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李秋凉带我们进入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癌症病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到我们身边那么多善良的人,曾经在一夕之间跌入痛苦、恐惧、疑虑、忧伤和绝望之中,她也亲自带领我们重新走过那条从黑暗到光明的蹊径。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有机植物无限精致丰美的世界。癌症至今仍是个难解之谜,而沈默的大地,谦皁的绿色生命,却正在替这个难解之谜提供一份光明的远景。
《生机换生机》记载了李秋凉与病魔由对抗至和平相处的十年历程,她靠着生机饮食、坚强的信心,以及家人无尽的爱、众多朋友和陌生人的鼓励协助,终于出幽谷、入光明,成为一个活力充沛,造福千万人的李秋凉。
「有了这本书,我就可以自由的去世界各个需要我的角落。」这是李秋凉对本书的期许,「因为我的一生的精华都在这本书里,因为,有了它,就像有我在身边一样。」
作者简介
李秋凉
生机饮食餐点调配及推广者,爱德文教基金会与望德园创办人。民国33年出生于台南县,生长于农村,对于大自然神奇的滋养及治癒能力早有体验。19岁在嘉义接受完整的护理训练,婚后夫家经营药局,因此对医药方面的基本知识略有濊猎。40岁因子宫肌瘤开刀,开始接触生机饮食。46岁罹患膀胱癌,经开刀及化疗后,更加潜心研究有机蔬菜的栽培,并且决心百分之百採用生机饮食。之后,她的身体有很多奇蹟式的改变,她和夫婿黄茂盛也全心全意推广生机饮食,帮助癌症病患改善体质,恢复健康。未来她们希望成立基金会、免费有机膳食中心,并希望将有机栽种做社区化的经营,借以促进环保,提升全民健康。
晴川
师大历史研究所硕士,法国CREC-AVEX媒体研究。现在从事创意企划及视听创意教学工作。
我通常不是那种会花很多时间去“品味”一本书的读者,我更喜欢那种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然而,《生机换生机》这本书,却让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它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不是那种张扬的、激烈的力量,而是沉静而深邃,仿佛是从生命本身涌出的力量。我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时间”的描绘。作者并没有将时间看作是一种线性的流逝,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可塑的存在。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等待”的描写,那不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在等待中,生命依然在积蓄力量、酝酿“生机”的过程。这种对时间的独特理解,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生命中的很多时刻,虽然看似平静,甚至“停滞”,但都在为未来的“生机”做着铺垫。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时间的感知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是匆匆忙忙地往前赶,而是开始学会在每个当下,去感受生命的流动。
评分作为一个对哲学和心理学都有一些兴趣的读者,《生机换生机》这本书可以说正中我的下怀。它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关于生命本质、个体价值以及社会连接的探讨。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于“循环”这个概念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循环”写成一种宿命论的重复,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记忆”的比喻,他说记忆不是被动的储存,而是在每一次的回忆中,都在被重新构建和“生”出新的含义。这让我联想到,生命中的经历,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在以某种形式被转化,成为我们未来“生机”的一部分。书中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而是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看似偶然的交集,展现出生命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成就的微妙联系。我感觉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生态系统,每一个个体都在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生命图景。这本书不愧是“生机换生机”,它让我看到了生命内在的强大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是如何在不断的变化和流转中,实现自我更新和超越的。
评分《生机换生机》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这个词。我之前总觉得,生命就是一种线性的存在,出生、成长、衰老、死亡。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生命更深层的、更动态的含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连接”的描写。它没有用那种过于煽情的语言,而是通过一些非常朴素的场景,展现了生命之间那种微妙而强大的连接。比如,一个简单的问候,一次不经意的帮助,甚至是一段共同的经历,都可能在生命的长河中,激荡起一连串的涟漪,影响着彼此的“生机”。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小细节,一个人无意中留下的一本书,却在多年后,成为了另一个人生命转折的契机。这种“蝴蝶效应”式的描写,让我觉得非常神奇,也让我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遇见,都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的生命,早已和其他无数的生命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繁茂的生命网络。而“生机”,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连接和交换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评分拿到《生机换生机》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经历了一段比较迷茫的时期。生活节奏太快,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感觉生活缺乏那种“生机”。这本书就像是及时雨,它没有给我打鸡血,也没有灌输那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细腻的方式,重新点燃了我对生活的热情。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教会我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机”。书中描写的很多场景,都是我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比如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上的光斑,或者楼下小花园里不知名的野花。作者的笔触赋予了这些微小的瞬间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让我突然觉得,原来生活的美好,并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描写了一位老人,每天都坚持去公园喂鸽子,看似单调枯燥的生活,却在他的脸上看到了满足和安宁。这种“安宁中的生机”,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生机”,不一定是对抗、是竞争,而也可以是与自己、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也给了我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感受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我通常是个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读者,对于那些过于抒情或者哲理化的描写,有时会觉得有点“虚”。但是,《生机换生机》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情节、人物和深层的思考融为一体,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的叙事方式,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张网,不同的故事线索在不同的章节里交织、呼应,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混乱。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导演,在不同的场景切换,让读者看到同一个主题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比如,书中反复出现“新生”这个概念,但它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体现在婴儿的啼哭、枯木逢春、甚至是一次失败后的重新振作。每一次“新生”的描写,都带着不同的情感色彩,时而喜悦,时而带着一丝宿命的沉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与“命运”的讨论。