,它不仅仅是记录诗人的作品,更是试图去勾勒出他们鲜活的生命轨迹。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离不开对他们人生的了解。那些经历过的风雨,那些感受过的喜悦,那些内心的挣扎,都可能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这本书,似乎就是通过对这些诗人的“群像”式呈现,让我们得以窥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用诗歌书写自己的生命篇章。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在台湾社会变迁中,诗人们是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的创作又如何受到时代的影响,同时又如何反作用于时代。这种“人”与“时代”的交织,对我来说,非常有研究价值。
评分我一直觉得,台湾的诗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融合了这片土地的海洋气息,山林的清新,以及人文的温情。《台湾诗人群像》这本书,恰恰是将这种韵味,用一种非常系统、非常细致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将诗人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似乎在试图构建一种更加有机的联系,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的诗歌流派和创作风格背后,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我很好奇,那些在诗歌的道路上,曾经彼此碰撞、彼此砥砺的诗人,他们是如何看待彼此的作品?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对话,一种超越文字的默契?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这种关系的绝佳机会。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台湾诗歌是如何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养分,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的认知,更是对台湾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种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入手,是因为最近参加了一个关于台湾文学的分享会,其中提到了“诗群”的概念,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诗群”的存在,恰恰体现了这种连接的力量。《台湾诗人群像》这本书,似乎就是围绕着这个概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这些诗人们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创作团体?他们之间是如何交流创作心得,又是如何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我更想知道,这种“群像”式的呈现,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台湾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这些诗人群体,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台湾诗歌的面貌。这不仅仅是对个体诗人的了解,更是一种对台湾文学社群发展史的深入探究,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评分当我翻开《台湾诗人群像》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带领我探索台湾诗歌的广阔天地。我一直觉得,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而台湾的诗歌,更是这片土地上,最直接、最真挚的情感表达。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种枯燥的学术说教,反而像是与一群老朋友在聊天,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轻松地走进诗人的世界。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诗人群体的划分和解读,让我能够看到,在台湾诗歌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和风格,以及这些流派和风格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台湾诗歌是如何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养分,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不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台湾文化认同的深化。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以及能否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台湾诗人群像》这本书,在我看来,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收录了一些诗歌作品,更像是在为我们描绘一幅生动的台湾诗歌史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照亮过这片土地的文学星辰。我常常会思考,每一个诗人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人生故事。这本书,通过对这些诗人的梳理和介绍,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诗歌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孕育而生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在台湾社会转型时期,诗人们是如何用他们的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以及他们对社会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创作,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诗句,以及那些能够启发我思考,让我对台湾的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层理解的洞见。
评分《台湾诗人群像》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其中蕴含的重量。翻开第一页,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跃然纸上,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某个特定的年代,某个充满故事的角落。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于这片土地上流淌的文化,诗歌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到一些诗人的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他们在某个讲座上神采飞扬的样子,或者是在某个文学刊物上读到他们作品时的惊艳。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些曾经只是名字的存在,去了解他们创作的轨迹,去体会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有些诗人,他们的诗句早已深刻地烙印在我对台湾的认知里,这本书就像一个显微镜,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创作DNA,理解那字里行间的深层情感和时代印记。我尤其好奇那些早期诗人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独具一格的诗歌风格,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又如何将这份土地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些构成台湾诗歌版图的重要碎片。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情感最浓缩的载体,而台湾这片土地上,有太多值得被歌颂,被反思的情感,这本书,正是将这些情感,用一种梳理、一种呈现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