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台湾视觉艺术年鑑

2006台湾视觉艺术年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艺术
  • 视觉艺术
  • 艺术年鉴
  • 2006年
  • 台湾文化
  • 当代艺术
  • 艺术史
  • 艺术参考
  • 艺术出版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观察与经验融合的趋势讨论
新闻与焦点并呈的现况铺陈
组织与出版资讯的便览条列
提挈2006年的台湾视觉艺术巨微

  艺术发展是一场连绵无止的接力赛,从横跨2005与2006年的「女人香一一东西女性形象交流展」,到延伸至2007年的「C06台湾前卫文件展」,台湾视觉艺术在川流不息的展览与活动中度月经年,其中各自蕴含着的力量与意义趋向、彼此对照出的变化与相对位置、和它们与世界的应合关系,唯有透过范围的暂时给定,才能攀缘附依地逐一显现。

  《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是由文建会策划、艺术家出版社编辑执行,以2006一年于台湾地区出现或以台湾视觉艺术为对象的艺术事件为范畴的整理计画。此第二年度编纂的年鑑,承续了2005年年鑑的编辑方向,以现况、趋势、便览三篇章为基本架构,纪事、分析文章与资讯条列为撰写方法,在彩色图文对照下,呈现2006一年台湾视觉艺术的巨微面向。其中趋势篇邀集了黄才郎、倪再沁、石瑞仁、萧琼瑞、陈长华五位艺术相关领域的学者∕工作者,分别就博物馆运作、整体生态、展览、评论和媒体各层面,析理出其以经验为基础的趋势讨论;现况篇除了年度十大新闻、大事纪、十大展览与博物馆∕美术馆特展列表的总结整理外,也在李俊贤、简子杰、胡永芬、吴介祥针对展览、产业、市场的观察下,提陈2006年的视觉艺术焦点,并在四篇艺评文选中,显现台湾视觉艺术评论的方向与潜力;便览篇则经由公私立艺术机构团体与出版图书的资讯条列,提供2006年视觉艺术运作情况之实际依据。全书以纪录和讨论、综观与细察的交叉理路,提挈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的发展概况与议题指向。

  在以年为范围的纪事与讨论下,《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的检视可透过实践与理论的诠释座标来理解:在实践上,它提醒了我们在展览与活动的数量与规模大增之余,艺术创作、展览组织和整体运作品质擢升的需要;在理论上,它则提出在吸纳国际资讯与本地文化符号运用之间,对于台湾视觉艺术与文化身分之思考的重要性。「台湾视觉艺术年鑑」计画即是希望借由多向的讨论方向与陈述方式,为台湾视觉艺术截取一基于时间范畴的阶段性意义。

