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

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ill O,Hanlon,Michele Weiner-Davis
图书标签:
  • 心理治疗
  • 解决导向疗法
  • 心理咨询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治疗技术
  • 个案研究
  • 实用心理学
  • 心理干预
  • 现代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理治疗
后现代短期疗法
解决导向疗法
后现代社会建构论

  福尔摩斯会注意别人没注意到的事,解决导向治疗也一样,会注意到很多其实可以利用,但其他人经常忽略的事。

  解决导向疗法(Solution-Oriented Therapy)深受心理谘商暨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影响,挑战传统的心理治疗假设,并撷取米兰团队、心理研究团队、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谘商的精髓,结合其中最令人振奋、最解决导向的层面,融入其实务应用。本书内容在八○年代被视为激进,而今成为着名的后现代心理疗法之一,恰恰印证心理治疗领域从探索原因转而寻找解决的大趋势,也见证了后现代疗法中解决取向一派的历史与原始精神。

  解决导向治疗师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源,着重协助案主建构解决的方法,引发正面而具体的改变。治疗的关键就像推倒第一张骨牌,找到建构解决的方法,就拥有破解问题的万能钥匙。

联合推荐

  以「改变」为目标的治疗过程,会积极寻找有效的介入方法,希望能协助当事人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运用当事人情绪、认知和行为的调整过程,逐步达成其目标,实现其愿景。
??邱德才 财团法人「张老师」基金会执行长

  「解决导向治疗」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有如「同出一宗」,然而前者会使用催眠,治疗师的专家角色也较重。本书中文版问世令我非常雀跃:又多了一本后现代正向思考的心理治疗丛书,怎能不令人鼓舞!
??许维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副教授

  本书对于已有实际接案经验,正巧碰到瓶颈,而亟思有所突破的谘商人员,将会有最大的帮助。
??郑玄藏 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讲师

  两位作者撰写本书,就如他们所推展的疗法一样成功……书中的语气正面而肯定,立论有说服力、能激励人心,提出的指引清晰且能够达成。
??《家族心理治疗学报》(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这本生动易读的书让所有心理治疗工作者获益良多,观点具挑战性,令人耳目一新,细致传达解决导向化为行动的过程,是最主要的优点。
??《澳纽家族治疗学报》(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本疗法导向多元、实用,聚焦于解决方法和长处,而非问题与病理。有兴趣的助人工作者将发现本书很有新意与价值。
??《美国家族治疗学报》(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本书特点

1. 本疗法精神近似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但会运用催眠,治疗师的专家角色也较重。
2. 见证后现代短期疗法中「解决取向」一派的发展历史与原始精神。
3. 实用、易读:本书一开始即举出米尔顿.艾瑞克森和两位作者各自运用解决导向疗法的三个成功故事,全书提供相当多实际案例,已翻译为多种语言版本,亦为许多课程的指定教科书。
4. 是助人工作者的实用手册。

作者简介

比尔.欧汉龙(Bill O,Hanlon)

  美国知名心理谘商师,心理谘商暨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入室弟子,解决导向与可能性疗法(Possibility Therapy)创始人之一。自一九七五年展开专业治疗生涯,领有专业心理健康谘询执照、合格专业谘商证照、婚姻与家族治疗师执照,通过全美催眠治疗师理事会检定,也是美国婚姻与家族治疗协会会员与全美心理治疗协会理事会理事。

  欧汉龙善于将思维形诸语言文字,使大众能透过他多产、详尽而动人的撰述,学习其丰富的治疗与训练经验。着作颇丰,已出版二十一本书(含与人合着),迻译为中、法、西、葡、瑞、芬、德、韩、义、日等十五国语言,广受专业心理医师与媒体推崇,曾接受知名电视节目「欧普拉」和「今日」专访。在台出版书籍有《爱是动词》(希代)、《情绪,是一张藏宝图》(四方书城)。

米雪儿.韦拿戴维斯(Michele Weiner-Davis)

