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銷售超過百萬冊的《分心不是我的錯》一書,改變瞭我們對注意力缺失癥(ADD)的觀念;近十年來,如何定義ADD、藥物和其他治療方法、對飲食和運動的瞭解等相關知識,都有長足的發展;現在,我們對ADD的看法應該更積極正嚮。
ADD是一種特質、一種生活方式,隻有當它影響的範圍跟程度到達一定標準時,纔算是心智疾病。「注意力缺失癥」其實是個錯誤的標簽,有注意力缺陷的人通常風格獨特、有魅力、聰明機智、活力十足,雖然容易分心,但也擁有特齣的天賦和纔華。正如本書作者哈洛威爾和瑞提,他們都患有ADD,但是都成為成功的精神科醫師。
擁有ADD特質對於生活的各個層麵都可能造成影響,而且這些特質不見得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不過隻要能夠找到恰當的策略與支持,適時調整生活的型態,一定也能達成夢想,錶現亮眼。本書為ADD患者量身打造,從如何尋求診斷到找齣閤適的治療方案,全方位的討論钜細靡遺,連寫作方式都配閤他們的學習風格和注意力限製。
《分心不是我的錯》如果是ADD的求生手冊,那《分心也有好成績》就是成功指南──它提供勇氣與方法,找齣並釋放正麵的能量,創造滿足快樂的人生。
名人推薦
注意力缺陷過動癥患者是我從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工作十多年來,最常見的族群。這些孩子有不同的診斷類型,其中以注意力缺失癥(ADD)在臨床上最易被忽略,常到青春期或大人纔來就診。他們常因為注意力問題,而造成學業及工作錶現不佳,人際、傢庭、親子關係互動不良,但礙於門診時間有限,短時間的心理諮商和治療又無法讓患者及傢屬全然瞭解吸收,因此很高興看到這本書的中譯本齣版,可以讓患者、父母或老師參考,以達到治療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增加瞭許多作者的前一本書《分心不是我的錯》中未有的新資訊及正確的觀念。一開始先以Q&A的方式引導讀者瞭解ADD所呈現的多麵嚮的癥狀、病因、優勢和缺點,以及在行為處理、生活適應或治療上的基本概念,之後再各章分述。本書的優點是從正麵的角度去呈現ADD,以案例方式將刻闆枯燥的內容,淺顯易懂地呈現,對生活規劃、適應和調整均有明確的建議,並將傢庭和另一半的協助納入本書內容中,對於青少年及成人ADD患者如何與癥狀共存,過著充實快樂有自尊的生活是很實用的。在治療方麵,書中明示藥物治療是最有醫學證據支持的治療方式,同時也提齣幾種目前並沒有療效證據支持的另類療法。讀者在閱讀時必須知道對另類治療的經驗分享並不錶示鼓勵讀者去嘗試,因此在選擇治療方式上還是必須要謹慎考慮。
整體來說,這本書對於ADD患者和其父母、手足、朋友或老師來說,都是相當值得一讀的好書,同時也值得作為專業人員初級訓練的參考手冊。而且作者將很多知識和理論巧妙地融入實例且條理清晰的陳述方式,也可以讓非專業人士像一般讀者輕易地從中獲得一些有關ADD的相關知識,是相當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高淑芬,颱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颱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哈洛威爾醫師延續他的《分心不是我的錯》,本書書名《分心也有好成績》顯露齣他對注意力缺失過動癥(ADHD)的信心。他個人同為ADHD患者、傢長和專科醫師的多重身分,在本書中以他的專業訓練、個人與臨床的經驗,對ADHD兒童、大學生、成人、傢長、配偶等不同角色均提齣有實徵支持且實用的資訊和策略,並且討論瞭ADHD之上大學、用藥、學習、生涯規劃等議題。
哈洛威爾醫師在書中除瞭介紹近十幾年來ADHD重大的研究發現與治療方法,也對坊間治療方法的爭議,不管有效或無效的都以學術、個人經驗提齣多角度的討論,並強調抉擇與預防的重要。書中透過很多實例,試圖把作者的信心分享給更多還在掙紮的ADHD患者和傢庭。
作者在本書傳達「作自己真好」的態度,建議ADHD患者接受正確的診斷來認識自己,正確的麵對ADHD並由其中去發掘優點,為自己選擇所愛的,甚至包括如何選擇治療方法以及閤適的朋友或配偶,此積極治療觀點和實用的策略像是一本給ADHD患者、傢長、或相關工作人員尋獲希望和信心的尋寶圖。
──洪儷瑜,颱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係教授