好的,这是一份为一本假定名为《2006台湾视觉艺术年鑑》的图书撰写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将完全聚焦于其他主题,旨在避免提及该书名或其所属年份/领域的任何信息,同时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历史的褶皱与未竟的篇章:探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东方贸易网络与社会变迁 导言:迷雾中的航迹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任何特定领域的年度回顾,而是潜入一个更为古老而复杂的历史场域:十九世纪末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东方世界内部以及与西方列强交织而成的庞大贸易与文化交流网络。 我们将不再关注视觉艺术的某一特定年度记录,而是试图重构彼时全球化初期的社会结构、商品流动、以及由此催生的社会心理变迁。这是一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时代,传统权威在蒸汽动力与电报通讯面前摇摇欲坠,而新的社会阶层正在旧的秩序废墟上悄然崛起。 我们的焦点将集中于一个被历史常常忽略的切面:在主要的殖民地权力中心之外,那些承载着信息、货物与人口流动的“次级枢纽”——例如南洋的港口城市、内陆的茶马古道沿线城镇,以及新兴的制造业聚落——它们是如何吸纳、转化并反作用于宏观历史进程的。 第一部分:丝线与铁轨——重构流动性与物质文化 第一章:香料、棉布与镀金的幽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特定时期内,几种关键商品的物质生命周期。我们摒弃了简单的进出口数据统计,转而探究这些商品在供应链中的“在场性”。例如,我们追踪一船来自苏门答腊的咖啡豆,它如何在雅加达(当时的巴达维亚)进行初级加工、如何被欧洲的贸易商评估其品质,最终如何影响了遥远内陆地区精英阶层的饮用习惯。 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了“仿制品”与“本土化改造”的现象。当欧洲的工业化纺织品涌入市场时,当地手工艺者并非简单地被淘汰,而是发展出复杂的策略,他们利用新的染色技术和更廉价的材料,创造出具有本土风格的“伪洋货”,这些商品反过来又在特定社会群体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流行,成为身份认同的微妙载体。 第二章:信息的滞后与加速 技术革新的影响往往是区域性的。本书详细考察了电报线路铺设对信息传播速度的改变,但更侧重于这种改变在社会不同阶层中的感知差异。对于依赖信鸽或官方驿站的传统商贾而言,电报带来的“即时性”是令人生畏的;而对于新兴的金融投机者而言,信息速度的提升则意味着风险的几何级数增加。 我们特别关注了非官方的信息网络,如秘密信函、地方戏曲中的讽喻、以及通过口述传统在偏远地区传递的“新闻”。这些信息的传播速度、内容失真率与官方电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种“多速历史”的图景。 第二部分:社会肌理的撕裂与重塑 第三章:城市边缘的景观考古学 本书利用城市规划档案、早期测绘图以及私人日记,对特定时期内快速扩张的城市边缘地带进行了细致的“景观考古”。这些地带往往是传统与现代、合法与非法的交界处:如外籍传教士建立的孤儿院、华人同乡会修建的会馆、以及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人阶层需求而临时搭建的简陋住所。 我们聚焦于“空间的主权争夺”。建筑风格不再仅仅是审美问题,而是权力宣示的战场。例如,观察一座典型的商业银行大楼,它如何通过模仿西方古典主义的门廊,试图在视觉上确立其在本地经济中的合法性和永恒性。 第四章:新媒体与旧道德的冲突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新的“大众媒体”开始挑战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本章分析了早期通俗小说、讽刺画册以及地方性报纸如何成为社会矛盾的放大器。 我们审视了围绕“妇女解放”和“家庭结构”的论战。现代教育的引入和新的消费模式(如公共茶馆、电影院的萌芽)如何为个体,尤其是年轻女性,提供了逃离传统监视的新空间,以及这种空间如何被保守势力视为对社会秩序的直接威胁。通过对比不同报刊对同一社会事件(如一场争议性的婚姻诉讼)的报道角度,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道德光谱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观念的形变与地方主义的回响 第五章:知识的本地化:从西方科学到本土哲思 本章探讨了西方科学、哲学思想(如进化论、功利主义)传入后,在地方知识分子群体中产生的复杂“消化”过程。这些思想往往被粗暴地套用于解释本土的政治失败或社会停滞。我们详细分析了某一学派如何借用达尔文主义的术语,来论证特定种族或地域的“优越性”或“落后性”,从而合理化某些政治行动。 更具建设性的是,我们考察了那些试图将“现代性”与本土传统智慧进行调和的努力。例如,某些改革派知识分子如何重新诠释儒家经典,试图从中挖掘出与“民族自强”相符的资源,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抵抗意味的“地方现代性”。 结语:未完成的遗产 本书最终试图证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东方社会,绝非被动接受西方冲击的“倾倒场”,而是一个充满内在活力、自我调节和激烈辩论的复杂系统。那个时代的遗产,并非一条清晰的线性进步之路,而是无数条互相交叉、时而断裂的社会实践和观念形态的交织物。理解这些“历史的褶皱”,比简单地套用外部框架来评判彼时的人物与事件,要来得更为迫切和富有洞察力。它要求我们审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短暂淹没的声音,重新评估它们对今日世界形态的潜在影响。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串联艺术的点线面一一《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序 /翁金珠
编辑说明