  国际知名人际关系专家、婚姻教育工作者、畅销书作家、心理治疗师、解决导向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婚姻与家族治疗协会认证的治疗师督导。二○○一年获颁婚姻与家庭杰出贡献奖,二○○三年获「婚姻、家庭与夫妻教育联盟」(the Coalition for Marriage, Families and Couples Education)颁发影响奖。着有《破坏离婚》(Divorce Busting)、《缺乏性爱的婚姻》(The Sex Starved Marriage)等书。

译者简介

李淑珺

台大外文系毕业,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英国剑桥大学、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进修。

  目前为自由译者,专注于心理学、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译有《小鱼舖、大奇蹟》、《神奇城堡》、《巫婆一定得死》、《道别之后》、《躁郁奇才》(以上为张老师文化出版)以及《幸福的托斯卡尼》、《灭顶与生还》、《时间不等鼠》、《哥白尼博士》、《克卜勒》、《牛顿书信》、《巧夺天工》、《心理治疗的道德责任》等,译作丰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寰宇星图:探索系外行星的生命印记》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名,例如:艾拉·范恩] 出版信息: [此处填写出版社及年份] --- 内容简介 《寰宇星图:探索系外行星的生命印记》并非一本关于人类内心运作或心理学理论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入当代天体生物学和行星科学前沿的恢弘叙事。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穿越银河系的求知之旅——寻找“第二个地球”,并试图解析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与复杂性。 本书的核心脉络在于追踪过去三十年间,人类探测技术如何从最初对遥远恒星的模糊观测,发展到如今能够精准描绘系外行星大气光谱的精细程度。作者不仅梳理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辉煌遗产,更聚焦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所带来的革命性突破,特别是其对那些处于宜居带(Habitable Zone, HZ)行星的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从理论到发现——宜居性的光谱解读 本书的第一部分构建了现代系外行星搜索的理论基础。它详细阐述了从“凌星法”到“视向速度法”等主要探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并清晰界定了“宜居带”的科学定义及其局限性。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超级地球”和“类地行星”的物理特征差异,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行星保留液态水和维持稳定气候的可能性。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本卷深入探讨了生物标记物(Biosignatures)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不是简单地罗列氧气或甲烷,而是探讨了如何区分由非生命过程产生的“假阳性”信号与真正由生物活动产生的复杂化学指纹。作者引入了对“反向生物标记物”(如高浓度臭氧层的不稳定)的探讨,展示了科学界如何设计出更具批判性的检测标准。 第二部分:目标锁定——太阳系外的“绿洲”档案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焦点,它集中介绍了当前最受关注的系外行星系统。作者以一种近乎实地考察的方式,逐一解构了几个明星目标: 1. TRAPPIST-1系统: 对这个拥有七颗岩石行星的微小红矮星系统的分析极为细致。书中不仅评估了每颗行星的潮汐锁定风险和恒星耀斑对其大气层的剥蚀效应,还首次公开展示了基于现有数据模型推演出的,行星表面可能存在的地质活动与板块运动的模拟图景。 2. K2-18b与“海洋世界”的争议: 本部分着重讨论了大气中检测到二甲基硫醚(DMS)等复杂分子的行星。作者平衡地呈现了持“生命存在”和“地质化学解释”两种观点的论据,引导读者理解科学证据链的构建过程,以及在缺乏直接观测证据时,严谨的推测边界在哪里。 3. 遥远系: 探索了位于银河系旋臂更深处的年轻恒星周围的行星。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星际介质(ISM)对行星演化的影响,以及在恒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寻找生命迹象的策略差异。 第三部分:挑战与未来——超越电磁波的探索 在本书的收官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前瞻性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章节探讨了“技术标记物”(Technosignatures)的搜寻工作。与传统的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不同,本书着重介绍了如何利用引力透镜效应、寻找人造结构的热辐射特征,乃至预测性地分析复杂技术文明可能留下的宇宙工程学遗迹。 此外,本书还对“大过滤”(Great Filter)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认为,如果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那么“过滤点”很可能不在生命起源之初,而在于生命演化至能够进行星际交流或自我毁灭的复杂阶段。这部分内容极具哲学思辨性,将天体物理学与生命演化的宏大时间尺度相结合。 特色与价值 《寰宇星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不确定性的坦诚处理。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系统地展示了当代科学在面对宇宙级问题时,如何构建、测试和修正模型。书中配有大量由国际天文组织提供的最新行星成像数据、大气吸收光谱图和高精度轨道模型图。 本书适合所有对宇宙学、生物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专业人士还是热衷于探索未知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关于我们所处宇宙位置的全新视角和深刻理解。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如何推动科学边界的史诗,也是对宇宙中“我们是否孤独”这一永恒问题的最新科学回应。 --- (总字数预估:1500字左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通往解决之道 许维素
推荐序二 打破旧框??改变的空间就宽广起来了 郑玄藏
推荐序三 解决问题是助人者的要务 邱德才

