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术-传统中医、心理剧与创造性艺术之整合

易术-传统中医、心理剧与创造性艺术之整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心理剧
  • 艺术治疗
  • 整合疗法
  • 易经
  • 身心疗愈
  • 创造力
  • 传统文化
  • 心理健康
  • 自我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易术》的「易」是改变的意思,而「术」则意指途径、艺术或所谓的「道」,易术就是意谓着在多变的社会中共存的艺术,它整合了来自东方与西方文化中,许多创造表达性的治疗方法与形式,是一个崭新却又传统的治疗理论与实践。

  易术撷取了心理剧、社会计量、完形治疗、传统中医及多种创造性艺术中的精髓,并将此等治疗理念加以融合,据此进行诊疗,进而协助人们去释放与调节他们个人在生理上或人际方面,以及心灵上甚至文化上或种族间的阻碍、纠结与失衡的状态。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达到内在的平静,让各团体间得以和谐相处。易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走向世界大同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易术:传统中医、心理剧与创造性艺术之整合》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次跨学科的深度探索,旨在揭示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理实践之间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连接。它并非仅仅是理论的汇编,而是一场关于生命、疗愈与创造力转化的实践性对话。 导言:在古今交汇处寻找整体的智慧 在当代快速迭代的知识体系中,人们对于“整体性”(Wholeness)的追求从未停歇。本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选择“易术”作为核心意象,它不仅指向中国古代哲学中至高无上的变易之学——《周易》,更将其引申为一种“顺应变化、掌握转化之道”的生命艺术。 我们深知,真正的疗愈和成长,需要超越单一视角的局限。因此,本书坚定地将目光投向三个看似迥异却内在相通的领域: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心理剧(Psychodrama)的行动疗法,以及创造性艺术(Creative Arts)的表达潜能。 这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整合框架,旨在触及个体经验最深层的结构,促进身心关系的和谐重塑。 第一部分: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疗愈的古老蓝图 传统中医学(TCM)不仅仅是一套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技术,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运作规律的哲学体系。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医学如何看待“人”——一个由精、气、神构成的动态、开放的系统。 1. 阴阳五行与人格结构: 我们不再将阴阳五行视为抽象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理解个体气质、情绪模式和健康倾向的动态工具。探讨如何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映射人际关系中的张力与平衡,以及情绪在五脏六腑间的“安居”与“流转”。 2. 经络系统:能量的流动与阻塞: 经络不仅是针灸的路径,更是身体情感信息传递的无形网络。本章将中医学的“气”与现代心理学中“情感能量”的概念进行对接,探讨情绪的压抑(如肝气郁结)如何在身体层面留下印记,并预示着行为模式的固化。 3. 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艺术: 中医的精髓在于“因人而异”。我们将辨证思路——望、闻、问、切——视为一种深度倾听和非语言信息捕捉的技术。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为心理治疗中的共情与诊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心理剧的场域构建:行动中的自我发现 心理剧,由詹科·莫雷诺(J.L. Moreno)创立,强调通过角色扮演、舞台呈现和即兴互动来解决心理冲突。本部分着重于如何利用其结构化的行动来激活沉睡的经验。 1. 舞台即人生:重塑内在剧本: 心理剧的核心在于“行动化”(Enactment)。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个体内心的矛盾、未竟事宜或创伤记忆,从抽象的叙述转化为具象的舞台事件。这不仅仅是“谈论”问题,而是“在行动中体验和改变”问题。 2. 角色互换与投射性认同: 角色互换技术是理解他人视角和内在客体关系的关键。我们探讨如何利用这一技术,帮助来访者跳脱出单一的自我中心视角,理解其人际互动中的投射和接纳模式,从而实现情感的疏解与认知边界的重构。 3. 导演与引导:场域的安全性: 心理剧的成功依赖于一个安全、充满支持性的“场域”(Setting)。本章强调治疗师的引导角色,如何敏锐地觉察现场能量的流动,并在适当的时机介入或后退,确保行动的转化效能而非单纯的情绪宣泄。 第三部分:创造性艺术的转化媒介:超越语言的表达 语言往往在面对深刻的创伤或非理性的经验时显得苍白无力。创造性艺术——无论是绘画、雕塑、舞蹈还是音乐——提供了一条直达潜意识的桥梁。 1. 物质化与可视化:从内在到可见: 艺术媒介的介入,使得无形的情感和潜意识的冲突得以“物质化”。无论是用色彩表达情绪的温度,还是用形态雕刻内心的冲突,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重新分配和结构化的过程。 2. 象征与隐喻的解码: 艺术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本书引导读者和实践者学习如何“阅读”这些非语言的符号,并将其与中医学的象数思维以及心理剧的行动意义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理解。一个特定的形状或一种特定的颜色,可能同时指向五行中的某一属性和心理剧中的某一冲突焦点。 3. 创造性流动:整合的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流(Flow)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身心和谐的体现。本书关注的不是“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是“创作过程对个体能量和自我整合的促进作用”。 整合的哲学:易术的实践意义 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整合的实践模型。我们不再将中医学视为身体修复的手段、心理剧视为情绪处理的工具、艺术视为闲暇的消遣,而是将它们视为同一生命转化过程中的三个关键面向: 中医学 提供了对“生命力”和“平衡态”的宏观诊断与哲学基础。 心理剧 提供了“关系”与“行动”的动态场域与重塑机制。 创造性艺术 提供了“表达”与“象征”的深度挖掘与非线性转化工具。 通过本书,读者将掌握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以易经的智慧为指导,运用心理剧的行动力量,借由艺术的媒介,引导个体实现从“病态的固化”到“健康的流动”的深刻转变。这不仅是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的指南,更是献给所有渴望在生命困境中寻找出路、重获创造性生命力的探索者的行动手册。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亲自成为自己生命剧本的导演、哲学家和艺术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 易术的起源
第一章 寻根
一、儿时的梦般岁月
二、早年生活的重要大事
第二章 寻求自由与平等
一、研究所里的平等
二、婚姻中的平等
第三章  会心治疗的历程
一、艺术治疗和完形治疗
二、心理剧
(一)与Zerka Moreno相遇
(二)当心理剧主角的初次体验
(三)与John Nolte博士相遇
(四)在两个世界搭起一座桥──心理剧登上中国长城
(五)文化剧
三、中医
四、气功