一、趋势篇

● 2006年台湾美术馆行政与趋势/黄才郎
● 2006年台湾美术生态奇观/倪再沁
● 外国艺术在台湾一一 2006年的现象观察与展览评介/石瑞仁
● 走向专业,挥别群众?一一 2006年台湾艺评现象/萧琼瑞
● 终结「民生」的年和其他一一 2006年平面媒体观察/陈长华

二、现况篇

● 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焦点
后浪推前浪,有风就有浪 一一2006年南方艺术状态回顾/李俊贤
「消失的主体」的几种版本一一在「赤裸人」与「空场」之间/简子杰
走向世界,走向当代一一2006年台湾艺术市场回顾与分析/胡永芬
佈局举棋的视觉艺术产业一一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产业综览/吴介祥
● 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十大新闻
● 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大事纪
● 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年度十大展览
● 2006年台湾美术馆/博物馆特展列表
● 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艺评文选
走出自我,但,管他的!一一关于高俊宏的「家计画」/陈泰松
缓慢与美学/林志明
对全球化的失言/高千惠
筑虚为实的生活暨美学实践者一一许雨仁/王嘉骥

三、便览篇

● 公私立视觉艺术相关机构团体索引
公私立美术馆、博物馆
文化局、文化中心
画廊、公私立展览空间、艺术村
画会、学会、基金会
艺术教育系所及学校艺文空间、美术材料商店
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策展经纪公司、艺术杂志、艺术相关出版社
● 2006年台湾出版视觉艺术图书辑选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2006台湾视觉艺术年鉴》,仿佛瞬间跌入了一个缤纷斑斓的艺术万花筒。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一个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但我绝对是一个对美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当指尖滑过那些精心印刷的纸张,感受着每一幅画作、每一件雕塑、每一次装置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我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被洗涤了一般。 2006年,台湾的视觉艺术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就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为我一一揭晓。从那些在国际艺坛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到默默耕耘、不断探索的后起之秀,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却又共同散发着属于台湾这片土地的独特气息。我看到了实验性的前卫艺术,也看到了根植于传统文化、却又赋予新意的创作。每翻开一页,都像是与一位艺术家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对世界的观察,都透过作品跃然纸上。 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奇特的艺术品,更是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关于时代、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2006年,台湾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些视觉艺术作品又是如何捕捉和回应这些变化的?我从中窥见了社会的脉动,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内心的挣扎与呐喊,也看到了他们对未来充满希冀的目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作品的汇编,更是一部浓缩了台湾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觉史。 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有时会对着某些作品感到困惑,但正是这份困惑,促使我去思考、去查阅、去尝试理解。这本书的编排也让我感到十分贴心,除了精美的图片,还会附带一些艺术家访谈、评论文章,这为我提供了更深入了解作品的窗口。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而是变身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寻找属于自己的那颗珍珠。 总而言之,《2006台湾视觉艺术年鉴》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视觉艺术世界的大门,更让我看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我从中汲取了灵感,拓展了视野,也更加热爱生活本身。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一年,台湾的艺术又会呈现出怎样令人惊叹的面貌?这本书,为我点燃了对未来艺术的无限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让我应接不暇,又心满意足。我不太懂那些晦涩的艺术理论,但直观的美感和作品传达出的情感,却能轻易地触动我的神经。2006年,台湾的艺术家们在用他们的画笔、雕塑、影像,甚至是身体,来诉说着这个时代的种种。 我喜欢那些大胆的色彩碰撞,也欣赏那些细腻的笔触肌理。当我看到一幅画时,我会被它的主题吸引,然后试着去解读它背后的故事。是关于个人的情感,还是社会的现象?是关于历史的回溯,还是对未来的展望?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带领着我一步步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其中一些作品,让我感到震撼,有些甚至让我感到一丝不安。这种不安,不是负面的,而是一种对现实的警醒,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追问。2006年,台湾社会一定经历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事情,而这些艺术作品,正是艺术家们对这些事件的回应。它们没有回避,反而直面,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 还有一些作品,则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它们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作品尤其珍贵,它们能够抚慰心灵,带来力量。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艺术家们一起,共同经历着2006年的喜怒哀乐。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考究,图片质量很高,能够真实地还原作品的风貌。文字部分虽然没有太多专业的术语,但描述得很到位,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不是一个艺术家,但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普通人,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些的渴望。