自序 心理治疗的新趋势
一、心理治疗的演变:从解释、问题到解决的方法
二、挑战假设:解决导向治疗的前提
三、治疗中的不确定原则:合作创造可解决的问题
四、小心说话:促成改变的对话
五、会谈即是介入:解决导向会谈具备的元素
六、改变的要素:改变对问题的做法与看法
七、增强及持续改变:让变化继续
八、不该走的路:治疗时应该避免的路
九、准备、发射、命中目标:实地运用解决导向疗法
附录:比尔.欧汉龙与米雪儿.韦拿戴维斯的对话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通往解决之道>
许维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副教授

  在我学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的过程中,也阅读过「解决导向疗法」(Solution-Oriented Therapy)创始人比尔.欧汉龙(Bill O’Hanlon)的一些书籍。他是一位十分善于将自己的思维形诸语言文字的治疗师,使大众能透过他多产、详尽而动人的撰写与叙说,分享与学习其丰富的治疗与训练经验。

  对我而言,我也是从他的书籍中获益的一位读者,因为「解决导向疗法」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有如「同出一宗」;两者同样深受心理研究团队(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及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催眠学派的影响,同样归属于后现代学派,对于「解决之道」(solution)、优势(strength)及「可能性」(possibility)的强调,也大大胜过对问题成因或病理的探究。所以,当年透过阅读,推动着初踏入后现代思潮的我,能从传统心理治疗的思考机制跳脱而出,转而更能捕捉与拥抱「解决之道」的思维。这些阅读经验,成为我学习之路中的重要桥樑。

  多年后,再来看欧汉龙和米雪儿.韦拿戴维斯(Michele Weiner-Davis)撰写的《心理治疗的新趋势》(In Search of Solutions)时,发现自己的心境大为不同,也能清楚区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与「解决导向疗法」的差异。翻开本书第一至第五章,乍看之下,这两派真的会让人误以为是同一取向,因为这几章强调的原理原则,亦多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涵纳的重点;特别是戴维斯还接受过「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多年薰陶,并深受其创始人史提夫.笛夏德(Steve de Shazer)的影响。然而二者之别,则特别可从第六章与第七章的内容窥出端倪。

  相对于「解决导向疗法」着重介入与打断负向循环模式,「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更积极探讨与创造正向循环;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重视当事人目标的意义及奇蹟问句的运用,多于「解决导向疗法」;至于「解决导向疗法」直接使用催眠技术的方式,则不会出现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中。这些差异,应彰显出两者某些重要哲学的不同。至少就我来看,「解决导向疗法」治疗师的专家角色多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其主动、精采的建议与介入方式,可能会让传统心理治疗的实务工作者更能理解或接纳,也能符合某些期待治疗师角色较为指导性的当事人,而此处,也可能正是「解决导向疗法」自认为突破「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限制所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则始终如一地希望以「未知」(not knowing)之好奇,如同「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历程,「身后一步」(one step behind)引导当事人自己实验化地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法,甚至戏称「若当事人忘了他曾见过治疗师,只记得自己做了什么,才是成功的治疗。」(Harry,2007)这种对当事人的目标、例外、自我决定,以及解决历程设计与实践的信任与尊重,也是最令我佩服且期许不断再追求与突破之处。

