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鎖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遭遇到焦慮與恐懼的心理現象,如社交、演講、考試焦慮與麵試、死亡恐懼……等,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恐慌發作,影響日常生活。作者認為健康的害怕與緊張的焦慮是有區彆的,前者是對我們發齣危險警報,後者往往來自沒有現實基礎的扭麯想法。
針對上述種種現象,作者提供實驗法、矛盾技巧、羞恥心攻擊等相當多的方法,讓讀者可以自行在傢中練習,以緩解這些焦慮、害怕的現象。
聯閤推薦
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執行長、精神科醫師)
田秀蘭(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係教授)
吳佳璿(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李明濱(颱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暨精神部主治醫師)
李美枝(政治大學心理係教授)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颱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吳靜吉(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召集人)
邱德纔(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
周勵誌(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颱灣嚮日葵全人關懷協會理事長)
鬍海國(颱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柯慧貞(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洪 蘭(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教授)
許文耀(政治大學心理係教授)
張典齊(颱安醫院精神科暨心身醫學科醫師)
陳秀蓉(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係副教授)
張德聰(空中大學颱北學習指導中心主任)
湯華盛(颱北市立聯閤醫院鬆?院區精神醫療部主治醫師)
趙淑珠(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係教授)
楊聰財(天主教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主任)
鍾明勛(嘉南療養院精神科醫師)
襲充文(中正大學心理係教授)
(以上順序以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大衛.柏恩斯David D. Burns
認知療法最重要的發展者之一,也是運用認知療法、不使用藥物治療憂鬱癥的先行者。以優異成績自美國安默斯特學院畢業,取得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學士,任職賓州大學醫學院精神科住院醫師。一九八八年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學者,目前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暨行為科學係臨床副教授,積極投入研究和教學,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畢業生曾經三度提名他為「年度教師」,並在美國、加拿大開設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工作坊。
柏恩斯獲奬甚豐,包括一九七五年美國神經科學學會(The Society for Biological Psychiatry)頒發的A. E. Bennett奬、一九九五年應用暨預防心理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所頒的傑齣貢獻奬。
除瞭專業文獻外,柏恩斯著有數本有關情緒和關係問題的暢銷書。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一書全球已售齣四百萬冊,也是美國、加拿大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傢最常「開藥方」給憂鬱病人的書籍。一項調查顯示,在一韆本自助書籍中,美國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最樂於推薦Feeling Good、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名列第二,另著有《快樂的十日課》上下兩冊(張老師文化),專屬網站為www.feelinggood.com/。
譯者簡介
李華民
現任河南省翻譯協會副秘書長兼應用翻譯委員會主任,已齣版翻譯著作包括《如何交友及影響彆人》、《現代人的恐龍頭腦》、《快速學習新概念》、《聰明的女人,愚蠢的選擇》等以及英語學習教程《走遍倫敦》。曾赴英、美、澳等十幾個國傢從事翻譯活動,現居住在河南省鄭州市。
每個人都有想法,也都有心情。想法積極時,心情暢快;想法萎靡時,心情惆悵。心情快樂時,想法開朗;心情憂愁時,想法退縮負麵。大部分的時候,想法和心情是很難清楚切割它們之間的關係,其因果關係可能陷入雞生蛋或蛋生雞的辯論。譬如心理治療的動力心理治療和認知心理治療,就有全然不同的解釋和治療方法。前者主張潛意識的衝突和動機是形成焦慮、畏懼、憂鬱等想法和心情的原因,因此治療也要從瞭解潛意識的動機、疏通其衝突和有效的處理來著手。而認知治療則主張想法影響心情,焦慮、畏懼、憂鬱等情緒癥狀,都是想法扭麯且習以為常成為自動化思考模式而造成的,因此治療也要從發現扭麯、重新學習正確的想法來改善。這兩種以及其他學派的心理治療都有成功的例子,若從實證的觀點,認知治療對憂鬱、焦慮等的療效,支持證據最多。
我自己學習心理治療是從動力心理治療開始,接著學習行為治療,尤其使用在兒童的行為治療,最後纔學認知治療。一九七八年到加拿大擔任住院醫師時,一個實驗病房有四位心理學博士實習生和兩位住院醫師,我要處理心理實習生的病人的身體問題和生物治療,也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心理學的評鑑和治療方法,其中認知式的個彆治療、婚姻治療、傢庭治療和團體治療是全新的學習經驗,也在我心理治療的十八般武藝中,增添瞭重要利器,直到現在仍然受用不盡。
以自己的經驗對照《好心情手冊》的內容,發現它是一本臨床醫師所寫的實用書籍,簡直就是平舖直敘呈現治療流程,更重要的是,連作業也十分詳盡。因此本書有幾種使用方法:一、認知治療入門者的實用手冊,可在督導下按書操作,熟悉認知治療的原理和方法。二、認知治療師的參考書,其作業十分有參考價值。三、正在接受認知治療者的輔助手冊,治療師說不清楚的,可以參考本書,並進一步和治療師澄清。四、對一般人可以做為自我治療的書籍,促進正麵想法,預防癥狀等,會有十分正麵的功效。
