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销售超过百万册的《分心不是我的错》一书,改变了我们对注意力缺失症(ADD)的观念;近十年来,如何定义ADD、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对饮食和运动的了解等相关知识,都有长足的发展;现在,我们对ADD的看法应该更积极正向。
ADD是一种特质、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它影响的范围跟程度到达一定标准时,才算是心智疾病。「注意力缺失症」其实是个错误的标签,有注意力缺陷的人通常风格独特、有魅力、聪明机智、活力十足,虽然容易分心,但也拥有特出的天赋和才华。正如本书作者哈洛威尔和瑞提,他们都患有ADD,但是都成为成功的精神科医师。
拥有ADD特质对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可能造成影响,而且这些特质不见得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不过只要能够找到恰当的策略与支持,适时调整生活的型态,一定也能达成梦想,表现亮眼。本书为ADD患者量身打造,从如何寻求诊断到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全方位的讨论鉅细靡遗,连写作方式都配合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注意力限制。
《分心不是我的错》如果是ADD的求生手册,那《分心也有好成绩》就是成功指南──它提供勇气与方法,找出并释放正面的能量,创造满足快乐的人生。
名人推荐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患者是我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医疗工作十多年来,最常见的族群。这些孩子有不同的诊断类型,其中以注意力缺失症(ADD)在临床上最易被忽略,常到青春期或大人才来就诊。他们常因为注意力问题,而造成学业及工作表现不佳,人际、家庭、亲子关系互动不良,但碍于门诊时间有限,短时间的心理谘商和治疗又无法让患者及家属全然了解吸收,因此很高兴看到这本书的中译本出版,可以让患者、父母或老师参考,以达到治疗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增加了许多作者的前一本书《分心不是我的错》中未有的新资讯及正确的观念。一开始先以Q&A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ADD所呈现的多面向的症状、病因、优势和缺点,以及在行为处理、生活适应或治疗上的基本概念,之后再各章分述。本书的优点是从正面的角度去呈现ADD,以案例方式将刻板枯燥的内容,浅显易懂地呈现,对生活规划、适应和调整均有明确的建议,并将家庭和另一半的协助纳入本书内容中,对于青少年及成人ADD患者如何与症状共存,过着充实快乐有自尊的生活是很实用的。在治疗方面,书中明示药物治疗是最有医学证据支持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提出几种目前并没有疗效证据支持的另类疗法。读者在阅读时必须知道对另类治疗的经验分享并不表示鼓励读者去尝试,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上还是必须要谨慎考虑。
整体来说,这本书对于ADD患者和其父母、手足、朋友或老师来说,都是相当值得一读的好书,同时也值得作为专业人员初级训练的参考手册。而且作者将很多知识和理论巧妙地融入实例且条理清晰的陈述方式,也可以让非专业人士像一般读者轻易地从中获得一些有关ADD的相关知识,是相当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高淑芬,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常务理事&台大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
哈洛威尔医师延续他的《分心不是我的错》,本书书名《分心也有好成绩》显露出他对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的信心。他个人同为ADHD患者、家长和专科医师的多重身分,在本书中以他的专业训练、个人与临床的经验,对ADHD儿童、大学生、成人、家长、配偶等不同角色均提出有实征支持且实用的资讯和策略,并且讨论了ADHD之上大学、用药、学习、生涯规划等议题。
哈洛威尔医师在书中除了介绍近十几年来ADHD重大的研究发现与治疗方法,也对坊间治疗方法的争议,不管有效或无效的都以学术、个人经验提出多角度的讨论,并强调抉择与预防的重要。书中透过很多实例,试图把作者的信心分享给更多还在挣扎的ADHD患者和家庭。