第二部 易术的发展
序言
第四章 易术的理论基础
一、整体观
(一)中医里的整体观
(二)完形治疗中的整体观
二、自发性与创造性的理论
(一)现象学观点
(二)禅宗与道家论自然
(三)儒家论自然
(四)Moreno的自发与创造理论
(五)自发与创造的功能
(六)自发与创造的阻碍
(七)阻碍的根源与影响
第五章  易术的治疗基础
一、传统中医
(一)传统中医的整体观
(二)总结
二、气功
三、音乐
四、舞蹈与律动
五、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具体化和阐明内在需求与渴望
(二)保有持续性觉察的方式去体验此世界的道家之说
六、心理剧和社会计量学
(一)心理剧
(二)社会计量学
(三)心理剧的历程
(四)社会计量学研究过程

第三部 易术幕启
第六章  易术的治疗历程
一、易术作为团体治疗的历程
二、易术作为文化剧的历程
第七章  易术历程之案例分析
一、个案分析──珍(1998年冬)
(一)长期便秘
(二)讨论
二、个案分析──乔丝(2001年夏天)
(一)案主手稿(第一部分)
(二)案主手稿(第二部份)
三、个案研究──乔治(1983年6月至1984年6月)
四、易术与跨文化工作
(一)在非洲的文化剧
(二)在马来西亚的文化剧
(三)在台湾的文化剧

第四部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坦诚地说,《易术》这本书,真的超出我原有的认知范畴。我一直认为中医就是关于药方和针灸,心理剧是关于舞台表演,而艺术仅仅是娱乐。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狭隘的观念。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领域,用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疗愈体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能量场”的论述印象深刻,中医讲究“气血调和”,心理剧注重“能量流动”,而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中医的调理来疏通身体的能量通道,再通过心理剧来释放压抑的心理能量,最后利用创造性艺术来引导和升华这些能量,使其转化为积极的生命力。我读到书中一个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案例,作者结合了中医的推拿按摩来疏通经络,引导患者进行“静观呼吸”和“情绪表达性绘画”,通过描绘自己身体的疲惫感以及内心的压力,再通过色彩的调整和象征符号的运用,来帮助患者重新连接身体的感受,并找到内在的平静。这种多管齐下、由内而外的疗愈方式,让我觉得非常震撼。它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更是帮助人们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与自己身体、情绪和心灵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评分