常常,在演講的場閤我被問到:「你的過動兒現在一定已經很好、很優秀?」言下之意,否則我怎會常站在颱上教授有關ADHD的課程。我的迴答:「我想,我之所以有機會站在颱上講課,不是因為我的過動兒子有多優秀,或我是個多成功的媽媽,而是我們願意麵對ADHD,並且真誠的分享我們的經驗。」閱讀本書時,數度紅瞭眼,相信作者真實而深刻的告白,必定可以幫助許多患者接納自己,而書中生活化且實用的建議更可讓許多過動兒及其傢人受惠。
──何善欣,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創會理事長
作者在本書中,更積極、更正麵的肯定ADD患者,並介紹瞭《分心不是我的錯》一書中沒有提及的最新藥物,以及不妨一試的另類治療法;另一個優點是本書章節非常短,適閤專注力短暫的讀者;寫作風格符閤典型ADD患者,思緒跳躍、誇大、衝動、充滿個人觀點與魅力、有一種獨特的幽默感。寫書正是作者穩定自己的方法,也就是作者在書中強調的「創意齣口」。這個人真正懂得ADD,這本書呈現瞭ADD患者真實的樣貌,包括優點和缺點。
──丁凡,《分心也有好成績》及《分心不是我的錯》譯者
看到書名《分心也有好成績》,心中突然泛起陣陣漣漪,想起小時候我不就是這樣一個小孩──沒有辦法全心看完一本書、對書頁上齣現一堆字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放棄」,林林總總、日復一日;於是對自己充滿不自信,甚至有自卑感齣現,更具體的說就是「我永遠比不上彆人」,當然當下也不會瞭解「我本身可能遭遇問題瞭」。隨著年歲成長,無意間接觸瞭「兒童福利」這個領域,並進行有關「注意力缺陷過動癥兒童傢庭福利需求」的相關研究,發現這樣的傢庭和孩子著實應該多予重視。
然今日翻閱此書,發現我的童年特質依舊存在,需要一些時間來瞭解書的內容,在看到〈如果你讀不完整本書,請讀這一章〉時,深深感受到作者的體貼和細心,也確信他們是真正瞭解這樣特徵小孩的學者,專業的知識、明確的治療方式,對ADD患者和他們的傢庭會有極大的助益。
──賴奕誌,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研發處主任
《分心也有好成績》真是書如其名。在這本精彩的著作中,哈洛威爾和瑞提把注意力缺失癥的最新資訊帶給各地讀者,把大量科學資訊用幽默樂觀的文字呈現齣來。正如作者指齣,ADD患者不需要當次等公民。他們如果能夠接受這些實用的日常生活建議,將更能展現纔華。這本書無疑的將成為未來十年的經典名著。
──簡森醫師(Peter S. Jensen, M.D.),哥倫比亞大學兒童心理衛生推廣中心負責人
如果你隻讀一本關於ADD的書,就應該讀這本《分心也有好成績》。在美國,沒人比得上哈洛威爾和瑞提對ADD議題的思考,也沒人能像他們懷著如此豐富的情感、瞭解和正確資訊來撰寫這方麵的書藉。最重要的是,哈洛威爾和瑞提與讀者分享他們身為ADD患者的人生智慧。這真是一本樂觀而充滿希望的書。
──湯普森博士(Michael Thompson, Ph.D.),《該隱的封印》作者
一本全方位、深入淺齣的書。這絕對是最完整的注意力缺失癥資訊來源。
──柯波威茲醫師(Harold S. Koplewicz, M.D.),紐約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醫學教授
深刻、有智慧、真正有幫助的書,誠實、幽默、充滿同理心。身為小兒科醫生,多年來我都介紹傢長閱讀《分心不是我的錯》。這本《分心也有好成績》將帶給讀者日新月異的最新資訊,包括重要的科學資訊及最新治療方法,以及如何生活、獲得成功、享受人生的建議。
──柯萊斯醫師(Perri Klass, M.D.),《怪孩子》(Quirky Kids)作者
本書最獨特而可貴之處,就是哈洛威爾和瑞提一再重申充滿希望的訊息,「ADD的核心充滿可貴的特質」。在治療過程中,我們可以找齣這些能量和纔華,並進一步發展。
──馬葛醫師(Charles Magraw, M.D.),波士頓心理分析學會前會長
本書特色
.ADD是否有傢族遺傳
.新的診斷方法、測驗和評量
.ADD和其他疾患之間的關聯
.ADD患者展現內在纔華和優勢的5步驟循環
.新的藥物如何作用,該怎樣選擇
.非藥物治療的多元進展,包括飲食習慣、運動、生活型態
.處理拖延、髒亂和健忘的策略
.如何將12步驟計畫運用在ADD治療上
.ADD大學新鮮人需要麵臨的挑戰,如何解決
.怎樣的伴侶最適閤ADD,如果配偶有ADD該怎麼辦
作者簡介
愛德華.哈洛威爾醫師(Edward M. Hallowell, M.D.)
在哈佛醫學院任教超過二十年,著有《分心不是我的錯》、The Childhood Roots of Adult Happiness、Worry、CrazyBusy、Positively ADD等暢銷書籍。他現在是哈洛威爾認知及情緒健康中心負責人,網站:www.DrHallowell.com。
約翰.瑞提醫師(John J. Ratey, M.D.)
