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叙事治疗实践》可能是第一本由华人书写、有关叙事治疗书籍,由一班醉心此治疗,并成立了「聚叙醉」社群的同事经过无数商讨及策画而成的着作。全书共八章,分为四个部分:叙事理论篇、生命重建篇、实践反思篇及团队回响篇。作者在书中探讨影响叙事治疗的后现代及后结构理念,也分享他们探索个人价值、志向、信念,寻找生命故事的历程;这些故事触动了一些同事的回响。希望读者也跟我们一样,找到自己选取的身分,并延续个人喜爱的生命故事。
第一部分 叙事理论篇
第一章 辅导急转弯—叙事治疗的原理初探 夏民光
第二章 叙事治疗背后的后结构思潮—权力与知识的互动 黄昌荣
第三章 个人身分诠释及确立仪式 黎玉莲
第二部分 生命重建篇
第四章 实践路上自我叙事治疗 岑秀成
第五章 踏上叙事治疗的路 列小慧
第三部分 实践反思篇
第六章 我看见叙事治疗看见我 夏民光
第七章 叙事治疗—与你伙伴共行的旅程 秦安琪
第四部分 团队回响篇
第八章 回响团队及社员见证的我思 叶剑青
第九章 回响团队与我 马绮文
第十章 「静静的革命」—一位回响团队成员的感受 梁瑞敬
第十一章 访问再访问—我对夏民光访谈的回响 尤卓慧
第十三章 流窗—对列小慧的对话与面谈的回响 李帼琼
第十四章 要走才可站 周伟文
第十五章 生命狂奔 岑秀成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充满了艺术气息,深邃的色彩和独特的排版,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故事的画廊。我翻开书页,就被作者那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所打动。他并没有试图为读者提供某种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展现了“叙事”在理解和化解人生困境中的强大力量。书中关于“重塑故事”的理念,对我来说是最具颠覆性的。作者认为,我们常常被自己过去的故事所定义,而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去改写那些限制性的叙事,我们就能够开启全新的生命篇章。他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人生比作一部未完待续的小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成为这本书的作者,去选择故事的走向。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发现优势”的部分。作者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我们擅长的事情,那些让我们感到充实和有力量的时刻,并从中提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英雄故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因为我常常习惯性地关注自己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些潜藏的才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案例中的人物的挣扎与成长。作者的叙述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去探索内心,去发现生命中的可能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集体叙事”的力量,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大叙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之做出积极的贡献。这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共同书写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散发着一种探索未知、寻找答案的神秘感。当我翻开扉页,就被作者那真诚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他并没有将“叙事治疗”描绘成一种高不可攀的专业技巧,而是将其呈现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和实践的生活智慧。书中关于“赋权”的理念,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作者认为,很多人之所以感到无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对生命的掌控权。而叙事治疗的核心,就是帮助人们重新夺回叙事的主导权,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生命故事的创造者。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讲述了一个曾经在困境中迷失方向的人,如何通过重新梳理自己的经历,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最终走出阴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作者并没有使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边界”的讨论。作者认为,清晰的边界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他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去识别和建立自己的边界,从而避免被他人的期待所束缚。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紧凑,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启发性的思考,让我不禁想要深入探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接纳”的力量,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成长。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安慰,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散发出的淡淡书香所吸引,仿佛一本历经岁月沉淀的古籍,却又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书中的内容,与其说是方法论,不如说是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而又坚定的方式,引导我们去重新认识“痛苦”这个词。它并不是将痛苦妖魔化,也不是提倡某种速成的“快乐秘籍”,而是邀请我们去“拥抱”那些生命中的艰难时刻,将它们视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命名”的章节。作者指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被困扰,是因为我们无法清晰地识别和描述自己的感受。而当我们将模糊的痛苦转化为清晰的语言时,我们就掌握了驯服它的力量。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将无名的恐惧比作一个在黑暗中游荡的怪物,一旦我们点亮它,就能看清它的真面目,从而不再那么害怕。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个人化,作者仿佛在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穿插着许多充满智慧的对话和反思。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走进了他所构建的那个充满理解和疗愈的空间。书中还探讨了“自我叙事”的重要性。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直接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未来。如果总是纠结于过去的失败和遗憾,那么未来也只会是一片阴霾。作者鼓励我们去寻找那些“微光”,去重塑那些充满力量的“英雄之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开始尝试去改变我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不再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弱点,而是去发掘那些曾经克服的困难,那些曾经获得的成就,哪怕微小,也给了我前行的动力。这本书的语言,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共鸣,获得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现代感,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种流动而富有张力的画面,让人联想到人生的起伏跌宕。打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论述所吸引。他并没有回避人生中的苦难,而是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去审视。书中关于“意义建构”的讨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即使在最艰难的境遇下,人也能够找到生命中的意义,而这种意义的发现,往往是通过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回应这些挑战来实现的。他用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例子,讲述了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人,如何通过帮助他人,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意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创造和寻找。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拼图块,最终汇聚成一幅关于“疗愈”的全景图。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希望”的力量。他认为,希望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能够引导我们走向积极改变的信念。即使身处黑暗,只要心中怀有一丝希望的火苗,我们就能够找到方向,克服困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引用的那些诗意的语言,它们为原本可能沉重的议题增添了一抹亮色,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升华。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客观,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仿佛一位智者在低语,引人深思,也让人感到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吸引力,柔和的色彩搭配以及抽象的线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富有深度的氛围,仿佛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门被徐徐推开。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质朴而充满力量的语言所吸引。它并没有直接抛出什么晦涩的理论,而是娓娓道来,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分享着关于人生的感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倾听”的部分。作者用生动的例子,描绘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急于给出建议、评判,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错失了真正理解他人的机会。他提倡的“全然倾听”,不仅仅是耳朵的功能,更是一种心境的投入,一种放下自我,全然打开的姿态。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与家人、朋友交流时的种种不足。有时候,我们以为是在关心,但实际上却可能是在施加压力;我们以为是在提供帮助,但也许只是在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那些不曾察觉的沟通盲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故事”的讨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叙述者,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他引导读者去发掘自己生命中的“隐藏英雄”,去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积极时刻,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记录下我一天中发生的小确幸,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瞬间,在笔尖下重新焕发了光彩,也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加明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智慧,即使是没有任何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受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