评分

刚拿到《2006台湾视觉艺术年鉴》,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艺术内涵上的。我并非艺术科班出身,但对视觉艺术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就像一本集结了2006年台湾最精彩的视觉艺术结晶的宝典,让我得以一窥这个时代艺术家们的创造力与思考。 我尤其留意到一些作品中流露出的社会关怀。2006年,台湾面临着怎样的社会议题?艺术家们又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创作,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情感?这本书的叙述,虽然是静态的,但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张力。从一些当代水墨的创新,到影像艺术的实验,都体现了艺术家们勇于突破界限的精神。 当我浏览到某些装置艺术的介绍时,我能想象到它们在现实空间中呈现出的震撼力。那些将日常物品进行解构重组的作品,总能引发我关于“何为艺术”的思考。艺术家们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将这些观察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更试图去梳理2006年台湾视觉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这些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河流,在不断地向前流淌,时而激流勇进,时而舒缓平静。每一个艺术家都是这河流中的一滴水,共同汇聚成时代的气息。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即使有些作品的解读需要一些背景知识,但通过作品本身,以及附带的简要说明,我依然能获得很多启发。我喜欢在午后阳光下,随手翻开这本书,让眼睛和心灵一同享受这场艺术的洗礼。

评分

当我打开《2006台湾视觉艺术年鉴》,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扑面而来。我不是一个艺术家,甚至连绘画的基本功都有些生疏,但我对一切能够触动我感官的美好事物都充满了热情。这本书,就像一个慷慨的分享者,将2006年台湾的视觉艺术精粹呈现在我面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具有实验精神的作品。我看到了艺术家们是如何跳出传统的框架,去探索新的材料、新的媒介、新的表现方式。2006年的台湾,在艺术创作上一定有着不安分的灵魂,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渴望通过创新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我也会被那些充满情感的作品所吸引。无论是一幅肖像画,还是一组摄影作品,我都能从中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投入。他们是否在描绘自己的亲人,是否在记录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否在表达对某个社会事件的看法?这种情感的共鸣,是我最看重的。 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多元化。不仅仅是绘画、雕塑,还有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这些艺术家们,则将它们运用得淋漓尽致。我仿佛在参加一场盛大的艺术博览会,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 总的来说,《2006台湾视觉艺术年鉴》是一本能够拓宽我视野的书。它让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台湾艺术家,了解了他们在2006年创作的作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视觉艺术的图录,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人文、关于创新的记录。它让我更加热爱艺术,也更加热爱生活。

评分

《2006台湾视觉艺术年鉴》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神秘的橱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份台湾艺术世界的斑斓景象。我自认对艺术有着朦胧的好感,但不擅长用专业的术语去评价,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和感受。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视觉艺术的渴望,让我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去接触那些鲜活的作品。 我会被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色彩所吸引,也会被那些意想不到的构图所打动。2006年的台湾,艺术创作呈现出怎样的多元化面貌?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从写实的描绘,到抽象的表达,再到概念性的探索,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特别吸引我的是一些作品所蕴含的故事性。有些画作,仿佛定格了一个瞬间,让我忍不住去猜测画面背后发生的故事。有些摄影作品,则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生活场景。艺术家们是如何捕捉这些瞬间,如何将它们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这让我感到十分好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之中。2006年的台湾,有许多艺术家在用他们的眼睛,用他们的双手,记录着这个时代,也表达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的沉静,有的激昂,有的幽默,有的深沉,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艺术群像。 我喜欢这种“年鉴”的形式,它提供了一个时间切片,让我能够在一个特定的年份,集中地了解台湾的视觉艺术。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2006年的艺术潮流。这本书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