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大师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送别 李叔同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他的浪漫才情使他即便出世,也选择在了杭州这个风花雪月、侠骨柔情的地方,使那些看惯「湖山此地,风月斯人」的杭州人生平添了一分新的骄傲。
——林语堂
「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若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
——夏丏尊
弘一大师 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1988-1942),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
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1907年,他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
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
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着述。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朱门年少空门老,一顿一悟竞慈航
李叔同,一九一八年以盛年出家,当时曾震惊整个知识界,也给后世留下一个谜。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临终前写「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通,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
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其生其死,都充满了诗意和神秘色彩。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弘一法师终其一生,凡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活得虽非轰轰烈烈但却光明磊落,潇洒飘逸。一生充满离奇。一生行状便是一本没有写完的哲学。正如他的好友夏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若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这便是当时学术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看法。他从赫赫朱门到寂寂佛门,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到戒律精严的苦行僧,诚可谓「朱门年少空门老」。
综观李叔同的一生,虽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遍走天涯」,但他走来走去也没有走出文化天地。他始终是一个文化人。就是出了家以后也还是一位佛门中的文化人(见黄福海《弘一法师与我》)。他用文人的才情与习性接会前人,啸傲当世。
我们所解析的李叔同格言别录内涵及其文化思想底蕴大抵由三方面构成:
一是儒文化。也即是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金石书画,乃至八股文的范文。《格言联璧》、《古文观止》、《四子书》等。这些都是他十八岁以前所学。是他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时期他还受教于赵幼梅、唐静岩等津门耆宿。与严修、周啸麟、王仁安、王吟笙等有文字交往。毫无疑问,他们的旧学都深刻地奠定了李叔同的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严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柳亚子、严复等人的社会思想。这一部分主要是他到上海以后在城南文社,特别是进入南洋公学时所受到的教养。后来影响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思想。
三是西洋文化。这部分主要指他留学时期透过日本所接触的西方文化。这里包括西方美术(塞尚等人的画风),西方音乐(合声配器以及移植奥尔德等人的乐曲)、西方戏剧(研读莎士比亚原文剧作,演出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这诸种文化麇集一身,互相渗透、侵寻、碰撞,构成他文化结构的相容性和复杂性。
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文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所谓「为善最乐」、「以美淑世」等格言,实质上就是传统知识份子的「达则兼善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他在引进西方艺术(音、美、戏)上开一代风气之先,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他对它们热衷留恋,一往情深,构成他文化思想的主干。李叔同以才情入世,以诗文会友,以真知育人,这是他的文化修养最完满的体现。他对美术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的培养和造就,为师为友,都体现了他的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成熟的人格又推进了他对深层文化底蕴的探求。他从儒到士到佛,在心路历程上始终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轨迹。他多才多艺,和蔼慈悲,克己谦恭,庄严肃穆,整洁宁静。他中年以后顿悟前非,处处避世绝俗,又无处不近乎人情。
《倾听大师李叔同》,所讲的内容来源于弘一法师李叔同亲笔记下的经典格言别录。从某种意义来讲,本书乃其本人行状的写照,也当是其大彻大悟。大凡读者闻一句,当得一顿着;读一讲,当得一悟觉。一顿一悟,是为序。
合上《倾听大师李叔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十分独特,时而娓娓道来,如同朋友间的倾诉,时而又如史诗般宏大,将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命运紧密交织。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是真实地展现了李叔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他的选择、他的成长。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他与身边人的互动片段,那些细微之处,流露出他温厚的品格和深沉的情感。书中对他晚年生活的描绘,虽然笔墨不多,却充满了力量。他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信仰,去传播佛法的智慧,这种坚持和奉献,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不在于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对内心世界的坚持与超越。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依然能保持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的灵魂,这对于身处喧嚣现代社会的我们,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当我读到《倾听大师李叔同》中关于他出家的部分,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从繁华都市中的风云人物,到选择淡泊宁静的修行生活,这其中的转变,无疑是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择之一。书中对于他心路历程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了对人性深处的洞察。作者并没有用猎奇的眼光去审视他的选择,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探究他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释然。我反复咀嚼着那些关于佛学、关于生死、关于解脱的文字,试图去理解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那些他与佛法的相遇,对生命的重新审视,都让我在阅读中,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书中关于他剃度出家后的生活片段,虽然简朴,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如何将佛法融入生活,如何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师风范。这种从世俗到精神的升华,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回归。
评分《倾听大师李叔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生平的传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映照出人生的真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资料和旁证,这些细节让李叔同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作者对李叔同在书法上的成就的评价,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书法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气质。那种“点如坠石,划如利剑”的评价,让我对他的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解读方式,它能带领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感受着他的人生智慧,也汲取着他精神的力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评分刚刚翻开《倾听大师李叔同》,就被封面那幅淡雅的水墨画吸引了。那一泓清水,几片飘落的枫叶,仿佛自带一种宁静的力量,将人瞬间拉入一个悠远的时空。我一直对近代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寻求解脱与超越的灵魂。李叔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从名震一时的艺术家,到遁入空门的弘一大师,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无数值得探究的细节。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急于讲述他后来的故事,而是徐徐铺陈了他早年的生活,从他的家庭背景,到他在国内外的求学经历,再到他如何涉足音乐、戏剧、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展现了一个早慧而又极富才情的青年形象。我尤其对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经历感到好奇,那段时光无疑是他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书中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描绘也十分到位,将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氛围一一呈现,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更深刻地理解李叔同为何会走上与众不同的道路。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传记的结合,让我在阅读时,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人,更是在触摸一个时代。
评分读《倾听大师李叔同》的这一章节,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作者在描述李叔同在艺术上的造诣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作品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他的创作理念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音乐的贡献,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在我脑海中一一浮现。他如何将西方音乐的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作品,这其中的探索与创新,着实令人惊叹。书中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看到他在 piano 前指尖飞舞,亦或是挥毫泼墨,将情感倾注于笔尖。更重要的是,作者将李叔同的艺术成就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探讨了艺术在那个动荡年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解读方式,让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与人生紧密相连。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李叔同艺术精神的解读,那种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