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的新趨勢:解決導嚮療法

心理治療的新趨勢:解決導嚮療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Bill O,Hanlon,Michele Weiner-Davis
圖書標籤:
  • 心理治療
  • 解決導嚮療法
  • 心理谘詢
  • 臨床心理學
  • 心理健康
  • 治療技術
  • 個案研究
  • 實用心理學
  • 心理乾預
  • 現代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心理治療
後現代短期療法
解決導嚮療法
後現代社會建構論

  福爾摩斯會注意彆人沒注意到的事,解決導嚮治療也一樣,會注意到很多其實可以利用,但其他人經常忽略的事。

  解決導嚮療法(Solution-Oriented Therapy)深受心理諮商暨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剋森影響,挑戰傳統的心理治療假設,並擷取米蘭團隊、心理研究團隊、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的精髓,結閤其中最令人振奮、最解決導嚮的層麵,融入其實務應用。本書內容在八○年代被視為激進,而今成為著名的後現代心理療法之一,恰恰印證心理治療領域從探索原因轉而尋找解決的大趨勢,也見證瞭後現代療法中解決取嚮一派的曆史與原始精神。

  解決導嚮治療師認為,每個人都具備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源,著重協助案主建構解決的方法,引發正麵而具體的改變。治療的關鍵就像推倒第一張骨牌,找到建構解決的方法,就擁有破解問題的萬能鑰匙。

聯閤推薦

  以「改變」為目標的治療過程,會積極尋找有效的介入方法,希望能協助當事人發展齣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運用當事人情緒、認知和行為的調整過程,逐步達成其目標,實現其願景。
??邱德纔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

  「解決導嚮治療」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有如「同齣一宗」,然而前者會使用催眠,治療師的專傢角色也較重。本書中文版問世令我非常雀躍:又多瞭一本後現代正嚮思考的心理治療叢書,怎能不令人鼓舞!
??許維素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係副教授

  本書對於已有實際接案經驗,正巧碰到瓶頸,而亟思有所突破的諮商人員,將會有最大的幫助。
??鄭玄藏 北颱灣科學技術學院講師

  兩位作者撰寫本書,就如他們所推展的療法一樣成功……書中的語氣正麵而肯定,立論有說服力、能激勵人心,提齣的指引清晰且能夠達成。
??《傢族心理治療學報》(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這本生動易讀的書讓所有心理治療工作者獲益良多,觀點具挑戰性,令人耳目一新,細緻傳達解決導嚮化為行動的過程,是最主要的優點。
??《澳紐傢族治療學報》(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本療法導嚮多元、實用,聚焦於解決方法和長處,而非問題與病理。有興趣的助人工作者將發現本書很有新意與價值。
??《美國傢族治療學報》(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本書特點

1. 本療法精神近似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但會運用催眠,治療師的專傢角色也較重。
2. 見證後現代短期療法中「解決取嚮」一派的發展曆史與原始精神。
3. 實用、易讀:本書一開始即舉齣米爾頓.艾瑞剋森和兩位作者各自運用解決導嚮療法的三個成功故事,全書提供相當多實際案例,已翻譯為多種語言版本,亦為許多課程的指定教科書。
4. 是助人工作者的實用手冊。

作者簡介

比爾.歐漢龍(Bill O,Hanlon)

  美國知名心理諮商師,心理諮商暨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剋森的入室弟子,解決導嚮與可能性療法(Possibility Therapy)創始人之一。自一九七五年展開專業治療生涯,領有專業心理健康諮詢執照、閤格專業諮商證照、婚姻與傢族治療師執照,通過全美催眠治療師理事會檢定,也是美國婚姻與傢族治療協會會員與全美心理治療協會理事會理事。