  虽然我个人偏好投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但本书的翻译大作问世,仍让我非常欣赏与雀跃。因为本书的写法浅显易懂,实务对话与案例故事穿插着简明扼要的哲理纲要,让阅读变成一种舒适轻松又有实在收获的过程;而且,又多了一本后现代正向思考的心理治疗丛书,能让许多同好得以享受、初探者得以一窥堂奥,怎能不令人鼓舞!尤其,如同一位实务工作者的好友曾告诉我:「对我们实务工作者来说,『黑猫、白猫都不重要,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什么学派比较厉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帮到当事人的学派就是好派别!」因此,能在专业领域引进各种多元丰富的有效学派之相关书籍与训练,将使国内实务工作者的眼界更开阔、专业知能更丰沛,进而更能强化当事人的福祉,才不枉助人的一本初衷!

推荐序二 <打破旧框??改变的空间就宽广起来了>
郑玄藏 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讲师

  个人从事心理谘商工作已逾卅年,对「谘商」的认识一直是「先蒐集资料,了解案主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所抱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症结何在?」(这几部分所涉及的是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接着便就自己资料库中可以处理案主问题的策略择优运用,再评估执行结果。迨彼此都同意原先问题不再构成困扰,便是结案的时机。

  上述工作模式,是一般谘商人员奉为圭臬的谘商理论之四大建构因素:1.人性观;2. 精神病理观;3.处理策略;4.谘商技巧。依此概念模式,一个案例谈下来,往往要持续数月或数年。

  直到后现代主义引入台湾,解构口号响彻云霄,个人才开始接触「焦点解决取向」(Solution-Focus Approach)此一新兴心理治疗学派。此种模式并不以诊断问题、探究问题成因,再消除问题症结来协助案主,而是将促成案主改变的着力点置于其本身即拥有的:「没有困扰发生时的情境、行动」之经验;不追究问题根源,而是看出(或相信)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蕴藏在个案的光明面(或例外)当中。所以这是一种未来导向(future-orientation)、对个人潜能高度信任与尊重、十分以案主为中心的治疗法。而且,在受过良好训练、有经验的谘商师手中,通常只要经过五、六次晤谈,即可达成双方明确协议出的治疗目标而结案。与传统理论、做法相较,改变的出现可说是迅捷无比。综合而言,解决导向疗法的特色(或核心信念)为:

  1. 以案主的目标为治疗目标,相信案主是了解自己的专家,最清楚自己的生活要如何过 (如何生活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重点在于:改变的目标如何明确指引出可操作的定义,书中有详细介绍。

  2.在晤谈时间内积极引导案主寻找例外;但并非一成不变地问案主:「你做了什么事,能让问题不发生?」而是要依案主与人互动的模式,找出案主的正向特例之后,才介入诱导。本书在这部分有特别的解析,参考价值极高。

  3.利用未来性(特别是催眠、暗示性质的置入前提假设诱导法)、正向的语言,引导案主朝「解决」而非「探究问题成因」的方向去努力。这是个人最有收获的部分。

  4.尊重案主的主观现实(reality),不强加谘商员的价值观、解决方案于案主身上。但这并不表示谘商员是价值中立的,附录两位作者的相关对谈,值得三读。

  5  .强调资源就在案主手中,所以知道有效的策略就多做一些,无效的就不必再试。本书两位作者特别提醒谘商员留意,不要陷入无效的重复黑洞。

  6.每次的晤谈流程均有脉络可循,且要对案主的用语格外留心,要能听出表面意思之外的丰富线索。

  7.重视系统观点,相信在每次晤谈中若能让案主看到自己的小改变,引发情境中其他人、事的改变,案主便能经验到自己又朝目标迈进了一小步,如此便能带来滚雪球效应。

  虽然本书的两位作者竭尽所能,以极具启发性的实例与对话来阐明「解决导向」的接案要领,但个人还是要提醒读者留意:本书并非一般的心理自助手册,若阅读此书后,即想将书中各种有效引发改变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来处理问题,便犯了将「解决导向疗法」看得太过简单之弊。

  下面的案例是书中经常提到的催眠大师,也是解决取向一派的创始者米尔顿.艾瑞克森治疗过的案例:

  「某女士前来求教艾氏,她深为体重过重而苦,但不论找哪位专家,用何种方式减肥,都只能维持标准体重两个月,之后便会胖回原本体重。」

假设您已看完本书,请问您会如何处理?