在治療師指導下,持之以恆練習,是使用本書的不二法門,希望有需要的人都能使用正確的方法,使自己有好心情。(本文作者現任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颱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我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封麵上的那句話——“焦慮會傷人”。這句話太真實瞭!我身邊有太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深受焦慮的睏擾,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甚至健康。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進的道路。我喜歡它沒有迴避焦慮的負麵影響,而是直接、坦誠地揭示瞭焦慮的危害,讓我更加警醒。同時,它也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讓你感到無助。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接受不完美”的章節,這對我這個完美主義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教會我,生活本就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我們不必強求事事完美,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反而能讓我們更自由、更快樂。
评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比較“擰巴”的人,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負麵情緒,然後越想越糟,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看瞭這本書後,我纔明白,原來我一直都在和自己的“內在小孩”打架。書裏提到的很多觀點都讓我醍醐灌頂,比如,為什麼我們會害怕被評判?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為什麼我們害怕失敗?這些問題,這本書都給齣瞭非常深刻的解讀,而且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理論,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讓人感覺被理解、被接納。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自我同情”的部分,我以前總是對自己要求極高,一旦犯錯就狠狠地責備自己,現在我學著去像對待一個好朋友那樣,溫柔地對待自己,給自己空間和耐心去成長。這種改變雖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每一點小小的進步都讓我感到無比欣喜,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作者真是太有智慧瞭!它不僅僅是在講焦慮,更是在講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我之前嘗試過很多關於心理健康的書籍,但很多都過於理論化,讀起來讓人感覺很遙遠,很難真正應用到生活中。而這本書就不一樣瞭,它就像是一位貼心的嚮導,用生動的故事和比喻,帶我一步步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探索那些被我忽略的情緒和感受。書中的一些練習,比如寫日記、正念冥想,我都嘗試去做瞭,雖然一開始有些生疏,但堅持下來,我真的能感受到一些不同。最明顯的是,我開始學會放慢腳步,去感受當下的美好,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匆匆忙忙,被各種瑣事裹挾。這種“慢下來”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治愈。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救星!最近工作壓力特彆大,晚上經常失眠,白天總是提不起精神,總覺得有什麼事情壓在心頭,揮之不去。身邊的朋友推薦我試試這本書,一開始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結果完全被它徵服瞭。它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一點一點地剖析我們為什麼會焦慮,焦慮又是如何一步步侵蝕我們的生活的。書中有很多真實案例,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在分享她的心路曆程,你會發現,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承受這些,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睏擾。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方法,教我如何去識彆那些讓我焦慮的根源,如何一步步地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甚至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那些微小的、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寜靜的瞬間。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撥開瞭重重迷霧,看到瞭前方的光明,整個人都輕鬆瞭很多。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情緒上的舒緩,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上的重塑。我以前總覺得,隻要足夠努力,就能控製一切,結果發現,越是想控製,越是容易失控,越容易焦慮。這本書讓我明白,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製的,我們能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去適應和應對。它教我如何區分“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如何將精力放在那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我學會瞭不再糾結於過去的遺憾,也不再過度擔憂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是更加專注於當下。這本書就像一本寶藏,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讓我不斷地成長和進步。我把它推薦給瞭很多正在經曆焦慮的朋友,他們也都錶示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