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挣扎和抉择,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我记得其中一个人物,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他内心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最终的决定,却又仿佛是命中注定。这种模糊性,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因为它贴近真实的人生,没有人能预知未来,我们只能在当下做出选择。读完之后,我还会时不时地回味书中的一些对话,那些看似平常的交流,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啊,我得说,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名字挺有意思的,《生机换生机》。当时就好奇,这“生机”到底指的是什么,又怎么个“换”法。我平时看书也算杂,科幻、历史、悬疑、甚至是一些冷门的哲学入门,但这类带点诗意又有点哲理的书,我是真的少接触。所以,拿到《生机换生机》的时候,心里是带着一种探索和挑战的心态。翻开第一页,就被它那种沉静却又暗流涌动的笔触吸引了。不是那种上来就轰轰烈烈的情节,而是像在平静的湖面下,能感觉到深邃的水流在涌动。作者的文字功底是真的扎实,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既有画面感,又能引发读者去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某个片段,描写了一个日出,但不是那种简单的阳光灿烂,而是把那种经历过漫长黑夜,终于迎来黎明的希望,那种生命力在暗中积蓄后爆发的感觉,写得淋漓尽致。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清晨,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湿润和新生的气息。这种细腻的描写,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细细品味。而且,书中对一些日常事物的观察也特别独到,比如一株野草如何顽强地在石缝中生长,或者一片落叶如何安详地回归大地,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常常在读到这些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想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好像忽然就有了新的视角。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不疾不徐地和你聊着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轮回的故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深深地打动。我可以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的书。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应该能让你在读完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回响,并且时不时地引发新的思考。《生机换生机》恰恰就是这样的书。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不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和“无常”,反而将其作为一种铺垫,来展现生命的韧性和顽强。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如何在一夜之间衰败,但家族中的某一个人,却在这种绝境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并最终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涅槃重生”式的描写,让我热血沸腾。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苦难,而是深入地剖析了在这种困境中,个体如何依靠内心的力量,去寻找新的“生机”。我曾不止一次地在读到那些描写人物内心挣扎的段落时,感到感同身受。那些关于“失落”、“迷茫”、“绝望”的描绘,是如此真实,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屈的意志。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生机”并不仅仅来自于顺境,更来自于我们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它教会了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依然拥有改变自己、重塑生命的可能。
评分《生机换生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看到了生命中“不可能”的可能。我一直觉得,很多事情一旦发生,就无法改变,但这本书,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告诉我,即使是看似绝望的境地,依然有“生机”的存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希望”的描写。它没有将希望写成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将其融入到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比如,一次微小的进步,一次善意的帮助,甚至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能成为点燃希望的火种。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人物,他的人生曾经跌入谷底,几乎丧失了一切,但最终,他凭借着一股不屈的意志,重新站了起来,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了更多的人。这种“以己之力,换生机”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生机”,不仅仅在于自身的成长,更在于我们如何去影响和帮助他人,如何在奉献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评分我不得不说,《生机换生机》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关于生命力的盛宴。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以一种极其细腻、真实的方式,展现了生命蓬勃的力量。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教会我如何去“看见”生命。我们活在世界上,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活着,并没有真正去“看见”周围的生命,更没有去感受它们的存在。这本书,就像一双神奇的眼睛,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生命。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共生”的描写,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合作,而是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的深刻关系。比如,一棵树如何为鸟儿提供庇护,一只蜜蜂如何为花朵传递生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却共同构成了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也更加懂得去尊重和珍视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它让我明白,生命的“生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万物之间的连接和互动之中。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这类书有点偏见,总觉得名字这么有“意境”的,内容可能晦涩难懂,甚至有点脱离实际。但《生机换生机》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想法。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并非建立在宏大的史诗背景上,而是通过对个体生命经历的细致描摹,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我读到书中关于“传承”的部分,简直是拍案叫绝。它没有用那些空洞的概念去解释,而是通过几个看似无关的人物,却在生命轨迹上产生微妙联系的故事,巧妙地揭示了生命之间那种无形的纽带。我记得有段描写,一个老匠人将毕生所学的技艺,并非直接传授给年轻一代,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年轻人自己去感悟,去发掘。这种“换”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将生命的力量、智慧,以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方式传递下去。读到这里,我真的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想法,总觉得知识和经验就应该直给,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更在于激发对方的内在潜力,让他们自己去“生”出新的“生机”。书中对于“失去”与“获得”的探讨也十分深刻,它并没有回避生命的无常和痛苦,但恰恰是在这些负面情绪的衬托下,才显得那份坚韧的生命力愈发可贵。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人生教科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失意中寻找力量,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