  艾氏要求案主先签下一份承诺书,要她在一个月内努力增胖十公斤,艾氏才能有效地助她减肥。

  女士经过一番挣扎,勉强同意了。果真在她增胖十公斤后,即能依照艾氏要求的控制饮食与运动之类的寻常方法,迅速将体重降至理想标准,且从此不再复胖。亲爱的读者,您看出此案例的成功关键了吗?

  依照艾氏的风格,他大概会这么说:能够顺利指出该女士之所以减肥成功,且不再复胖之诀窍者,便有资格尝试用「解决导向」的模式来自助助人。

  本书对于已有实际接案经验,正巧碰到瓶颈,而亟思有所突破的谘商人员,将会有最大的帮助。新的知识要加上使用者不断参照自己的经验来修正,才会得心应手,这也是本书两位作者不断提醒我们的。接案如此,生活亦然,谨为序。

推荐序三<解决问题是助人者的要务>
邱德才 财团法人「张老师」基金会执行长

  乍看书名,以为「解决导向疗法」类似于解决问题概念;细读内容,又以为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谘商」(SFBT)的相关支派,不过在精神上的确是十分相似的概念。寻求谘商或治疗的当事人都带着困扰的问题而来,然而有许多当事人对问题究竟是什么也未必有清楚的看法,有赖治疗师或谘商师耐心倾听与引导,协助当事人理出一个头绪;也有一些当事人可以条理地整理和分析自己的问题,却缺乏改变的行动,始终原地踏步,困在问题之中,因此治疗师便需协助当事人发展解决问题的行动步骤。

  以「了解」为目标的治疗过程,会花费很多时间和力量去探索当事人的心理历程、家庭系统、成长经验,透过这些探索和整理,希望能促进当事人的自我觉察或领悟(insight),进而对生活或问题产生新的观点。

  另一种是以「改变」为目标的治疗过程,会积极寻找有效的介入方法,希望能协助当事人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运用当事人情绪、认知和行为的调整过程,逐步达成其目标,实现其愿景,这个历程也是解决问题的历程。古典的心理治疗理论源自医疗模式,对于症状和病因的探索不遗余力,无论是对症下药或对因下药,都是治疗中的处遇;然而后现代主义的治疗理论不再偏重病因的探讨,转而着重引发当事人的内在力量,因此如何使当事人赋能(empower)变成处遇的重点。本书第二章便比对了「解释取向治疗」与「解决导向疗法」的差异,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对比。

「解释取向治疗」模式的共同假设是:

1. 症状背后的深层原因
2. 经由领悟或觉察,才可能改变或化解症状
3. 减缓或消除症状不但无用而肤浅,甚至可能有害或危险
4. 症状有其功能
5. 案主对于改变犹豫不决,抗拒治疗
6. 真正的改变需要时间;短期介入法太肤浅,无法持久
7. 专注于辨别及矫正病理与缺陷

「解决导向疗法」模式的假设则是:

1. 案主有解决抱怨所需的资源与优势
2. 治疗师的任务是找出并增强改变
3. 通常你不需要很了解抱怨内容,才能解决抱怨
4. 不需要知道抱怨的原因与功能,也能解决抱怨
5. 微小的改变就已足够;部分系统的改变能够引发其他部分的改变
6. 由案主决定目标
7. 迅速改变及快速解决都是可能的
8. 同一件事不只有一种「正确的」看法,不同的看法可能同样合理、符合事实
9. 焦点在于什么是可能的、可改变的,而非什么是不可能而难以改变的   

除了比较「解释取向治疗」和「解决导向疗法」的假设与观点的不同,第六章亦提到改变的处方:

1.改变案主在认定的问题状况中的做法
2.改变案主对认定问题状况的看法
3.激发更多资源、解决方法和案主的力量,运用到被认定的问题状况里

  由书中提到的「解决导向疗法」的假设与处方,我们不难理解这个模式想怎么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意愿,也就是当事人愿意面对问题,有勇气去看清问题的所在,面对解决问题所需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则是行动,也就是要发展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有效行动,因此得知道要改变什么及如何做会产生改变,更重要的是要评估这份投入改变的行动需要持续多久。有些改变不只是改变困扰的状况,甚至要改变生活的因应模式,这些改变也会冲击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与当事人的困扰问题有密切关联,然而协助当事人解决困扰问题,不正是助人者的重要任务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我一直对心理学的进展和新的治疗方法很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我已经对书中可能涵盖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当前心理治疗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也许会涉及一些近年来涌现的、与传统疗法有所不同的新理论框架。比如,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关于正念疗法、接纳承诺疗法(ACT)或者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解释“解决导向”这一概念,它是否意味着将重点从问题的根源转移到寻找解决方案上,以及这种转变会对治疗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我甚至猜测,作者可能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技巧和练习,帮助读者理解如何运用解决导向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也让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心理治疗本身也在不断演进,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知识。

评分

一看到《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了许多与“效率”、“目标”、“行动”相关的词汇。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务实、并且善于总结和提炼的专家。我设想,书中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会以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如何将解决导向的理念融入到心理治疗的实践中。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咨询场景,来具象化解决导向疗法的核心要素。我好奇的是,这种疗法是如何帮助来访者快速识别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也许书中会提供一些创新的技术,比如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解决”练习,或者如何在咨询过程中巧妙地引导来访者看到积极的可能性。我甚至猜测,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可能包括一些正在经历人生困境,希望寻求更积极、更有效应对方式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希望和力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关于《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代表着心理治疗领域的一种“现代化”和“去繁就简”的趋势。我印象中,传统的心理治疗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投入较多的精力去挖掘问题的根源,而“解决导向”这个词,似乎预示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我猜测,这本书会强调在短时间内,通过聚焦于未来和目标,来帮助来访者实现积极的改变。我好奇的是,这种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那些根深蒂固的心理问题,是否能在不深入追溯过去的情况下,就帮助人们走出困境。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结构化的咨询流程,或者一系列简单易行的工具,让读者能够快速上手,并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我甚至在想,这种疗法是否会鼓励来访者更多地关注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沉湎于自己不能做什么。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到既新颖又有些许挑战,它让我思考,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是否能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来达成它。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心理咨询实践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关注着心理学界的发展动态,并且对那些能够带来实际改变的治疗方法尤为着迷。我猜想,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心理治疗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关注“为什么会这样”转向“如何才能更好”。我特别好奇的是,在“解决导向”的框架下,心理咨询师将如何引导来访者去识别和利用自身的内在资源,如何帮助他们构建更加积极的未来愿景。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创新的技术和策略,例如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来访者的潜能,如何设计能够引发行动的练习,以及如何在咨询关系中建立一种更加合作和赋能的模式。我甚至在想,这种疗法是否能对那些对传统治疗感到“无效”或“耗时”的来访者产生突破性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 forward-looking 的精神,让我对接下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种“新趋势”究竟会为心理治疗领域带来怎样的革新。

评分

坦白说,拿到《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对“新趋势”这个词充满了好奇,毕竟心理治疗领域一直在发展,总有新的理论和方法被提出来。但另一方面,我个人对“解决导向”的理解还比较模糊,总觉得它听起来有点过于功利化,似乎忽略了深层的情感挖掘和原因分析。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这本书可能会介绍一些非常直接、高效的咨询技巧,直接切入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像我之前接触过的某些疗法那样,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探索过去的经历和创伤。我甚至怀疑,这种疗法是否真的能够触及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困扰,是否能帮助人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我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平衡“解决问题”和“情感支持”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让来访者感到被匆忙地推着走,而是真正被理解和接纳。这本书的题目让我产生了一些辩证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我过往对心理治疗的固有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论证,让我看到解决导向疗法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