作者在本书传达「作自己真好」的态度,建议ADHD患者接受正确的诊断来认识自己,正确的面对ADHD并由其中去发掘优点,为自己选择所爱的,甚至包括如何选择治疗方法以及合适的朋友或配偶,此积极治疗观点和实用的策略像是一本给ADHD患者、家长、或相关工作人员寻获希望和信心的寻宝图。
──洪俪瑜,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
常常,在演讲的场合我被问到:「你的过动儿现在一定已经很好、很优秀?」言下之意,否则我怎会常站在台上教授有关ADHD的课程。我的回答:「我想,我之所以有机会站在台上讲课,不是因为我的过动儿子有多优秀,或我是个多成功的妈妈,而是我们愿意面对ADHD,并且真诚的分享我们的经验。」阅读本书时,数度红了眼,相信作者真实而深刻的告白,必定可以帮助许多患者接纳自己,而书中生活化且实用的建议更可让许多过动儿及其家人受惠。
──何善欣,中华民国过动儿协会创会理事长
作者在本书中,更积极、更正面的肯定ADD患者,并介绍了《分心不是我的错》一书中没有提及的最新药物,以及不妨一试的另类治疗法;另一个优点是本书章节非常短,适合专注力短暂的读者;写作风格符合典型ADD患者,思绪跳跃、夸大、冲动、充满个人观点与魅力、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写书正是作者稳定自己的方法,也就是作者在书中强调的「创意出口」。这个人真正懂得ADD,这本书呈现了ADD患者真实的样貌,包括优点和缺点。
──丁凡,《分心也有好成绩》及《分心不是我的错》译者
看到书名《分心也有好成绩》,心中突然泛起阵阵涟漪,想起小时候我不就是这样一个小孩──没有办法全心看完一本书、对书页上出现一堆字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放弃」,林林总总、日复一日;于是对自己充满不自信,甚至有自卑感出现,更具体的说就是「我永远比不上别人」,当然当下也不会了解「我本身可能遭遇问题了」。随着年岁成长,无意间接触了「儿童福利」这个领域,并进行有关「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家庭福利需求」的相关研究,发现这样的家庭和孩子着实应该多予重视。
然今日翻阅此书,发现我的童年特质依旧存在,需要一些时间来了解书的内容,在看到〈如果你读不完整本书,请读这一章〉时,深深感受到作者的体贴和细心,也确信他们是真正了解这样特征小孩的学者,专业的知识、明确的治疗方式,对ADD患者和他们的家庭会有极大的助益。
──赖奕志,慈惠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研发处主任
《分心也有好成绩》真是书如其名。在这本精彩的着作中,哈洛威尔和瑞提把注意力缺失症的最新资讯带给各地读者,把大量科学资讯用幽默乐观的文字呈现出来。正如作者指出,ADD患者不需要当次等公民。他们如果能够接受这些实用的日常生活建议,将更能展现才华。这本书无疑的将成为未来十年的经典名着。
──简森医师(Peter S. Jensen, M.D.),哥伦比亚大学儿童心理卫生推广中心负责人
如果你只读一本关于ADD的书,就应该读这本《分心也有好成绩》。在美国,没人比得上哈洛威尔和瑞提对ADD议题的思考,也没人能像他们怀着如此丰富的情感、了解和正确资讯来撰写这方面的书借。最重要的是,哈洛威尔和瑞提与读者分享他们身为ADD患者的人生智慧。这真是一本乐观而充满希望的书。
──汤普森博士(Michael Thompson, Ph.D.),《该隐的封印》作者
一本全方位、深入浅出的书。这绝对是最完整的注意力缺失症资讯来源。
──柯波威兹医师(Harold S. Koplewicz, M.D.),纽约大学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医学教授
深刻、有智慧、真正有帮助的书,诚实、幽默、充满同理心。身为小儿科医生,多年来我都介绍家长阅读《分心不是我的错》。这本《分心也有好成绩》将带给读者日新月异的最新资讯,包括重要的科学资讯及最新治疗方法,以及如何生活、获得成功、享受人生的建议。
──柯莱斯医师(Perri Klass, M.D.),《怪孩子》(Quirky Kids)作者
本书最独特而可贵之处,就是哈洛威尔和瑞提一再重申充满希望的讯息,「ADD的核心充满可贵的特质」。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出这些能量和才华,并进一步发展。
──马葛医师(Charles Magraw, M.D.),波士顿心理分析学会前会长
本书特色
.ADD是否有家族遗传
.新的诊断方法、测验和评量
.ADD和其他疾患之间的关联
.ADD患者展现内在才华和优势的5步骤循环
.新的药物如何作用,该怎样选择
.非药物治疗的多元进展,包括饮食习惯、运动、生活型态
.处理拖延、脏乱和健忘的策略
.如何将12步骤计画运用在ADD治疗上
.ADD大学新鲜人需要面临的挑战,如何解决
.怎样的伴侣最适合ADD,如果配偶有ADD该怎么办
作者简介
爱德华.哈洛威尔医师(Edward M. Hallowell, M.D.)