《易术》这本书,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和整合力,为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诗意且深刻的笔触,将中国传统中医的宏观智慧、心理剧的互动精髓,以及创造性艺术的表达魅力,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强大的整合疗愈体系。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整体观”深感认同,而这本书更是将这种整体观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者细致地阐述了中医的“情志致病”理论,如何与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相互呼应,让个体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和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将创造性艺术视为“潜意识的语言”,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能够绕过理性思维的阻碍,直接触及内心深处的创伤和需求。我读到书中一个关于“家庭关系中的冲突”的案例,作者引导家庭成员通过“共同创作一幅象征家庭的画作”来表达彼此的感受,再通过“即兴戏剧表演”来模拟和化解家庭中的冲突场景,最终利用“音乐疗法”来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情感的连接和理解。这种将抽象的心理困境,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体验,再通过体验来促进深刻的改变和成长,让我觉得既神奇又充满了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疗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智慧的启迪,它鼓励我们以更开放、更整合的视角去理解和拥抱自己,去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

评分

初读《易术》,我便被其深邃的智慧和独到的视角所吸引。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将中国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心理剧的互动性与表达性,以及创造性艺术的直观性与象征性,编织成一张宏大的整合疗愈网络。我一直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身心灵的和谐统一。而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种和谐的有力工具。书中关于“情绪的五脏对应”与心理剧中“角色行为模式”的关联,让我豁然开朗。中医认为“思虑伤脾,悲忧伤肺”,而心理剧恰恰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域,让个体能够通过扮演来体验和释放这些由情绪引发的身心反应。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将创造性艺术视为“潜意识的语言”,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我们可以绕过理性思维的限制,直接触及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求。我读到书中一个关于“关系困境”的案例,作者引导夫妻双方通过“共同创作一幅画”来表达彼此在关系中的感受,再通过“戏剧化的角色扮演”来理解对方的视角,最终利用“音乐疗法”来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情感的连接。这种将抽象的心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体验,再通过体验来促进深刻的理解和转变,让我觉得既神奇又充满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疗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和生命成长的指南。

评分

《易术》这本书,以其独树一帜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深层智慧的大门。作者以其非凡的整合能力,将中国传统中医的宏观整体观,心理剧的动态互动性,以及创造性艺术的表达自由度,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疗愈体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经络与能量流”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与心理剧中“能量场”的动态变化以及艺术创作中“情绪能量的转化”不谋而合。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中医的调理来疏通身体的能量通道,如何通过心理剧来释放压抑的心理能量,以及如何利用创造性艺术来引导和升华这些能量,使其转化为积极的生命力。我读到书中一个关于“自我价值感低落”的案例,作者结合了中医的“补脾益气”来增强身体的能量,引导来访者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和接纳自己被忽视的内在小孩,再利用“雕塑疗法”来构建一个象征着力量和价值的自我形象。这种从身体到心理,再到精神的全方位疗愈方式,让我觉得既深刻又充满希望。它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特定的心理问题,更是帮助人们建立一种全新的自我认知,一种与自己内在力量连接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健康”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活力,一种生命的蓬勃与喜悦。

评分

我不得不说,《易术》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过最独特、最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我本身对传统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一直关注心理学的最新发展,但从未想过将它们与创造性艺术结合起来。这本书的作者,真的拥有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看到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更构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整合疗愈模型。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象”的解读,中医讲究“以象取象”,心理剧通过“扮演”来呈现“象”,而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象”的具象化。这种“象”的流动和转化,贯穿于整个疗愈过程。我读到书中一个关于“焦虑症患者的经络疏导与意象绘画”的案例,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穴位按摩来疏通经络,缓解身体的紧张,然后引导患者通过绘画来表达内心的焦虑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将抽象的焦虑“具象化”为某种形态,再通过改变画面的色彩和构图,来调整内心的感受。这种将身体、心理和艺术融为一体的疗愈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全面和深刻。它不仅仅解决了症状,更触及了问题的根源,帮助人们从更深层次上实现自我疗愈和成长。这本书让我对“治未病”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预防疾病,更是通过提升生命的整体能量,来主动创造健康和幸福。