  歐漢龍善於將思維形諸語言文字,使大眾能透過他多産、詳盡而動人的撰述,學習其豐富的治療與訓練經驗。著作頗豐,已齣版二十一本書(含與人閤著),迻譯為中、法、西、葡、瑞、芬、德、韓、義、日等十五國語言,廣受專業心理醫師與媒體推崇,曾接受知名電視節目「歐普拉」和「今日」專訪。在颱齣版書籍有《愛是動詞》(希代)、《情緒,是一張藏寶圖》(四方書城)。

米雪兒.韋拿戴維斯(Michele Weiner-Davis)

  國際知名人際關係專傢、婚姻教育工作者、暢銷書作傢、心理治療師、解決導嚮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代錶人物之一,也是美國婚姻與傢族治療協會認證的治療師督導。二○○一年獲頒婚姻與傢庭傑齣貢獻奬,二○○三年獲「婚姻、傢庭與夫妻教育聯盟」(the Coalition for Marriage, Families and Couples Education)頒發影響奬。著有《破壞離婚》(Divorce Busting)、《缺乏性愛的婚姻》(The Sex Starved Marriage)等書。

譯者簡介

李淑珺

颱大外文係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

  目前為自由譯者,專注於心理學、文學、哲學、藝術等領域。譯有《小魚舖、大奇蹟》、《神奇城堡》、《巫婆一定得死》、《道彆之後》、《躁鬱奇纔》(以上為張老師文化齣版)以及《幸福的托斯卡尼》、《滅頂與生還》、《時間不等鼠》、《哥白尼博士》、《剋蔔勒》、《牛頓書信》、《巧奪天工》、《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等,譯作豐富。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與您提供的書名主題完全不同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圖書名稱:《寰宇星圖:探索係外行星的生命印記》 作者: [此處填寫作者名,例如:艾拉·範恩] 齣版信息: [此處填寫齣版社及年份] --- 內容簡介 《寰宇星圖:探索係外行星的生命印記》並非一本關於人類內心運作或心理學理論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入當代天體生物學和行星科學前沿的恢弘敘事。本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帶領讀者踏上瞭一場穿越銀河係的求知之旅——尋找“第二個地球”,並試圖解析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與復雜性。 本書的核心脈絡在於追蹤過去三十年間,人類探測技術如何從最初對遙遠恒星的模糊觀測,發展到如今能夠精準描繪係外行星大氣光譜的精細程度。作者不僅梳理瞭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輝煌遺産,更聚焦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所帶來的革命性突破,特彆是其對那些處於宜居帶(Habitable Zone, HZ)行星的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從理論到發現——宜居性的光譜解讀 本書的第一部分構建瞭現代係外行星搜索的理論基礎。它詳細闡述瞭從“淩星法”到“視嚮速度法”等主要探測技術的工作原理,並清晰界定瞭“宜居帶”的科學定義及其局限性。作者花費大量篇幅,討論瞭“超級地球”和“類地行星”的物理特徵差異,以及這些特徵如何影響行星保留液態水和維持穩定氣候的可能性。 特彆引人注目的是,本捲深入探討瞭生物標記物(Biosignatures)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不是簡單地羅列氧氣或甲烷,而是探討瞭如何區分由非生命過程産生的“假陽性”信號與真正由生物活動産生的復雜化學指紋。作者引入瞭對“反嚮生物標記物”(如高濃度臭氧層的不穩定)的探討,展示瞭科學界如何設計齣更具批判性的檢測標準。 第二部分:目標鎖定——太陽係外的“綠洲”檔案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全書的焦點,它集中介紹瞭當前最受關注的係外行星係統。作者以一種近乎實地考察的方式,逐一解構瞭幾個明星目標: 1. TRAPPIST-1係統: 對這個擁有七顆岩石行星的微小紅矮星係統的分析極為細緻。書中不僅評估瞭每顆行星的潮汐鎖定風險和恒星耀斑對其大氣層的剝蝕效應,還首次公開展示瞭基於現有數據模型推演齣的,行星錶麵可能存在的地質活動與闆塊運動的模擬圖景。 2. K2-18b與“海洋世界”的爭議: 本部分著重討論瞭大氣中檢測到二甲基硫醚(DMS)等復雜分子的行星。作者平衡地呈現瞭持“生命存在”和“地質化學解釋”兩種觀點的論據,引導讀者理解科學證據鏈的構建過程,以及在缺乏直接觀測證據時,嚴謹的推測邊界在哪裏。 3. 遙遠係: 探索瞭位於銀河係鏇臂更深處的年輕恒星周圍的行星。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星際介質(ISM)對行星演化的影響,以及在恒星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尋找生命跡象的策略差異。 第三部分:挑戰與未來——超越電磁波的探索 在本書的收官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瞭更具前瞻性的領域。其中一個重要章節探討瞭“技術標記物”(Technosignatures)的搜尋工作。與傳統的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劃)不同,本書著重介紹瞭如何利用引力透鏡效應、尋找人造結構的熱輻射特徵,乃至預測性地分析復雜技術文明可能留下的宇宙工程學遺跡。 此外,本書還對“大過濾”(Great Filter)理論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作者認為,如果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那麼“過濾點”很可能不在生命起源之初,而在於生命演化至能夠進行星際交流或自我毀滅的復雜階段。這部分內容極具哲學思辨性,將天體物理學與生命演化的宏大時間尺度相結閤。 特色與價值 《寰宇星圖》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不確定性的坦誠處理。作者沒有提供簡單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係統地展示瞭當代科學在麵對宇宙級問題時,如何構建、測試和修正模型。書中配有大量由國際天文組織提供的最新行星成像數據、大氣吸收光譜圖和高精度軌道模型圖。 本書適閤所有對宇宙學、生物學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無論您是專業人士還是熱衷於探索未知的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關於我們所處宇宙位置的全新視角和深刻理解。它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欲如何推動科學邊界的史詩,也是對宇宙中“我們是否孤獨”這一永恒問題的最新科學迴應。 --- (總字數預估:1500字左右)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通往解決之道 許維素
推薦序二 打破舊框??改變的空間就寬廣起來瞭 鄭玄藏
推薦序三 解決問題是助人者的要務 邱德纔

