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友情、爱情、亲情能够让人感到温暖、获得激励。朋友之间强调重然诺、守信义,巩固情谊的方式很多,但歃血立誓,足以让重义气的人愿意因此抛头颅、洒热血。爱情重视忠诚贞守,恆久不渝,亲吻拥抱不错,而钻石是最好的证明。亲情最为自然,无须形式要求,生命开始之前,它已经酝酿,直到挚爱的亲人已经物化四方,存者依然魂牵梦系,至死方尽。 父母对于子女固然无须盟约,亲情显现的方式又那样不着痕迹,但是自幼及老的付出,不是物质钱财可以计量的。怀胎10月、哌哌而生,往后,饿了、寒了、疼了、病了、气了,不论如何折腾,都是父母的事。幼年时期,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舒适快乐而预备的,如摇篮、布偶(洋娃娃)、奶嘴、玩具之类,都能显示深深的疼爱;但这些物件已经发生不了作用的时候,唯一能够收拾残局的就是背儿带。背儿带让孩子重新与母亲(很多时候父亲也会帮忙)的身体紧密接触,温热与心跳都是最熟悉的,所有恼火与不舒服,顿时就消散了。 背儿带存在于所有民族之中,但是在形式、材质与使用方法上会有一些不同。一般在平坦的地区,在地的居民多半会制作拥有同样功能的背儿架、背儿套,这样孩子比较能够伸展身体,觉得舒服;而居住在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区的人为了强化安全性,则编织出可以紧紧将孩子绑缚在胸前或背后的背儿带。当然,随着环境不断的变迁,也渐渐接触到不同的人群与文化,原有的背儿带的样式也就越来越多,甚至同样的民族或部落都可能发展出不同的样式。 中国的青康藏高原东边和云贵高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家?,这里有高山、纵谷、丘陵和平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族群文化上的区隔,因此发展出多样性的文化。背儿带在这些民族中也呈现多姿多彩的样貌,有的在形式上进行不同的设计,有的在图纹、图案上发挥创意,但是大抵是沿袭着传统的元素,譬如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巧思,有的则是由自然界动植物或山川塑造象征的意涵。各式各样的背儿带表达的是这个区域的少数民族的母亲们对于子女无私的疼惜、爱护与期望。 本馆对于人类学典藏的范畴除了台湾、环太平洋地区,也涵盖中国少数民族,而且包括苗族、壮族等过去已经收藏了不少文物标本。随着开放,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到这些民族的村寨部落,也有一些年轻的族人离开家园,到大都市求学、工作。在追寻新颖快速的便利和趣味的同时,传统的文物往往被抛弃。背儿带也会遭受到同样的命运。适巧本馆收藏了一些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背儿带,因此就选择125件,逐一拍摄,作为图版,仔细呈现它们的形制与染、织、绣的技法。同时,搭配2篇难得的专论:江涵真的〈母爱艺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背儿带文化〉、方钧玮的〈系绑与连结: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形制与装饰技法初探〉;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图录出版工作由林主任志兴策划、方研究助理钧玮负责主编,细腻的摄影工作由方绍能先生偕同助理林瑞祥、许益畅、袁素梅负责;美术设计由蔡雪、张俪缘小姐协助,整体内容的谘询与审定工作,则商请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研究所的高辅霖、何兆华、苏旭珺、阙碧芬老师们以及实践大学服装设计系的郑惠美老师协助。这本图录对于品质的要求很高,在筹划与工作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人员都付出很多的心力,谨在序中表达感谢。
刚拿到这本《背儿带BABY CARRIERS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图录(精)》,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分量,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厚重。我曾有幸在西南地区旅行过,也亲眼见过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在赶集或劳作时,熟练地将婴儿背在身后,那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直到翻阅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那看似简单的背负方式背后,蕴含着多么丰富和精妙的设计。图录中的每一个背儿带都像是一件艺术品,它们的材质、色彩、结构、甚至是打结的方式,都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民族智慧。我惊叹于那些手工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那些精细的刺绣,每一个图案都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或者寄托着某种美好的愿望。而那些不同民族之间在背儿带款式上的细微差别,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一次跨越时空的民族文化展。作为一名对民间艺术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我开始尝试去辨认不同的民族风格,去理解那些抽象纹样的含义,甚至开始思考,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承载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艺术欣赏性,它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传播。