评分

《易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治愈疾病,更是关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自己和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作者的学识渊博,他能够将中国传统中医的精髓,如经络、穴位、五行学说,与西方心理剧的动态互动、角色扮演,以及创造性艺术的象征意义、表达形式,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整合疗愈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整身体的生理机能来影响和疏导情绪,这与心理剧中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语言来表达内在情感的方式不谋而合。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将创造性艺术视为一种“通往潜意识的桥梁”,通过绘画、雕塑、戏剧表演等形式,可以绕过理性思维的阻碍,直接触及内心深处的创伤和需求。我读到书中一个关于“童年创伤修复”的案例,作者引导一位有过童年创伤的来访者,通过绘画的方式重现儿时的场景,并在这个过程中,赋予自己扮演的角色新的力量和支持。这种疗愈方式,既尊重了过往的经历,又为当下的生命注入了新的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诗意,读起来让人心生宁静,又充满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健康”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更是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活力。

评分

《易术》这本书,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作者巧妙地将中国古老的中医智慧、西方现代的心理剧技术,以及充满活力的创造性艺术形式,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整合。我一直对中医的“天人合一”理念非常着迷,而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理念如何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上得到体现。书中关于“情志养生”的论述,让我对中医的“治未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针对身体的调理,更是对心灵的呵护。而心理剧的引入,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式,去探索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如何将创造性艺术作为连接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桥梁。他描述了一个关于“自我认同危机”的案例,通过引导来访者进行戏剧性的“角色交换”,以及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冲突,最终帮助来访者找到更清晰的自我认知。这种将抽象的心理过程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体验,再通过艺术体验来促进内在整合的过程,让我觉得既深刻又充满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引人入胜,既有严谨的学术探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而充满力量。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可以从更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并积极地去探索那些能够滋养我们身心灵的多种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对中医的理解仅限于一些养生常识,对心理剧和创造性艺术也只是略有耳闻,但《易术》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将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领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整合体系。我尤其惊讶于中医的“气”与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如何能够相互呼应,以及创造性艺术如何成为疏导内在情绪、促进身心疗愈的有力工具。书中举的案例非常生动,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抽象的概念落地,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些疗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例如,作者描述了一个通过中医针灸调理身体的失眠案例,随后又引入了心理剧的工作坊,让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来探索失眠背后的心理根源,最后则引导大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焦虑和压力。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疗愈方式,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在提升生命的质量,帮助人们找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深度探索,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也充满了对自身潜能的发现。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是否都可能被更具生命力、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易术”所取代,从而活出更健康、更自由的人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局部的,而是整体的、系统性的。

评分

《易术》这本书,无疑是一场关于生命智慧的探索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传统中医的精髓、西方心理剧的动态互动,以及创造性艺术的表达力量,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整合疗愈体系。我一直对中医的“天人合一”理念深信不疑,而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理念如何在当代的语境下得到更深层次的体现。作者解释了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与心理剧中“角色冲突”的发生机制相互映照,以及如何通过创造性艺术的“象征意义”来解读和转化潜意识的信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身体智慧”的论述,它强调身体不仅仅是疾病的载体,更是承载着我们过往的经历和深层的情感。通过中医的调理,我们可以疏通身体的堵塞,释放累积的紧张;通过心理剧,我们可以重新连接身体的感受,并大胆地表达内在的情感;而通过艺术创作,我们可以将这些身体和情感的体验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我读到书中一个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案例,作者引导来访者通过“身体意象雕塑”来表达被压抑的恐惧,再通过“故事续写”来重塑被创伤的叙事,最终利用“集体即兴表演”来建立安全的连接和支持。这种将身、心、灵全面照顾到的疗愈方式,让我觉得既深刻又充满希望。它不仅仅是疗愈,更是一种赋能,一种帮助人们重新发现和激活生命内在潜能的过程。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易术》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是一个对中医有些了解,但对心理学和艺术疗法不太感冒的人。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直接将三个领域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方式,展现了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和协同作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如何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与心理剧中“戏剧性冲突”的发生机制联系起来。他解释说,当人体的阴阳失衡时,心理上也可能出现相应的压抑或亢奋,而心理剧恰恰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平台,让个体能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和释放这些失衡的情绪能量。而创造性艺术,比如音乐、绘画、舞蹈,则更是成为了这些情绪能量转化的载体。我读到书中一个关于“抑郁症患者的色彩疗法”的章节,作者详细描述了患者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逐渐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能量。这种将无形的情绪转化为有形的作品,再通过作品来反观和疗愈内心的过程,简直太神奇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南,它鼓励读者去亲身尝试,去感受,去探索。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作者的指引,一步步地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和治愈力的花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