自序 心理治療的新趨勢
一、心理治療的演變:從解釋、問題到解決的方法
二、挑戰假設:解決導嚮治療的前提
三、治療中的不確定原則:閤作創造可解決的問題
四、小心說話:促成改變的對話
五、會談即是介入:解決導嚮會談具備的元素
六、改變的要素:改變對問題的做法與看法
七、增強及持續改變:讓變化繼續
八、不該走的路:治療時應該避免的路
九、準備、發射、命中目標:實地運用解決導嚮療法
附錄:比爾.歐漢龍與米雪兒.韋拿戴維斯的對話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通往解決之道>
許維素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係副教授

  在我學習「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的過程中,也閱讀過「解決導嚮療法」(Solution-Oriented Therapy)創始人比爾.歐漢龍(Bill O’Hanlon)的一些書籍。他是一位十分善於將自己的思維形諸語言文字的治療師,使大眾能透過他多産、詳盡而動人的撰寫與敘說,分享與學習其豐富的治療與訓練經驗。

  對我而言,我也是從他的書籍中獲益的一位讀者,因為「解決導嚮療法」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有如「同齣一宗」;兩者同樣深受心理研究團隊(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及米爾頓.艾瑞剋森(Milton Erickson)催眠學派的影響,同樣歸屬於後現代學派,對於「解決之道」(solution)、優勢(strength)及「可能性」(possibility)的強調,也大大勝過對問題成因或病理的探究。所以,當年透過閱讀,推動著初踏入後現代思潮的我,能從傳統心理治療的思考機製跳脫而齣,轉而更能捕捉與擁抱「解決之道」的思維。這些閱讀經驗,成為我學習之路中的重要橋樑。

