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本书为行为改变之精髓。将艰涩难懂的理论化为简易的公式,帮助读者在了解公式之后,即可明确的实施行为改变的技术,加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读者不必看很厚的书,即可在短时间内熟知行为改变的理论与技术。
行为改变主要之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自1968年创刊至今所採用之理论,仍未超出本书所提之五大理论(第二章至第五章),其余乃五大理论之应用而已。第十七章个案实验法之后设分析系笔者所独创,并发表于美国着名之行为改变期刊Behavior Modification。
作者简介
马信行
*学历:
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大学德国教育研究所博士
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
*现职:
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经历:
中油公司员工训练所员工训练所课长
政治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专长:
德文
教育社会学
教育研究法
行为改变技术
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好多时间去啃,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枯燥,像是那种学术类的报告,但实际读下来,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又为什么会固守某些习惯。我特别喜欢它对“习惯的形成”那一章的阐述,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就能成功”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触发因素、行为本身以及奖励机制这三者之间微妙而强大的联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意志力不足”,并非真正缺乏毅力,而是没有找对“触发点”,或者没有设计好“奖励”,导致行为的自动化过程没有被有效激活。书里给出的案例也相当贴切,从戒烟到提高学习效率,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一些小技巧,比如改变环境来影响行为,或者将想要培养的新习惯与已有的习惯捆绑,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这种底层逻辑的理解,比任何速成指南都更加持久和有效。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落地”的书,它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环境设计”的部分,它强调了物理环境和社交环境对于行为的强大塑造力。书中举例说明,如何在厨房里放上水果,而不是零食,就能有效地改变饮食习惯;或者如何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学习小组,就能更容易地坚持学习计划。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能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此外,书中对“奖励与惩罚”机制的分析也相当到位,它提醒我,过于严苛的自我惩罚往往会适得其反,而适当的自我奖励,即使是微小的肯定,也能极大地增强行为的持久性。这本书的结构清晰,条理分明,每一章都像是为解决一个具体行为问题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面对行为困境束手无策的人,而是拥有了一些可以主动出击的策略和方法。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刻探索。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变好”的秘籍,而是引导我去审视自己行为的根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动机”的多种理论模型所吸引,了解到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差异,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动机来驱动自己或他人。它教会我,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懒惰”或“拖延”,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失败的恐惧、对不确定性的排斥,或者仅仅是缺乏清晰的目标和可行的步骤。书中提供的“SMART原则”虽然不新鲜,但结合行为改变的整个逻辑链条来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意识到,设定一个模糊的“变瘦”目标,远不如设定一个“每周运动三次,每次30分钟,保持心率在130-150”的具体目标来得有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却足以让人信服。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尝试,理解为何成功或失败,并为未来的改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实际上,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行为科学呈现给普通读者。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习惯回路”的详细解释,它将大脑处理习惯的过程具象化,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何有些习惯难以养成,又为何有些习惯难以戒除。书中提出的“微习惯”概念,对我来说尤为启发,它强调了从小处着手,逐步积累的重要性,避免了因为追求快速改变而带来的挫败感。我还对书中关于“复利效应”在行为改变中的应用印象深刻,意识到每天一点点积极的改变,累积起来的力量是惊人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人性化,作者并没有居高临下地指导,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伙伴,与读者一同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自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获得了一套实用的行为改变工具,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自己能够实现积极的改变充满了信心。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一一剖开,让我们得以窥探其深层原因。作者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得每一个观点都有扎实的理论支撑,而非空泛的臆测。尤其是在探讨“社会影响”如何塑造个体行为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群体规范、社会认同以及说服的原理,这些都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我们在群体环境中会表现出与独处时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我个人对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解释特别感兴趣,它解释了很多时候人们为了维护自身信念,即使面对不利证据也会固执己见的原因。这种洞察力,对于理解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甚至是在社会问题上进行有效沟通,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虽然某些章节的学术性稍强,需要仔细品读,但整体而言,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行为洞察力和干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