评分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对那些出现在老电影或者纪录片里的、用布包裹着孩子背在身上的画面充满了好奇。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包裹,而是一种深深的母爱和古老的传承方式。《背儿带BABY CARRIERS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图录(精)》这本书,可以说彻底满足了我一直以来的这份好奇心。它用最直观、最详实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西南地区那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背儿带。我不是民族学家,也不是工艺美术家,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非常友好,即使是门外汉也能轻易地被吸引。书中的图片非常精美,色彩还原度很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民族村寨,亲眼看到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母亲们,如何用她们的双手,为自己的孩子编织出最温暖、最安全的依靠。我看到了不同民族在材质、色彩、图案、甚至编织手法上的独特之处,让我惊叹于人类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背儿带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物品,它更是承载着家庭的情感、民族的文化,以及对新生命最真挚的祝福。它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开这本《背儿带BABY CARRIERS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图录(精)》,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浓郁民族风情和精美细节所吸引。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西南地区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民族,是如何用充满爱意的双手,为他们的孩子编织出最温暖的依靠。我并非是专研民族学的学者,也非是图案设计的专家,我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然而,这本书以其直观的视觉呈现和扎实的图文资料,极大地满足了我对这个主题的探求欲。那些色彩斑斓的纹样,繁复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每一个针脚,都承载着先辈们的祝福和对新生儿的期盼。我尤其着迷于不同民族之间在背儿带设计上的差异与共性,例如,有些背儿带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图案吸引眼球,充满了节日的喜庆;而另一些则以其朴素的材质和精巧的编织技艺,展现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美。我能想象,在那些遥远的村寨里,年轻的母亲们在劳作的同时,用这些背儿带将稚嫩的生命紧密地贴在胸前,歌唱着古老的歌谣,将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部关于母爱、关于传承、关于民族智慧的无声史诗,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我是一位对传统纺织品和民俗文化有着濃厚興趣的收藏者,偶然間在線上發現了《背儿带BABY CARRIERS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图录(精)》,毫不猶豫地將它收入囊中。拿到書後,它的精緻程度超乎我的預期。首先,裝幀設計就顯得非常考究,紙質優良,印刷清晰,讓人一看便知是經過精心製作的。而書的內容,更是讓我愛不釋手。圖錄中的每一款背兒帶,都配有高清的實物照片,從整體結構到局部細節,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民族背兒帶的分類和介紹,讓我在觀賞的同時,也能對其產生的地域、民族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些充滿地域特色的色彩搭配,獨具匠心的圖案設計,以及在結構上的巧妙運用,都體現了西南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我看到了一些在其他地方難以見到的款式,比如有些背兒帶的結構非常複雜,似乎需要特定的綁縛技巧,這也引發了我對其功能性與文化意義的進一步思考。對於我這樣的收藏愛好者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錄,更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它為我打開了了解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和生活習俗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对母婴用品和传统工艺都颇感兴趣的设计爱好者,这本《背儿带BABY CARRIERS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图录(精)》就像一个宝藏,彻底激发了我内心的创作灵感。我一直觉得,现代的婴儿背带虽然方便,但很多时候却缺少了人情味和文化底蕴。而这本书中的每一款背儿带,都散发着一种天然的、充满生命力的美。我仔细研究了书中的每一页,从那些精心编织的棉线、麻线,到那些用天然染料染出的鲜艳色彩,再到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图案——龙、凤、花草、几何纹样等等,都让我深深着迷。我特别注意到,不同的民族在设计上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有些可能偏向于实用性,结构简单但非常坚固;有些则注重装饰性,色彩大胆,图案夸张,充满了节日气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入这些古老的元素,创造出既实用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母婴产品。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素材库。我甚至开始构思,如何将这些民族图案和色彩运用到面料选择、结构设计,甚至是营销理念中,让更多人能够体验到传统背儿带所蕴含的温暖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