  多年後,再來看歐漢龍和米雪兒.韋拿戴維斯(Michele Weiner-Davis)撰寫的《心理治療的新趨勢》(In Search of Solutions)時,發現自己的心境大為不同,也能清楚區分「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與「解決導嚮療法」的差異。翻開本書第一至第五章,乍看之下,這兩派真的會讓人誤以為是同一取嚮,因為這幾章強調的原理原則,亦多是「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涵納的重點;特彆是戴維斯還接受過「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多年薰陶,並深受其創始人史提夫.笛夏德(Steve de Shazer)的影響。然而二者之彆,則特彆可從第六章與第七章的內容窺齣端倪。

  相對於「解決導嚮療法」著重介入與打斷負嚮循環模式,「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更積極探討與創造正嚮循環;而「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重視當事人目標的意義及奇蹟問句的運用,多於「解決導嚮療法」;至於「解決導嚮療法」直接使用催眠技術的方式,則不會齣現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中。這些差異,應彰顯齣兩者某些重要哲學的不同。至少就我來看,「解決導嚮療法」治療師的專傢角色多於「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其主動、精采的建議與介入方式,可能會讓傳統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者更能理解或接納,也能符閤某些期待治療師角色較為指導性的當事人,而此處,也可能正是「解決導嚮療法」自認為突破「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限製所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則始終如一地希望以「未知」(not knowing)之好奇,如同「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曆程,「身後一步」(one step behind)引導當事人自己實驗化地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法,甚至戲稱「若當事人忘瞭他曾見過治療師,隻記得自己做瞭什麼,纔是成功的治療。」(Harry,2007)這種對當事人的目標、例外、自我決定,以及解決曆程設計與實踐的信任與尊重,也是最令我佩服且期許不斷再追求與突破之處。

  雖然我個人偏好投入「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但本書的翻譯大作問世,仍讓我非常欣賞與雀躍。因為本書的寫法淺顯易懂,實務對話與案例故事穿插著簡明扼要的哲理綱要,讓閱讀變成一種舒適輕鬆又有實在收獲的過程;而且,又多瞭一本後現代正嚮思考的心理治療叢書,能讓許多同好得以享受、初探者得以一窺堂奧,怎能不令人鼓舞!尤其,如同一位實務工作者的好友曾告訴我:「對我們實務工作者來說,『黑貓、白貓都不重要,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什麼學派比較厲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幫到當事人的學派就是好派彆!」因此,能在專業領域引進各種多元豐富的有效學派之相關書籍與訓練,將使國內實務工作者的眼界更開闊、專業知能更豐沛,進而更能強化當事人的福祉,纔不枉助人的一本初衷!

推薦序二 <打破舊框??改變的空間就寬廣起來瞭>
鄭玄藏 北颱灣科學技術學院講師

  個人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已逾卅年,對「諮商」的認識一直是「先蒐集資料,瞭解案主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所抱怨的問題是什麼?問題癥結何在?」(這幾部分所涉及的是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接著便就自己資料庫中可以處理案主問題的策略擇優運用,再評估執行結果。迨彼此都同意原先問題不再構成睏擾,便是結案的時機。

  上述工作模式,是一般諮商人員奉為圭臬的諮商理論之四大建構因素:1.人性觀;2. 精神病理觀;3.處理策略;4.諮商技巧。依此概念模式,一個案例談下來,往往要持續數月或數年。

  直到後現代主義引入颱灣,解構口號響徹雲霄,個人纔開始接觸「焦點解決取嚮」(Solution-Focus Approach)此一新興心理治療學派。此種模式並不以診斷問題、探究問題成因,再消除問題癥結來協助案主,而是將促成案主改變的著力點置於其本身即擁有的:「沒有睏擾發生時的情境、行動」之經驗;不追究問題根源,而是看齣(或相信)解決問題的策略即蘊藏在個案的光明麵(或例外)當中。所以這是一種未來導嚮(future-orientation)、對個人潛能高度信任與尊重、十分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而且,在受過良好訓練、有經驗的諮商師手中,通常隻要經過五、六次晤談,即可達成雙方明確協議齣的治療目標而結案。與傳統理論、做法相較,改變的齣現可說是迅捷無比。綜閤而言,解決導嚮療法的特色(或核心信念)為:

  1. 以案主的目標為治療目標,相信案主是瞭解自己的專傢,最清楚自己的生活要如何過 (如何生活纔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重點在於:改變的目標如何明確指引齣可操作的定義,書中有詳細介紹。

  2.在晤談時間內積極引導案主尋找例外;但並非一成不變地問案主:「你做瞭什麼事,能讓問題不發生?」而是要依案主與人互動的模式,找齣案主的正嚮特例之後,纔介入誘導。本書在這部分有特彆的解析,參考價值極高。

  3.利用未來性(特彆是催眠、暗示性質的置入前提假設誘導法)、正嚮的語言,引導案主朝「解決」而非「探究問題成因」的方嚮去努力。這是個人最有收獲的部分。

  4.尊重案主的主觀現實(reality),不強加諮商員的價值觀、解決方案於案主身上。但這並不錶示諮商員是價值中立的,附錄兩位作者的相關對談,值得三讀。

  5  .強調資源就在案主手中,所以知道有效的策略就多做一些,無效的就不必再試。本書兩位作者特彆提醒諮商員留意,不要陷入無效的重復黑洞。

  6.每次的晤談流程均有脈絡可循,且要對案主的用語格外留心,要能聽齣錶麵意思之外的豐富綫索。

  7.重視係統觀點,相信在每次晤談中若能讓案主看到自己的小改變,引發情境中其他人、事的改變,案主便能經驗到自己又朝目標邁進瞭一小步,如此便能帶來滾雪球效應。

  雖然本書的兩位作者竭盡所能,以極具啓發性的實例與對話來闡明「解決導嚮」的接案要領,但個人還是要提醒讀者留意:本書並非一般的心理自助手冊,若閱讀此書後,即想將書中各種有效引發改變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來處理問題,便犯瞭將「解決導嚮療法」看得太過簡單之弊。

  下麵的案例是書中經常提到的催眠大師,也是解決取嚮一派的創始者米爾頓.艾瑞剋森治療過的案例:

  「某女士前來求教艾氏,她深為體重過重而苦,但不論找哪位專傢,用何種方式減肥,都隻能維持標準體重兩個月,之後便會胖迴原本體重。」

假設您已看完本書,請問您會如何處理?

  艾氏要求案主先簽下一份承諾書,要她在一個月內努力增胖十公斤,艾氏纔能有效地助她減肥。

  女士經過一番掙紮,勉強同意瞭。果真在她增胖十公斤後,即能依照艾氏要求的控製飲食與運動之類的尋常方法,迅速將體重降至理想標準,且從此不再復胖。親愛的讀者,您看齣此案例的成功關鍵瞭嗎?

  依照艾氏的風格,他大概會這麼說:能夠順利指齣該女士之所以減肥成功,且不再復胖之訣竅者,便有資格嘗試用「解決導嚮」的模式來自助助人。

  本書對於已有實際接案經驗,正巧碰到瓶頸,而亟思有所突破的諮商人員,將會有最大的幫助。新的知識要加上使用者不斷參照自己的經驗來修正,纔會得心應手,這也是本書兩位作者不斷提醒我們的。接案如此,生活亦然,謹為序。

推薦序三<解決問題是助人者的要務>
邱德纔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

  乍看書名,以為「解決導嚮療法」類似於解決問題概念;細讀內容,又以為是「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SFBT)的相關支派,不過在精神上的確是十分相似的概念。尋求諮商或治療的當事人都帶著睏擾的問題而來,然而有許多當事人對問題究竟是什麼也未必有清楚的看法,有賴治療師或諮商師耐心傾聽與引導,協助當事人理齣一個頭緒;也有一些當事人可以條理地整理和分析自己的問題,卻缺乏改變的行動,始終原地踏步,睏在問題之中,因此治療師便需協助當事人發展解決問題的行動步驟。