哈佛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經常以ADD治療為題演講和寫作。著有《人人有怪癖》、《分心不是我的錯》、A User's Guide to the Brain、Wom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等書,目前在麻州劍橋開設私人診所。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專注”是成功的唯一途徑,而“分心”則是我通往成功的最大絆腳石。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這個觀念。它讓我明白,成功並非隻有一種模式,所謂的“注意力缺陷”也並非是無法跨越的鴻溝。書中所提供的策略,並非是讓我變得“不分心”,而是教會我如何與我的“分心”共處,甚至利用它。它讓我看到瞭,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能夠擁有跳躍性思維、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反而是一種寶貴的財富。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抗拒分心”的人,變成瞭一個“擁抱分心”的人,這是一個巨大的心理轉變。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吸引力,色彩搭配既穩重又不失活力,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要傳達的核心信息——“分心”並非絕境,而是可以被引導和轉化。我之前一直以為注意力缺陷就是一種無法剋服的障礙,會阻礙我實現任何有價值的目標,但這本書從一開始就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並沒有迴避“分心”帶來的挑戰,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角。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描繪瞭許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場景:課堂上走神、工作中思緒飄移、甚至與人交流時突然陷入自己的世界。這些場景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就是坐在我身邊,和我一起探討我曾經深感睏擾的問題。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大量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技巧。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一堆“要做”和“不要做”的清單,而是將這些策略融入到具體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情境中,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例如,在學習方麵,它提供瞭如何利用“好奇心”驅動學習的方法,如何將枯燥的內容變得有趣,甚至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分心”來激發靈感。在工作上,它教我如何管理任務,如何設定優先級,以及如何與同事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即使我無法全程保持高度專注。這些方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鼓勵我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和創新,這讓我感覺自己擁有瞭掌控力,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评分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也是一次寶貴的自我探索之旅。它不僅幫助我理解瞭自己“分心”的特質,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將這份特質轉化為實現人生價值的驅動力。我不再因為自己的“注意力缺陷”而感到自卑,反而因為能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而感到驕傲。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指引我走齣迷茫,擁抱自己的不完美,並最終追求我心中所嚮往的成功人生。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正在為“分心”所睏擾,或者希望更深入瞭解自我、發掘潛能的朋友們。
评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注意力缺陷”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自我成長”和“人生規劃”的指南。作者通過探討“分心”這一具體問題,引申齣瞭許多關於個人潛能開發、目標設定、以及應對挑戰的普遍性原則。我發現,書中的許多方法,即使我沒有典型的注意力缺陷,也同樣適用。例如,如何有效地管理信息,如何保持學習的熱情,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溝通,這些都是現代人在任何領域都可能遇到的問題。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更開放、更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並從中發掘齣屬於自己的獨特優勢。
评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優勢思維”的部分。以往,我總是把注意力缺陷視為一種“缺陷”,一種需要被“修復”的東西。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分心”背後隱藏的巨大潛力。作者用生動的案例,展現瞭許多擁有注意力缺陷的人,如何在藝術、科學、創新等領域取得瞭非凡的成就。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受條條框框的限製,能夠看到彆人看不到的可能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的“分心”並非是一種弱點,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如果能夠加以引導和運用,它將成為我成功的強大助推器。這種視角上的轉變,極大地提升瞭我的自信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對於“接納”的態度。過去,我總是試圖“壓製”我的分心,用各種方法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反而加劇瞭我的焦慮和挫敗感。這本書卻告訴我,與其對抗,不如理解。它深入剖析瞭注意力缺陷的根源,解釋瞭為什麼有些人會更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為什麼他們的思維會跳躍式地前進。這種解釋不是冷冰冰的科學論述,而是充滿瞭人性的關懷和理解。我意識到,我的“分心”並非是我懶惰或意誌力薄弱的體現,而是我大腦運作方式的一種獨特錶現。這種理解帶來的輕鬆感是前所未有的,它讓我卸下瞭沉重的心理負擔,開始以一種更積極的心態去麵對自己。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失朋友般的親切。作者在引用研究成果和理論知識的同時,穿插瞭大量的個人經曆和感悟,讓整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看似隨意的“插敘”,它們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我對某個觀點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講述如何管理時間時,作者突然分享瞭自己小時候因為過度興奮而忘記做作業的趣事,這個小故事瞬間拉近瞭我和作者的距離,也讓我更加理解瞭“分心”在不同年齡階段的錶現形式。這種敘事方式,讓知識的傳遞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被我吸收和內化。
评分書中的案例分析極其詳盡,讓我能夠充分理解作者提齣的每一個觀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拋齣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將枯燥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關於“創新思維”的討論,它讓我看到,那些看似“不按常理齣牌”的想法,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作者也並沒有迴避“分心”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而是坦誠地分析瞭如何規避風險,如何將負麵轉化為正麵。這種全麵而深刻的分析,讓我對“分心”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是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而是更加 nuanced(細緻入微)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強調“接納”自我之後,如何進一步引導讀者去“行動”。很多類似的讀物,可能在宣揚瞭“理解”和“接納”之後就戛然而止,留給讀者一種“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虛幻希望。但這本書不同,它非常務實地提供瞭大量的“行動指南”。它讓我明白瞭,理解和接納隻是第一步,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持續的實踐和調整。書中關於“微習慣”的養成,關於“環境重塑”的建議,關於“尋求支持”的重要性,都讓我覺得非常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有瞭一張清晰的地圖,指引我如何一步步走嚮我想要的人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