在哈佛医学院任教超过二十年,着有《分心不是我的错》、The Childhood Roots of Adult Happiness、Worry、CrazyBusy、Positively ADD等畅销书籍。他现在是哈洛威尔认知及情绪健康中心负责人,网站:www.DrHallowell.com。
约翰.瑞提医师(John J. Ratey, M.D.)
哈佛医学院精神科副教授,经常以ADD治疗为题演讲和写作。着有《人人有怪癖》、《分心不是我的错》、A User's Guide to the Brain、Wom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等书,目前在麻州剑桥开设私人诊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朋友般的亲切。作者在引用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个人经历和感悟,让整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看似随意的“插叙”,它们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对某个观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如何管理时间时,作者突然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因为过度兴奋而忘记做作业的趣事,这个小故事瞬间拉近了我和作者的距离,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分心”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形式。这种叙事方式,让知识的传递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我吸收和内化。
评分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其详尽,让我能够充分理解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观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抛出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将枯燥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关于“创新思维”的讨论,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想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作者也并没有回避“分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将负面转化为正面。这种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分心”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认识。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优势思维”的部分。以往,我总是把注意力缺陷视为一种“缺陷”,一种需要被“修复”的东西。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分心”背后隐藏的巨大潜力。作者用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许多拥有注意力缺陷的人,如何在艺术、科学、创新等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的“分心”并非是一种弱点,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如果能够加以引导和运用,它将成为我成功的强大助推器。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自信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注意力缺陷”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和“人生规划”的指南。作者通过探讨“分心”这一具体问题,引申出了许多关于个人潜能开发、目标设定、以及应对挑战的普遍性原则。我发现,书中的许多方法,即使我没有典型的注意力缺陷,也同样适用。例如,如何有效地管理信息,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这些都是现代人在任何领域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开放、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从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色彩搭配既稳重又不失活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分心”并非绝境,而是可以被引导和转化。我之前一直以为注意力缺陷就是一种无法克服的障碍,会阻碍我实现任何有价值的目标,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没有回避“分心”带来的挑战,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描绘了许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场景:课堂上走神、工作中思绪飘移、甚至与人交流时突然陷入自己的世界。这些场景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坐在我身边,和我一起探讨我曾经深感困扰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强调“接纳”自我之后,如何进一步引导读者去“行动”。很多类似的读物,可能在宣扬了“理解”和“接纳”之后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虚幻希望。但这本书不同,它非常务实地提供了大量的“行动指南”。它让我明白了,理解和接纳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改变来自于持续的实践和调整。书中关于“微习惯”的养成,关于“环境重塑”的建议,关于“寻求支持”的重要性,都让我觉得非常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有了一张清晰的地图,指引我如何一步步走向我想要的人生。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专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分心”则是我通往成功的最大绊脚石。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个观念。它让我明白,成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所谓的“注意力缺陷”也并非是无法跨越的鸿沟。书中所提供的策略,并非是让我变得“不分心”,而是教会我如何与我的“分心”共处,甚至利用它。它让我看到了,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能够拥有跳跃性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反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抗拒分心”的人,变成了一个“拥抱分心”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转变。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接纳”的态度。过去,我总是试图“压制”我的分心,用各种方法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反而加剧了我的焦虑和挫败感。这本书却告诉我,与其对抗,不如理解。它深入剖析了注意力缺陷的根源,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为什么他们的思维会跳跃式地前进。这种解释不是冷冰冰的科学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理解。我意识到,我的“分心”并非是我懒惰或意志力薄弱的体现,而是我大脑运作方式的一种独特表现。这种理解带来的轻松感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我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开始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技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堆“要做”和“不要做”的清单,而是将这些策略融入到具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境中,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例如,在学习方面,它提供了如何利用“好奇心”驱动学习的方法,如何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甚至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分心”来激发灵感。在工作上,它教我如何管理任务,如何设定优先级,以及如何与同事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即使我无法全程保持高度专注。这些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鼓励我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这让我感觉自己拥有了掌控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也是一次宝贵的自我探索之旅。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自己“分心”的特质,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份特质转化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驱动力。我不再因为自己的“注意力缺陷”而感到自卑,反而因为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而感到骄傲。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指引我走出迷茫,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并最终追求我心中所向往的成功人生。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为“分心”所困扰,或者希望更深入了解自我、发掘潜能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