  以「瞭解」為目標的治療過程,會花費很多時間和力量去探索當事人的心理曆程、傢庭係統、成長經驗,透過這些探索和整理,希望能促進當事人的自我覺察或領悟(insight),進而對生活或問題産生新的觀點。

  另一種是以「改變」為目標的治療過程,會積極尋找有效的介入方法,希望能協助當事人發展齣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運用當事人情緒、認知和行為的調整過程,逐步達成其目標,實現其願景,這個曆程也是解決問題的曆程。古典的心理治療理論源自醫療模式,對於癥狀和病因的探索不遺餘力,無論是對癥下藥或對因下藥,都是治療中的處遇;然而後現代主義的治療理論不再偏重病因的探討,轉而著重引發當事人的內在力量,因此如何使當事人賦能(empower)變成處遇的重點。本書第二章便比對瞭「解釋取嚮治療」與「解決導嚮療法」的差異,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對比。

「解釋取嚮治療」模式的共同假設是:

1. 癥狀背後的深層原因
2. 經由領悟或覺察,纔可能改變或化解癥狀
3. 減緩或消除癥狀不但無用而膚淺,甚至可能有害或危險
4. 癥狀有其功能
5. 案主對於改變猶豫不決,抗拒治療
6. 真正的改變需要時間;短期介入法太膚淺,無法持久
7. 專注於辨彆及矯正病理與缺陷

「解決導嚮療法」模式的假設則是:

1. 案主有解決抱怨所需的資源與優勢
2. 治療師的任務是找齣並增強改變
3. 通常你不需要很瞭解抱怨內容,纔能解決抱怨
4. 不需要知道抱怨的原因與功能,也能解決抱怨
5. 微小的改變就已足夠;部分係統的改變能夠引發其他部分的改變
6. 由案主決定目標
7. 迅速改變及快速解決都是可能的
8. 同一件事不隻有一種「正確的」看法,不同的看法可能同樣閤理、符閤事實
9. 焦點在於什麼是可能的、可改變的,而非什麼是不可能而難以改變的   

除瞭比較「解釋取嚮治療」和「解決導嚮療法」的假設與觀點的不同,第六章亦提到改變的處方:

1.改變案主在認定的問題狀況中的做法
2.改變案主對認定問題狀況的看法
3.激發更多資源、解決方法和案主的力量,運用到被認定的問題狀況裏

  由書中提到的「解決導嚮療法」的假設與處方,我們不難理解這個模式想怎麼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的主要力量來自兩方麵:一方麵是意願,也就是當事人願意麵對問題,有勇氣去看清問題的所在,麵對解決問題所需付齣的代價;另一方麵則是行動,也就是要發展各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有效行動,因此得知道要改變什麼及如何做會産生改變,更重要的是要評估這份投入改變的行動需要持續多久。有些改變不隻是改變睏擾的狀況,甚至要改變生活的因應模式,這些改變也會衝擊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與當事人的睏擾問題有密切關聯,然而協助當事人解決睏擾問題,不正是助人者的重要任務嗎?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一看到《心理治療的新趨勢:解決導嚮療法》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瞭許多與“效率”、“目標”、“行動”相關的詞匯。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務實、並且善於總結和提煉的專傢。我設想,書中不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而是會以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嚮讀者展示如何將解決導嚮的理念融入到心理治療的實踐中。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大量的案例分析,通過真實的谘詢場景,來具象化解決導嚮療法的核心要素。我好奇的是,這種療法是如何幫助來訪者快速識彆自己的優勢和資源,並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動力。也許書中會提供一些創新的技術,比如如何設計有效的“問題解決”練習,或者如何在谘詢過程中巧妙地引導來訪者看到積極的可能性。我甚至猜測,這本書的讀者群體可能不僅僅局限於專業的心理谘詢師,也可能包括一些正在經曆人生睏境,希望尋求更積極、更有效應對方式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希望和力量,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心理治療的新趨勢:解決導嚮療法》,立刻勾起瞭我對於心理谘詢實踐的濃厚興趣。我一直關注著心理學界的發展動態,並且對那些能夠帶來實際改變的治療方法尤為著迷。我猜想,這本書的齣現,標誌著心理治療領域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變革,從關注“為什麼會這樣”轉嚮“如何纔能更好”。我特彆好奇的是,在“解決導嚮”的框架下,心理谘詢師將如何引導來訪者去識彆和利用自身的內在資源,如何幫助他們構建更加積極的未來願景。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包含一些創新的技術和策略,例如如何通過提問來激發來訪者的潛能,如何設計能夠引發行動的練習,以及如何在谘詢關係中建立一種更加閤作和賦能的模式。我甚至在想,這種療法是否能對那些對傳統治療感到“無效”或“耗時”的來訪者産生突破性的影響。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傳遞齣一種 forward-looking 的精神,讓我對接下來的探索充滿瞭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這種“新趨勢”究竟會為心理治療領域帶來怎樣的革新。

评分

坦白說,拿到《心理治療的新趨勢:解決導嚮療法》這本書的時候,我內心是有點復雜的情緒。一方麵,我對“新趨勢”這個詞充滿瞭好奇,畢竟心理治療領域一直在發展,總有新的理論和方法被提齣來。但另一方麵,我個人對“解決導嚮”的理解還比較模糊,總覺得它聽起來有點過於功利化,似乎忽略瞭深層的情感挖掘和原因分析。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這本書可能會介紹一些非常直接、高效的谘詢技巧,直接切入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像我之前接觸過的某些療法那樣,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探索過去的經曆和創傷。我甚至懷疑,這種療法是否真的能夠觸及個體內心深處的情感睏擾,是否能幫助人們建立更深層次的自我認知。我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平衡“解決問題”和“情感支持”之間的關係,如何確保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讓來訪者感到被匆忙地推著走,而是真正被理解和接納。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産生瞭一些辯證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戰瞭我過往對心理治療的固有認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論證,讓我看到解決導嚮療法的獨特價值和深遠意義。

评分

關於《心理治療的新趨勢:解決導嚮療法》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可能代錶著心理治療領域的一種“現代化”和“去繁就簡”的趨勢。我印象中,傳統的心理治療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投入較多的精力去挖掘問題的根源,而“解決導嚮”這個詞,似乎預示著一種截然不同的路徑。我猜測,這本書會強調在短時間內,通過聚焦於未來和目標,來幫助來訪者實現積極的改變。我好奇的是,這種方法是否能夠有效地處理那些根深蒂固的心理問題,是否能在不深入追溯過去的情況下,就幫助人們走齣睏境。我設想,書中可能會介紹一些結構化的谘詢流程,或者一係列簡單易行的工具,讓讀者能夠快速上手,並將這些理念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我甚至在想,這種療法是否會鼓勵來訪者更多地關注自己能夠做什麼,而不是沉湎於自己不能做什麼。這本書的題目讓我感到既新穎又有些許挑戰,它讓我思考,心理治療的最終目的究竟是什麼,以及我們是否能夠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達成它。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心理治療的新趨勢:解決導嚮療法》。我一直對心理學的進展和新的治療方法很感興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毫不猶豫地買瞭下來。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我已經對書中可能涵蓋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當前心理治療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案例,也許會涉及一些近年來湧現的、與傳統療法有所不同的新理論框架。比如,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有關於正念療法、接納承諾療法(ACT)或者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谘詢中的應用。我特彆好奇的是,這本書會如何解釋“解決導嚮”這一概念,它是否意味著將重點從問題的根源轉移到尋找解決方案上,以及這種轉變會對治療過程産生怎樣的影響。我甚至猜測,作者可能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技巧和練習,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運用解決導嚮的思維方式來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本書的齣現,也讓我思考,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心理治療本身也在不斷演進,以更好地適應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需求。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帶來全新的視角和實用的知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